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 14
观经四帖疏 14
善导大师 撰著
三、禁母缘
【三、就禁母缘中,即有其八:】
(一)正明问父音信
【一、从“时阿阇世”下,至“犹存在耶”已来,正明问父音信。】
1.消释经文
【此明阇王禁父日数既多,人交总绝,水食不通,二七有余,命应终也。作是念已,即至宫门,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2.世王标死问答
【问曰:若人(不)食一餐之饭,限至七日即死。父王已经三七,计合命断无疑。阇王何以不直问曰:门家,父王今者死竟耶?云何致疑而问犹存在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是阇王意密问也。但以万几之主,举动不可随宜。父王既是天性至亲,无容言问死,恐失在当时,以成讥过。但以内心标死,口问在者,为欲息灭恶逆之声也。】
(二)正明门家以事具答
【二、从“时守门人白言”下,至“不可禁制”已来,正明门家以事具答。】
1.夫人密奉王食
【此明阇世前问父王在者。今次门家奉答。言“白言:大王,国大夫人”已下,正明夫人密奉王食,王既得食,食能延命。虽经多日父命犹存,此乃夫人之意,非是门家之过。】
2.门家显密问答
【问曰:夫人奉食,身上涂麨,衣下密覆,出入往还,无人得见。何故门家具显夫人奉食之事?
答曰:一切私密不可久行,纵巧牢藏,事还彰露。父王既禁在宫内,夫人日日往还。若不密持麨食,王命无由得活。今言密者,望门家述夫人意也。夫人谓密,外人不知,不期门家尽以觉之。今既事穷,无由相隐,是以一一具向王说。】
3.二圣乘空说法
【言“沙门目连”已下,正明二圣腾空来去不由门路,日日往还为王说法。大王当知,夫人进食,先不奉王教,所以不敢遮约。二圣乘空,此亦不由门制也。】
(三)正明世王瞋怒
【三、从“时阿阇世闻此语”下,至“欲害其母”已来,正明世王瞋怒。】
1.三业逆、三业恶
【此明阇王既闻门家分疏已,即于夫人心起恶怒,口陈恶辞,又起三业逆、三业恶:骂父母为贼,名口业逆;骂沙门者,名口业恶。执剑杀母,名身业逆;身口所为,以心为主,即名意业逆。又复前方便为恶,后正行为逆。】
2.口出恶辞
【言“我母是贼”已下,正明口出恶辞。
云何骂母为贼、贼之伴也?但阇王元心致怨于父,恨不早终,母乃私为进粮,故令不死。是故骂言我母是贼、贼之伴也。
言“沙门恶人”已下,此明阇世瞋母进食,复闻沙门与王来去,致使更发瞋心,故云,幻惑咒术而令恶王多日不死。】
3.欲害其母
【言“即执利剑”已下,此明世王瞋盛,逆及于母。何其痛哉!撮头拟剑,身命顿在须臾。慈母合掌,曲身低头,就儿之手。夫人尔时热汗遍流,心神闷绝。呜呼哀哉!恍忽之间逢斯苦难。】
(四)正明二臣切谏不听
【四、从“时有一臣名曰月光”下至“却行而退”已来,正明二臣切谏不听。】
1.二臣犯颜设谏
【此明二臣乃是国之辅相,立政之纲纪,望得万国扬名、八方仿习。忽见阇王起于悖逆,执剑欲杀其母。不忍见斯恶事,遂与耆婆犯颜设谏也。】
2.消释经文
【言“时”者,当阇王欲杀母时也。言“有一臣”者,彰其位也;言“月光”者,彰其名也;言“聪明多智”者,彰其德也。
言“及与耆婆”者,耆婆亦是父王之子,奈女之儿,忽见家兄于母起逆,遂与月光同谏。
言“为王作礼”者,凡欲咨谏大人之法,要须设拜以表身敬。今此二臣亦尔,先设身敬觉动王心,敛手曲躬,方陈本意也。】
【言“白言大王”者,此明月光正欲陈辞,望得阇王开心听揽,为此因缘,故须先白言,“臣闻《毗陀论经》说”者,此明广引古今书史历帝之文记,古人云:“言不关典,君子所惭。”今既谏事不轻,岂可虚言妄说?
言“劫初已来”者,彰其时也。言“有诸恶王”者,此明总标非礼暴逆之人也。言“贪国位故”者,此明非义所贪,夺父坐处也。言“杀害其父”者,此明既于父起恶,不可久留,故须断命也。言“一万八千”者,此明王今杀父与彼类同也。
言“未曾闻有无道害母”者,此明自古至今,害父取位,史籍良谈,贪国杀母都无记处。
若论劫初已来,恶王贪国但杀其父,不加慈母,此则引古异今。大王今者,贪国杀父,父则有位可贪,可使类同于古。母即无位可求,横加逆害,是以将今异昔也。
言“王今为此杀母”者,污刹利种也。言“刹利”者,乃是四姓高元,王者之种,代代相承,岂同凡碎?
言“臣不忍闻”者,见王起恶,损辱宗亲,恶声流布。我之姓望,耻惭无地。】
【言“是旃陀罗”者,乃是四姓之下流也,此乃性怀凶恶,不闲仁义,虽著人皮,行同禽兽。王居上族,押临万基之主,今既起恶加恩,与彼下流何异也?】
【言“不宜住此”者,即有二义:一者王今造恶不存风礼,京邑神州,岂遣旃陀罗为主也?此即摈出宫城意也。
二者我若在国,损我宗亲,不如远避他方,永绝无闻之地,故云“不宜住此”也。】
【言“时二大臣说此语竟”者,此明二臣直谏,切语极粗,广引古今,望得王心开悟。
言“以手按剑”者,臣自按腰中剑也。】
3.却行而退问答
【问曰:谏辞粗恶,不避犯颜。君臣之义既乖,何以不回身直去,乃言却行而退也?
答曰:粗言虽逆王,望息害母之心,又恐瞋毒未除,击剑危己,是以按剑自防,却行而退。】
(五)正明世王生怖
【五、从“时阿阇世惊怖”下,至“汝不为我耶”已来,正明世王生怖。
此明阇世既见二臣谏辞粗切,又睹按剑而去,恐臣背我,向彼父王,更生异计。致使情地不安,故称“惶惧”。彼既舍我,不知为谁?心疑不决,遂即口问审之,故云:耆婆汝不为我耶?
言“耆婆”者,是王之弟也。古人云,家有衰祸,非亲不救。汝既是我弟者,岂同月光也?】
(六)明二臣重谏
【六、从“耆婆白言”下,至“慎莫害母”已来,明二臣重谏。
此明耆婆实答大王:若欲得我等为相者,愿勿害母也。此直谏竟。】
(七)正明阇王受谏,放母残命
【七、从“王闻此语”下,至“止不害母”已来,正明阇王受谏,放母残命。
此明世王既得耆婆谏已,心生悔恨,愧前所造,即向二臣求哀乞佑。因即放母脱于死难,手中之剑还归本匣。】
(八)明其世王余瞋禁母
【八、从“敕语内官”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其世王余瞋禁母。
此明世王虽受臣谏,于母犹有余瞋,不令在外,敕语内官,闭置深宫,更莫令出与父王相见。】
【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明禁母缘竟。】
QUESTIONS
思考题
1、韦提夫人被禁的因、缘各是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