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171-18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Back

《入行论》171-18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7-05


171


1.堪布阿琼在《前行笔记》中说:“漂泊轮回中的众生,最初觉得很快乐,最后会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暂时看起来很痛苦,但却是以快乐结尾。”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修行主要抉择的是空性,空性中最关键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所谓的我是轮回的根本,若没有铲除,不可能从轮回中解脱。众生若有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像水车一样,永远漂泊在轮回中,毫无自在。

“我”是一切轮回之因,若不断除这种对五蕴聚合的执着,在三界中绝对无法解脱。众生因颠倒邪见,最初随顺自己,有五蕴的执著,进而产生贪嗔烦恼,造作一切善业恶业,落入轮回痛苦中。

若明白佛法的根本就是空性,了解“我”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虚妄分别,以智慧来观察辨析时,就会认识到万法不存在,经常串习万法不存在,只要以三喜依止善知识,再加上自己苦行就可以获得空性。在世人眼中看上去是很痛苦,最终脱离轮回,获得解脱自在。

“众生不欲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正如以上颂词所言,世间人似乎很懂享受生活,但实际上他们因此沉溺苦海。现在很多人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确实没有多大价值。比如人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做出损人利己或者违法乱纪的事情,比如为了所谓的一时快乐新鲜去吸毒,无不都是以痛苦收场。而希求解脱的修行人,因深谙因果,受持戒律,对自己言行有严格的要求,虽然以目前的眼光看,他们或许很不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他们已经为自己的今生来世种下解脱的因,而知足少欲的观念让他们时时生活在快乐之中。


2.名词解释:人我执 法我执。

人我执:将五蕴的聚合妄执为我。

法我执:是对治法执的一种智慧。所谓法执是指除了人我以外,对外在器世界的物质、内在有情世界的心识所产生的一种执著。这种执著从凡夫地到十地菩萨末尾之间都有,凡夫地时非常粗大,一地以上越来越细,但执著仍是存在的,它属于一种所知障。


3.抉择法无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大小乘之间有何不同?哪一种更究竟?请说明理由。

最好方法就是四念处,以四念处来分析诸法空性寂灭。

关于四念处,大乘和小乘是不相同的。1)目的不同:小乘修持四念处,是为了自我解脱,而大乘是为了安住寂灭之后广利众生。2)修法不同:小乘主要抉择世俗谛,即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四种颠倒分别;大乘主要抉择胜义谛,即将四念处抉择为空性,而世俗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治四种颠倒分别。

大乘更为究竟。如果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也无法完全根除我执。因为仅仅对身体观一个不净,但身体还是存在的,对去除我执起不到很大作用,故一定要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只有了达一切法如虚空,才不会有任何执著。


4.为什么说身体不存在?这节课中,作者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剖析?你能产生什么样的定解?

1)从脚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分析:身体不是足、小腿,大腿、臀部亦非身,腹背与胸、肩膀这些部位也不是身体;两侧的肋骨与手臂不是身体,腋窝、肩头不是身体,内脏与头、颈这些部位都不是身体,在各个部位中,到底哪儿是身体呢?因此,身体不是各个支分。

2)下面进一步观察身体是否遍于每一个支分,这从两个方面来观察:所谓的身体存在,是身体总覆于每一个支分上?还是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

(1)如果认为身体是一个总体,覆盖在所有支分上,就像一个大毛毯,盖在一大堆菠菜、土豆等蔬菜上一样。这种观点是经不起观察的,假如身体遍住于一切支分,那应该能被五根识发现,但除了各个支分以外,根本没有发现一个覆盖全部的身体。每个支分都住在自己的位置上,比如手臂住在手臂的位置上,除了手臂的自体外,绝对没有一个身体以无二无别的方式附在上面。可见,身体总体并非真实,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已,这种身体根本不存在,不仅与支分一体的方式不存在,以隐藏的方式也不存在。

(2)如果认为身体分别住于每一个支分上,比如手上有一个身体,脚上有一个身体,眼睛上有一个身体……每个支分上有一个完整的身体,那身体有多少个支分,就会有多少个身体。这样一来,一个人不止有一个身体,而是有无量个身体,这与众生执著一个身体的习惯不合,正常人都不会这样承认。

综上所述,通过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的剖析观察,在外面的皮肤、肉,里面的骨髓、内脏中寻找遍了,也找不到身体的真实存在。假如总的身体都没有,那手、脚、头等支分上怎么会有身体呢?众生妄认为四大是自身。通过这种观察可知,身体像虚空一样不存在,故佛经中说:“观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


5.请以比喻说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关于抉择法无我的众生之差别,有些传承上师以比喻说,好比一个幻化师变出大象骏马,一部分人的眼识被迷惑,认为外境中有自相的象马,对此既有显现也有贪执;幻化师面前虽有显现,但一点贪执也没有;未被幻术迷惑的人,看不到象马的显现,也没有对其的贪执。同样,对于骨肉血液组成的身体,凡夫人既有显现也有执著;作为大乘菩萨,后得时有身体的显现,但却没有对身体的贪执;获得佛果以后,既没有身体的显现,也没有对身体的贪执。

我们作为凡夫人,对无我法门刚有初步了解,肯定既有显现也有贪执。但这是不真实的,就像在做梦时,认为梦境中的人真实存在,接触也有感觉,吃东西也能饱肚子,但醒过来以后就会发现,这完全是心的幻变。同样,三界众生所执著的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先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想方设法把它推翻,建立正确合理的观点。若能在无我见解的摄持下进行修持,则可逐渐根除执我的分别妄念,豁见事物的本来面目。



172


1.请从一体和他体的角度观察,身体是否真实存在?对于这一点,你有哪些深刻体会?

