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67课CC+ 笔记
本课脉络
👆 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查看或下载
本课科判
本课重点
应以菩提心和欢喜心摄持一切善法。
应念念不忘父母、上师等的深恩厚德。
忘恩负义之辈必将遭受惨痛的果报。
具足知恩图报是善妙缘。
本课难点
以所闻之法调伏自心。
对自己的恩人怀有善心,做真正知恩图报的高尚之士。
忏悔、摒弃不孝父母的一切恶行。
通过佛法完善人格。
本课脉络
课前开示。
知恩报恩是世间最大善德。
恩将仇报的过患。
斥责不孝顺父母的恶行。
上师教诫。
脉络展开
一.课前开示。
1.应以菩提心和欢喜心摄持一切善法。
①听课前应发菩提心。
A.为度化天边无际众生,让他们获得佛果而闻法。
B.作意短暂,功德广大。
C.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法是成佛的正因。
②以欢喜心听闻佛法。
A.佛法难闻今已闻。
a.很多人虽有听法之心,但因琐事众多、病魔缠身等原因,很难正在有闻法机会。
【教言】全知无垢光尊者《如意宝藏论》:有些人虽然表面上具足暇满人身,但由于暂生缘无暇和断缘心无暇而无法真正趣入佛道。
b.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和自己宿世的善根,至少现在有了听闻佛法的机缘。
B.听法功德不可思议。
③调伏自相续。
A.心清净的状态下,粗大的分别念使心逐渐调柔。
B.时刻观察自心,使心安住于清净如法的状态。
C.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调伏自心。
a.调伏自心需要一个过程。
b.事例:习惯了课前课后念诵时使用转经轮、听课时坐住。
2.虚心学习这部论典。
①净土法是珍贵的寂静调柔的甘露妙法。
②言浅义深,认真学习皆可获益。
③不要轻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忏悔以父母为对境所造恶业。
①对境: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
②如法忏悔。
A.多顶礼三宝。
B.多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三十五佛忏悔文》等经咒。
C.如法的忏悔必定能清净相续中的罪业。
a.发露忏悔。
b.不再造恶。
4.学佛的意义。
①佛法的教育,能使我们清净罪业、往生净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②好好学习佛法,依教奉行,积累对今生来世有利的善法资粮。
二.知恩报恩是世间最大善德。
1.念念不忘父母、上师等的深恩厚德是正士的品质。
①感恩的对境。
A.有养育之恩的父母。
B.有法恩的上师。
C.所有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②【教证】《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恭敬供养父母、和尚、阿阇黎师故得内髻相。”
2.重视知恩报恩。
①圣者法相。
A.承事值得恭敬者。
B.悲悯无依无怙者。
C.不忘于己有世出世间恩德者。
【教证】《世间正士庄严》:“承事应敬者,尤悯无怙众,不忘报恩德,乃是圣者行。”
【教证】《格言宝藏论》:“受恩虽小亦不忘,此等即是圣者相。”
②知恩报恩的功德。
A.【教证】全知麦彭仁波切《君规教言论》:“知恩图报之诸人,护法神亦恒守护。”
B.【教证】《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知恩者虽在生死,不坏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断灭,作诸恶业。故诸如来称赞知恩,毁背恩者。”
③要有报恩之心。
A.法王如意宝显现上非常重视知恩报恩。
B.【教诫】在知恩报恩方面有所进步,闻法才有意义。
a.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实际的效益。
b.学习佛法虽然没有外在、有形的收获,但也要有内在、无形的收获,这种收获能给自己带来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c.【事例】学修很好的道友念念不忘师恩并一直想报恩。
C.不一定能真正报恩,但最起码心里要知道别人的恩德。
D.不仅心里要念恩,有机会也要把自己的感恩之情向对方说出来。
④旁生中也有知恩报恩者。
A.【事例】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B.【公案】比丘的前世是老鼠的父亲,老鼠为了孝敬父亲而经常送食物给他。
⑤如何对父母生起知恩图报之心。
A.要清楚知道父母所具的恩德。
B.想方设法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恩德。
⑥对有少许恩德之人也应报答。
A.每个人心中应该恒存知恩图报之心。
B.【俗语】“一饭之德必偿。”
C.【事例】学院道友请客款待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三.恩将仇报的过患。
1.不知恩图报。
