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5-23

   (接上文)

   心里也是同样,如果饶益他人,绝不能希望自己得到好处。

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们要饶益他人的时候,绝不能希望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好处,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有些时候我们就想这是不是矛盾呢?怎么矛盾呢?一方面说慈心的功德很大,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得到好处,那是不是矛盾呢?这个不矛盾,慈心通过慈的身业慈的语业慈的意业,自己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其实这就是因缘法则使然。无论你想得到,还是不想得到都没有关系,就能够得到这个,这就是他的自然规律。你心中刻意想得到,和自己不想得到。如果你做这个事情是自己很希望得到利益,和做这个事情是不希望自己得到利益,这方面的心态和因缘法则其实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这是两回事情。

如果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希望得到利益,就是我希望通过慈悲的身语意业给自己捞好处,如果有这种心态的话,那么你得到的好处有限,但是如果我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的不在乎自己的利益,完全的放开了。虽然不想得,但是会不会因为我不想得就得不到呢?这个不会。因为你不想得,是一心一意的去利益他,我想给自己捞好处,反过来讲这种心态反而让自己得到更多,因果的奥秘就在这个地方。如果你真正想用一切的善法都给自己捞好处,自己的心态就会局限在让所获得的善业利益最大化的障碍当中,如果不考虑自己,就是一心一意的考虑别人,不想以这个作为我捞好处的一种手段,说明我们的心是很净的。如果做善法的时候你的心越清净,这个善业越清净;善业越清净,在因缘法则当中,你的善业的功德也就越大。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不管是哪一种心态不清净,这个不清净的心态会障碍善业善果的成熟。

我们越不希望自己得到好处,得到的越多。这个范例就是佛陀,佛陀在因地修行菩萨道的时候,完完全全的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把自己所有的利益都放弃了,一心一意的为众生奋发。他得到的是什么?我们眼睁睁地看到佛陀证悟一地、二地,最后就成佛了,当然眼睁睁的看到只是一个说法而已,佛陀因地的时候不考虑自己,开始从资粮道到加行道,然后从加行道到初地,再到二地然后到十地成佛了。我们一直考虑自己,还是在轮回当中打拼,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任何一个善业都有它的因缘法则,你想还是不想它都会成熟,心态会影响这个善业的走向,你的心态越清净,这个善业也就越清净,善业越清净,功德就越大;如果你的心不清净,就会影响善业的走势。我们不清净的心态就会阻碍善业的一种的高速、广大的增长,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尽量要不要希望自己得到好处。刚开始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肯定就会想我为什么要修行,还不是看到了功德吗?我看到慈语业慈意业的功德才会修的,如果自己得不到功德为怎么要修呢?虽然刚开始也许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要逐渐按照这个目标去发展。最初可以为了我,甚至为了我的家人,或者其他的人来修佛法,这个没什么。

通过什么样的一种发心来进入佛法都没有问题,我身体不好,或者这段时间很不顺利,为了我的父母学佛,或者为了恋人来学佛,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进来之后慢慢的按照佛法的调教,我们很多刚开始不好思想,慢慢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就清净了,最后就达到了统一的标准,比如达到资粮道、加行道、见道的统一标准,所有的菩萨齐刷刷都是一样的,都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全是一心一意利他的。刚开始入门的心态是五花八门的,进来之后走了一段大家的心态就统一了,就通过菩萨培训班的教程慢慢慢慢我们就知道,的确就是应该这样的。这里讲的是比较高的标准,或者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虽然我们可以达到的,但是现在不一定能达得到。

   也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威仪、温和语言等手段使他人将自己看作菩萨,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

这里讲的是“崇高境界”,因为这个境界很崇高,所以我们在修慈心的时候,不可以凭着虚伪的调柔,就是说我通过把自己的身体装得很调柔、说话很温和等等手段,我心中想的是什么?觉得我这样做,可能他们会把我看成是菩萨。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心态是不好的,这样一种慈心、慈语可以让自己得到更好更多的,最后辛辛苦苦装了五六年之后,别人把你看成是菩萨,那又怎么样?其实得到的太少太少,如果你在五六年当中,一心一意,不求什么回报的,不要带这些不好的思想,修五六年得到的回报,比这多得多了,根本不是西瓜和芝麻那种比例了,不值得一比。

