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100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100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断除自轻凌懒惰,根据产生懈怠的原因分为两部分:无有能力、缘难成。其中的“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不仅“无有怯懦之因”,反而“有欢喜之因”。一般而言,因为什么而怯懦(怯懦之因是什么)?一是认为大乘道难行(认为布施手脚、持戒、安忍乃至于精进是很痛苦的,行持这些他觉得难以忍受);二是认为大乘道修行的时间太长而厌烦。上节课最后讲到以观察而断除认为大乘道难行的邪念(心态上),本课继续宣讲以修行而断除(行为上)。

🔹本课内容包括:

1. 如果以循序渐进的温和方式,从小到大逐渐串习布施,待到登地后证悟了无我,布施身肉也会很快乐。(详见颂词1、2)

2. 有些人认为大乘道修行的时间太长而心生厌烦,其实凡夫的身苦缘于罪业,心苦缘于无明邪见。相比之下,菩萨怎么样呢?因为断除了苦因(恶业)从而无有身心之苦。(详见颂词3)

3. 菩萨不仅没有身心之苦,反而因具足二种资粮很快乐。为什么?具足福德资粮而“引身适”,具足智慧资粮而“令心安”。因此,菩萨能够长期利他而没有任何厌烦之苦。(详见颂词4)

4. 大乘道的修行不仅没有怯懦之因,反而有欢喜之因。为什么?依靠大乘的利他菩提心,积资净障的力量远胜小乘(诸声闻),无论如何都很快乐。(详见颂词5)

换言之,真正应该“畏惧”和“厌烦”的是与大乘道背离的自利之心。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

习此微施已,渐能施己肉。




颂词1-1

消文释义

若问:需要施舍自己的肉等怎么是温和的措施呢?为了令以前未曾修习过的人能发放布施,佛陀首先让人们布施些蔬菜等少量低等的物品,经过一番串习以后逐渐连自己的肉也能施舍。(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1-2

本颂重点

佛陀为什么先让我们布施蔬菜等微价的物品?

在修菩萨行时,佛陀教导修行人先从布施开始,先以蔬菜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久而久之心量可渐渐放宽,我与我所的执著在熏习下渐渐减弱,然后才尝试施舍较大的财物,乃至身体肢分等,这样层层递进修习,如果养成了习惯,也就毫无困难可言。有些人在开始接触大乘法门时,听到修持菩萨行要布施头目手足,马上就生起恐怖,但实际上,这种修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了那种时候,你既不会恐惧,也没有痛苦。佛陀以现见一切的智慧,洞察了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知道一切众生各自所喜乐的法门,如同慈父了知儿女的习性一般,以极为善巧的方便渐渐引导教育成材。对于悭贪习气深厚者,佛陀甚至让其先练习从自己左手拿财物施舍给右手,习惯后拿一些蔬菜、柴火等价值微薄的物品施与他人,使施舍的习性慢慢成长,然后再拿较为值钱财物进行施舍……渐渐串习后,就会如同萨迦班智达所言:“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也不难。”到一定程度时,最贵重的财物也会同菜叶一样,可以毫无贪执地布施。在修习过程中,佛陀并没有让我们从难以进行的法门开始入手,比如说布施自身,世尊在很多经典中对凡夫人作了明确的遮止。


颂词1-3

相关公案

1. 送给左手,将另一只手观想为他人,就这样互相布施,直到自己的舍心生起。

2. 在讲述布施时,开始应以微小的如蔬菜等廉价的财物施舍他人,减少对自我的执着后,再尝试作较大的布施。引用了萨迦班智达讲过的:“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列举了如学习电脑、做衣服时,初学之时笨手笨脚,只要坚持,也就熟能生巧。


颂词1-4

思维讨论

大家谈谈生活当中有什么“习惯成自然”的体验?



(颂词2)




一旦觉自身,卑微如蔬菜,

尔时舍身肉,于彼有何难?




颂词2-1

消文释义

通过特别串习,一旦对自己的身体也能像低劣的蔬菜等一样看待,生起无有耽著之心,到那时舍施自己的身肉等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困难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2-2

本颂重点

如何做到“舍身肉”?