1)一体的角度:参考171课第4题。

2)他体的角度: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五蕴聚合,不会执著其他东西为身体。除了五蕴之外,人们不会执著支分以外有一个身体,谁都觉得肢体聚合才称为身体。其实身体只是手脚等支体聚合的设施处,仅仅是一种形状而已,真正去寻找,什么都没有。

因此,无论以何种方法观察,也不可能从色身内外,找到一个自性成立的身体。


2.请以比喻说明,执著身体是一种迷乱。为什么这样说?请以最能说服你的理由进行分析。

我们从小到大执著身体。是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缺乏善知识的引导,再加上无始以来的深厚习气所致。将本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存在,将手脚等支体的聚合误认为身体。这种感觉是非常不合理的。

有些农民为了不让鸟兽吃庄稼,往往会在田地中做一些草人,让它们穿上衣服,戴上草帽,远远看上去就像真人一样,野鸟、野兽很容易受骗而不敢靠近,有时候人们也会因昏暗等因缘,误认这些草堆为人。同样,身体只是假立的一种名言概念,除此之外毫无实质,但众生因愚痴迷乱所惑,在本无自相之中而妄执为有,将骨肉的堆积执著有一个真实存在的身体,进而产生男女执著,生起各种贪嗔之心,其实执著“身”与执著假人无有差别。


3.有人认为:“经过一一剖析,整体的身体虽不存在,但手脚等支分仍现量可见,因此手脚等支分应该存在。”对此你该如何驳斥?这样观察下来的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际上,这类分支也无有自性。譬如所谓的手,也不能成立有自体,因为手其实是由手指、手掌、手背等很多部位聚合而成,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这些部分上并不存在手的自体,那么所谓的手又在哪里呢?再观察细致一点,手指等支分是由上指节、下指节等组成;指节是由皮、肉、骨、髓等组成;指节上的一小块是由血、肉等许多微尘组成;微尘又可以再分,成为不可分割的无分微尘;用六种微尘的方法观察,无分微尘也不存在……这样观察下来,任何支分都不能成立为自体,最后得出结论: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


4.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哪些方面可以证实佛教的合理性?与佛教的究竟观点相比,它存在哪些缺陷?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现代科学家认为,物质分析到最后,可以承认是能量,能量虽无有颜色、形状等,但它存在于真空当中。这种能量就是“场”,或者叫做“零点能”,它是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零点能与真空二者互相起作用,产生形形色色的物质世界。

他们所谓的“真空”,相当于佛教中的空性,而“场”相当于空性中的显现,他们的观点与佛教现空双运的道理有一点相似。但这只是相似而已,科学发展得再先进,也无法摆脱实有执著。他们的观念其实如同许大种为胜义的外道一样,是一种实有执著的邪见,即使他们再努力,实际上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究竟结果。


5.内道和外道很多人认为,形形色色的万法不可能“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最小的微尘存在。对此应当如何破斥?怎么样建立现空双运的观点?

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害怕一说万法不存在,就什么都没有了,一旦地板没有了,那自己就掉下去了。佛教有部宗和经部宗也认为,不能什么都空了,无分微尘必须存在。


可是若以正理来抉择,无分微尘也不存在。比如在无分微尘的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放六个微尘,假如六个微尘都能与它接触,那说明它有方分,而不是无分微尘;如果它没有方分,东方的微尘就会融入西方的微尘,这样一来,所有的微尘都将融入一体,那须弥山也变成一个微尘了。《唯实二十颂》云:“六尘同时触,微尘成六分;六尘若一体,山王成尖许。”所以,实有无分微尘不能成立,它实际上如同虚空一样,只有名言而无实质,其本体无法成立。


一切诸法本体皆空,空性中又可显现一切,这是最稀有的道理,圣天论师运:“世间诸所有,无不皆稀有。”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存在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即是现空双运的观点。也就是显空无二,明白一切万法均为空性,连微尘许也不存在,万法是在缘起中显现的。



173


1.为什么说我们平时的感受没有自性?苦乐到底存在于内心还是外境上?明白这个道理后,对你有哪些启示?

