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红史
5个内容



汉文史籍《唐书吐蕃传》(129)中说:唐高祖于阳土虎年(戊寅)即帝位,在位九年,于七十岁时去世。其子唐太宗在其父在位时,被封为秦王(130),击破突厥。于阳木虎年(甲寅)与吐蕃国王互赠礼品,结为朋友。突厥(131)、吐谷浑(132)派人到唐朝,请求娶唐朝公主,汉人各嫁一女而返回。吐蕃国王也要求娶唐朝公主,唐朝不允。吐蕃国王愤怒,领兵二十万击破吐谷浑,兵王松洲(133)。献金甲一付,求娶公主,并说:“若不允,即进兵。”汉人不允,并发兵掩袭,杀吐蕃军一千人。吐蕃因迁延时久,将兵撤回。又派大臣东赞(134)献黄金五千两及多种宝物,唐太宗于阴铁牛年允嫁其女文成公主(135),并派皇亲江夏王(136)率兵护送,吐蕃国王领兵至柏海(137)迎接。见汉人衣饰华美,吐蕃人有愧色。公主向唐朝皇帝请求携带文书典籍至藏地。唐朝皇帝伐高丽(138)还朝,吐蕃国王派大臣噶尔东赞域宋献金鹅,高七尺,内可盛酒。唐太宗报喜欢大臣噶尔,将自己的外孙女公主嫁给他,又封为右卫大将军。唐太宗派遣金字使臣(139)到印度,在摩揭陀(140)被拦劫,吐蕃国王听说后,派兵击破摩揭陀。唐太宗自阳火狗年即位,在位二十三年,五十二岁时的阴土鸡年四月去世。唐太宗的第九个儿子唐高宗即位。唐高宗即位后两次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141)封官职,第一次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142),第二次为寅王(143),第二次加封时,松赞干布去世。唐朝还给吐蕃蚕种、酒人、碾硙等诸种工匠。吐蕃国王松赞干布阳铁虎年去世,其子贡松贡赞先前已死,芒松芒赞十三岁时继位,大臣噶尔输政,治理国政十五年。大臣噶尔死后,唐朝与吐著的国王之间,有时和好,有时交兵,争夺疆土,胜负未分。特别是阳铁马年吐蕃军队攻打唐朝国士,占领全部裕固地方(144),唐朝皇帝派大臣薛仁贵(145)领兵十万进攻吐蕃,打到前往拉萨的半路上,吐蕃大臣噶尔的大儿子(146)为将军,打败唐朝所有的军队。阴土免年芒松芒赞去世,他的儿子都松芒布结继位,噶尔的大儿子任大臣。此时吐蕃国王统治的地方,东面到松州、茂州、寯州,南面至婆罗门地方,(147),西面至和田(148),北面至突厥,幅圆万余里,象吐蕃这样强盛的,汉地的国王汉、魏、周(149)等朝代未曾有过。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于阳铁龙年去世。唐高宗从阳土鸡年起执政三十四年,于阴水羊年五十六岁时去世。唐太宗的皇后的女待从,在唐太宗死后降为女权,又被唐高宗娶为皇后,她生了儿子唐中宗,唐睿宗,女儿太平公主。唐高宗遗诏让长子唐中宗继位,但皇后不听从,自己当了女皇。因她姓武,故起名叫武则天(150),女皇派兵将吐蕃的许多地方夺去。吐蕃国王都松莽布杰年幼之时,国内大事都由噶尔的大儿子掌管,对外的事务由噶尔的小儿子和其侄子掌管,众人对噶尔的儿子们畏惧,国王的权力很小。后来国王长大,当噶尔的儿子们在军队中时。国王领兵前往,噶尔的大儿子钦陵自杀,小儿子赞婆带其侄子莽布支领兵向唐朝皇帝投降(151)。唐朝女皇封赞婆为归德郡王,任为大臣,封莽市支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并赐给他们三人犯罪不予惩处的铁券誓书。在都松莽布杰去世后,赤德祖赞继位。女皇武则天从阳木猴年起在位二十一年,于阳木龙年八十岁去世。另外一个故事中说,女皇当初生了一个长着驴耳朵的儿子,因为羞惭,在儿子幼小时就派人去杀他。当时有一位吐蕃的大臣,没有让杀皇子而悄悄带去抚养(152)。后来女皇年老时唐朝没有后嗣,打算把皇位传给她的兄弟武三思。当召集众人开会时,拖长声音问;“立武三思众人是否同意?”有人说不同意。女星即下令将其杀死。吐蕃的大臣也拖长声音对武三思问:“立武三思是否同意?”武三思本想回答:“若不同意立我,女皇就下令将其杀死。”当他正说到:“不同意立我”时,吐蕃大臣就拔剑将他杀死。当问他何故杀人时,吐蕃大臣说是按女皇的命令杀的,所以女皇对他也没有办法。当女皇去世后,办理丧事时,吐蕃大臣将长驴耳朵的皇子领来,立为皇帝,称为驴耳国王。据说武则天母子二人的陵墓现在还在乾州以北的地方。女皇武则天被吐蕃人称为阿则老母。这个故事的说法不见于史籍的记载。阴木猴年女皇的儿子唐中宗即位,吐蕃向唐朝皇帝求娶公主,皇帝将自己的弟弟雍王的女儿金城公主(153)嫁给吐蕃,陪送绸缎许多万匹,各种工匠,许多杂伎乐人,并派左卫大将军领兵护送。后来又将西夏之地(154)都陪送公主。唐中宗在位六年,于阳铁狗年五十五岁时去世,阴铁猪年金城公主之父唐睿宗即位,他在位两年,于阳水鸡年五十五岁时去世。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唐玄宗于阴水牛年二十九岁时即位。金城公主在吐蕃住了三十一年,于阴铁猴年去世。这以前唐朝国土平安达一百一十六年。阴水羊年吐蕃国王去世,王于赤松德赞继位。唐玄宗在位四十三年,于阴铁鸡年七十三岁时去世。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唐肃宗于阳火猴年即位,当年,吐蕃军前来,占领了蛮子河西(155)等地,后来州城二十四座全部陷于吐蕃。唐肃宗在位七年,于阳水虎年五十二岁时去世。