众生堕入轮回受苦之主因,即是愚昧地贪执我与我所。在修习布施的过程中,修行者渐渐舍去这些贪执后,会觉得自身卑微如草叶一般,同时,对众生的大悲心也会因智慧增上而增上。这时候,他的布施行为在旁人看起来,固然是想都不敢想,然而在他自己的境界中,不但没有痛苦,反而因满足众生而生起无比的安慰与欣喜。《入中论》里说:“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月称菩萨在此论的自释中引用了《虚空藏三摩地经》中的教证说:“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贪嗔,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菩萨以清净无我智慧与强烈的大悲心,听到众生求自己施身的声音时,马上会生起圣者入灭定也无法相比的安乐,那时他施舍自身肢分,像砍树木一样,决不会有什么痛苦的分别念;又如同施舍菜叶一般,会有什么困难呢?对于证悟了空性实相的菩萨来说,对身心都不存在着苦受执著,只是由救度众生的强烈悲心所催动、长久地显现在世间。这种显现如同《经庄严论》中所言:“由是诸法视如幻,生处如入游戏园。”菩萨投生在轮回六趣中,如同在花园中观赏风景一样,自在而愉悦,那会有什么痛苦觉受呢?因此,在凡夫位看来的施身苦行、难行,在登地菩萨的境界中,都是毫无困难的安乐行。


颂词2-3

相关教证

1. 《学集论》中引用《华严经》云:“菩萨见到乞丐前来乞讨,内心欢喜数数产生,净居天的禅定之乐亦所不及。”

2. 《入中论》也说:“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

3. 月称菩萨在此论的自释中引用《虚空藏经》的教证说“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贪嗔,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

4. 《经庄严论》中说,视诸法为幻化的菩萨,即使转入生死轮回中,也像游玩花园一样快乐,根本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痛苦。


颂词2-4

思维讨论

我们此生不一定有机会、也没必要布施身体呀,为何此颂要“舍身肉”呢?



(颂词3)




身心受苦害,邪见罪为因,

恶断则无苦,智巧故无忧。




颂词3-1

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认为:乃至在轮回中时需要为了他众而苦行,被痛苦折磨得忧心忡忡。事实并非如此,内心之所以遭受伤害就是因为这样的邪分别念使得过分耽著自己等,而身体所感受的损害是由罪业所产生的痛苦。而依靠利他苦行则可断除罪恶,因而身体无苦无痛,又由于精通所知的实相,是故心里也会无忧无虑。(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3-2

本颂重点

众生为何轮回于六道中?

轮回痛苦的唯一来源是众生无明颠倒之邪见,由无明邪见错误地执著身心为我,引生出我与我所执,为了我与我所又造下了无量罪业,如是罪业成熟时,身心便会感受无量痛苦。《入中论》中说:“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由无明邪妄而产生了“我”与“我所”执,由此而为业惑所染,陷于三界六道中如水车一样轮转不休,毫无自在而受众苦逼迫。而实质上,“众生犹如动水月”,其性空寂而不可得,如水中月影一样,哪儿有什么痛苦损害呢?如果能通达中观正理,破除邪见,通达身心五蕴本来无我,那么痛苦又在何处可安立呢?也就是说谁会痛苦,什么是痛苦呢?如同《心经》中所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见道以上的菩萨,正是破除了一切我执邪见,现见五蕴无我,断除了罪业,故身心安泰超越一切忧苦,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彼既无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苦,故久住世间。”菩萨从根本上断除了身心痛苦,恒时安住于无可言喻的平等清净安乐之中,此中无有任何挂碍恐怖,可以自在地显现度生事业,根本没有我们凡夫所担心的那些痛苦。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心经》中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2. 《正念经》中说:“放哨的人,觉得一夜极长难熬;疲惫不堪的路人,觉得路途漫漫遥不可及;同样,对没有证悟无我的凡夫而言,迷乱显现前的轮回极为漫长。”


颂词3-4

思维讨论

结合自身,分享一下曾经如何因‘我执’和‘我所执’而造下恶业?今后如何精进修行,才能断恶业,最终证悟实相而使身体无苦无痛、内心无忧无虑?



(颂词4)




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

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颂词4-1

消文释义

如果了知不仅无有痛苦,并且以福德的果报而感召身体舒适、内心安乐,那么为了利益他众住于生死轮回中,慈悲为怀的菩萨怎么会厌烦呢?(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4-2

本颂重点

如何理解菩萨为度众生而不会厌烦?

