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
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它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什么是慈心
BUDDHA DHARMA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这便是慈心。
慈心相当于内心毫无偏见的友爱之情,培养慈心也可以看作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众生、与外界相处。
对普通人而言,一开始就平等地关爱所有众生颇为困难。通常我们从自己开始,愿自己快乐,然后怀着快乐的心情逐步将友善扩展到我们爱的人、亲友、陌生人、让我们憎恶的人以及一切众生。
有人告诉我:做善事后,如果只是把功德笼统地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不难,但如果具体联想到自己的敌人,则很难心甘情愿地把功德也回向给他们。
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你心中的“一切众生”只是一个名词,没有具体的内容,或者至少不包括那些你不喜欢的众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发愿的对境是逐步扩大的。有偏见、有局限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不自欺,不敷衍。
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
BUDDHA DHARMA
对自己友善并不是放纵自己,因为放纵只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让我们内心安乐。
友善意味着以温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带着幽默感去观察自己的傲慢、无知、冷酷、僵硬。
这些东西虽然顽固,说到底不过是自心玩的可笑把戏,你弄清这把戏背后的玩法,就能逐渐不再被它迷惑。
通过对自己行为和感受的观察,我们会慢慢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快乐,什么样的行为造成痛苦。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
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
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由于缺乏觉察,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状况,不能了知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使自己处于不必要的伤痛、焦虑和混乱中。
即使出于善意,我们说话、做事的方式也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不过我们总以自己发心好为理由忽视这种伤害。
事实上,这样做只说明我们并没有准备敞开心胸,在内心深处并不想要与他人交流。
许多人在生活中面临的最大僵局就是习惯性地封闭自己,排斥与外界交流,任何一样东西都可能被用来搭建自他之间的藩篱。
是非对错、道德观、价值观、信仰都能成为拒绝交流的好借口。
你认为自己是对的,是站在道德、正义一边的,所以有理由漠视对别人的伤害。或者,你认为自己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更深刻、更透彻,因而很难向不信因果的人表示应有的开放和友善。
然而,大乘菩萨的友善是无条件的。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推进这种友善,前提是把心打开,让所有我们祈愿他(她)快乐的众生都真正进到我们的心里。
对我们来说,“众生”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词汇,而是代表着在情感上能与我们相通相连的一个个具体的生命。
培养爱的能力
BUDDHA DHARMA
培养爱的能力,如果你感觉从自己做起比较难,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最能激起你心底温柔之爱和感激的人,真诚地希望他(她)快乐。
然后你把这种爱和感激投射到其他亲近的人身上,并祈愿他们同样获得安乐。
对很多人来说,刚开始即使是对亲人和朋友,也无法怀着无条件的友爱,但这没关系,做作的发愿也能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的极限。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
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
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容易闹别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都是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好,可也常常因为这种满带着欲求的好而彼此受伤害。
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作为修行者,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
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BUDDHA DHARMA
为不相干的人或陌生人发愿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只是想象一下街口人头攒动的景象,然后笼统地说一声“愿他们快乐”,似乎不够真诚。
我们可以把祈愿落实到日常的与人相处中,让每一个与我们接触的人都感觉到我们的善意。
也许那一整天他都很不顺利,但我们的友善让他的心头松了一下。这就是很好的开始。
接下来我们可以为遇到的人发愿,希望他的好心情能保持长久一些。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它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
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
为憎恶的人发愿是极为艰难的,所以我们把它留到最后,等自己已经习惯善待很多人之后,再进一步挑战自我的极限。
从最初的不能善待自己到善待陌生人,我们的心量在不断扩大。
冷漠往往不是因为缺乏爱的能力,而是因为不相信自己敞开心胸的能力。
一个神智清明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以害人为乐的,所以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与我们作对的人、让我们难堪、令人厌恶的人,我们可以去体念他的烦恼,检验自己的宽容和开放能力。
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
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恶之人是我们的老师,他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执著在哪里。
对这些以怨敌形象出现的老师,不论我们现在感觉多么难以接受,最终都会真诚地希望他们快乐。没有他们,我们在仁爱的道路上真的无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最后,我们怀着善意祈愿一切众生,包括自己、他人、大小动物以及其它世界存在的生命,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这几天
如果没有收到推送
需要重新+星标🌟
手动点开推文、 点👍 、留言
增加算法推送机率 即恢复自动推送
不要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