当年,唐肃宗的长子唐代宗(156)即位。阴水兔年吐蕃军又来了(157),唐代宗逃往陕州(158),唐朝的大臣高晖投降吐蕃,吐蕃军进入京兆府,立唐朝的广武王为唐朝皇帝,并且改元(159),传诏大赦(160)。后来汉人杀高晖,驱除吐蕃军,唐代宗重返都城。唐代宗在位十七年,阳土羊年五十岁时去世。唐代宗的长子唐德宗(161)于阳铁猴年继位,因德宗明哲贤达,多年未与吐蕃交战,(疑有阕文)。当年,赞普赤松德赞去世,他的长子牟尼赞普继位。此时唐蕃之间以西夏地方的贺兰山(162)为界,吐蕃境土的边界西面在兰州、渭州、原州、会州,东面临洮,南面在成州、剑南之间,北面的蛮地至大渡水西南之间,从黄河以北为吐蕃境土。唐朝的边界,泾州至弹筝峡,陇州至清水,风州的同谷,剑南唐户峡以东为唐朝境土。边界中间的悉州、大碛、贺兰山、秦它岭等为间地,双方不占。(按:此处所说唐蕃为界,似为清水会盟时所划的边界,《新唐书·吐蕃传》记清水会盟分界情形为:“约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右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川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尽大渡水北自新泉军抵大碛,南极贺兰橐它岭。其间为闲田,二国所弃。”)后来,唐蕃双方又多次交战,阴大牛年吐蕃国王去世,足之煎赞普继位,阳木猴年去世,当年赤德松赞继位。唐德宗在位二十五年,于阴木鸡年六十四岁时去世。当年,唐德宗的长子唐顺宗(163)继位,唐顺宗在位一年,二十六岁或说四十六岁时去世。阳火狗年,唐顺宗的长子唐宪宗(164)继位,他于鼠年去世。牛年,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165)继位,此时吐蕃国王去世,可黎可足(166)继位,在拉萨地方召集吐蕃大臣会议,由钵阐布念盟辞(167),祝祷神灵(168),所有的人都立誓证盟(169)。唐穆宗于阳火马年被大臣杀死。防火羊年,唐穆宗的第二个儿子唐文宗(170)继位。阳火龙年,吐蕃国王去世,当年,他的弟弟达磨(171)继位,达磨嗜酒,凶愎少恩,吐蕃国内混乱。悉州、夏州、吐蕃所辖的大山崩裂,碌曲(172)倒流三日,各种凶兆产生,国政衰败。阴土羊年以上,为二百零八年。唐文宗在位十二年,阳木龙年三十岁时去世。当年,唐穆宗的第五个儿子唐武宗继位,唐武宗在位六年,于阴木牛年三十四岁时去世。阳火虎年,唐桓(文)宗(173)的第三个儿子唐宣宗(174)继位,此后吐蕃境土大部被唐朝占领。最初,唐朝的境土由京兆府至吐蕃边界为九千九百里,后来从唐中宗( 175)开始有三百余城陷于吐蕃,此后唐朝全部收复。唐宣宗在位十四年,于阴土免年五十岁时去世。阳铁龙年,唐宣家的长子唐懿宗(176)继位。此后唐朝与吐着联系中断,由唐高祖至此时共二百三十九年。唐懿宗在位十四年,阴水猴年去世。阳木马年唐懿宗的第五个儿子唐僖宗继位,唐僖宗在位十五年,阳土猴年去世。唐僖宗的第七个儿子唐昭宗继位,在位十四年,于阴水猪年去世。阳木鸡年唐昭宗的第九子唐哀帝继位,在位四年,于阴火兔年去世,至此唐朝王统断绝。总计唐朝共有二十个皇帝(177),立国二百八十八年。此后由梁朝改替朝代(178)。这些唐蕃之间的史实由太宗(应为仁宗——编者注)时的史官名叫宋祁者写成,后来由范祖禹(179)收集成册。由汉族译师胡将祖于阴水鸡年在临洮(180)翻译成藏文,由喇嘛仁钦扎国师(181)于阴木牛年刊行藏文本。其中记年中有几处错误(182),将吐谷浑误为突厥,将和田误为沃田等。此外与藏文史籍记载大致相符(183),故摘其大要抄录在此。唐蕃之间反复交战及有时和好,互致礼品,互相问聘吊祭等等史实,详见于唐书吐蕃传(184)。(129)唐书吐蕃传:唐书吐蕃传分为《新唐书》和《旧唐书》二种,《旧唐书》全书分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共二百卷。吐蓄传在一百九十六卷中,分上下二部分,它是研究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历史书籍。在后唐时期,就对《旧唐书》的修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直到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才正式开始编修,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修成,历时四年多。《旧唐书》原来是由宰相赵莹监修的。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以后的宰相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而在具体编撰《旧唐书》时,出力最多单是张昭远、贾纬等人。但当《旧唐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昫监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题“刘昫撰”。《新唐书》的编撰,大约开始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前后历时约十七年。