因为我们平时的苦乐感受,在心的本体上并非真实存在,在外境上也没有实有本体,它只是一种迷乱妄念。

具体而言,1)苦乐在心的本体上不存在,原因是:以痛苦为喻,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有些人今天痛苦不堪,明天却是非常快乐,如果痛苦实有其自性存在,那么不论何时何处何种因缘都无法改变,它必然显现出其痛苦之自相,也就意味着此人会恒常感受这种痛苦,永远不会有安乐感受。假如一个法真实具有自性,以前它怎么样,以后也该如此,如果说它前面存在、后面不存在,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这种变化说明它不是实有。

2)苦乐在外境上不存在,原因是:以快乐为喻,如果安乐实有自性存在于外境,那么在有些忧苦者前面,妙色美味等为何不能使他们安乐呢?在那些心存死亡恐怖或心存亡子之悲的人前面,无论有多么华丽的衣饰、甘美的饮食或精彩的歌舞等,他们哪怕丝毫安乐也不会感受到,这是现量可见的事实。因此,苦乐在外境上自性不成立。


2.世间人认为怎么样才能获得快乐?这种想法为什么不正确?你对此有何体会?

世间人认为外在的物质是快乐之源,它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带来一切幸福快乐,于是为了追求财富、洋房和轿车,每天忙忙碌碌……但若真正去观察,快乐和痛苦统统是一种执著,跟外在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多大关系。世间上的有钱人不一定快乐,而没有钱的人也不一定痛苦,古代有许多圣哲名人,他们的生活非常简朴,但内心的快乐往往超过一些富翁。

《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身心自在的来源应该是少欲知足,而不是财物非常丰富,如果认为所谓的快乐在外境的物质中可以找到,而从来不关心自己内心,这不一定能得到快乐。

当然,对修行人而言,如果对空性有所认识、对心的本体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怎么样辛辛苦苦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像彩虹一样,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3.在这节课中,对方为成立感受实有的观点,与中观宗之间有哪些辩驳?学习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中观宗:如果苦性实有存在于内心,那为什么不会损害强烈快乐的生起呢?如果快乐实有存在于外境,那么甘美饮食等令人愉悦的事物,为什么不能遣除忧伤者的痛苦呢?

对方:快乐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痛苦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力量太强了,而外境的快乐相对微弱。就像太阳升起来时,群星的光芒被隐没了一样,当痛苦特别强烈时,细微的快乐就会被它覆盖,以致无法感受到,实际上苦乐是可以并存的。

中观宗:苦和乐是用心来感受的,既然你没感受到快乐,那怎么能算是乐受呢?因为它不具有受的法相。《入中论》云:“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俱舍论》也说:“受蕴即为亲感觉。”亲身接纳才叫做受,你只感受痛苦,而没感受到快乐,怎么能说你有乐受呢?如果没有领纳也可称之为受,那空中鲜花的香味、石女儿的模样,你也应该能感受到了。

对方:感受极乐时,细微的痛苦可以存在,只是不太明显而已,就像在一碗浓糖水里加一点点盐,盐水是存在的,只是不易察觉而已。

中观宗:苦和乐这两个相违的法无法并存,这通过可现不可得因即可推出。因为一个人的感受不难辨明,自己到底是苦、是乐,还是不苦不乐?正常人都能分清楚。有些人的心情,说不上是快乐,也说不上是痛苦,那应该归摄在舍受当中。总之,快乐的时候没有痛苦,痛苦的时候没有快乐,不可能又有痛苦又有快乐,二者像牛角一样并存。

如果你说乐受非常强烈,而苦受就像糖水里的盐一样微小,这只是分别念的虚构而已,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苦和乐是两个相违的法,乐受存在时,苦受定会消除,苦受存在时,乐受也荡然无存,尤其是有强烈乐受时,苦受更不可能存在。好比在特别旺的烈火前,巨大的冰块都已融化,小冰块不可能还存在,或者说一个人敢打死强者,那面对弱者就更不在话下。其实我们通过亲身体会也能感受得到,极其快乐的时候,与之相违的痛苦不可能存在。

对方:细微痛苦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存在的形式比较特殊,原来是一种痛苦,现在变成了一种快乐,但它的本体仍是痛苦。就如同白色的玻璃放在一块红布上,虽然玻璃随布的颜色变红,但其本体仍是白色。

中观宗:这样的微苦只是名称而已,实际上早已变成了快乐。玻璃的颜色就是你眼前所显现的颜色,你认为它是白色,完全是以前的分别念,实际上它显现什么颜色,你看到的只有这个颜色。同样,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存在什么受,假如你感受到的是快乐,那痛苦就不存在。

对方:痛苦本身应该是常有之法,但因为有强烈快乐的违缘,所以暂时无法生起痛苦。比如说,本来我很痛苦,可是今天遇到了非常开心的事,因缘不具足,所以痛苦无法产生,但痛苦本性上还是存在的。

中观宗:那你岂不是成立了感受苦乐是一种分别念吗?分别念认为好,就带来快乐;分别念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而分别念是实执所生的颠倒错觉,因此,苦乐之受并非实有存在,它只是因缘聚合的产物,这与佛经“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完全相同。



174


1.实有执著的对治是什么?它依靠什么方法而产生?为什么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请谈谈你自己的经历和感想。

实有执著的对治是空性,它依靠观察智慧而产生。

堪布根华仁波切在《入行论讲义》中说:“闻法的功德非常大。迦叶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在释迦牟尼佛出世时都证得了圣谛;而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闻法的众生,将来弥勒佛出世时都会获得圣果。”

《犍椎经》中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犍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意思是说,为通知大家佛法开示而击鼓、打犍椎或吹海螺,听到这个声音的众生也会获得解脱,前往到那里去听受的就更不用说了。

而且,由《黑山羊的故事》、《续高僧传》中的公案,都可以说明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2.在听受佛法方面,《涅槃经》讲了哪三种人?请以比喻进行说明。你属于哪一种?今后有什么打算?

