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90课
Back

《俱舍论》共八品,现在我们学习到第六品分别圣道。分别圣道安立了圣者之道,获得圣道的圣者内心当中的功德、境界,以及对于修行者来讲,如何苏醒种姓,之后如何修持寂止、胜观。分别圣道还安立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有关小乘的这些修行的方法和果。以上内容以归摄的方式做了安立。这些修行的方法,有些对于大乘的修行者来讲是需要学习、修行的;有些可能是需要学习,不一定要修行,因为大乘的道可以说归摄了小乘的道。小乘的道在某个阶段可以作为和大乘共同的基础,可以和大乘一起修行。到了一定的时间,大乘的作意要转成菩提心,修行的核心变成六度,或者变成二我空性,大乘为了广大利生开始做准备了。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自始自终都必须要很清楚。一方面我们不能够诋毁小乘、诽谤小乘;一方面这里面的意义是从哪个角度对大乘行者有帮助的,哪些方面是需要了解的,必须要知道。“当知退失有三种”,此颂讲到了三种退失。在这个当中,“即得未得受用退”,这一句话主要是讲到了三种退失的情况。第三句分析佛陀有没有退失呢?佛陀也有退失,佛陀是末受用退。“不动亦中”,讲不动阿罗汉,不单单是有未受用退失,而且也有未得的退失。“余有三”,其他的钝根、凡夫等,三种退失都有。这里面的退失和平常我们讲的退失的概念不一样,否则我们说佛陀怎么可能退失呢?这里面的退失有专门的解释。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经典论典当中表达意义的确也有不相同的时候。词句上是这样讲,但是在解读的时候,它有其他的意义,这个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也是比较重要、比较关键的。否则有的时候我们只是盯住这个词句,反正经典当中这样讲的,佛讲的这个意义,谁都没办法反驳。其实虽然佛陀是这样讲的,词句也是这样的,翻译家也是这样翻译的,但是在解读的时候,它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安立,这种情况也有很多。“当知退失有三种”,整个退失分了三种情况:即得、未得、受用退。“得”和“退”要放在一起,首先是得退,已经得到了,然后退失了;第二个是未得退,从没有获得的侧面安立为退;第三个叫受用退。第一、已得退,比如已经得到了一禅,后面退失了,这个叫做已得退。或者前面我们讲钝根者已经获得了阿罗汉果,但是后来他退失了,他退成了不来,或是退成了一来果,乃至于退成了预流果等等。这是我们平常讲的真实意义上的退失,得到之后,境界又没有了、退失了。第二、未得退,指还没有获得应该获得的功德。比如说,凡夫还没有获得阿罗汉,或者从大乘的角度来讲,阿罗汉还没有成佛,或者菩萨还没有成佛等等,这个方面叫做未得。没有得到也是一种退,这个方面和平常我们意义就不一样了。在我们的安立当中,退可能是有了才退,还没有获得这个功德的时候怎么叫退呢?在小乘当中,或者在这个佛典当中,有一种退叫做未得退,就是把没有得到也叫做退。第三、受用退,本身他自己所有的功德已经得到了,但是得到的所有功德当中,有一部分功德没有现前受用,这一部分就叫做受用退。比如你自己在银行里边存了很多钱,你只取出来一部分在用,还有一部分当时没有拿出来用,这就叫做受用退。佛或者这些不动阿罗汉等具有很多功德,但是有些功德现前了,有些功德没有现前,没有现前的这一部分就叫做受用退。佛陀有没有退呢?“佛陀唯有末受用”,“末”就是最后一个,受用退的意思。佛陀具有这么多的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所有的禅定功德都已经获得了。在这么多功德当中,有些是佛陀正在现前受用,有些没有现前受用。那么没有现前受用的这部分,叫做受用退。所有的功德当中佛陀有没有没有现前的部分呢?此处讲是有的。所以佛陀就存在一种受用退的情况。这个退不是真实意义上平常我们讲的退,他只不过是功德已经有了,但是没有受用而已。“不动亦中”,“不动”就是六种阿罗汉当中的不动阿罗汉。首先他有受用退,因为阿罗汉也获得很多功德。