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 第29课 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Back

前行 第29课 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仰望虚空 2023-05-15

《前行广释》29课学习笔记:脉络&难点
发心师兄:定解B09,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定解B06

简略分析

课前开示:
一、回顾器世界无常
二、无常需要实修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一、了知道理
(一)步骤一:了知必死无疑
(二)步骤二:了知无常迅速
二、消归自心
(一)指出问题:不知“死期不定”,执着常有虚度人生
(二)解决问题
三、总结:以上内容,首先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在实际行动中修持

展开分析

课前开示:
一、回顾器世界无常
二、无常需要实修
(一)了知道理:世间虽然有无常观念,但并不像佛教深入抉择并修持
(二)如何修持:
1、修行:一定要在观无常方面下功夫
1)反面说:偶尔觉得世事无常,谁都生得起来
2)正面说:若想无常观长期不退,要长期串习
3)结论:《前行》甚至比正行更重要
例说:对基础法不屑一顾,修行并不理想
2、标准:观修无常到量的标志
1)正说:自身确实有一种觉受是修行的量
2)必要:品尝过它的味道就不容易被改变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一、了知道理
(一)步骤一:了知必死无疑
1、正说:
1)必死:所有众生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
2)无疑:教证《解忧书》
2、解释:
1)必死:一休的公案说明必死
2)无疑:解释《解忧书》教证
3、结论:
1)教证:《无常集》教证说明,没有不死之地
2)例说:学因明的僧人投宿老太太家,说明没有不死之地
3)总结:人们了解终有一死,但不知死期不定
(二)步骤二:了知无常迅速
1)总说:南瞻部洲人寿短暂,死亡很快临头
2)分说:
①、寿命无增唯减
②、了知死期不定
A、总说: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
B、分说;
a、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
a1、教证:《地藏经》:“无常大鬼,不期而到”
a2、例说:
b1、举例:上师超度的死者有一定准备
b2、结论:很多人来不及准备
b、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自己会不会死
a1、教证:《因缘品》
a2、如何做:经常忆念死亡无常
c、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
a1、总说:龙猛菩萨《亲友书》: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a2、分说:
b1、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c1、解释
c2、遣疑:
d1、疑:身体好好的,睡觉怎么会死?
d2、遣:
e1、假如地震来了,突然死亡不是不可能的事
e2、例说:禅房闭关突然着火,如果提前知道可以做些准备
别说:提前准备
f1、每个人很快都会死,应尽快做好打算
f2、有无常准备和无准备的区别
b2、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
教证:《宝鬘论》教证说明稀奇的原因
a3、补充:有些法师解释方法不对


二、消归自心
(一)指出问题:不知“死期不定”,执着常有虚度人生
1、错误观念:很多人虽知总有一天死亡,却没有“死期不定”的观念
2、错误行为:
1)古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说明浪费光阴的行为
2)现代:很多修行人执着常有的生计,虚度人生
3、旁述:
1)正说:每天讲的内容要反复阅读,以理解真正含义
2)别说:强制性生起厌离心,对万事万物不会特别执着
例说:无常修的好与不好,遇到违缘时结果不同
(二)解决问题
1、反面说:死亡时无有救护
1)自身角度:
①、拥有再多也无济于事
举例对比:
A、未修无常的人:想用钱换取活命机会
B、修过无常的人:面对死亡时态度淡然
②、躲到哪里也无济于事
2)他人角度:任何人无法救护
遣疑:加持做佛事的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正面说:应诚心修持正法
1)正说:明白无常后,切不可懒惰懈怠,应诚心修持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正法
2)别说:懒惰懈怠的过患
①、果的角度:修行不会成功
别说:辨析实际修持时间,不要奢望低质量而成功
②、因的角度:不能把握自己(没有无常观)
A、对比:没有无常观呼呼大睡/有无常观不会散乱
B、例说:很多人虽散乱但有惭愧心
3)劝诫:如何做
①、目标:不要太过懈怠
②、如何做:
A、生起无常观:无常观的好,修行自然有动力
B、如何生起无常观:祈祷上师三宝,真正生起无常观
三、总结:以上内容,首先从道理上明白,然后在实际行动中修持

本课难点:


迷之自信和“英雄主义”


“人都会死的”是谁都知道的。可是明明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死,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还是拖着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身体,孜孜不倦的追求各种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人潜意识中总认为自己一定会活到七老八十,把所有要办的事情都办完了才会死,别人的意外是他们不幸,跟自己无关。其实仔细想想,这种迷之自信来自哪里呢?就像一群待宰的羊,看到别的羊被拖出去杀了或者被狼吃了,其他的羊摇头叹息说它太倒霉了,然后扭过身去继续悠哉悠哉的吃草看风景,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静下心问一问自己:拿什么保证我明天肯定不会死?即使眼下无病无灾,能保证不发生意外吗?谁也不敢打包票。甚至眼下,下一秒敢不敢打这样的赌都不敢说。客观的说,我们的生命没什么保障,每天面临的危害多之又多,生或者死的几率各占百分之五十,但是为什么偏偏乐观的觉得,自己一定是那幸运的那50%呢?即使今天幸运了,明天幸运了,难道就意味着自己会永远幸运下去?看看身边,医疗再先进也挡不住每时每刻的死亡,再养生,头发再黑,冻龄十八岁,过了几十年都化成灰,谁还记得谁?