有些时候凡夫人的小心眼,不管自己怎么去想都是不对的。我们要相信佛、圣者们的智慧境界,他们给我们做出的提醒,就像小孩子的一些小心眼,父母一看就知道,只是有时候不说破而已,有时候会点醒我们。我们这些修行人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其实修行的等级,就相当于刚入幼儿园一样的,在那些很高的佛、菩萨们的眼中,有时候我们这些心态,为了自己打算这些小心眼小行为,他们就会适时地提醒我们你这个不对,这样做得到的很少,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得到很多,我都被人看成菩萨了,天天生活在这样菩萨一种名称当中多好,这只是一个名称没有作用,你不是菩萨别人把你看成菩萨,又怎么样?最多得到一点钱,一点名声而已,这方面不可能长久的,也不是真实有利的。如果我们一心一意修行的话,得到“真金白银”的利益比这多得多,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狭隘的心态,就把大的利益放弃了,然后捡一些小的利益,这是没有必要的。这里面就告诉我们,让我们不要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别人把自己看成菩萨。

“而要力求达到发自内心唯一渴望就是利益他众的崇高境界”,唯一的渴望就是利益众生,我做的所有的只是利益众生,有了这个高尚心态,这个崇高的境界达到了,就直接和佛道挂钩了,这样发心的果得到的是佛果,真的来讲就是三界导师的佛果,如果你希求高名位,佛的名号是最高的;如果你要希求很多的钱财,佛陀是三界财富自在的,他是三界的导师、应供处,这些都是最圆满的。名声没有超过佛的,那么地位超不过佛,智慧超不过佛,福德超不过佛,所以如果我们希求这些的话,就要好好的修,好好的放弃自己,成佛之后这些都有了。如果我们不修,仅是获得世间当中的一点点财富一点点的名声太小太小,难道我们就这一点出息吗?其实超过世间财富有很多。如果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人,觉得这个就是最好的,当见到了富裕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大乘中讲的很多佛功德菩萨功德,才是真正富裕的状态,而世间当中的转轮王梵天,乃至于在现在世间人当中这些小小的经理、局长、科长之类的,这些来讲都是越来越小,我们现在要多学一些崇高的思想境界,所得到的功德是非常大的,这个崇高的境界得到之后,直接和佛道相应,否则根本即便别人把你当成菩萨了,你这个菩萨也是打引号的菩萨,打引号的菩萨干什么?没什么作用。冒牌的菩萨的话也不可能和佛道相应,这里面讲的是我们要渴望真实的一种境界,修行就是要真实的修,转变自己的心。

   在心里反复发愿:但愿我在辗转投生的生生世世中,就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一心一意利益他们。

这个发愿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还是要生生世世修行的,成就之后也会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以这个缘起,现在我们要发愿,但愿从现在开始,在辗转投生。投生有很多种,有些是业力投生,比如凡夫人就有漏的善业恶业投生,即便是我通过恶业投生为旁生,也不要伤害众生,这个心非常的贤善,还有比如在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也是通过善业投生的。在初地等之后,他们也会通过愿力投生,二地以后就会通过禅定力投生,还有就是通过大愿,自在力的投生,有些时候佛陀来讲,就是无勤作的随着众生的一种善业而投生。虽然会有很多投生,但是不管怎么样的投生方式,大悲心的投生也好,业力投生也好,反正在生生世世当中,发愿连其他有情的一根毛孔也不损害。

在大恩上师翻译白莲花论当中,可以看到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也投生一些旁生,他投生旁生的时候特别的慈悲,根本不伤害有情,也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所以我们也是一样的。不管怎么样我们以后投生那一方,发愿连其他有情是一根毛孔也不损害,就是完完全全安住在慈悲的状态当中,一心一意利益他们。不管是什么身份我都要利益众生,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这样发愿的话,其实投生恶趣的机会是很少的。因为心那么纯净,修行这么清净的善法也没有没有理由投生到恶趣。恶心投生恶趣,现在修的是善心,而且这么清净的善法,也没有理由投生恶趣。只不过我们的心态是不管什么身份自己都不要伤害众生。