是不是说所有功德都受用了呢?也不是,所以不动阿罗汉有受用退。“亦中”,中间这个也有,就是“未得退”。从某些角度来讲,他仍然有很多功德没有得到,比如佛的不共法等。虽然他是不动的利根阿罗汉,但他毕竟还有很多佛的功德没有获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有未得退。“余有三”,佛和不动阿罗汉讲完了。剩下的就是钝根者无学阿罗汉、有学、凡夫等,他们三种都有。凡夫有受用退吗?也有,他内心当中也有隐藏的功德,比如某人的包包里的钱,有部分没有受用,存在银行里面,这方面也可以叫做受用退;凡夫人也有未得退,没有得到这部份也叫退;凡夫还有已得退,比如修有漏禅定之后,从一禅当中退失,生起欲界烦恼,从这个方面,叫做已得退。所以“余有三”。这个方面我们讲到了退失的分类,详细分析了之后,我们知道了佛陀他具有的退失是什么退失。当然从其他的这样一种、两种角度来讲,的确是没有退失的。但是如果是从第三种,从有部的观点来讲,那么他还是有一种退,叫受用退。钝根阿罗汉有退失的情况,那么退失之后,会不会退到凡夫,重新投生三有?这个情况是没有的,为什么呢?“从果退者无死亡”,首先从果退者在没有重新恢复之前是不会死亡的,他在死亡之前一定会重新恢复阿罗汉果位。再者,“彼不行持非法事”,退失了之后,他也不会行持非法的事情,犯戒、重新生起欲界烦恼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有的。这样的行者再退也不可能退到初果以下。他已经见了道,内心当中具有无漏的戒律,以此无漏戒就可以遮止所有非法的事情。他不会做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事情。再加上他自己也是修行有素的修行者,虽然暂时从果当中退失了,但是很多的福德、潜质还是存在的,所以不会行持非法的事情。还有一种说法,这些阿罗汉退失之后,很快就会恢复的。阿罗汉就像一个很健壮的人,他不慎摔倒之后,很快就会重新站起来。有些人倒了之后,一个鲤鱼打挺就起来了,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站起来了。阿罗汉就是这样的,暂时退失之后,很快就会恢复,而且没恢复之前,绝对不会死亡了,因此我们不用担心。前面再再讲过,阿罗汉会退失是有部的观点,经部认为阿罗汉不会退失。有些佛经当中讲,阿罗汉会退失是指退失现法乐住。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了,所谓的退失就是有些时候会生起一些分别念,真正从果当中退失是不会有的。前面讲到了转根,也就是炼根。通过修炼,将自己相续当中的钝根转变成利根。第一二句,如果要从钝根的罗汉转成利根的罗汉,他做的准备(加行)要多一些,所以“解脱无间道各九”。第三句讲,在有学位转根快一点,容易一点,所以“见至者各一即可”。“无漏人中得增上”,第一、一定是无漏道转;第二、一定是人中转。已经转生到色界等就不需要再转了,不会退失。“无学九地有学六”,无学道九地都可以转,有学地是六种无漏定可以转。“增舍胜果得果故”,主要是解释有学道六种转根的原因。“不动法者久串习,解脱无间道各九”,已经获得无学道的钝根阿罗汉要转成利根阿罗汉,需要怎么样一种加行。总体来讲,“久串习”,他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来串习,不太容易。为什么不太容易呢?因为他通过有学道的串习,再通过得到无学道的串习,相当于比较稳固了,再要转就比较难。前面讲过,小乘舍小向大的时候,这些阿罗汉要转成大乘纯粹的种姓,也不太容易。因为他的厌离轮回的心,想要自己解脱的心,从刚刚开始苏醒小乘种姓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然后积累资粮,他也是在稳固自己的出离心,想要厌离轮回;到了见道、修道的时候,也是再再串习这个;到了无学道还在串习这个。所以他通过这么长的时间串习他内心当中的厌世心,自己获得涅槃寂静的心,一下子要他转变成为度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心,就很困难,所以他要花很长时间去转变。