①从世间来讲无情无义。
②从佛法来讲非常不合理。
③忘恩负义之辈必将遭受惨痛的果报。
【公案1】《佛本生传》猎人杀害救过自己的人熊,结果接受熊肉时,手当即断落在地。(法本P160)
【公案2】《释迦牟尼佛广传》出卖搭救自己的野兽之人,即生断臂。(法本P160)
2.忘恩负义之辈世间最下劣。
①【教证】全知麦彭仁波切:“一切忘恩负义者,即为人中最劣辈。”
②末法时代恶相。
A.有人不但不孝父母,反而虐待毒打。
B.无缘无故诽谤上师和道友。
C.老板亲手栽培的人卷款逃跑。
③恩将仇报是所谓的“以石击打大恩人”
【故事1】《伊索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
【故事2】《中山狼》东郭先生与狼。
④不知报恩者甚至比狗还下劣。
【教证】《律藏》: “不知报恩之诸人,视其比犬更恶劣,犬亦知晓感激人,如蛇之人放毒气。”
3.佛教徒应如理取舍。
①佛教徒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然后尽量做一个好人。
②佛教并非要人们像海底的石头一样浑浑噩噩、什么取舍的智慧都没有。
③佛教有胜义和世俗的区分。
A.空性不是好坏不分的一味平等。
B.世俗中区分好坏。
a.好人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b.坏人则今生不吉祥、来世堕恶趣。
④知恩图报是缘起。
A.反面:
a.【教言】莲花生大师 :“不念父母师恩时,本尊护法现魔相。”
b.【教证】《二规教言论》: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B.正面:
a.具足知恩图报的人会得天尊帮助。
b.感恩父母上师的人事业广大,美名流布,一切所作都吉祥圆满。
c.感恩的人一定会有出息。
⑤在团体当中更应懂得感恩。
A.西方国家重视团体教育,中国家长灌输“自私教育”。
B.佛教徒也需要团体教育。
a.远因: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是我们发愿度化的对境。
b.近因:身边道友是我们菩提大道上永不分离的好友。
c.对一切众生都要团结友爱。
四.斥责不孝顺父母的恶行。
1.在人前顾及面子而没有直接杀害父母。
2.在父母尚有劳动能力期间,像对待奴隶一样指使父母做事。
3.对家业坐享其成,子女享用美食暖衣,父母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4.等父母老得不能做事时,这些人就把父母撵到城郊或者寺院附近,使父母流浪乞讨,最后冻饿而死。
【事例1】有些有钱的子女让父母在养老院度过孤独痛苦的晚年。
【事例2】许多英国父母常年忍受子女的虐待。
5.经常以粗语恶言、残羹剩饭虐待父母,令其备受痛苦。
①原因:子女从小缺乏良好的感恩教育。
②对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A.上师仁波切:德育工作比知识教育还重要。
B.佛法与德育内容相通,能够完善人格。
a.弘法的同时,也要弘扬道德教育,尤其弘扬孝顺父母的理念。
b.没有孝道和德行,很难真正拥有幸福和快乐。
c.第一届诺贝尔国际论坛建议21世纪人类吸取孔子智慧。
③辱骂虐待父母致死,和亲手杀害父母没有差别。
A.老人去世后做表面佛事没有任何意义。
B.果报:子女今生会遭受各种不幸,死后将如坠石般直堕地狱。
6.相处之道。
①人活着的时候是关键,多行持于己有力的善法。
②子女。
A.趁父母在世时多行持善法、多尽孝心。
a.应取:
I.多和父母沟通,陪伴父母,经常和父母通电话。
II.尽力孝养父母。
b.应舍:
I.一切向钱看,淡漠家庭和父母。
II.顶撞父母。
III.在衣食方面虐待父母。
c.利益:今生来世都会吉祥顺利。
【公案】母女过河遇险,因互生善心死后转生天界。
B.与父母和睦相处,要共同努力在家庭中营造温馨的氛围。
③父母。
A.应舍:太多嘴、多管闲事。
B.应取:放下一切,专修善法,转转经轮,最好能念完一亿遍或两亿遍心咒或佛号。
五.上师教诫。
1.最好对一切众生怀有善心,至少对自己的恩人怀有善心。
①【教证】《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若人有能勤修福德、常念报恩、悲愍众生,则为菩提已在其手。”
②世间的成功以及出世间的成就都需要具足良好的品德。
2.反观自心。
①自己对父母、上师是否有知恩图报之心。
②如果没有感恩之心,一定要好好忏悔、改过自新。
③感恩的心有利身心。
A.心怀感恩的人,觉得外境美丽、自己快乐。
B.怀有嗔心的人,觉得外境粗糙、自己痛苦。
3.一定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发露忏悔无始以来所造的以不孝父母为主的一切罪业。
①清净罪业,往生不难。
②凡与法王结缘者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③对往生应充满信心。
4.如理如法地修行,将来在清净的状态中离开世间,之后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个人分别念整理仅供参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
往期推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