《涅槃经》中说世上有三种人,一为盲人,即从来不闻佛法之人,对善恶的取舍浑然不知;二为独眼者,即虽然暂时闻法,但未起殷重之心,不能真正受持法义;三为双目俱全者,即全神贯注闻受、思维法义,然后精进地依教而行,唯有这种人可以得涅槃。


3.怎样从因的角度遮破感受实有存在?请从根境、识境两方面进行剖析。

如果感受实有存在,则一定有生起他的因,他的因如不成立,感受显然不能无因而生。感受的因就是接触。观察感受,根与境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怎么会相遇?如果没有间隔,二者融入一体,那谁又遇到谁?

1)根境:色声香味触五境与五根接触时,二者之间有没有间隔?如果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中间存在很多微尘,那根与境怎么相遇?若有间隔还可称之为相遇,岂不是在美国的人和在中国的人也可接触了?这是谁也不敢承认的。如果说根与境没有间隔,二者显然就成了一体,既然是一体法,又怎么存在相触生受的现象呢?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自己接触自己,这在名言中也不成立。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根可与外境接触,但实际上眼睛没有见过色法,耳朵没有听过声音,身体也没有触过任何对境。

2)识境:如果认为,意识可以与境接触,而生苦乐之感。这种说法也不合理。意识没有颜色形状,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既然没有任何形体,那怎么与外境接触呢?如果说无形体也可以接触,则应成手能抓住虚空、拳头能打在石女儿脸上等,有极大的过失。

因此,根或识取境而产生“受”,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4.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究竟而言,这是否叫做接触?为什么?明白这一点后,对你有哪些启发?

不观察时可称之为接触,但究竟而言,这并不叫接触。

可以观察,外境色、声、香、味、触的微尘,与眼根、耳根、鼻根等的微尘接触时,二者有没有融为一体?如果没有,而只是少部分微尘相遇,那怎么能称之为二者接触呢?比如说在合掌时,两只手接触的话,左手的微尘与右手的微尘应该一一碰上,只要一合掌,两只手就应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因为两只手没有真正接触的缘故,所以随时都可以分开。

再进一步分析,根与境要相遇也不可能,因为根尘与境尘不可能无间隔地接触对方。假如二者是有分微尘,根尘与境尘各占自位,就像两个馒头放在一起,这个馒头不可能占那个馒头的位置一样,根尘与境尘不能相互进入对方;假如二者是无分微尘,则无法避免须弥山变成一个微尘的过失,所以,不论有分微尘还是无分微尘,根尘与境尘都不能互入。既然不能互入,二者就无法会合,无法会合也就没有办法相遇,这样一来,根境相触的因不存在,又怎么产生感受的果呢?因此,认为合掌时左手与右手相碰就是接触,完全是一种迷乱错误的妄念。


5.《俱舍论》中说:“根、境、识三者聚合时,可以看到外在的色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不正确。1)聚合无有实体,根、境、识三者聚合唯因缘假合,如前分析“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如空无微尘”。2)圣天论师云:“眼中无有识,识中也无见,色中二俱有,彼何能见色?”在三缘和合之中,眼根不可能见色,因为眼是色根,无有作意,不会发生见色作;识也没有单独见色的功能;对境既无眼根,也无取境的识,更不可能有见色作用,根境识三者各自都不能见色,那它们聚合起来,也无法成立有见色作用。比如说三个人各自都没有一分钱,那他们合起来,也不可能有钱买一斤白菜。

因此,因缘聚合的法绝对无有自性,因为皆是空性,世俗中才有种种显现。



175


1.听法的时候,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平时是怎么做的?若看到有些道友行为不如法,你打算怎样帮助他纠正?

大家在听法时,首先感恩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这是顶礼句的内容;然后想到听法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是第二个重要问题;第三是以欢喜心来谛听,我们人身难得,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宣说空性的法门,千百万劫也难逢难遇,所以一定要以难得心、渴望心、希求心、欢喜心来倾听。每次听法都要如此,不要有精神压力或者其他情绪,这些都是不清净的意乐。听法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相续,净化自心之后,再以欢喜心和恭敬心来听。还有要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哪一个上师讲法,都一定要重视。

若见有道友行为不如法,找机会单独沟通,要想法王如意宝,在一生中始终把佛法和解脱放在第一。当生活中,世间法与佛法发生冲突时,要尽可能地把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有些人认为:“快乐虽然得不到,但痛苦是应该避免的。假如没有奔波劳碌,就会遭受种种不悦的结果。”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这种说法不合理。既然触虚妄不实,如同龟毛、兔角、芭蕉树,那触所生的苦怎么会真实呢?这样的苦又如何加害你呢?痛苦的伤害完全是一种错觉,可是人们反而将虚妄的东西误认为实有,《三摩地王经》中说:“譬如有童女,夜卧梦产子,生欣死忧戚,诸法亦复然。”童女梦到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后来却不幸夭折了,孩子出生时她特别高兴,孩子死亡时她悲伤不已,但快乐和痛苦这两者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其本体丝毫也不成立。


3.对于万事万物的贪爱,怎么样才能息灭?这种观察方法可对治你的哪些烦恼?