此处的道理有点相似,但是没那么麻烦,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不管多久,反正在这世当中肯定能转成。“解脱无间道各九”,比如堪达法罗汉要转成不动阿罗汉,无间道需要九个,解脱道也需要九个。其他注释当中打比喻,就像灭尽有顶的烦恼。有顶烦恼有九品,当然就有九个无间道和九个解脱道。把九品烦恼都断尽了,才获得无学阿罗汉。无学道转根于此类似,必须要经过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之后,才能从堪达法罗汉转成不动阿罗汉。如果你要从下面开始转,从退法罗汉开始转,从退法罗汉到思法罗汉之间,有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从思法罗汉转成护法罗汉,有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从护法罗汉转成安住法罗汉,有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从安住转为堪达法的话,有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从堪达法罗汉转成不动罗汉,也有九个无间道、九个解脱道。每一个种姓的转变都要经历九无间和九解脱。从这个角度来讲,时间比较长。第二种情况,“见至者各一即可”,“见至者”,即有学道。有学道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因为他串习的时间还不够长,他的种姓还没那么稳固,所以从信解者转成见至者“各一即可”,一个无间道和一个解脱道就够了。比如要获得预流果,最后道类忍一个无间道,一个解脱道道类智就获得预流果了。有学道转根就像他自己获得初果一样。前面无学道要转,相当于要灭尽九品烦恼才能获得阿罗汉,需要九无间、九解脱;如果要从信解者转成见至者的话,各一即可。是不是只有在无学道才有这六种根基呢?不是。有学道当中,也有六种根基。从退法的种姓到思法的种姓也是一个无间,一个解脱,如此慢慢上去。“无漏人中得增上”,下面详细讲解一下关于转根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无漏,圣者转根,必须用无漏道。圣者相续中的无漏钝根是无法通过有漏道来转的,要转化为无漏的利根,必须是无漏。但如果是凡夫转根[1],将有漏的钝根转变为有漏的利根,有漏道就可以,因为凡夫还没有获得无漏道。为什么此处说无漏呢?因为此处说的是无学的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他们要从钝根转利根,当然只能用无漏道来转。“人中得增上”,只有在人中才能转根,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人中才会退失,转到上界是不会退失的。既然只有在人中才有退失,那么只有在人中才有转根,增上根基,增上种姓。“无学九地有学六”,“无学九地”,阿罗汉要转根,除了有顶的禅定之外,其他的九地[2]都可以。“有学六”,有学道在无漏六地可以转。无色界没有办法得到不来果,所以有学道是六种禅定可以转。“增舍胜果得果故”讲根据。“增”是增上种姓,比如在有学道中,自己的种姓在六种种姓中再再增长。“舍胜果”,前面提到有初果[3]、胜果道,一般的初果不能叫向,胜果道可以,比如获预流果时,还不能称为一来向,必须要获得胜果才能称为一来向。转根首先要舍掉钝根的胜果。“得果”,之后得到利根的初果。比如不来果,首先舍掉钝根的不来果胜果,得到利根的不来果初果。最初得到不来果叫初果,再再往上走的时候,叫胜果。真正不来的初果在无色界无法获得,所以只有在无色界以下的地方可以转变,因此禅定的所依只有六种。乙二、结尾