有的人说,这么想会疯,即使明天真的死了能怎样?我今天还是要做好我的事业,照顾好我的家人。这种想法看起来很英雄主义,无奈但令人敬佩。可是如果你知道其实你有的选,你其实可以选择寻求能够解决生死的道路,在这一世,把自己和他人的这个根本性问题予以解决,今后不用再流转生死。可是很多人往往回避甚至忌讳这个问题,掩耳盗铃,反而追求一些没什么实质性帮助的事物,死亡来临时只能眼睁睁的把一切积累留在人间独自离去。两相比较,生而为人,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


把“错的离谱”的心稍稍拉回
有些人觉得,“无常”只是佛教的说法,是一种消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什么都是无常的,留不住的,那还追求什么?还做不做事情了?实际上,大多数人为了和无常作战,已经拼尽了全力,那些超贵的美容仪,面霜;昂贵的医疗手段;健身房、保健品;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险……可以说,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说没有帮助,但如果真的以为自己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可以通过累积的人生经验排除一切险情,越过所有的沟沟坎坎,终有一天会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真的只是停留在想象中的美好童话。


无常并不是佛教的说法,它是一种客观规律,不管你承不承认,喜不喜欢,它就是这样。观修无常,不仅不是消极的做法,恰恰相反,懂得了无常,反而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遵循了规律,心变得坦然,开放到可以接受任何改变,不再像以前一样患得患失,处于好的境况时拼命想留住,处于不好的境况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和其他人的关系也不再僵硬对立,因为了解了人与人之间就像两粒灰尘相遇一样碰一下就会离散,既然如此何必起争执呢?因为懂得了无常,在不断的改变中可以敏锐的发现新的机遇,而不是当变化来临时痛哭流涕,坐以待毙。


所谓的皈依就是投降,为什么向佛菩萨,向上师投降?因为发现了他们确实说的对,自己那套行不通。用诸佛菩萨教给我们的指导思想看待自己和整个世界,扭转常有的错误观念转而体会无常,终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错的那样离谱。而此时,你已经拥有了真正的幸福。

【档案编号B05029-定解B06-001】





《前行广释》29课学习笔记:名词&教证
发心师兄:定解G4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本课名词:


器世界
即器世間,三世间之一。又作器世界、器界、器。指一切众生所居之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之依报。即指众生世间或有情世间而言,与‘国土世间’、‘住处世间’同义。以国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众生,可变可坏,故称器世间。
(出处:《佛学大词典》)


非想非非想天
即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闇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由上之三说可略见此天之相状。
(出处:《佛学大词典》)


无间地狱
无间,梵名Avi^ci ,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之义有五,即(一)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二)受苦无间,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五)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出处:《佛学大词典》)


长寿持明果位
持明可以两种方式解释,第一种,“明”是指明觉,指我们的心性,了悟心性者,我们称他为持明;第二种,指持有如来、莲花、金刚等五部之佛种性者。


长寿持明又做寿自在持明,旧密乘宁玛派所说地道修行过程中四种持明之一,见道收摄后,获胜法之身转为如同金刚坚固清澄之身,心亦成熟为见道位之本智而获证无死寿自在持明。


究竟胜法位以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生无死,心得见道。《业次第论》中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所见之法定涅槃,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密藏续》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萨。


《业次第论》中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得彼,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如果已经得到胜法位就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业次第论》中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出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作者:无垢光尊者 译者:SdJkb)


因明
为五明之一,乃印度之论理学(逻辑学)。因(梵 hetu ),指推理的根据、理由、原因;明(梵vidya^ ),即显明、知识、学问。因明,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之论理学。吾人思索事物时,天生具有一种推演能力,即根据已知事件以比较推演出未知事件。然此种比较推演之过程,若因思路混乱,界说不清,每易导致结论之偏差、颠倒,故须将此类比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归纳,方可论究语言之过失、思索之正偏,从而导入正确之推论,此即为因明之根本要义。《佛学词典》
(出处:《藏传佛教辞典》)


北俱卢洲
又作北拘卢洲、北洲、北单越等。意译胜处、胜生、高上。乃须弥四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之一。北俱芦洲由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持国守卫。北俱卢洲位于须弥山北之碱海中,洲形正方,每边各长二千由旬,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其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彼洲人民面形正方,如北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无所系属,寿足千年。命终之后,即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殊胜。又此洲有二中洲附属之,一为矩拉婆洲(胜边),另一为憍拉婆洲(有胜边),二者亦皆有五百小洲附属之。又于四大洲中,其余三大洲均有地狱,唯独此洲无之。
(出处:《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2册P107
【从善趣天界以下,有生而不死的事情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人们也绝不会有“到底死还是不死”这种模棱两可的怀疑。】

