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普贤行愿品》是最好的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
所谓发清净愿,就是将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愿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极乐世界。发愿回向非常重要,我们做任何善法后,如听一堂课、放一次生、念一部经、磕一个头,甚至路上搀扶一位老人等微不足道的善法,都要及时作回向。只要自己作了回向,将来一定能如愿成熟果报。如《普贤菩萨说证明经》云:“长发善愿,得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意。”相反,如果我们光做善事而不回向,则不一定能随自己所愿成熟善根。所以对于欲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行持善法时发愿回向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每天念《普贤行愿品》,其实这就是最好的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 反过来说,往生极乐世界也是现前普贤大愿的最胜方便。《普贤行愿品》中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意思是,只要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夫人无法想象的无量大愿,如“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等,这些都可以顺利地变为现实。]在座的很多人都学过《普贤行愿品》,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愿,大家应该一边念一边观想。当然,如果有些人实在不会观想,仅从文字上念一遍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人的发愿是可以改变、增上的,很多人最初发愿时自利成分特别强,但通过长期的修行,最终也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发愿。不仅我们这样的凡夫,有些佛菩萨也是这样。地藏菩萨在因地时,最初发愿救度自己的亡母,后来才发下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弥勒菩萨往昔曾追逐名利,后来他的相续成熟了,才发了普度一切众生的大愿。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学佛经历自述,他说:二十岁以前,我的祈愿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进步;二十岁以后,我的祈愿是希望父母师长、亲朋好友以及有缘信众身体平安、福慧增长;四十岁以后,我愿世界和平、国家富强、众生得度;五十岁以后,我愿由自己来代替天下众生负担业障苦难,由自己来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都是这样,随着年龄和智慧的增长,发愿也逐渐变得广大。在座的有些人也有体会:刚开始学佛是为了治病、发财或者逃避世间的痛苦,到一定阶段才知道:这种自私自利的发心不究竟,自己的发心应该广大,要让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总之,发愿应该志存高远,即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不能只是为了自己享受安乐。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读书只是为了混碗饭吃,老师也教导他们:“你们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可以升官发财”,结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想的都是自己要快乐、自己要发财。可想而知,他们最多只能实现这种鼠目寸光的目标,不要说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连身边的人都不会着想。
由此我想到,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如今是人与人互相合作、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的时代,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关爱。如果没有这些理念,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奋斗,必将导致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矛盾、争斗乃至战争。实际上,每一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就像鱼儿不能离开水一样,所以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就是慈悲和关爱,可是现在的教育根本不提倡这一点。在教科书里面,对人真正有意义的知识非常少,很多学生的文凭虽然很高,是某某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听起来很光彩,可是一进入社会就暴露出各种问题。
对于当今时代的这些弊病,我觉得唯有佛教,尤其大乘佛教才有所补益,因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了。大乘修行人也都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大乘行者,就看他内心有没有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如果有才是名副其实的大乘行者。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很多人根本经不起种种袭击,诱惑出现在面前时,小孩子的境界再怎么好,用正知正念来保护自己也很困难。因此,在修行尚未稳固之前,最好是依止寂静的地方、依止善知识,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每天都要听一堂课,尽量不离开佛法的氛围。
-索达吉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