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下)(7)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本品的内容就是观察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三世十方的一切如来。
世间凡夫认为:无论男女老幼、山川草木,一切现象都是实有的。所以,如果有如来,也必然是实有的;
其它外道也认为:他们的主,他们的造物主,他们的万能神,不可思议的神我等等,是实有不空的,除此以外的其他法可以是空性,但控制、操纵、主宰一切的某种人我必须实有存在。因此,作为众生之主的如来也应该是实有的。
但是,无论凡夫众生还是得道圣者,无论大千世界还是芸芸众生,乃至佛的法、报、化三身,都是空性,都不可能是实有。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平凡众生和佛没有任何差别,没有一个众生或者佛不空,第二十二品就是宣讲这个观点。
本品抉择如来为空性的方式,与十八品抉择人无我的方式基本相同。
戊二十二、(观如来品)分三:一、遮破如来之成实;二、成立舍诸见之理;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己一、(遮破如来之成实)分三:一、破取受者补特伽罗;二、破所取之五蕴;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庚一、(破取受者补特伽罗)分二:一、破取受者实有存在;二、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
辛一、(破取受者实有存在):
非阴非离阴 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因 何处有如来
这里的观察方式,类似于抉择人无我的五种理由:如果有如来的存在,那么这个如来与色、受、想、行、识五蕴【五阴】之间,究竟是五种关系中的哪一种关系呢?因为,假如有一个实有的如来,就必须是五种关系中的一种,如果这五种关系都不成立,就不能成立一个实有的如来。但事实上,这五种关系都不成立。
首先抉择“非阴”:如果承许五阴和如来是一体则不合理。因为,五阴是刹那刹那的生灭之法,昨天的五阴已经毁灭无余,今天存在的五阴是今天重新产生的,在今天的五蕴中,决不存在昨天五阴的一个微尘。
所以,如果如来是五阴的话,那么如来也就成了刹那刹那的生灭之法。昨天的如来就不可能是今天的如来,今天的如来也不可能是明天的如来。这样一来,刚开始发心的如来、经过三个无数大劫积累资粮的如来、以及最后成佛的如来,这些每一个刹那的如来都不可能是同一个如来。
但是,如果发心以及积累资粮刻苦修道的如来没有成佛,而成佛的如来却没有发心修道。一方面,发心修道如来的一切努力都成为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成佛如来的成就也因为没有积累任何资粮的缘故,而成为无因无缘的成佛,这就违背了一般的因果规律。因此,如果承许如来是五阴,就有以上过失,所以这种立论不成立;
第二抉择“非离阴”:如果承许如来不是五阴,而是独立存在的异体他法也不合理。因为,在佛的三身中,法身我们都看不见,而除了画像、雕塑的佛像以外,佛的报身我们也无从了知。因此,一般平凡众生所谓的如来,也就是指佛的化身。佛的化身是什么呢?就是在印度的菩提伽耶成道、转三次法轮的佛陀。
众生眼睛所见的如来之身,也就是色阴。如果这个所见的,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法体色阴不是如来的话,那么请问,什么是如来呢?如来在哪里呢?由此可见,离开色蕴而单独存在的如来也不成立。
同样,虽然我们看不见如来的受阴、想阴等等,但通过推测也可以断定,没有心与心所,七识八识的如来也不可能独立存在。
当所谓的五阴集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个如来的观念,如果没有这些五阴,如来也就无法独立存在。如同汽车不能离开它的一切配件而独立存在一样。所以,如来也不能离开五阴。
“此彼不相在”包含了第三个理由和第四个理由:所谓“此彼”,就是指如来和五阴。“此”是如来,“彼”是五阴或“此”是五阴,“彼”是如来;“不相在”,就是指如来和五阴不能相互存在。
所谓“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存在的意思。譬如,森林中有狮子老虎,这叫做森林中存在老虎狮子;或者山上有树木,就叫做山上存在树木森林。同样,五阴当中是否存在释迦牟尼佛呢?假如存在的话,又是如何存在的呢?是否像森林当中有老虎狮子一样的存在呢?如来是否存在五阴呢?五阴是不是像森林存在于大山一样地存在于如来呢?如果存在的话,应该是这样的方式。但是,无论我们如何观察,这两种所谓的存在都不可得。
为什么呢?前面观察过,所谓的如来既不是五阴,也不是可以离开五阴而单独存在的法。既然不能独立存在,就不可能成立前面两种关系。比如说,因为老虎和森林是独立存在的两种事物,老虎的存在不依赖森林,森林的存在也不依赖老虎,所以在森林当中才可以存在老虎。但是,五阴和如来却不能单独存在,既然如此,如来和五阴怎么可能互相存在呢?