前面通过抉择人无我或者身体不存在,从而彻底明白受者不存在。一旦彻见了既无有感受者,也不存在感受本身,那么由受而生的对人事物之贪爱怎会不息灭呢?贪爱建立在对乐受的执著上,只要以智慧剖析感受者与感受不存在,就不会被贪爱扰乱自己的心。

若对这种观察方法学得比较好,相续中可怕的贪心很容易对治。很多人学了空性法门之后,虽然有一些前世和今世的恶劣习气,经常生起男女之间的贪执和恶行,但通过上述正理观察,就会明白依靠异性而得的快乐是一种迷乱。这种观察方式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假如你能了解受者与所受全部为空性,那受所带来的贪执怎么会不灭尽呢?


4.有些人声称:“幻化般的外境是不存在的,但感受它的心识应该存在。”这种观点正确吗?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达这一点后,怎样将之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我们可分析心与受是同时存在,还是非同时存在?1)如果说二者同时并存,则心与受之间互不观待,就像牛的两只角一样,一者不需要依赖另一者,它们就不会有任何关系。2)如果说二者非同时存在,那也不合理。受若于心之前产生,快乐灭尽后,心才能感受到它,可是受已灭亡,与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心又如何去领受呢?受若于心之后产生,那未来的受还没有产生,怎么用现在的心去了知呢?若承许没有产生还可了知,那空中鲜花也可以用眼睛欣赏了。

再从感受自身而言,受不可能自己领受自己,前面破自证时,已讲过这个道理,实有物不可能自己对自己起作用。那么,除了感受自身之外,是否有其他法来领知它呢?这也不合理,如果受还需要他法来领知,那他法还需要另一个法来领知……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观察,再加上剖析感受是自知还是他知,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自性实有的受绝对不成立。《集学论》中也引用《法集经》的教证说:“说受为领纳,领纳复为谁?受者离于受,差别不可得。”意思是说,受的法相为领纳,但没有受者的话,到底由谁来领纳呢?既然受者与受了不可得,那么受者感受对境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名言假立。


5.你有没有找到真实的“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寻找的?对抉择空性的这些教言,你平时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通过本品的学习,了解到“真实的我”的一点点而的样子,对于抉择空性的教言要通过不断地闻思,智慧的观察,层层的推理来学习,接受,乃至升起定解。了知万法的实相,消除自身的烦恼妄想,对空性法门充满希求心,把佛法和解脱放在第一位。



176


1.请结合科判进行分析,“心念住”主要从哪两个角度抉择的?怎样一一剖析心识不存在?

众生的心识要么是意识、要么是五根识,所以“心念住”主要从意识、五根识两个角度抉择的。

1)意识不存在:从意识以外来观察,意识不住在眼等五根中,不住在色等外境上,也不住在内根与外境之间,心意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而其他处也找不到。

从意识本身来观察,意识既不是身体,也不是异身之外法,非与身相混合,也非离身以另一种方式而存在。因此,意识无有丝毫真实自性。

2)五根识不存在:通过三时来观察五根识也不存在。(1)如果根识存在,那么根识与所缘境是同时产生还是非同时产生?如果离开所缘境而先有根识,那么根识是缘什么境而生起的呢?(2)如果境识同时存在,则根识与所缘境就不存在因果关系了,这样一来,根识的产生又何必要观待所缘境呢?(3)如果根识是在所缘境生起后才有,所缘境前一刹那就灭了,那么根识能缘什么境生起呢?

总而言之,剖析“心念处”时,根识的心也好、意识的心也好,分别心也好、无分别心也好,这些心就像虚空一样,根本无有实体。佛经云:“观心如虚空,是为心念处。”


2.为什么说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既然如此,那凡夫与佛陀之间有什么差别?请引用教证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因为通过一一剖析会了知,心只是名言中的假象,无论是贪心、嗔心、痴心,还是信心等等,以胜义理论来观察,都不存在,意识和五根识也不存在,因此众生心的本体无有实质,《宝积经》中云:“心于内无有,于外亦无,二者亦无有且不可得。”正因为如此,一切有情的自性本来即是涅槃。

众生和佛陀的差别,只是一层迷悟之隔,悟了以后当下即超脱生死、成就佛果。《六祖坛经》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3.有些人认为:“因生果是可以存在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以父亲为因,即可生出儿子之果。”对于这种论调,你该如何驳斥?