“二佛以及七声闻,彼九”,“彼九”,指九种阿罗汉,为什么这样分呢?“乃九根性”,通过九种根性来安立九种阿罗汉。“七者”,除了这九种阿罗汉之外,还有七种圣者的安立。这七者不是指阿罗汉,而是指七种圣者。为什么分为七种呢?以“根”、以“加行”、以“定”、以“解脱二者”来安立的。首先学习九种阿罗汉,再学习七种圣者。在小乘《阿含》等经典中经常会出现。首先阿罗汉分九种,“二佛”,即圆满正等正觉的佛和中佛[4]。其实佛陀、缘觉罗汉、声闻罗汉,都有觉悟的意思,他们称为三菩提。声闻有声闻的菩提,缘觉有缘觉的菩提,还有一种叫佛菩提。所以三种无学道都有佛的名称,都可以佛来安立。除了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通过修持大乘道而获得的佛之外,缘觉的菩提也叫佛。我们在《入中论》中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这个中佛就是指独觉。“以及七声闻”,即七种声闻,从退法罗汉开始,思法罗汉、护法罗汉、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和不动罗汉。不动罗汉又可以分为两种:本来利根和炼根的罗汉。不动法罗汉可以分为两种的缘故,前面的五种再加后面的两种就是七种。七种加二佛就是九种阿罗汉。佛陀也叫阿罗汉。前面也讲过,佛陀也有应供,灭尽一切烦恼,证悟无生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分呢?“乃九根性”,因为有九种根性。根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者,三者当中每一种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上根的上根,上根的中根,上根的下根……比如佛陀就是上根当中的上根,独觉就是上根当中的中根,利根的罗汉就属于上根当中的下根。再往下走,中根乃至于下根也可以这样分。最下等的下下者就是退法罗汉,下中者就是思法罗汉,下上者就是护法罗汉等等,因此“乃九根性”。下面讲七种圣者,首先是随信行圣者,然后是随法行圣者,这两个主要是见道位所摄的;信解圣者和见至圣者属于中间的果。然后是身现证,在前面讲了,在不来果当中获得灭尽定的,叫身现证。后来在阿罗汉果位的时候,有慧解脱和俱解脱,总共有七种圣者。七种圣者安立的根据是什么呢?“加行”,最初两者,随信行和随法行是以加行而定。虽然颂词当中第一个是根,但是按照七圣者的次第来讲,首先是加行。为什么叫做以加行而立呢?随信的信就是加行,跟随别人所宣讲的无漏的道理产生信心,然后以这个信心开始行持,开始做加行,这叫随信行,行就是加行的意思。随法行就是随着自己了悟的法而加行。这两者是以加行而安立的。“根”,以根基来安立,就是信解和见至,即信解的根基,或者见至(殊胜的智慧)的根基,所以是通过利根和钝根这两方面进行安立的。“定”,以定来安立。以什么定来安立?身现证,这个是通过灭尽定来安立的。“解脱二者”,最后两个就是在无学道的时候的慧解脱和俱解脱[5],所以是以解脱二者来安立的。慧解脱,是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俱解脱,不单单是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还从禅定的障碍当中解脱出来。从解脱烦恼和解脱禅定的障碍的角度安立慧解脱和俱解脱二者。这个颂词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七种名称的真实的本体有六种,“如是三道各为二”,见道、修道和无学道各有两种;第二层意思,解释慧解脱和俱解脱。在小乘道当中,很多地方都会讲慧解脱和俱解脱,此颂词抉择什么是慧解脱和俱解脱。“彼等”,即前面讲到的七种圣者,“实体则为六”,实际上可以安立为六种。“各为二”,都是通过钝根和利根来安立的。见道当中有钝根和利根,所以安立两种;修道当中有钝根和利根,安立两种;无学道当中有钝根、利根,又安立两种。这样安立的方式和前面九种安立不一样,前面九种主要都是通过阿罗汉的角度安立的。和前面七者安立的方式也不一样,七种不绝对都是通过钝根、利根来安立的,比如慧解脱和俱解脱就不是通过根基来安立。见道是通过钝根、利根来安立的,钝根安立的是随信行,利根安立的就是随法行;修道也是通过钝根、利根来安立的,钝根就是信解圣者,利根就是见至圣者。但是无学道就不一样了,不能够把慧解脱和俱解脱安立为钝根和利根。无学道的钝根、利根是什么呢?无学道的钝根就是前面讲的时解脱,不时解脱叫做利根。前面我们讲到六种阿罗汉的时候,就讲到前面的五种都是钝根,为什么叫钝根呢?都叫时解脱,他要观待时间、衣服、饮食、卧具、环境,观待所传的法,观待同修的质量等等。