《新唐书》是由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书成,由欧阳修、宋祁分别署名。关于《吐蕃传》记载在二百一十六卷,分上下二部。《新唐书·吐蕃传》不同于《旧唐书·吐蕃传》,层次分明,简要概括。因此凡是从事西藏历史研究人员,必读此书。《新旧唐书》成书后,许多西藏历史学者都引用了此书的史料。如:萨迦瓦索南坚赞著的《西藏王统记》、廓诺·宣权贝著的《青史》和蔡巴·贡嘎多杰著的《红史》都引用了此书。(130)秦王:唐太宗即帝位前被其父唐高宗李渊封为秦王。(131)突厥:中国古民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阿史那。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藏历史著作中所说的胡,意思不完全一样。此处的胡是指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铁虎年,公元630年)派兵征服了东突厥。(132)吐谷浑:亦作吐浑,古族名。原为鲜卑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西晋末(公元四世纪初),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迁今甘肃、青海间。再传至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从事游牧,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青海西岸西十五皇)。隋开皇(公元589-600年)中其王娶公主。唐代,王诺曷钵为驸马,封青海王;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后率所部迁灵州,任安东州刺史。八世纪中叶,其子孙徙朔方,部族分散,河东称之为退浑,五代时余部散处蔚州。(133)松州:州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指所在嘉诚(今四川松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于此,统辖羌族部落的崛、懿、嵯等二十五羁糜州,后增至一百零四州。广德以后地属吐蕃。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松州、潘州二卫,不久并为松潘卫。地处氓江上游,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为四川西北门户,(134)大臣东赞(噶尔东赞)他出生于堆龙地方,是松赞干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他虽然不识藏文,但聪明、多智,并精通政治和军事。故松赞干布前后数次派遣他到尼泊尔迎娶尼泊尔公主,到汉地唐太宗的住地迎娶文成公主。并在芒松芒赞在位九年(藏历土马年公元658年)前往唐高宗的住地。这样促进了藏汉之间、尼泊尔和藏族之间的团结。他为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和保卫边疆等诸方面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把吐蕃全境划分为四个如和六十四个千户府,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制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赋税制度。把土地分为贫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个等级,初步确立封建社会制度。故噶尔东赞在西藏很有威望。因噶尔东赞聪明机智,所以唐太宗把琅邪公主孙女嫁给他为妻,并封他为右卫大将军。松赞干布死后,噶尔东赞为芒松芒赞辅政十五年。后半生噶尔东赞先后在吐谷浑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担任守护大臣之职。唐高宗乾封二年(藏历火兔年公元667年)他从吐谷浑返往西藏的路途中得病死于森塔地方。西藏还流传着噶尔东赞晚年被松赞干布逮捕入狱,挖眼杀死。这一流传大概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的:“大臣噶尔东赞的亲属噶尔·赞辗恭顿叛离赞普都松芒布杰,赞普得知消息后,于木羊年(公元695年)下令杀噶尔·赞辗恭顿。”的事实相混淆。大臣噶尔东赞被逮捕入狱由事实史籍中根本没有记载。大臣噶尔东赞有五子(噶尔赞聂东普、噶尔赤振、赞琼、论斯多益、论贝龙),大儿子赞聂在其父噶尔东赞死后六年(藏历水猴年公元672年)任大论,其他四子任军官。木鸡年(公元695年)大论赞聂与芒辗达乍布二人不和,相互残杀,最后大论赞聂被杀。此后赤振任大论,十四年后(藏历上狗年公元798年),赞普都松芒布杰与赤振不和,故赞普派兵攻打赤振,赤振自杀。以后赞琼弟兄三人投奔唐朝。唐朝女皇武则天封赞琼为“归德郡王”,任大臣。