其实这是一种愚昧的说法。人们只是将提供不净种子的男人称为父亲,实际上他的儿子降生时,原来那个男人并不是父亲。因为有为法是刹那迁变的,前后两个人如果是一体,那么,儿子没降生时的他与儿子7岁时的他就会成为一体,如此则有极大的过失。所以,名言中的因果概念是一种错误,都是一种迷乱的境界。若以胜义理论观察,一切都无自性可得。


4.法念住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只分析“无生”这一个角度?怎样才能得出万法无生的结论?你对此能引生何种定解?

不管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内在的心法还是外在的色法,整个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实有的法产生,这就是法念处。

因为如果知道了无生的道理,那么无住、无灭就很容易明白。因此,在有关的经典和论典中,抉择诸法无生的窍诀比较多,我们一定要先通达万法无生。

推理:假如诸法实有自性,则必有其产生的方式,这些方式可归摄为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四种。如果承许自生,则有无穷生的过失;如果说是他生,那么火焰也应该产生黑暗;若许为共生,即具足以上这两大过失;无因生的话,不具因缘也可以产生诸法了。通过这四生来进行剖析,诸法的产生是不成立的。“生”只是在世间的迷乱显现前,可以暂时安立,真正用中观观察,则如《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入中论》亦云:“彼非彼生岂从他,亦非共生宁无因。”


5.《正法念处经》中说闻法有什么功德?你有哪些亲身体会?

《正法念处经》云:“一切法觉,要由闻法。若不闻法,于法不觉。”对一切法的觉悟,来自于闻法,倘若没有闻法,佛法的深奥义丝毫也不会了知。

《正法念处经》中,在前面略说时,宣讲了闻法的七种功德:一、未闻之法得以听闻;二、已闻之法得以坚固;三、舍弃恶业;四、转生天界;五、延长寿命;六、圣者见而生喜;七、对佛陀起信心和恭敬心。最后,又广讲了三十二种闻法的功德。



177


1.有了闻受空性的机会,为什么千万不要放弃?如果你实在没有因缘,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那也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1)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云:“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这二者非常重要。所以,空性法门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有闻受的机会,是善根因缘成熟,理应生起欢喜心,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2)即使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

有些人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这会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中而不得解脱。

所以,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法事业不会造成影响,但你和与你有关的人则非常可怜了。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十分可悲的!


2.有人说,如果一切法没有自性,二谛就无法安立了,而且众生也无法获得涅槃。这两个太过是怎么推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回辩?

1)二谛无法安立的推理:因为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世俗谛真相的胜义谛也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

破曰:尽管从究竟而言,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因此,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许二谛,但抉择现相时可以承许。

2)众生无法获得涅槃的推理:因为世俗谛是以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而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

破曰:恒时不灭的世俗显现,是由其他凡夫众生的分别戏论而显现,并非涅槃者自现的世俗现相,因此,并不会妨碍涅槃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

涅槃者息除一切二取戏论之后,于其境界中虽无有任何虚假迷乱之世俗现相,但其他仍陷于分别戏执之中的众生,因其身心相续不同,故不能同样趋入如是境界,彼等面前仍会显现不清净法。这就如同陷于迷梦者有种种迷乱梦境,而醒者前无有;同样,未悟之众生如同陷入迷梦之中者,有着种种虚假梦境显现,而已觉醒者已息灭自己的梦境,此时别人的梦境无论如何,对他也不能妨害。月称论师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


3.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驳斥的?如此承许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自己有哪些体会?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能分别之心与所分别之境,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没有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相互观待假立。因此,中观宗一切分析观察,可以依这些世间共同承认的名言法而建立。

如此承认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会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



178


1.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对治?热带猴子的故事给你以何启示?

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是因为无始以来未曾闻法所造成的,不了解空性缘起法是斩断轮回的根本。

应通过中观正理和上师教言进行分析,万法的本质不会有任何实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万法中如果有一个实有,一切法皆不会呈现。正因为诸法连微尘许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

一切的烦恼与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执著,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困扰我们。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执著之”手"张开,放下种种妄想,如此一切忧愁痛苦自然会荡然无存。


2.你对自己所执著的对境,因为以根识能感受到它,故而认为其真实存在。对于这种妄执,中观宗是如何剖析并驳斥的?

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实有要由心识来成立,那心识实有又由什么来成立呢?假如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

对方若说:“心识实有可由对境来成立,因为看见了我喜欢的对境,所以我的眼识肯定存在。如果眼识不真实,怎么能看见外境呢?”

这样承许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实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证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体都不成立,依靠多少个法来建立也是徒劳无益。

若如此认为,心与境就会是互相观待的,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如同没有儿子,就不能称之为父,而没有父亲,儿子从何出生呢?真实义中无子也无父亲,同样心境二者也没有真实存在。


3.为什么说互相观待的法并非实有?你对这个道理有哪些体会?