   尤其是,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奴仆、旁生等要满怀关爱之情,乃至看门狗以上都万万不要以殴打、役使方式过分摧残。

这方面就是说我们的行为,首先从身边的人和事物做起,对于依靠自己的眷属,比如自己是一个老总,手下有一些眷属,或者奴仆,现在真正奴仆是很少了,有些时候也包括家里请的人,帮助清洁、做饭的保姆也可以相似的算吧,还有我们家里的旁生。有些不是自己养的,比方老鼠、蚂蚁、飞虫,也要对它们满怀关爱之情,它能够飞到我们家里来,还是说明和我们有缘,这个时候是伤害它还是结个善缘呢?你可以伤害它,也可以通过慈心对待它,给它念经咒、佛号,给它发慈爱之心,都是可以的。

  随时随地,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心心念念都要以仁慈为本。

尽量做到随时随地都要仁慈,一举一动以仁慈为本、一言一语以仁慈为本、心心念念的以仁慈为本。实际上就是说,任何思想都安住在慈心的状态当中,这是我们修慈心比较理想的状态,最终也要达到这个状态,现在我们可能达不到,时断时续,想起时我一定要发心,有时忘掉了就开始忏悔,这都是好的。至少我们认识到,还没有安住慈心,或者刚刚的心态、动作不对,如果发现了及时改了也是好的。我们学习这个是最终达到这里面讲的,随时随地乃至于心心念念都以慈悲心为本,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已经非常慈爱,像这样的话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菩萨的心态。

   其实,如今投生为奴仆、看门狗而受到众人欺凌嫌弃的这些众生,也是由于往昔身为有权有势之人的时候造下了欺辱、藐视他人的恶业成熟的报应,而今来偿还宿债的。

今生当中身份比较卑贱低下的人,奴仆或者看门狗,经常受到别人的欺凌和嫌弃。我们应该对这些可怜的众生越要慈爱,越要生起悲心,比方说我们看到社会上社会底层的人,还有一些旁生。对于越可怜的众生越应该对他们生起慈悲心,虽然因果法则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已经很可怜了,还说他是报应。世间的人就是这样,不能说他是因果报应,他已经很可怜了你不能说他因果报应,好像这个报应是诅咒一样,这个不是,这个报应其实如是的就是这样。

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呢?就是因为以前自己在有能力的时候,自在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而就是说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有权有势的时候欺辱别人藐视别人的恶业成熟的报应,现在来偿还这个宿债的。这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也许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我们也是有权有势的人,虽然不是总统,不是什么别的高官,但是在我们的小圈子里面,还是有权有势的。在家里可能是女王、小公主,你在家里面也可能是有权有势的,只要有一点的权势,就有可能心态变化,藐视然后欺辱都有可能,或者哪怕你只是管几个人小工头,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不管怎么样的人,如果不注意的话,下一世通过这样的方式偿还宿债也是很可能的。为什么有时候说苍天、社会如此不公?其实这些来讲都是自作自受,这不是诅咒,而是实际情况。善业也是自作自受,做了善业你自己受报,现在的富翁、高官也是以前恭敬了别人,或者自己修了善法,他做了受了自作自受。恶业也是自作自受,成佛也是自作自受,你自己修菩萨道,自己受这个佛果,也是自作自受。

我们应该知道因果的规律,不管别人看到看不到,都是如实存在的客观规律,这时候我们要随顺因缘法则去做,这是一种偿还。

   如果现在自己仰仗着有钱有势而凌辱别人,那么后世自己也同样会变成他人的奴仆来偿还宿债,所以对于那些身居自己之下的众生更应多一分仁慈、多一分爱心。

自己有能力不要欺负别人,你自己有能力,本来比他方方面面都要好了,就不需要通过欺负别人来彰显你的权力,污辱别人显得你很高贵很有权势,根本不需要。真正高贵的人会自己的一种身份能力去帮助别人,这个时候显得他更高贵。他的高贵体现在什么地方?就是用他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那时候真的很高贵。有些时候会说绅士风度,真正来讲高贵不是身份或者穿的很好怎么样,出动的时候,身边十几二十个保镖围着,这是一种体现,真正高贵还是你的气质,或者修行、涵养。如果真正遇到比自己身份低下的旁生或者人,给他们多一分爱护,多一分仁慈,多去帮助他,这时候是一种比较高贵的体现。