封莽布支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136)江夏王:唐太宗在位时,任命本家族的一名大臣为“江夏王”。(137)柏海:古湖泊名。近黄河源,今青海省鄂陵湖或扎陵湖。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赞干布到此亲迥。( 138)唐朝皇帝伐高丽:公元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泉(姓)盖苏文(名)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高丽内部大乱。唐太宗觉得有隙可乘,公元644年,决定率兵往攻。唐太宗在战争中施行欺骗高丽军民的手段,用尽心计,但是他终于失败了。唐太宗当然不肯认输,公元647年又谋攻高丽。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战争暂时停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军队,联合新罗兵,威胁高丽南方。公元666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中、泉男建、泉男产争权,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到唐求援。唐朝得到这个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军队直攻高丽。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高丽全境被唐占领,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行使唐朝的统治权。详见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三分册。(139)金字使臣:皇帝的谕旨称为金字,意思是谕旨象金子一样的贵重.送发谕旨的人称为金字使臣。金字使臣有特殊的权力,因有时皇帝的命令直接面授于金字使臣,如果不很好地招待金字使臣,他就会到皇帝面前告状说坏话。故金字使臣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款待。(141)国王松赞干布:中国历史上和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松赞干布是一个眼界开阔、具有政治胆略和远见的赞普(王)。古藏文历史书中记载他为赞普赤松赞。关于他何时生于何地?何年在位?说法不一,故在此不多赘。下面简要概括地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主要事迹。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主要有五大功绩:第一,创制了藏文文字。第二,统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第三,建立了一整套军政合一制度,第四,为发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和技术。第五,加强了汉藏之间、尼藏之间的团结。第一,松赞干布清楚地看到有文字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相反没有文字的民族就落后。因此他从自己的大臣中挑选出最有才能和聪明的吞米桑布扎和十六名青年,派遣他们到印度学习梵文和西域各国文字。学成后,再到西藏。每人都把自己所学到的语言进行分析比较,创制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藏文。虽然从藏文的创制到现在共计一千三百二十八年了,但现在藏文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阅读和理解最初翻译和论著。藏文创制后,赞普松赞干布亲自带头学习,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每个臣民都要学习藏文。第二,统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松赞干布执政前吐蕃有十八个部族,部族之间相互侵扰,没有安稳的生活秩序。此后,各部族的大部分首领和属民日益觉醒,要求统一。松赞干布执政后,根据大家的要求,首先平息了贵族勾结属部地方势力发动的战乱,统一了各部族集团。为巩固统治力量,松赞干布制定了六大法:1.在军事和行政制度上,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机构。①把吐蕃全境划分为五个如,每个如又分为十个千户府。每个千户府下设总管一人,老年和青年军官各一人。每个如的旗子呈不同颜色。②十八个部族划分土地,明确规定属私人占有。③在百姓中划分四小王、七品官、奴隶、皂隶、工匠、商人等几个不同等级。④设置了六大诏命、六个益仓、六文告手印、六缘、六豪杰等组织机构。2.规定统一了度量衡制。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吐蕃农牧产品的交换和贸易的发展。