互相观待的法,就如同左与右、此与彼、黑与白、长与短一样,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实有自性,《入中论》云:“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既不成。”因此,只要是观待,就不是真实存在。

譬如,没有儿子就无法成立父亲,父亲必须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儿子没有降生之前父亲不可能存在,因此父亲没有真实的自性,只是一种假名而已,自性实有的父与子并不成立。


4.华智仁波切说:“活到老,修到老。”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学习佛法怎样才能持之以恒?请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对佛法生信心很不容易,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很不容易,遇到真正的佛法很不容易,能无间断闻思修行很不容易。

寻求真正的佛法,务必坚持,不要听一两天就可以了。现在很多人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压力,世间的诱惑吧,没办法展开闻思修行,很多人闻思时间太短了,一两年就开始打退堂鼓,其实我们活多少年,就应该闻思多少年,一定要有这样的恒心。学习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若能如此,相续中的实执才会逐渐减少,今后求什么法都会很容易。



179


1.在抉择万法空性的过程中,很多中观论典先遮破万法产生,这样有什么必要?

因为有为法的法相是生、住、灭,如果抉择诸法不生,自然就没有它的安住和毁灭。众生执著的对境是有为法,如果有为法都不存在了,对它的本体和果就不会产生强烈执著。所以,破一切万法的产生,就可以对无生的境界有所认识。


2.学习空性法门之前和之后,你自己有哪些改变?现在很多人不懂这些道理,你对他们有什么感觉?

之前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的分别念,怎么也空不了,始终被执著束缚着,非常苦恼。尤其是在城市中生活,物质丰富,令人眼花缭乱,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精神上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通过对空性法门的学习,了知万法在名言中如梦如幻、无有自性,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活中的违缘痛苦,皆是因缘而生,要坦然面对,不可执著。


3.顺世外道以什么方式立宗?它与现代人的想法有何相似之处?应当如何驳斥?假如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样劝导他们?

顺世外道为了证明前世后世不存在,以一正理、三比喻、四相来安立自宗。一正理,是前后世肯定不存在,因为现量没有见到之故。三比喻是:1)无有因的比喻,如草地上长出蘑菇;2)无有果的比喻,如灰尘被风卷走般不复存在;3)无有本体的比喻,外道典籍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太阳东升西落、河水从高处流下、豌豆是圆形、荆棘刺是尖的、孔雀的翎羽五颜六色,皆是自然而然形成,并非人工所造,所以万法是无因产生。

现在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声称前世后世不存在,就是因为看不见。

顺世外道宣称只许现量、不许比量,但在以理立宗时,却说前世后世不存在,因为没有见到之故,这难道不是比量吗?而且,若许现量不见的法就不存在,那你自己的肠子你见过吗?明天的事情你见过吗?祖祖辈辈的事情你见过吗?假如这些没有见过,是否也要承许为不存在呢?如果他们说肉眼虽然看不见,但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发现,那么同样,前世后世肉眼看不见,但依靠种种依据也可以印证。


4.造善得乐,造恶受苦,这个规律的因是什么?小麦的种子只生小麦,而不生青稞,这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1)没有常有的作者,也没有无常的作者,它只是由往昔的不同因而来。种子有生根茎叶的不共能力,这是一种缘起法,《解义慧剑》云:“缘起生诸法,皆具依自体,住不共法相,坚硬湿热等,名言此法尔,不可否认也。”因为构成万法的四大有不同法相,例如水是湿润性、地是坚硬性、风是轻飘性,诸法各自因的功能不同,故呈现的果也是各种各样,这就是万法的名言规律。

2)任一法并非有能生一切的功能,有实法的特性只是安住于自己的本体,如《释量论》云:“有实依自性,安住各本体。”火安住于火的本体,水安住于水的本体,糖安住于糖的本体,不可能从糖中产生酸菜,也不可能从石头中产生苗芽。往昔因力如何,所生之果也如何,尽管外缘能产生一些影响,比如所加的肥料不同,庄稼的味道就有所不同,但它的同类因只能生同类果,这不用观待任何法。


5.名词解释:观待理 作用理 法尔理 证成理。

1)观待理:了知何因产生何果。

2)作用理:了知何果观待何因。

3)法尔理:一切万法的法性规律。

4)证成理:这样的规律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明显的部分依靠现量,隐蔽的部分依靠比量。


6.“破常因生”主要从哪几个角度进行破斥?在抉择“大自在不成立”时,中观师与外道是如何进行辩论的?

破常因生分三个方面:破由大自在所生,破由微尘所生,破由主物而生。

在“破由大自在所生”中的大自在不成立时,胜论派与吠陀派将大自在天作为圣尊,认为他具有清净、应供、常有、唯一、一切的作者这五种特征,他既是器世界的因,也是有情世界的因,就像有些宗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一样。

中观师首先问:既然大自在天是万事万物之因,到底什么是大自在天呢?