再进一步观察,如果如来存在于五阴当中的话,那么请问,如来究竟存在于五阴当中的色阴当中呢,还是受阴当中?是在想阴当中呢,还是在行阴当中?抑或是在识阴当中存在?这样一一进行分析观察以后,就可以抉择出,每一种阴上都没有如来。首先分析色阴:
什么是色阴呢?在这里就是指如来的身体——头、手、脚等等。如果如来存在于色阴的话,那么究竟存在于头上、脚上,还是手上的哪一个部位呢?再进一步观察,在组成如来化身身体的每一个微尘上面,又是否存在如来呢?观察结果可以证实,在色阴上面根本没有如来。依此类推,在其它的想阴、受阴等等上面,也不可能存在如来。所以,我们就不能说如来存在于五阴。这是破斥第三种关系。
第四种理由,是分析解剖五阴是否像山上生长树木一样地存在于如来:当然,如果像山一样的如来可以首先成立,那么其它像树木一般的五阴就可以依赖如来而存在。但是,刚才我们讲过,像山不依赖树木一样的、不依靠五蕴而成立的如来并不能首先成立,所以五阴也不能存在于如来,这是第四种观察方式。
第五种理由,是抉择“如来不有阴”,也即如来没有五阴。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和五阴是不可分割的法,无论我们怎样观察,也不能得到一个独立的如来和独立的五阴。如果有独立的如来和五阴存在,则像国王佩戴王冠或其它装饰品一样,如来也可以拥有五阴。如果除了王冠和其它装饰品以外,并没有单独的国王可以存在的话,国王就不可能佩戴王冠和其他装饰品,因为佩戴的人不能单独存在。同样,因为除了五阴以外,并没有单独的如来存在,所以,如来就不能拥有五阴。这是第五个理由。
以上五个理由,就叫做“五种木车因”。所谓“木车”,就是指木头制造的车。为什么要用“木车”来比喻呢?因为,人的身体和木车的构造十分类似,木车是由车轮等配件构成,人也是由十二处、十八界、五蕴构成。
因为凡夫众生都认为,木车也是实有存在的。所以,月称菩萨和龙树菩萨在抉择人我与五蕴关系的时候,就将木车作为比喻来进行破斥:如果木车是存在的,那么木车与构成木车的车轮、车架等配件究竟是一体、异体、能依、所依以及具有中的哪一种关系呢?这样观察以后,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配件和木车之间以任何关系都不可能存在。继而反过来类推人我与五蕴的关系,并抉择出人我与五蕴的不成立。
如果以这五种关系,都得不到如来与五蕴,那么,如来与五蕴会不会以第六种关系存在呢?决不可能。因此,如来与五蕴不可能存在。
我们必须知道,如来已经超越了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范畴,是智慧的现象,原本不会与五蕴相关联。
但一切有部与其他外道却认为:如来也是由普通人修行到一定的程度而成佛的,所以应该有五阴。这里才随顺对方的逻辑,而进行了这五个角度的观察。
辛二、(破取受者假立之自性存在)分三:一、破于自性与他性中成立;二、以无有取受之理而破;三、摄两方之义。
壬一、(破于自性与他性中成立):
阴合有如来 则无有自性
如果因为五蕴的和合,就产生了如来,“则无有自性”。前面已经讲过,凡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物质,绝对无有自性,因为它是造作的。如果有自性,就不能够造作,就不依赖于因缘。所以,即使五蕴的和合能够产生如来,也只能成为一个无自性的如来。
若无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如果所产生的如来本体没有自性,则如来就成为空性;如果如来本体是空性,又怎么能够因他法而存在呢?怎么能够依赖五蕴而存在呢?决不可以。因为他的本体都不存在,如同龟毛、兔角一样。
法若因他生 是即非有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来
如果人和法都是因他法而产生,也即依赖因缘而产生的话,就成为无我、空性;如果每一个法都不是我的话,如来又怎样成立呢?不可成立。
若无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离自性他性 何名为如来
如果没有自性,也不可能有他性。因为,所谓“自”和“他”,都是相互观待而成立的, 如果没有自,也就不会有他。
