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堪布谈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Back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句古话。两个“树”字,都作动词,是种植,培育的意思。这句古话,见于《管子•权修》。原文是:“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希望一年就能有所收获的,就种谷子;打算十年以后取得更大收获的,那就种树;如果愿意作更长远的打算,要求取得更多更大收获的,那么最好培养人才。因为种谷子,一年就能收获;种一批树木,十年后可以源源取利;培养了一批人才,那就能更长期地让他们犮挥作用、贡献力量。“百年树人”是说培养人才乃百年大计,也形容培养人才之不易。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作所为更是最重要的一本“教科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的行为、观念不正确,那孩子的一生都会被影响。所以,父母也应该学习《弟子规》。父母信仰什么,孩子也会信仰什么,父母爱说什么,孩子也会爱说什么,因此,家长们要想培养孩子内心的素养,就尽量不要总想着考试分数、名牌大学、名牌服装,这些都没太大的用处。古代人一般不会给子女留财物,他们更重视德行,也就是智慧、慈悲心、宽容心、忍耐心以及积极勇敢的心,这才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财富。现在的父母和古代父母非常不同,他们更关心要不要给孩子买名牌衣服、笔记本电脑、iPad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有了好电脑、名牌服装,不代表学习成绩就一定好,更无法代表内心的素养。有些同学每天都穿高档的衣服来学校,但上学又不是服装比赛,这样只会增加虚荣心。好像很多亚洲人都对奢侈品情有独钟,而很多欧美人却不太在乎名牌不名牌,更重视个人品德。父母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在物质上的攀比,没有必要在看到其他小朋友用几千块钱的电脑时,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用上更贵的。我们应该更重视孩子们的慈悲心、节省的意识、孝心以及知识的积累。有了这些宝贵的品质,相信孩子们的未来会更美好。我相信知识的花朵在人格贤善的花园里更显美丽!这次宣讲《弟子规》的目的,就是想挽救下一代的孩子。大家都清楚,人生非常短暂,而这一生,却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尤其是现在,多数人并不重视传统文化,只是一味地追求钱财、地位、名声,致使伦理道德受到了极大损害。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将有缘众生安置于佛教的光明大道中,即使与佛教没有因缘的,也要让他行持善法、断除恶行。在古代,不管老师所教的,还是学生所学的,其目的都是让人具足善良品德。我们看“教育”一词:所谓“教”,《礼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就是让孩子增长善法,挽救他的过失。而“育”,《说文解字》中云:“育,养子使作善也。”意即让孩子一心向善,形成善良的人格。所以,教书育人的内涵,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教孩子怎么样做人。现在的教育次第确实颠倒了。你们也可以看看,任何一所学校的老师,谁把德育放在第一了?老师教书时只看分数,得满分、成绩好的才得奖,但此举最多只培养了智慧。所以,去年我在智悲学校里就要求:成绩优异者可以得奖,但更重要的,应该鼓励德育,德行也要分上、中、下三等,分别发给相应的奖品。这样做,孩子从小会觉得“做好人是有必要的”,让他脑海里有这样一种观念,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办学校、教学生,一定要重视德育。否则,孩子们学了再多知识,也只是增长傲慢而已。有些西方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任何社会团体里生存,真正起作用的,思想和行为的态度占了85%,智慧只占15%。然而,现在人全力以赴希求的是什么?就是智慧、文凭,但这些能用于生活中的却很少。就算你读了大学、研究生,所学的知识能否全部派上用场呢?恐怕也不行。所以,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和善心,才是最为关键的。最近,我要求各地的孩子都学《弟子规》。如果从小没受过慈悲的教育,以完善人格,长大后再去扭转,恐怕非常困难。只有小时候把这种教育一点一滴渗入心田,长大以后,知识与德行才会用于生活当中,对家庭、团体、国家乃至全世界和平,起到重大的作用。现在社会好像是相反的: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什么都安排好。孩子从小习惯了,长大后也就认为:“我是家里最可爱的人,所有人为我服务是应该的!”因为生下来就如此,过惯了“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所以从来不会为父母长辈着想。而古代不是这样,古人的儿时教育,让孩子长大后就有生活能力,不管到哪里去,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改进,要由家庭和老师做些沟通:孩子在学校时,老师应该教他怎么样孝顺,早上、晚上如何对待父母,多讲“孝”的知识;而在家里,父母则应灌输“敬”的道理,告诉他怎么样尊敬师长,怎么样听老师的话,怎么样团结同学……诸如此类。否则,老师只重视分数,父母也是除了管他吃饭,此外什么都不过问,一晃几年,教育的大好时机就错过了。大家也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从小到现在,你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教育气氛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父母是否始终有感恩之情?现在的教育缺少恩义、道义、情义的理念,这方面甚至是一片空白。既然如此,要一下子弥补起来也办不到,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有些地方需要改革。否则,如果一代一代只追求钱,心中不再有理想,永远这样下去的话,珍贵的传统文化就中断了,如此前景令人堪忧。现在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本人,都应重视人格的塑造,因为当今社会人格教育做得不太好!大家都清楚,在如今的教育体系当中,非常缺少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如果教育没有转变,没有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学生虽然在学校读了十几二十年书,但走出校门做事情时,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也很难真正用上。