   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双亲、久病的患者等,自己三门尽力做利益事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这里讲了三类有情,如果对他们做饶益,功德会非常的大,利益也会非常的大。第一个是父母双亲,因为父母对自己恩德很大,自己能够来到世间,现在我们能够听闻佛法,其实都是他们的恩德,而且生下来之后对我们抚养的恩德很重,所以说对自己的父母应该做饶益。第二是久病的患者,就是说病了很长时间的患者,想法设法的利益他们。还有一个远方的客人,这里没讲后面还要讲,像这样的话自己三门尽力做利益,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下面就引用阿底峡尊者的教言。

   诚如阿底峡尊者说:“如果对远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迈的父母等慈爱行事,与实修空性大悲藏者相同。”

修行空性、修行大悲,“空性大悲藏”其实就是菩萨相续当中的状态。如果空性藏修圆满了,会成就佛陀的法身;大悲藏修圆满了,会成就佛陀的报身和化身,所以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对于实修空性大悲藏,因为我们修大悲还修不清净,修空性也不一定马上修清净,但是有一个相似的行为,就可以和这个相同的,像这样就有三个。

第一,远方的客人,他长途跋涉走的很远,或者路上耽误很长时间,很劳累的客人,远方的客人如果我们去给他利益,帮助他安排住宿,让他非常的安乐,这方面就和修空性大悲藏一样的。

第二,久病的患者,就他生病很长世间了,给他看病、或者护理他,这时候也和修空性大悲藏相同。

第三,年迈的父母,慈爱心相当于现在的孝道一样的,所以说在父母年迈之后慈爱行事,如果尽孝的话,也是和实修空性大悲藏是相同的。

下面把这些展开在讲一下:

   尤其是父母对儿女仁至义尽,恩重如山,如果在父母年事已高老朽不堪之时刺伤他们的感情,实在是大逆不道,罪过特别严重。

因为父母是严厉的对境,他对我们的恩德特别重,所以如果在父母年迈、老朽不堪的时候,我们去伤害他们的感情,让他们难过,这方面就属于大逆不道,罪过很严重。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为报母恩而前往三十三天为母说法。

连导师也是做了这样一种示现。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因为他生下来七天之后,母亲就去世了,生到三十三天。佛陀成佛之后,选定了一个吉日,天降月是从三十三天回来,在天界好像待了大概三个月,像这样的话在六月份就上去了,在九月份才下来。在印度也是有一个Ohajhar塔,佛陀好像从那个地方到三十三天去的,另外一个地方是从三十三天下来的,有两个地方。佛陀就是为了报母恩,去往三十三天给母亲说法,而且在佛传当中讲,净饭王去世的时候,佛陀为了表达孝道也是亲自抬金棺,这些都是佛陀孝顺父母的一些体现。只是其中的一个,真正地利益父母,还是把父母引导趋向于正道,好像是净饭王,我有点记不得了,净饭王在佛陀的教化之下,得到了初果以上,这也是对父亲报答恩德,对母亲也是到三十三天给母说法,《地藏经》也是一种因缘,佛陀到了忉利天宫为了报恩给母说法。

   佛在经中说:“儿子将父母扛在左右双肩上转绕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趋入正法,则能回报恩德。”

佛在经中讲,儿子如果把父母扛在左右两个肩膀上面转绕南赡部洲的大地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也就是说以这样很辛苦的方式来承侍也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如果能够让父母趋入正法就可以回报恩德。但是趋入正法也要看因缘,有些作子女的也很操心,怎么样劝父母都很难学习正法的也有。这个方面要看父母的善根,如果没有善根也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没有办法完全让他趋入正法,也要想方设法饶益他们,比如让他们听些佛号,或者给他们身上挂些般若摄颂等挂件,让他们和佛法结上殊胜的缘。这方面也算是报恩,也要经常地给他们发愿、念经、回向,像这样想方设法地报恩,或者在大法会时以他们的名义交钱请僧众给他们念经回向,只要我们有这个心,这样都可以。