“离自性他性,”既然通过观察既得不到“自性”——也即不依赖其它任何法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也得不到他性——也即依赖他法而存在的物质。“何名为如来?”,那么所谓的如来又是什么呢?我们根本得不到如来。
以上破斥了如来实有的见解。
壬二、(以无有取受之理而破):
本科判的内容,主要是驳斥声闻十八部中归属于正量部的犊子部论师的观点。
自宗认为:虽然声闻十八部中正量部以外的其他宗派已经精通了人无我,不会认为如来是实有,而认为如来也是无我。但正量部中犊子部的信徒们,却还没有达到证悟人无我的程度,所以,他们的见解还不属于佛教的范畴。
因为,犊子部的教徒们曾经是外道的一部分,后来因为一次大饥荒而被迫进入佛教团体,并逐渐成为佛教的一个宗派。虽然他们也皈依三宝,并且持戒、护戒、布施等等,从行为上严格地奉行佛教教规,但在见解上却仍然沿袭着以前的外道见解。
虽然有些论师用《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中佛陀授记哲哲国王梦境的一段记载——“如王所梦整块布匹,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释迦佛教法分十八部,虽复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坏之兆……”——来证明犊子部也是属于正统清白的佛教宗派。但无论如何,犊子部的见解的确与佛教各宗有着实质性的差别。他们不但没有证悟人无我,而且顽梗不化、自以为是,并振振有辞地与主张空性的论师展开辩论。
犊子部的论师提出:如来应该成立,因为如来是取受五蕴的受者。
什么叫受者和所受呢?譬如,一个人背一个东西,这个人就叫受者或取者,因为他取受了这个东西;而所背的这个东西,就称之为所受。
小乘一切有部等宗派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从一名凡夫经过三个无数大劫的修行,才在最后一生经历诞生、出家、苦行等过程,并最终在菩提迦叶成佛的。在没有成佛之前,佛也是凡夫。只要是凡夫,就要取受各种五蕴,转世为人的时候,要取受人的五蕴;投生为地狱众生的时候,就要取受地狱众生的五蕴……。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受者,五蕴是所受。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谁来取受这些五蕴呢?没人取受五蕴。所以,如来必须存在。
若不因五阴 先有如来者
以今受阴故 则说为如来
龙树菩萨对此破斥道:如果不依赖五蕴,而首先可以单独成立如来,现在他又去取受五蕴,则可以说有取受五蕴的如来。比如,假如背东西的人首先存在,他就可以去背东西;假如提水的人首先成立,这个人也可以去提水。但是,在取受五蕴之前,究竟有没有可以取受五蕴的如来成立呢?
今实不受阴 更无如来法
若以不受阴 今当云何受
但实际上如来却不能取受五蕴。因为,就像刚才所比喻的一样,当提水的人与所提的水都可以独立存在的时候,此人才可以去提水。但是,在提水的人没有成立之前,就不可能成立提水的行为。同样,在取受五蕴之前,如果如来不能独立存在就不能取受五蕴。
“更无如来法”,就更不可能存在如来的法。因为,假如如来存在,则只有如来的五蕴才可以是如来,如果如来不是五蕴,那么什么是如来呢?如来不可得。所以,如果不取受五蕴,就不会有如来的法。
如果如来不取受五蕴,“当今云何受”,现在又怎么能取受五蕴呢?所以,无论怎样观察,如来都不可能去取受五蕴。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无有受阴故 如来无自性
“若其未有受,所受不名受”,如果如来不受五蕴,那么这个五蕴就不能称之为所受。就像不发芽的稻谷、青稞,就不能称之为种子,只有发芽的稻谷、青稞,才能称之为种子一样。
“无有受阴故,如来无自性”,因为没有一个如来能取受五蕴,所以如来就不可能有自性。下面是此科判的结论。
壬三、(摄两方之义):
若于一异中 如来不可得
五种求亦无 云何受中有
“若于一异中,如来不可得”,如果就“如来和五蕴是一体”,以及“如来和五蕴是独立存在的异体”二者进行观察,如来不可成立。经过以上五种观察,如来都不可能得到。又怎么能说如来在取受中存在呢?决不可能!