观待这些因素,所以叫做时解脱,观待这些才能够获得殊胜的功德。不时解脱就是不动罗汉,不需要观待。无学道的利、钝根绝对不是慧解脱和俱解脱,而是时解脱和不时解脱。“得灭定乃俱解脱,依慧即是慧解脱”,顺便解释一下俱解脱和慧解脱的含义。首先解释慧解脱,通过智慧断掉了烦恼,就是智慧得了解脱。因为烦恼没有缠住智慧,智慧清净,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叫做慧解脱,智慧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的意思。俱解脱是什么呢?不单单是智慧从烦恼当中解脱,而且从禅定的障碍当中也解脱了。俱解脱者,一方面获得智慧,从烦恼中解脱,一方面他要获得灭尽定,从禅定障碍中解脱。慧解脱和俱解脱的差别是什么?如果得到了慧解脱,叫做无严阿罗汉。“严”,即庄严的意思,“无严”就是没有神通。慧解脱的阿罗汉没有神通。“俱解脱”,他因为得到灭尽定,已经从禅定的障碍解脱了。灭尽定很难入,他需要很微细的心,基本上没有心心所了。他的加行必须要在有顶的禅定——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在所有的心当中是最细的,他在这个最细的定当中进去,就到灭尽定了。当他得到灭尽定的时候,所有禅定的障碍已经解脱了,之后就能引发神通。俱解脱阿罗汉叫做有严阿罗汉,即有神通庄严的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庄严的阿罗汉,叫无严阿罗汉。此颂讲有学圆满和无学圆满。前面两句安立有学圆满,最后一句安立无学圆满。“以诸等至根及果,称为有学之圆满”,“等至”,即获得了灭尽定,就是等至圆满了;“根”,利根者就叫做根圆满;“果”,就是获得了不来。因此此处是有学圆满,果圆满不是说已经获得了阿罗汉。在有学的范围当中,第一、等至圆满,指获得灭尽定。灭尽定肯定是圣者的定,而且一定是三果不来果以上才能够得。其他的初禅、二禅等定都可以得,但不能叫做有学圆满,真的有学圆满就是灭尽定,是有学圆满的一个标准。第二、根圆满,是利根,利根不来果或者见道位的利根等。第三、果圆满,获得不来果位。有些有学圣他只是根圆满,比如他没有得到不来果,他的果不圆满;他没有得到等至,没有得到灭尽定,那么等至不圆满。但是他的根是圆满的,为什么呢?他是利根者。有些可能是见道的圣者,可能是一来果的圣者,但是他的根是利根,从这个角度来讲,他的根是圆满的。还有一种,根属于钝根,没有根圆满,他只有果圆满,只有果圆满的情况是什么呢?他得到了不来果,但是灭尽定还没有生起来,没有等至圆满,所以只有果圆满。还有一种情况是获得等至圆满和果圆满。钝根的不来果得果圆满了,他也获得灭尽定,等至圆满了。这个灭尽定不是只有利根者得。还有一种情况是获得根和果,没有等至。他是利根者,获得了不来果,但是还没有来得及修灭尽定,所以他只是果圆满和根圆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三者都圆满了。利根的不来获得了灭尽定,三个圆满都有了。首先他是不来果,果圆满了;第二个他是利根者,根圆满了;第三个是等至,他获得了灭尽定,等至圆满了。这个就是比较标准的有学圆满,三种都有。前面我们讲为什么慧解脱和俱解脱不安立为无学道的利根、钝根呢?因为钝根者也可以生起灭尽定,因此我们不能说只要获得了俱解脱,你就是利根;只要是慧解脱,你就是钝根;而利根的罗汉也不一定有灭尽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确定的。“依根与定圆无学”,这个叫无学圆满。只有两种,定圆满和根圆满。为什么没有果圆满呢?他已经是无学了,上面再没有超胜这个无学果阿罗汉的,所以不用讲了,果一定是有的。前面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有学圆满的上面还有阿罗汉,所以必须要说。所以此处只是讲根圆满和定圆满。“根”,当然是利根,比如不动法阿罗汉;“定”,当然是灭尽定。有些只是根圆满,他是利根,但是定不圆满,他没有获得灭尽定;有些可能是定圆满,灭尽定获得了,但是他是钝根。当然最圆满的是,既有根圆满,也有定圆满,这是最圆满的无学。他的根也圆满了,没有什么欠缺了;他的定方面也解脱了禅定障,也没什么欠缺的了;果当然是无学果。如此三个都圆满了,就是真实的无学圆满。甲四、宣说现证之道分三:一、宣说加行等四道;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三、宣说菩提分法