孩子是家庭、社会、民族、人类的未来,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其他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应关心这个重大的问题---让孩子从小接受人规方面的教育。《颜氏家训》里面引用古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意谓:媳妇刚来家里时,就应教她规矩,否则成形了就无法改变;孩童时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要,因为这时吸收能力特别强,所学知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因此,《弟子规》等对孩子一生都有利的人格教育书,很有必要背诵。虽然孩提时代不懂其中的意义,但背诵后对人生就会有很大的利益。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小时在父母强迫要求下,背诵了《孟子》一书,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说:在做人方面,物理学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而从小的道德教育,却使我的人生有很大转变。因此,一定要让孩子背诵这些书。但现在社会,对孩子的关心越来越不够。虽然与十几年前相比,为孩子所花钱财远超以前十倍,但家长在孩子身边呆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孩子的教育全部寄托于学校,而学校又不注重人格教育,到了社会则完全进入大染缸,最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部失败,这样一来,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才华、孝顺心、爱心、慈悲心的人才。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现在孩子们经常看电视、上网,尤其喜欢在网上玩一些虚幻游戏,这样整个孩童时代全都虚度了。一年只有一个春天,人生只有一个孩童时代,如果此时荒废,将来的社会变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而且现在是独生子制度,家里七八个人都把孩子当宝珠一样供奉,所有人都疼爱他,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当中成长,对将来并不一定有利。所以,对孩子的管教应该严格,不能让他想什么就做什么。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也要有慈悲、关爱、平等、民主的理念。以前,一位美国学者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采访一万多名孩子后发现:孩子对吃住等物质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关心,最关心的是家庭精神生活。所以,既然家长都疼爱孩子,就应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因此,我呼吁学佛从娃娃抓起!如果小的时候,就学习慈悲心、念佛、供灯等善法,脑海当中印象就比较深,长大之后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业因果的道理,和轮回痛苦的理念,就不会诋毁乃至摧灭。为什么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不相信来世、因果,就是因为他们小时没有这个机会和因缘。如果在无神论的教育下成长,长大之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只会注重今世。现在有很多目光短浅的人,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妻儿,不管身边的穷苦人,只关心自己,其原因与教育有密切关系。如果从小没有慈悲教育,只是溺爱,等他长大之后,自他都不会幸福、快乐。以前有一个孩子,父母对他特别好,经常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他吃,最好看的衣服给他穿。后来母亲问孩子:“你长大之后,我生病了怎么办?”孩子回答说:“如果你病得非常严重,我就让你安乐死。”当时母亲特别生气地说:“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要让我安乐死?”他说:“安乐死没有一点痛苦,你可以很快乐地死去,我也不会有负担。”这就是从小缺乏佛陀教育导致的。相信父母都清楚:整个家庭的未来唯一依赖这个小宝宝,他长大之后责任相当重大。以前,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个不孝顺有第二个,第二个不孝顺有第三个,父母老时遇到困难,总能找到儿女照顾。但现在并不是这样,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的道德、人格等出了问题,整个家庭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应从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孩童时代的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一棵小树,即使有一些弯曲,也能让它端直生长;如果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想让它转变也做不到。而人经历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后,人生观基本上定型了,这个阶段一定要灌输宽容、无私、慈悲、利他等佛教的殊胜教育,并呵斥现代社会种种对家庭乃至自他众生不利的理念,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以前,著名文学家老舍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虽然他母亲不识字,但依靠身教的力量,也影响了他的一生。如老舍一生好客、豪放、待人热忱,爱花、爱清洁、爱整齐、守秩序,这些都是从他母亲那里学来的。所以,在座的各位父母,千万不要以忙碌为借口,而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自己从来都不管。若对孩子不负责任,你的将来也不一定快乐。如果让孩子从小接受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哪怕唱一首歌、写一篇作文、写一首诗,点点滴滴的教育,也会影响他的一生,这样我们将来就没有担忧。人们经常讲,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其原因是他们的心性影响整个社会。所以,老师应把人格教育放在第一,知识教育放在第二,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什么要把“德”放在前面呢?