3.制定了三要、三不要、三赞颂、三鄙视、三不迫害等十五法,十善法和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法。在社会中普遍提倡优良作风,反对不良的作风。4.对民事纠纷,要果断决出一方的正确,另一方的不正确。5.对高级官员犯了罪,要按他们各自阶级地位的高低判决其罪行。6.对臣民犯了罪,要根据他们的大小罪行分别给予不同的判决。第三,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由三位大相总管王朝外部的政治事务,三位内相主管王朝内部事务,三位整事大相主管王朝的司法事务。第四,为发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和技术。松赞干布曾多次请求唐太宗把中原地区的养蚕、酿酒、工匠等技术人员派遣到了吐蕃。因此汉族的文化和技术陆续传到吐蕃。尼泊尔的雕塑、绘画和石刻等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与此同时,吐蕃还不断派遣青年到唐朝长安读书,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下.没有一定的政治胆略和远见,这些事情是难于做到的。第五,加强汉藏之间、尼藏之间的团结。松赞干布为在吐蕃弘扬佛教,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技术引进吐蕃,他前后迎娶了泥婆罗(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与此同时,一大批工匠艺人也相继入藏。松赞干布为汉族和尼泊尔的文化技术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打开了大门。使吐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加发展。(142)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公元648年,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被劫,退入吐蕃境内。王玄策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派兵协助王玄策击败天竺,并献礼于长安。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授给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给他的爵位是“西海郡王”。(143)寅王:唐高宗第二次加封松赞干布为“寅王”,当使臣带着封诏到达拉萨时,松赞干布逝世。详见《唐书》。(144)裕固地方:今指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古藏文历史文书称此地方为“黎域”。裕固族历史记载,在松赞干布执政兴佛教之时,裕固地方的佛教被毁灭,故裕固地方的僧人都逃到西籁和印度。(145)大臣薛仁贵:(公元614一683年)唐朝大将,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因功升右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在天山战胜九姓突厥,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乾封初参与进攻高丽的一战争,后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与吐著作战,大败。后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详见《新唐书》。(146)大臣噶尔的大儿子:大臣噶尔的大儿子名叫噶尔·赞聂东普。(148)和田:此地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详,大概在安西四镇附近(即今敦煌)。(150)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山西文水东人。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唐高宗时,又被召为昭仪,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次年废中宗,立睿宗。七年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牵连冤杀者不少。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西藏历史上记载她是一名残暴的女皇。(151)向唐朝皇帝投降:这里的“皇帝”是指武则天。(153)金城公主(?-739),西藏历史记载,最初赞普赤德祖丹的儿子江查拉本迎娶金城公主,她未到西藏之前江查拉本逝世,放金城公主就和赞普赤德祖丹成亲,赞普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宋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准备与吐蕃赞普赤德祖丹之子江查拉本联姻的。