我们首先要有知恩报恩的心,至于能不能真正地让他们趋入正法,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看他们有没有善根,如果他们的善根不成熟很困难,无法让他们直接趋入正法而修行。即便他们不行也要让他们看一些加持力很大的佛像,或者让他们戴上一些挂件,或者让他们参加放生,上寺院拜佛,反正也能多多少少地利益他们。

   因此,身语意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内心转向正法。

有些修行者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跟父母的关系搞得不是很好,这里面可能也有些彼此之间的因缘,但修行者本身自己的心应该首先知道这是不对的,自己要去努力,然后能不能和父母关系缓和的原因很多,如果说是自己做到了,父母那边做不到,这个时候只有不断地回向。如果自己不放弃,还是保持不愿意改善关系的心态就不对。不管能不能真实地改善,自己的心首先要软下来,知道父母的恩德,做一些努力这个是应该的。

   此外,正如邬金莲花生大士所说:“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恭恭敬敬加以维护。”我们言行举止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所有比自己年长的人。

教主莲花生大士讲了,切莫让老人忧伤,要想方设法地不让老人忧伤,但有些时候即便子女做的很好,也没有办法避免他们的忧伤,这是没有办法的。有的时候即便你方方面面做对了,他还是很忧伤的情况也有。但是前提是我们自己不要因为我的原因,或者自己没有做好的原因而忧伤,如果他们很忧伤你不杀生吃素学佛,对此很担心,这个时候就是颠倒了,我们不要因为他很忧伤干脆就别学了,或者是大开杀戒了,这也没有必要,这时候虽然他忧伤,这是颠倒的忧伤,他很操心你学佛了,很操心你发菩提心,肯定是他不对了。如果有关于修行佛法,自他解脱方面这时候不要放弃自己的修行,否则对他是更深的伤害。总之,我们言行举止要慈爱随顺、关心、照顾所有比自己年长的人。

当今时代我们中的有些人口口声声地说:“要养家糊口没有办法不害众生。”但实际上是有办法的。

前面我们想要修慈心,要利益众生,不要伤害自他,这时候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现在我们在世间要养家糊口,不害众生很困难的,根本做不到,但是华智仁波切说,实际上还是有办法,讲了一个事例做个对比。

   从前,新疆地区的两个沙弥修持圣文殊法,结果面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对他们说:“你们二人与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具缘本尊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化现为吐蕃国王的形象,你们去亲近他吧。”

以前新疆的佛法特别兴盛的,两个沙弥修文殊法之后,文殊菩萨现前了,而且还对话了。文殊菩萨告诉他们,你们两个人和我没有缘分,你们生生世世的本尊是观世音菩萨,现在观世音菩萨在藏地当国王,你去亲近他吧。

有些时候我们就怀疑了,都现见了还没有缘分,这怎么可能呢?已经面见了,而且和我讲话了,还和我说明缘分这个不可能。你有缘分见到他,不一定就会依止他得成就,这方面的缘分有深有浅。虽然我们说具缘,有缘分也要看是什么缘分,有时候你也有缘见到佛一面,也见到了上师,但是你要跟他学习需要更深的缘分;你跟他学习,法能够入心,像这样需要更深的缘分,这里面的缘分有深有浅,缘分的种类不一样,我们就不要想了,已经对你修了文殊菩萨,你都现前了,而且你都说话了,难道还没有缘分,缘分还不够深吗?这方面是有缘分见到文殊菩萨,也有缘分文殊菩萨和他讲话,但是没有加持他成就的缘分。生生世世有缘分成就能够让他成就的是观世音菩萨,这方面是文殊菩萨告诉他,观世音菩萨是和你们最有缘分的,他现在在藏地化现为国王,应该去亲近他。

于是他们二人便来到了西藏。在拉萨药王山的后面,看到许多人被杀戮或者被逮捕入狱。

他们就来到了西藏,在拉萨药王山的后面看到很多人被杀戮或逮捕入狱。现在还有这个地方,药王山就在布达拉宫旁边斜对面的,药王山有很多的摩崖石刻,上面刻了很多佛像,就在这个后面有很多人被杀被逮捕,有很多恐怖的情况。

   他们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告诉他们:“这是国王下令惩治的。”二人心想:这位国王肯定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俩也很可能被惩罚,还是赶快逃走为好!