大乘行人生起真实菩提心,进入大乘道次第的修行后,大悲智慧即会日渐增上,他会断尽恶业,唯一精勤地饶益众生,积聚起无穷无尽的福德智慧资粮。如是巨大福德所感召的色身,自然会圆满无缺,恒时康乐无病。登地菩萨通达了一切诸法无我的本性,现量见到了实相光明,因而心中无有任何挂碍,恒时住于寂静调柔的安乐之中。通达“人无我”与“法无我”,这并不是把一切法都观想成空无,什么也没有,像空房间里的空一样,二无我是一种远离四边戏论的大安乐境界,是远离了名言戏论的“常乐我净”之境界。这时菩萨见到众生由无明而冤枉地受苦,无边的大悲心会自然地爆发开来,为救度众生而住留在生死轮回中,精勤地行持着饶益行。菩萨虽然住于生死轮回之中,然而却是如《华严经》所说:“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丝毫没有染著,没有任何生老病死的羁缚,因而他不会有任何困难痛苦的感受,也不会有疲劳厌倦之心。如同《宝鬘论》中所言:“由痴苦心生,贪嗔怖欲等,彼因无依智,远离诸心苦。所有身心苦,不能损恼故,直至世间尽,度生如何厌。有苦时虽短,难忍何况长,无苦而安乐,时无边何妨。”如果像凡夫一样有业感染污,或者像阿罗汉那样唯求寂灭安乐,菩萨也就不可能住世度生无厌,而菩萨福德智慧广大故身心无苦唯乐,但以“悲世间二苦,故恒住生死”,这样具足大智大悲的菩萨,恒住生死精勤度生,乃至轮回不空,菩萨仍是不会停止其大悲饶益行。


颂词4-3

相关教证

1. 《华严经》所言:“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

2. 弥勒菩萨说:“即使处于生死轮回中,菩萨也绝对不会有丝毫痛苦。”

3. 不安和痛苦,都是以心的执著带来的,禅宗大德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4. 上师在教言中也说:“末法时代纵然浊浪滔天,获得法乐的瑜伽士的内心也极其快乐。”



(颂词5)




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

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颂词5-1

消文释义

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灭尽痛苦之因往昔所造的罪业,摄集快乐之因如海福德。因而远远胜过一切声闻。慧源与善天尊者讲解为比声闻成就菩提要迅速。(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


颂词5-2

本颂重点

重点1. 菩提心为什么可以“尽宿恶业”?

凡夫众生在刚刚开始接触大乘佛法时,因为他们看到修习菩萨行需要很长的时间,要修很多苦行,而且大乘法义深奥难解,以此而导致自轻凌懒惰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这是不了解大乘法门的殊胜而致。发菩提心而趋入大乘道,其殊胜功德在本论第一品已有详述,依靠菩提心,可迅速摧毁宿世所积的罪业,于短时期积聚如海的福德资粮。众生转生在轮回之中,其恶业习气十分深厚,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虽然想修行解脱,然而恶习逼迫,常有“罪恶力大极难挡”之感,如果生起了真实菩提心,不管是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那罪业就会如秋霜遇烈日一样,刹那消尽无余。因此修习大乘法,首先看起来有些困难,然而依靠殊胜的菩提心,一切修行都会变得顺利而任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重点2. 菩提心为什么可以“聚福德海”,还远远超过“诸声闻”?

在积累资粮方面,大乘行人发菩提心等方便法之殊胜,也远远超胜小乘法门。生起菩提心,不仅可以在一刹那积累巨大福德,而且在行菩提心生起后,纵然在昏沉睡眠之中,福德善根仍会不断地增上,乃至得佛果之间也不会毁坏,而在小乘中是没有这种积资方便的。

菩提心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由于这两个所缘都是很殊胜很广大的缘故,所以生起一念的菩提心,就能够累积无量的功德,更何况反反复复观修菩提心,让菩提心从总相变成自相呢?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能够累积无量无边的福德海,用很短的时间累积很多成佛资粮,“故胜诸声闻”,所以已经远远超胜了声闻的发心、积资、得果、事业,全方位超胜了声闻。


颂词5-3

相关教证

1. 法王如意宝在《快乐道歌》中说:“岁月的月光虽已渐渐隐没,但内心中快乐的红日正在慢慢升起,这是一生中向往解脱、修持佛法的结果。”

2. 法王如意宝在教言中说:“死也快乐,前往清净刹土;活也快乐,成办弘法利生。”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98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97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