吐蕃派遣香多日拉金等人前往迎娶,唐中宗曾将数万匹绸缎及杂技、乐队、工匠、技人、医书、《左传》等汉籍送到吐蕃。并派左卫大将军杨炬护送,皇帝并亲自送到始平地方,在始平释放罪犯免除死罪,免除百姓赋税一年,详细内容见《贤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记》。(154)西夏之地:西夏是宋朝对党项羌族所建大夏封建政权的称呼。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管辖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一部分地区。居民有党项羌、汉、蒙、回纥等族。从事农牧业,产青白盐、织毡毯。与宋经济文化联系极为密切,茶、马、盐、铁交易频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汉文典籍也广为流传。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各地人民均受损害。西夏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政权自李元昊始,传十主,共计一百九十年。(155)蛮子河西:《新唐书》记载,在唐肃宗至德元年(藏历火猴年公元756年),吐蕃军占领了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门均。这些地方似为蛮子河西一带。(157)水阴兔年吐蕃军又来了:《旧唐书》记载,在唐代宗广德元年(藏历水兔年公元763年),吐蕃军率领吐谷浑和党项的二十万人的军队从陇山地方一直向东杀来。( 158)唐代宗逃往陕州:陕州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治所在陕县。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及附近的地区.(159)改元:中国每当一新皇帝上台时,都要更换年号。吐蕃军队占领国都长安十五天,任命金城公主之兄广武王为皇帝,改换年号。详见《旧唐书·吐蕃传》。(160)大赦:从元代开始,皇帝对立功之臣颁发的封诏称为大赦。( 161)唐德宗:即李适(公元742-805年),他是唐代宗之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加强搜刮,以增加财政收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脱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163)唐顺宗:即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之子。公元805年在位。在位期间因患风疾,行动不便,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改元永贞,迫其退位称太上皇,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164)唐宪宗:即李纯(公元778-820年),公元805一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间的矛盾,先后平定刘辟、李锜、吴元济等藩镇的叛乱,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全国统一,但并未根除藩镇势力。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宦官杀死。此后唐朝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165)唐穆宗:即李恒,公元821—824午在位。他是唐宪宗之子。(166)可黎可足:藏王赤热巴巾(又名赤德费),汉文记载他为可黎可足。他的详细事迹见《贤者喜宴》的注释。(167)钵阐布念盟辞:钵阐布是吐蕃宫廷最高官员之名,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上有记载。石碑也称拉萨“长庆舅甥会盟碑”。此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实际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蕃会盟于长安,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又会盟于逻些(拉萨),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树立此碑。此碑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覆盖。四面有字。正面汉藏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七十七列,右半汉文,直书,六行。