他们两个看到很多人被逮捕关进监狱,看到很多人被斩首,这是很血腥的场面。他们亲眼看到之后,别人告诉他们说是国王下令惩罚的,而文殊菩萨告诉他们国王就是观世音菩萨。前后对比的时候觉得他应该不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觉得非常的害怕,他们担心自己被惩罚,所以他们就想逃跑。

   国王知道他们二人要逃跑,便命人将他们喊回来,叫到面前对他们说:“你们二人无需害怕,由于藏人刚强难调,所以我才显示幻化,我下命令砍杀的这些人全是我自己幻变的。实际上我本人对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从来没有加害过。”

松赞干布国王跟他们解释,解释什么呢?其实这些人都是我幻变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藏人刚强难调,就是说很难调化,所以有些时候就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守规矩。当然我不敢杀他们,只有自己通过能力幻变了很多有情,把他们杀死关押等等。实际上对真实的有情一个都没有伤害过,只不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他们修行善法而已。

这样讲了之后,他们还是害怕。上师在讲记中讲过,国王问你们需要什么成就、悉地吗?这个时候他们如果说,我们想要成为和你无二无别,或者成就圣果,这个时候就可以得到悉地,获得成就。那个时候他们特别害怕,觉得这个地方不能再待了,只想赶快回到家乡去。国王就给了他们每人一口袋沙子,他们晚上睡觉在上面睡觉,醒来之后已经回到了家乡,而且沙子变成了金沙,因为他们没有生起邪见的缘故,所以今生没有成就。

我们又会产生一点想法,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就呢?既然生生世世有宿缘的,就应该让他们打消疑虑,不应该这样调化。为什么就会这样了呢?生生世世的本尊也不在于今生当中会不会成就,今生没有成就已经种下因缘了,成就的因缘就会延长几世,到了下一世他的因缘就比较好,好了之后就可以逐渐获得成就。

有人说太可惜了。今生当中没有成就,既然今生没有成就,是不是就不是生生世世的本尊呢?那不一定,成就的是清净很广大的果位,超越轮回一生一世不一定成办,如果说多过几世能够成办也是很殊胜的。因为轮回的时间特别长,几世投转轮回当中根本看不到它的边际,整个轮回的相续太长了,今生的几十年或几世的几百年,在整个轮回的长河当中根本不算什么。如果我们这样看的时候,今生当中这两个沙弥虽然没有得到成就,因为文殊菩萨已经讲了这是生生世世的本尊,下一世的因缘就会很纯净,他们也会逐渐地获得成就。

   国王松赞干布执掌西藏雪域的国政,并且统辖了局部的四部王国,征服了边境的所有军队,他成办那样广大灭敌护亲的事业,却连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孔也没有加害过,那么如今我们只是维持一个虫穴般的小小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

国王的事业那么大,他都有方法连一个众生的汗毛孔都不伤害。我们现在只是维护自己的生活而已,像虫穴一样的小小家庭怎么会没有办法不害众生呢?实际上是做得到的。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国王所做的事情比较起来,国王的事情要大得多,他都可以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们又要想了,他是圣者,他可以化现,我可化现不了。没有办法化现几条鱼杀了给家人吃,圣者可以化现我是做不到的。并不是让我们和他比这个,而是我们有办法不为了维护小小的家庭运转而不造业,这是可以的。

但前提还是要家人也要配合好。家人不配合也困难,尤其是自己在家里不是强势的时候,这个时候可能就很困难。这个地方华智仁波切当时写的时候是针对藏地的修行者,他们比较容易,基本上都是对佛法有信仰的,本来环境很好,家里都是佛弟子,再加上他的教言,就可以通过这个教言指引,可以做到不杀生,不造罪业等等。如果这个标准放在我们的汉地要看情况,有时候就要想方设法来维护自己不造罪业,不伤害众生,有些时候在家庭当中就我一个人学佛修行,别人并不配合我,尤其是我自己没有强势地位的时候就很难做到。这方面的教言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这个教言对我们来讲,虽然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还是可以尽量地想方设法去不害众生。针对那种情况下的有情自己真正想做的话,应该可以能做到不杀害众生。