对方回答说:创造万物的大自在天,也可以叫地水火风四大种。

中观师驳斥:名言中,我们也承许四大种是诸法的因,但你们为什么要把它称为大自在天呢?你们所许的大自在天,与我们佛教的地水火风,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意义完全是相同的,如此一来,你我互相辩论就成了无义之举。

而且,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唯一的,但地水火风大种数目众多;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有思维、发心,但地水火风却是无情法;你们认为大自在天是常法,但地水火风没有一个是常有的;你们认为大自在是应供的天尊,但地水火风经常被众生践踏,甚至以不净粪撒在上面。

此外,大自在天也不是虚空,因为虚空无有动摇,而万物的造作者肯定有动摇;大自在天也不是神我,在本品前面,神我已被遮破完毕;如果说大自在天是不可思议的,那你们又怎能了知他具足五种特征以及他的作用?假如无法了知他,你们称之为作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可知,大自在天根本不是四大种。所以,大自在天不成立。


7.按照有些教言的窍诀,皈依应该怎么样修?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有些教言的窍诀说,刚开始修行时,一定要励力祈祷上师。无论上师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观想上师在自己的头顶,然后猛厉祈祷:“请上师加持我,让我的心与法相融!”如果你修人身难得,就祈祷“一定要让我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如果你修无常,“一定要让我生起无常的观念”;如果你修中观的无我空性,“一定要让我生起这种空性的见解”……以强烈的信心来祈祷,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身心,然后从皈依开始修。

修皈依的过程中,首先在自己前面放一个佛像,皈依佛时,合掌猛厉地祈祷:“我从现在开始,皈依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一切诸佛,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佛陀,绝不皈依其他外道本师、主尊!”皈依法时,心里想:“佛陀您所宣说的解脱津梁之教法和证法,是我终生的依处,除此之外的乱七八糟的世间学说,我绝不皈依!”皈依僧时,再次地想:“从今以后,修学佛法的大小乘僧众是我的道伴,除此之外的世间恶友,我再也不去交往!”发起这样坚定的誓言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180


1.作为一个修行人,每次在喝水、吃饭时,应该有什么样的威仪?明白这个道理后,你以后会怎么做?

作为修行人,应该时刻想到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行住坐卧经常祈祷三宝。所以在饮用食物之前,应该将献新部分先放在献新杯里,然后念偈颂供养三宝。假如没有条件每顿都供,至少早上起来要供一次,其他时候只是念诵就可以。

念诵的偈子是:“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用藏语来说,就是:“敦巴拉美桑吉仁波切,秀巴拉美丹秋仁波切,珍巴拉美根登仁波切, 嘉内滚秋森拉秋巴波日。”

表面上看,这是很小的一个行为,但实际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笔记》中说,此举有随时不间断供三宝的功德。


2.怎样通过观察大自在天所生之果,抉择自在天并非万法的生因?若许自在天为万法之因,会有什么样的过失?为什么?

1)自在天所产生的果,要么是常有,要么是无常,除了这两者以外,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如果对方选择第一者,说自在天产生的是我或微尘等常有果,然后再依之产生其他万法,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无论是能生的大自在天,还是所生的我或微尘,你们都承许为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又怎么会有能生、所生呢?若认为常有因能生常有果,这个说法非常可笑,世间人也不会承认的。

如果对方选择第二者,说常有的大自在天虽不能产生常法,但可以产生无常法,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因为外境诸法依各自因缘而生,眼等诸识是缘外境而生,众生的苦乐感受也是由无始以来的业力所生,诸法均由因缘所生,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自在天,故不能将之作为万法之因。

2)如果万法的创造者是自在天,则他应该无始即有、一直存在,那么他所生的果——器世界和有情世界,也应成无始以来就存在了。因为这些法的因完全具足,一点违缘也没有,果又怎么会不存在呢?然在现实生活中,自在天所创造的果不可能永远存在。一个人刚才很痛苦,现在又很快乐,过一会儿可能又很痛苦,若是同一个因所造,就不该有这些变化,因此,一切万法并非自在天所造,而是以各自因缘产生的。


3.如果外道说自己的天尊恒常存在,他有时候造万物、有时候不造是观待因缘是否聚合。对此应当如何驳斥?你从中得到什么收获?

这种说法不合理。

1)既然许大自在天不依他法,是独一无二的万法创造者,那他生果怎么还需要观待其他呢?再说,假如他能创造万法,为何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因缘呢?只要他需要,应该就可以让严冬开鲜花、酷夏下大雪,这一切他都有能力创造的,还需要观待什么呢?

因缘聚合就能生果,因缘不聚合则无力生果,在这个过程中,自在天根本起不到什么用。既然不能决定生果,那干脆不要说是自在天创造的,执著自在天为因,岂不是以非因为因吗?《释量论》中说:“何有何变因,此外执余因,则于一切法,诸因成无穷。”倘若执著非因为因,产生诸法的因就应成无穷了,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这种观点,对方也不会承认的。

2)假如你们说大自在天需要因缘聚合才能生果,种子、阳光、水分、农民劳作等聚合时,自在天能产生庄稼,这些因缘若不具足,就无法创造出庄稼,那这样的自在天有什么用呢?如果一切依赖于因缘聚合,因缘不聚合,即使来一百个自在天,也不能让石头生出苗芽、寒冬盛开鲜花,那为什么说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呢?可见,一切果的生因唯是因缘,而不是自在天。

3)自在天创造万物时,是没有欲望而随随便便生果,还是依自己的欲望来操作的呢?如果说自在天并不是由欲望支配而生果,则说明万法是由其他因缘产生,但这个对方也不承认,因为他们认为自在天有意识地创造万物;如果说自在天依欲望而生果,那大自在天就不自在了,因为他被欲望所控制、所牵引,怎么能称为“自在”天呢?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