庚二、(破所取之五蕴):
又所受五阴 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不但不成立取受者如来,包括如来的所受五蕴,其本体也不可成立,因为所受五蕴与取受者如来是互相观待的法,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
还有,前面已经讲过,如果不从自性有,也不可能从他性有。如果取受五蕴自己不能成立自己,又怎么可能依靠他法而成立呢?所以,所受五蕴不可成立。
这里讲得比较简单,只有两个理由。
庚三、(摄以破成立之义):
以如是义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 而说空如来
从刚才的观察可以了知,既不成立受者,也不成立所受,所以所受与受者都是空性。
“云何当以空,而说空如来”,既然如此,又怎么能以自己都不成立的所受五蕴,来言说空性的受者如来,建立不成立的受者如来呢?所建立与能建立这二者都是空性,所以都不成立。
己二、(成立舍诸见之理):
空则不可说 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巨说 但以假名说
“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巨说”,既不能说诸法的本体是空性,不能说诸法的本体是非空,也不能说诸法的本体是亦空亦不空,还不能说诸法的本体是非空非不空。以上四种情形,叫做四边,这四边都不能成立。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说呢?“但以假名说”,在接引众生的时候,只能采用一种方便,为其安立一种假名。
《中论》二十七品所宣讲的都是空性,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假名而已。为什么是假名呢?因为,凡夫的一切想法、看法与做法,都是与诸法的本性恰恰相反的。我们所说的空性,都属于可以思维、可以言说的范畴,所以就只能说是比较接近空性,但仅仅是接近而已,却不是空性的真正面目。
作为空性真正面目的如来藏、般若波罗蜜多等等,是无法言表、无法想象、远离一切戏论的。我们自以为在讲空性,但最多只能讲出我们自己所证悟的空性而已,虽然这个空性也许与法界比较接近,但还不是真正的法界。凡是属于分别心范围内的所有想法,都是颠倒之法,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是空性。
还有,前面已经再三讲过,比如说,如果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大象,我们会不会说有或者没有大象呢?不可能。因为在我们的脑海里从来没有这个概念或名称,所以既不会有大象的有,也不会有大象的无。
其它物质也是这样,比如说,如果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从来没有产生过名为黄金的金属,也就不会有黄金的“有”或者“无”。
同样,我们的我执和无我也是相互观待而产生的法。如果认为,当我们处于迷乱的时候,就有一个我执存在,当我们证悟的时候,就是成为无我。
但是,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一个我的存在,既然如此,所谓的“无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四边的见解都不可成立,这才是究竟的见解。
当然,在修学的初期,首先我们应当建立空性的概念,并以空的观念来对治我们的实有执著。就像攀上摩天大楼,也必须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往上攀登一样,要进入究竟空性,也必须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如果不经过这样的阶段,而妄想一步达至究竟,将基础的见解舍弃,最终往往会走投无路,并为自己的急功近利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寂天菩萨在《入行论》智慧品里这样讲过,清辨论师也这样讲过。欲速则不达,所以,为了最终的成就,我们必须从长计议。
寂灭相中无 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 边无边等四
所谓“寂灭相”,就是指究竟的法界。在远离一切戏论的究竟法界当中,既不存在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四边,也不存在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和非有非无边。为什么呢?刚才讲过,常与无常、有与无有等四边,都是以我们的分别念所建立的法,都是不究竟的、需要舍弃的法。
禅宗说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佛菩萨的智慧,才能体悟法界。如果自己不能自知,以一般凡夫的有漏心和心所,就不能描述和接触法界。所以,所有执著都不符合法界的本体,只有破除一切执著,斩断轮回之根,才能够证悟法界的本来面目。要体悟真正的法界,在显宗要经过无数大劫,在密宗也许即生就可以成就。而在现在,我们就只能尽力破除一切戏论、执著,这一点很重要。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无
执着极其严重的持邪见者,就会认为如来的首先成道,是从没有到有;以后进入涅磐,又成为没有如来,就这样分别如来的有和无。
本来,如来的本体是寂灭的清静法界,清静的法界既不可能成立有,也不可能成立无,有无都不成立。这一切,都只不过是凡夫的分别而已。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因为如来是空性,没有自性,所以不能够对其进行思维。不能认为如来的诞生,就是如来有;如来的灭度,就是如来无。因为空性的法不会有这样的分别。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所谓“戏论”,就是所有执著的对境、所缘境。也即有、无、常、无常、好、坏、高、低等等一切分别念的所缘境。
“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如来的本体是超离一切戏论的,但邪见深厚的人们却产生了这样的戏论。
“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因为有了这些戏论,所以就破坏了智慧的眼睛;因为没有智慧的眼睛,所以就只能用凡夫的眼光来看待如来,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看出如来的本体。所以,“是皆不见佛”,这样的人是不能见到佛陀的。
小乘一切有部和经部的修行人虽然承认佛的法身,但因为没有了解法界的真正涵义,所以只执著于佛的化身。这样的人,以及外道和平凡众生,因为自己的戏论执著而破坏了自己的慧眼,所以看不见佛的本体。
己三、(以此理类推他法):
刚才我们观察了如来,下面依此理由类推一切众生和一切物质: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即无性
“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的本性,也就是世间的本性。这里所说的“所有性”,并不是说如来有实有本性,而是指如来无有自性的本性。
“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既然如来的本性是没有本性,是空性,那么世间众生与一切万法的本性也是空性。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