   加害众生的下场就是自食恶果,导致自己今生来世感受无边痛苦的报应。

我们应该知道加害众生的结果就是自食恶果,伤害众生就会导致自己被伤害,导致自己今生和来世感受无边痛苦的报应。前面我们在学因果、轮回过患的时候,也学习过杀害众生会在半个中劫住于地狱,后来连续五百世被杀死,过失很严重。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如果做过就要多修金刚萨埵、百字明来忏悔自己曾经造过的罪业。

我们在现在的家庭当中,一边学佛,一边被迫会杀害众生该怎么办呢?第一,我们要知道是被迫无奈,并不是我愿意去杀的,的确是没有办法;第二,我们也要念一些忏悔,如果就真心忏悔的话,仍然可以清净的,毕竟不是以很强的意乐去杀害,如果以高兴欢喜去杀,这个时候忏悔起来就很麻烦,而且他可能也不愿意忏悔。这个时候是我被迫去杀,如果有惭愧心的话罪业就比较少了,再念诵一些加持大的百字明、金刚萨埵,还可以很快清净。

一方面来讲要相信杀生的果报,一方面要相信法的力量,现在对我们来讲,虽然佛弟子当中完全不相信因果的很少,但是有些时候上师也讲过,发现一部分佛弟子应该怎么说呢?对于因果,比如杀生偷盗的罪业很相信,不相信法的力量,这是我们要改正的,杀生偷盗邪淫有这么大的果报,的确过失都很严重。这是我们很相信的,我杀了生怎么办?这个方面也是对的,但是有个不好的地方,告诉我们可以忏悔的时候,总觉得忏悔不清净,这时候就是对法的一种力量没有相信,对于法的加持力信心还不够。既然我们相信这种恶业成熟之后的力量,更加应该相信法的力量。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去忏悔,或者每天修那么多的善行,发菩提心的善行功德那么大,念一句佛号的功德那么大,做一个顶礼的功德那么大,这些全部是佛经当中写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就要相信这个功德,而且念这些咒语就能不堕恶趣,我们就要相信,或者念这些咒语忏悔就能清净罪业,我们也要相信它。如果我们相信法的力量,对自己的修行来讲也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只相信一边。

虽然都是佛讲的,杀生大的过失会堕地狱也是佛讲的,然后通过忏悔可以清净罪业也是佛讲的。为什么我们就只偏重相信罪业可以堕地狱,而不相信通过善法可以清净罪业呢?其实都应该相信,我们如理如法地去忏悔绝对是清净的,这八天我念了四十万,为啥不清净的?肯定清净的。这样的话我们也不用那么操心,天天有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所以说我们相信法的力量,只要对法的力量相信了,我们才愿意修更多的法,如果有这信心的话。其实很快也可以成就了。如果我们对法的力量不相信的话,好像是很诚信因果,但是诚信因果吗?也不是。修法是因,修法的结果为什么不相信呢?这也是因果,因果的范围是很广的,如果我们对法生起信心了,这种信心可以保证我们修法能修的动,并且很快相应。因为我们信心在这儿,我这么多怀疑,修这么多有没有用啊,其实真正来讲这种心态导致这个法的加持力显现不出来,而不是这种法没有加持力,而是我害怕对法的加持力没有信心的表现,法的加持力就显现不出来,自己障碍自己而已。如果我们非常相信佛的力量,决定很快可以显现验相,如果我们完全百分百相信法的力量我们很快可以成就。因为我对法就是高度信任,高度信任这个法就在相续当中可以出现,所以这方面来讲不相信因果也不行,但是如果不相信法的力量也是不行的,我们尽量还是要相信法。上师他也是在好几次的开示当中告诉我们,忏悔肯定清净的,一定是清净的。如果你如理如法的忏悔了为啥不清净呢?一定会清净的。

即使仅仅就今生今世而言,也不能成办丝毫利益。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除了白白浪费自己的财产受用以外,根本没有谁依靠害众生造恶业而获得财富的。

这是因缘果报的自然规律。如果自己真正要获得安乐的话,必须要修善法;如果要获得财富,就要供养、布施等等;如果要获得人天的善趣,就要持戒,或者想获得美貌就要安忍等等。这方面的善业要修。如果不修善因,通过造恶业去获得财富是根本没有的,完全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说,修慈无量心要像雌鸟养育小鸟一样,雌鸟养育小鸟的时候,首先建造一个柔软舒适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给予它们温暖,在雏鸟不能飞翔之前始终如一动作轻柔悉心抚育。