因为,人没有道德,即使有智慧,也会危害社会。现在有些高等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智慧方面相当不错,但因没有做人的基本理念,所以根本不孝父母,对社会也不负责任。因此,为了自他利益,一定要让孩子学习大乘佛法的利他教义,即让他们在具有智慧和悲心的教育氛围中成长。在这方面,老师、家长都应该经常关心,只有这样,伦理和智慧才有增上的希望。今天我大概说这么多!再次感谢学校的老师,他们教育孩子很辛苦。同时希望家长能经常听老师讲课,并对这样的机会生起欢喜心和珍惜心,因为学会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条件不容易,老师无私奉献值得随喜,以后因缘有多长也不好说。最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丰硕的成果!一、问:该校有传统文化,没有《语文》、《数学》等课程,不知能不能将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学习?答:虽然传统文化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国家的学校教育,因为将来的工作与学校的教科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应该主要学习教科书,同时接受《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教育。若把《语文》、《数学》等课程全部放弃,而学习《弟子规》等国学文化,长大之后面对社会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该把学校教育放在主要位置,同时以国学和佛学作为补充。有些人想让孩子出家,我给他们建议说:虽然出家的功德很大,但将来毕竟要面对社会,所以最好等到读完大学后,有出家缘分时再出家。如果很小就出家,没有接受国家的学校教育,出家后万一还俗了就比较麻烦。同样,光让孩子学习国学,在社会上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所以还是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同时以国学作为补充。二、问:这些孩子都处于上小学的年龄,非常活泼好动,有时爱说话,有时坐姿不太好。我想问一下上师,对他们应该严一点还是松一点?答:应该严一点。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里面讲:乃至16岁之前,对孩子应像仇敌一样打;如果不打,他连老师都不会放在眼里。当然,也不能打得太严重了,也没有必要天天都上打人课,但不严厉也不行。因此,在老师严厉时,家长也应该配合,否则孩子也学不到知识。佛陀在佛经里面讲:作为老师,为了利益学生,暂时责打是允许的。当然,有些老师以此为借口,除了打人以外根本不好好上课,这也不合理。三、问:作为佛教徒,都会教育孩子不要伤害蚂蚁等小动物,但在学校里面,有些小孩经常攻击他们说:你们跟人不一样。不知我们应怎样开导他们,才能使其免受伤害?答:一般藏地的学校,从小都会给孩子讲杀生的过患,如:对自己健康不利,对父母身体有害等。所以,佛教不伤害众生的理念,很早就扎根于孩童的心田。而汉地文化习俗不同,很多小孩都残害众生。但作为佛教徒,为了孩子的未来,一定要禁止杀害众生。四、问: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游戏,如种菜、养鱼等,孩子们很喜欢玩,但特别浪费时间,不知应怎样跟孩子讲,他们才明白?我们家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视,但亲戚朋友觉得小孩很可怜,还说我这个做母亲的很残忍,孩子也觉得自己很可怜,还有一点埋怨家长,不知应怎样对待?答:现在除了极个别特别关心孩子的家庭以外,很多家庭的小孩都花大量时间看电视、上网,甚至整天都沉溺在虚幻的网络世界当中。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非常大的危害,但也没办法,病毒已经发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完全要遏止,我们也没这个能力。作为孩子,完全像虔诚的佛教徒一样,也有一定的困难。昨天这里的老师也说,孩子应该有一点放松的时间,可以偶尔让他们看一个小时电视,但没有必要上网,这样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如果按大人的要求,让孩子一点也不能动,每天都要修很长时间的百字明和菩提心等,那肯定没办法做到。所以,有些地方应该适当给他们留一些空间。五、问:小孩管得太严了,怕产生失落感,或生起逆反心态,也有说智商会低,不知怎么办好?答:作为家长,一方面要管得严一点,一方面要给一些方便。每个家庭孩子的情况都不相同,方法也应有所变化,但不应让孩子有很多玩的机会。现在很多人对孩子花钱毫无控制,这会惯坏的。虽然与大把花钱的富贵子弟相比,他们会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但只要父母通过《弟子规》等正面教育,劝慰孩子将心思用于学习知识,而不应在钱财、衣物上进行比较,慢慢他们就会心安理得。六、问:我两个女儿学《弟子规》后,变化很大,我很想让其他小朋友也来分享,让更多人都接受这种教育。但能力有限,有时也对其他小孩子的毛病感到无能为力,自己又退失度化众生的信心,请上师开示!答:在弘扬《弟子规》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但现在道德教育特别重要,因此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困难,都要有勇猛精进的心。既然我们以智慧抉择,这是对自他众生都有利的事,那就应该坚持做下去,不要半途而废。七、问:我平时上班比较忙,又报了几门课,所以很少有时间管自己的小孩,只好把他送家教。但我觉得他学好比较难,学坏很容易,很快就学了一些不好的习气,如不吃素等。所以,在工作、学习、家庭教育等问题上,我感到挺矛盾。可是,如果我退回家中全心照顾孩子,也不是很好,因为好不容易学了许多道理。请上师开示!答:对教育孩子、学习佛法、工作、家务都应安排部分时间,不能把所有时间用在教育孩子上不学佛法,也不能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佛上不管孩子……否则就偏堕一方、顾此失彼,因为你对这几项都有责任。我在学院里面,也把时间分成几份,因为要翻译、修行等,这样就比较好办。八、问:小孩学了《弟子规》后,要力行《弟子规》,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不知应该怎样调伏?答:不管是学习佛法,还是学习《弟子规》,或其他教科书,都不一定能按书本的要求完全做到。但只要对这方面的教育有体会,逐渐就能潜移默化。所以,不要因为做不到就马上退失信心,甚至放弃,还要继续努力,一直坚持到底。即使学得不好,也比放弃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如果遇到一点点违缘、困难,就马上放弃,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有精进心、坚强心,这两者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