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诸佛、天人、三恶道众生分别在什么时候吃饭? Back

诸佛、天人、三恶道众生分别在什么时候吃饭?

益师法音 2023-12-05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少不了进餐,而进餐次数通常以一日三餐为标准。

在东南亚地区,佛教的信徒们却每日只食两餐:早上起床后的一餐和中午十二点钟的一餐,过了中午一点他们就不再进食了。

佛制戒规定了日中一食,因为佛只吃午食,天人吃早食,畜生吃下午食,饿鬼吃晚食。

因为在佛教里,午时前乃供佛所需,午时后则供鬼神所要了。

在我国汉族地区,僧侣们除了诵经和料理佛事之外还要耕种劳作,由于生活结构不同,所以他们晚上还得吃点东西,不过,这时的晚餐人们称之为“药食”。

今天我们说一说,佛教的日中一食。

实质上,一日三餐,是人们的一个习惯问题。当然,开始体验只吃两餐,想必有些难受,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逐步地调整了过来,到那时,就习已为常,不会觉得很饿了。

倘若我们吃了过多的食物,那么,大量的氧就要去消化胃中的食物,这时大脑一旦供氧不足,便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饭饱神虚”。

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食无求饱”。

庄子在《外篇》中说:“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即使《黄帝内经》也有记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有节,重在不过。”

据说,佛陀当初求道,为了在物质上解除人间的饥苦,抛开荣华富贵,他特地到苦行林里去修行,首先所训练的就是减餐和不食。

如今,生活在物质文明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世界里,人们虽说没有必要去“效法”佛陀当年的减餐或不食,但试行一下“过午不食”或少食,对健康而言,是有裨益的。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

剃除须发是出家的第一步,说明做一个出家人,应该显现僧相。做一个出家人,为了生死,为了修持,把头发和胡须剃光了,才不会浪费时间在这个上面。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出家以后,应当受持道法,修持佛道。沙门这两个字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勤恳地持戒、修定和修慧。

总而言之,做一个出家人,并不是把头剃光就算了,必须修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种种修持,才能够走上学佛的大道。

修学佛道,就应当把世俗的一切抛弃,把五欲打破。真正说起来,世间的种种财宝,是靠不住,不会长久的,并不真正属于我们所有,而是五家所共有。

释迦牟尼佛告诫大家,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的信徒,对钱财要看得开,看得破,放得下,能够有舍心,多行善事,多布施。

出了家以后,出家人是要沿门托钵维持生活的,这在古印度的修行人,就已经是一种习俗了,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以后,也沿用了这种习惯,订为制度,时至今日,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依然保存了这种制度。

出家人所取得来的应该满足,要知足才可以常乐,这也是对治五欲的一种方法。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日中一食,也是佛订的制度,佛在世的时候,制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在中午吃一餐,叫做过午不食,或者称为持午、不非时食。

什么是不非时食?就是超过了中午(午时),就不可以再吃饭了。

树下一宿,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建寺庙,出家人过的是云水生涯,正是“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四处为家。

白天行脚,晚上就找一个地方,随遇而安,在树下的石头上打坐,到了半夜,稍微躺一下。

而且只能过一宿,明天必须到其他的地方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贪念去除。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陀为什么对出家人的生活起居如此严格地要求呢?

既然已经出家当沙门,必须了解,人生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爱,一个是欲,这两个敌人把我们的真心蒙蔽了,好像一个明镜,许多灰尘把它遮住,失去了光亮。

我们本来是很光明,很有智慧的,被这许许多多的烦恼灰尘遮盖蒙蔽,才流浪生死,我们既然要出家,了生死,就得照着佛陀的教诫去修持。

本章虽然是佛陀对出家人的要求,我们作为佛弟子,如果能够多多少少对五欲看淡、节制一点,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