乙一、宣说加行等四道
其实有很多种道,但不管什么情况,都可以归摄在加行等四道当中。胜进道、解脱道、无间道、加行道,这是反过来讲的。平时依次第来讲,第一个是加行道,第二个是无间道,第三个是解脱道,第四个是胜进道。颂词当中是反过来,和平常我们讲的次第相反。生起道的时候,首先是加行道,就是获得无间道的加行。如果你要获得无间道,必须要加工用行,必须要勤奋修学。勤奋修学叫做加行道,这个加行道不是那种暖顶忍的加行道,所有的道当中都有加行道。只要你之前在努力的修行,在加工用行,这个叫加行道。加行道圆满之后,进入无间道,无间道是通过加行道才有的。正在和烦恼作战,叫做无间道,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正式地开始断除所断的烦恼。断完烦恼第二刹那,安立解脱道,这个叫初解脱,最初解脱。他的烦恼断掉了,刚刚断掉这一刹那,叫做解脱道。相当于把这个贼赶出去之后,把门关上,这个方面叫做解脱道。他已经从这个障碍当中解脱了。第四个叫胜进道,最初解脱之后,再进一步地修行,再进一步往前走,叫做胜进道。逐渐逐渐再往更高的、更远的、更加殊胜的地方进行。加行道等四道包含在所有的道当中。此处没有讲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而是从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和胜进道这个角度来讲的,因为这四种是遍一切道的,都会有这些。不管你要获得哪个,必须要经过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所以他就通过这四种道来进行归摄。乙二、宣说一切住地与住根之道
前面一句就是住地,讲地的差别,后面一句是住根,讲钝根和利根之间的差别。“静虑易道”,所谓的地就是静虑,静虑就是正禅[6],正禅是易道,这就是一种正禅的地。“余”是未到定、中间殊胜禅,以及无色界定。地不一样,有些是初禅地,有些是二禅地,有些是近分地,有些是无学的地等等。一切住地当中四种正禅属于易道,具有所有禅定的分支。后面学习第八品的时候,还要讲到这些禅定的分支是什么,有些是寻伺,有些是喜……,但是在未到定等近分当中就不一定俱全。还有在正禅当中止和观比较均衡,其他方面止和观不是那么均衡,从这个方面讲静虑属于易道。“余难道”,比如说未到定,还有这些殊胜正禅、无色界的定等等,这些都属于难道。很多修行者都是取四种根本禅,尤其第四禅是最清净的,所以有的时候引发神通的时候也是第四禅。在弥勒菩萨《经庄严论·神通品》当中讲无漏神通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就是第四禅,获得无漏的功德。你要显发无漏的神通,当然无漏功德是必须要有的,还要有无漏的证悟、第四禅和作意。比如要获得他心,在入定前先作意一下,我要知道张三的心,开始入第四禅,然后一出定马上就引发这个神通。佛陀成佛时也是通过第四禅,还有缘觉证悟无学也是用第四禅。静虑是易道,其他的是难道。难道并不是不能用的意思,只不过困难一点而已,用是可以用的。住地的差别已经讲完了,四种禅定地是怎么样的,无色界的地,其他的未到地等已经分析了易和难。住根之道,是钝根、利根。“钝根迟通利速通”,这个和唐译的翻译和解释的方式稍微有点不一样,我们按照藏传佛教翻译的颂词解释的时候,就是“钝根迟通利速通”。钝根通过神通了知对境的时候比较迟缓,而利根通过神通了知对境是很迅速的。利根者如果要了知他心的话,稍微作意一下,就可以了知;要是钝根的话,可能要酝酿几分钟之后才能了知。还有些神足可能也是,别人飞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你可能要在中间慢慢飞(众笑)。所以利根和钝根有迟和速的差别。这方面就是住地和住根之道,都是和圣道有关。
[2]未到定、初禅、殊胜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