每个无量心都有一个比喻,舍无量心是用仙人布施的比喻,慈无量心是用雌鸟抚育小鸟的比喻。雌鸟抚育小鸟的时候,首先要建造一个很好的窝,然后用羽翼覆盖它们,在暖的时候用覆盖来孵化,孵化之后用羽翼来保护,然后给它们找吃的,不能飞行之前,它的动作都是很轻柔,而且细心的抚育小鸟,所以我们修慈心也是一样的。

   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口中的语言以及心里的念头慈爱善待三界一切众生。

同样我们也要通过身体的行为来慈爱善待众生,很轻柔,然后口中的语言也要经常说利益众生的话,有时说众生喜欢听的话,如果不关于原则性的问题尽量说对方欢喜的话,如果关乎于原则性的问题的时候就不能一味地让他欢喜了,一定要说真实的话。当然诚实的话,对他们有利的话这方面要经常要说,伤害众生的语言就不要说了,还有心里的念头,也是经常性的慈爱众生,善待三界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慈身业慈语业慈意业,经常这样修。如果经常修慈心的话也可以让自己的财富广大,会让很多人欢喜。因为慈心是让众生安乐的,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对众生修慈心,那么众生也会欢喜,也会对这样修慈心者也会很欢喜。如果大家都对你很欢喜的话,不管走到那个地方大家都很欢喜你,想做事情都很顺利,有时办事情,这个人对你很欢喜,事情很快就办完了。如果别人对你不高兴了,有可能就对你不理不睬。像这样经常修慈心的话,你愿别人开心快乐,反过来别人也喜欢你,愿意给你提供很多的帮助,这个方面也是一样的。

如果自己经常修慈心的话自己的相貌会庄严,弥勒菩萨就是修慈心,在《贤愚经》上讲,他的身色是发金黄色的。所以像这样很多人看到他也是很欢喜的。还有尽量修慈心的话,会远离这些非人的伤害,如果经常地修慈心,很多非人,妖魔鬼怪,根本不愿意伤害你了,就有一种力量让别人看到他就生欢喜心,即便是恶心很重的人对他也会生欢喜心。以前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转成一个大施的菩萨,大施菩萨去龙宫取如意宝回来利益众生。走了很远的路,路上就碰到很多,比如罗刹等等,因为他修慈心的缘故,罗刹生起了欢喜心。他们凭着闻味道,有些恶心重的人会把他吃掉了。因为大施菩萨修慈心,香气扑鼻,罗刹对他生起欢喜心,帮助他越过了很远的路程。还有到了城下面守城的是两条毒龙,毒性很强烈。一般的人的眼睛会受不了那毒气而死,城门下面有一个很深的沟,里面都是毒蛇,城门口两边有两条毒龙在守候,菩萨要进城去取宝。这个时候他就在城边入慈心定,修慈心定圆满的时候,所有的毒蛇都消除嗔心,他就踩上面过去了。到了城门口时两条毒蛇很愤怒,菩萨看着它们对它们修慈心,修慈心圆满的时候,毒龙暴恶的心就消除了,菩萨进去了顺利地得到如意宝,就回来利益众生。

如果修慈心的话,就可以降伏很多非人,即便我们不是降伏别人,但是我们经常修慈心的话,很多非人也会对修慈心的人非常的慈爱,能够消除他们就是伤害我们的心,如果我们觉得这些非人会伤害我们的话,修慈心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有的时候我们用我们的慈心烧烟施,不会操心这些非人会不会伤害我们呢?绝对不可能。因为慈心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当然我们的慈心没有修圆满之前,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受到点伤害,但是这个慈心修法的本身是让我们远离这些伤害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修行,这是对自他最好的方法护持,所以修慈心的利益他人,在利益他人的过程当中,或者对自己产生最大的保护,最大的利益。我们修这样的慈心还有很多的功德,这里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些,在《宝鬘论》等其他地方讲了很多慈心的功德,对于这方面我们要多看,看了之后就对会对于修悲心等大乘的入门修法生起兴趣。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