藏汉两体文义相同,大概是同一盟约,两种文本右面是吐蕃一方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位次,共十七人。上为藏文,下为该员职衔姓氏的汉字译音,藏文四十列。对于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藏汉对音极为重要,尤其是文中清楚地标出钵阐布充任首席大论一事,为了解吐着的宗教、政治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真实的证据。左面为唐朝参与会盟官员名单位次,亦为藏汉两体对照,上为藏文,四十九列,下为汉文,共十八人。背面纯为藏文盟辞,七十八列。盟辞中记载汉藏之间虽经数次战争,但丝毫没有破坏藏汉民族的团结。唐蕃会盟碑对于研究唐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信实的证据。此碑现在还完整无缺地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碑结尾中写道:“同一盟文之碑亦树于唐之京师。”(168)祝祷神灵:吐蓄王臣举行盟誓典礼时,每人都要祝祷自己所崇拜的神灵,以神灵为证。(169)立誓证盟:吐蕃王臣举行盟誓时,要向佛像敬献少量水和酒,称之为盟水。并杀牲畜,喝血或把血涂在嘴上。《新唐书》记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三岁一大盟,夜肴诸坛,用人、马、牛、闾为牲。凡牲必折足裂肠陈于前,使巫告神日:谕盟者有如牲”。(170)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09-840年)唐穆宗之子,敬宗弟。公元827—840年在位。宝历二年十二月(公元827年1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任李训、舒元舆等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发动甘露之变,欲一举铲除宦官势力。事败,李训、郑注等均被杀害,他亦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171)达磨:即朗达玛。《新唐书》称他为达磨。公元841—846年在位,他曾下令将各专院的门关闭泥封,把佛教经典一部分烧毁、一部分抛入水中。大批僧人被杀,流放边地,脱下袈裟还俗回家。(172)碌曲: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洮河上游,邻接四川、青海两省。(174)唐宣宗:唐朝第二十任皇帝李忱。公元847—859年在位。(175)唐中宗:唐朝第四任皇帝李显。公元684年在位。(176)唐懿宗,唐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漼。公元860年一874年在位。(177)唐朝共有二十一个皇帝:汉文历史记载唐朝共有二十四个皇帝。《红史》记载只有二十一个皇帝,遗漏了三个皇帝。我们对原文未作任何改动。(178)梁朝改替朝代:唐朝末期分为五代十国,首先建立梁朝。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让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国号梁,建都汴州城,改称为开封府(东都),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179)范祖禹:据《红史》记载,吐蕃传记由宋祁著,范祖禹收集成册。范祖禹的事迹不详。故不多赘。(180)临洮:此地离青海塔尔寺不远。据说八思巴到此地建临洮寺。(181)喇嘛仁钦扎国师:八思巴到蒙古地方时,有译师喇嘛仁钦扎精通汉、藏、蒙古三种语言,故忽必烈封他为“国师”。(182)其中记年中有几处错误:《新旧唐书》关于吐蕃传部分,在八思巴时,由汉族译师胡将祖译成藏文,其中记年(木、火、土、铁、水)中有几处错误。《红史》的作者对其中几处错误做了修正,便于读者阅读。(183)与藏文史籍记载大致相符:《红史》的作者认为《新旧唐书》吐蕃传与藏文史籍记载的大致相符。特别是《新旧唐书》吐蕃传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史实相互得到印证。但是其中也有几处记载不相符,如: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于赞普都松芒布杰在位的第二年(藏历铁龙年)去世,牟尼赞普以后为牟笛赞普(汉文记载为缩赤赞普)、德松赞(又名赤德松赞)、可黎可足(又名热巴巾)等历代赞曾执政的年代不相符。经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一对照,才知道所记载的年代不相符。同时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西藏历史文书的重要性。(本文资料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掉!)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