2、《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2册P107
【无论是虚空中、大海里,还是山林间,没有死主阎罗去不了的地方。】

3、《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2册P109
【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

4、《入行论》所云:“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2册P110
【死神突然就来了,自己根本来不及准备。】

原文:“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时,死神突然至,呜呼吾命休!”
无常来得特别快速,有些人在一件事尚未开始时,死神骤然而至;或者刚刚开始做,就猝然死亡;或者事情已经做到一半,死亡瞬间降临到了头上。假如自己没有好好行善,那时候只能痛心疾首地感叹:“哎,一切都完了,吾命休矣!
——《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第96课

5、《因缘品》中也说:“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2册P110
【明日是否会死,谁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气、有一点修行机会,就务必要精进,否则,难道你跟死主阎王是亲戚吗?】

6、《四十二章经》云:“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
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者矣。”2册P110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7、《亲友书》中也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2册P110
【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如果没有死去而能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8、《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2册P112
【就算是饮食、吃药等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

危害生命的死缘多之又多,而生缘却微乎其微,即便是人们视为生缘的衣食、药物,有时候也会成为死缘。
——《前行广释》三十七课

人生当中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车祸啊,各种各样的。现在好像很多医生和专家说,我们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长寿——我不太相信。现在死因是越来越多的,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今天早上还没死,明天也许就……所以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死的因缘非常多,尤其是我们为了健康而奋斗,结果这也变成了死缘。
——《中观宝鬘论》传讲(2)

9、《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2册P116

10、《禅林宝训》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2册P116
【成就并非是一两天的功夫,它需要常年如一日的积累。】

11、《大乘六波罗蜜多经》中云:“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以火焚之。”2册P117
【一个人如果太懒惰,一方面对修行提不起兴趣,同时还不能真正把握自己。】

舂杵 [chōng chǔ]
顿奏体鸣乐器。用木杵顿地发音。杵两端略粗,原本用于舂臼中的谷物,偶然臼中无谷物时发音悦耳,则以杵顿地来娱乐。藏族民间建房时,为夯实地基,用杵夯地,所用夯棒称“夯杵”。夯土时常唱夯歌。“舂杵”和“夯杵”后演化为舂牍。
——百度百科

【档案编号B05029-定解B06-003】








《前行广释》29课学习笔记:本课窍诀

发心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修行的量是什么

修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完成数量,而必须要从质量抓起,对每个引导有切身体会,内心真的要有转变,这就是修行的一种量。比如你祈祷上师时,最好能眼泪直流、汗毛竖立,即使做不到这一点,表情上也要对上师有恭敬心;或者你观想无常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内心什么感觉都没有,最好要从骨髓里有一种颤动之感,自身确实有一种觉受。


什么情况念经做佛事可以起作用

不懂佛教的人经常会问:“怎么活佛加持后还会死,上师加持后还会死?”这种说法非常幼稚。《俱舍论》里讲过四种众生,有些是福报尽了而寿命没尽,有些是寿命尽了而福报没尽,如果你是寿命已尽,即使药师佛来到面前也没办法,但若寿命没尽而只是福报尽了,那么念经做佛事可以起到作用。所以具体问题一定要具体分析,不要随便妄下断言。


很“水”的修行,不要奢望太多

《禅林宝训》云:“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可见,成就并非是一两天的功夫,它需要常年如一日的积累。有些人认为:“我已经修行三年了,为什么还不成就呢?”是,你虽然修行三年了,但仔细核算一下,这三年中你到底有几个小时在修学佛法?你不可能不吃不喝,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因此真正算起来,三年中可能只修了一个月。即使修了一个月,它质量如何也有待商榷。比如,你每天早上修半小时无常,此时你安住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有些人在这半小时中,前十五分钟迷迷糊糊,中间随便观一观,后面又开始胡思乱想,所以你说自己修了半个小时,其实连十分钟的功夫也没有,这样一来,又怎能奢望获得成就呢?


【档案编号B05029-定解B06-004】







随堂小测2018版 |《前行广释》第29课

发心师兄:定解B07,定解B11,定解G19,定解B29,定解B33

审核师兄:定解B06


一、题干选项:

1、只有把( )修好了,在修行佛法方面才会有一种动力?(单选)

A、心情;

B、身体;

C、无常;

D、人际关系。

 

2、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关于“生命有多长?”是如何开示的?(单选)

A、在饭食之间;

B、在呼吸之间;

C、在天地之间;

D、在眉宇之间。

 

3、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虽知总有一天要死亡,但相续中并没有生起( )的观念?(单选)

A、脚踏实地;

B、未雨绸缪。

C、死期不定;

D、心安神定。

 

4、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是最大的障碍?(单选)

A、沉默;

B、时间;

C、家人;

D、懒惰。

 

5、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单选)

A、生际必死死缘众多死期不定;

B、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C、用金钱能换取自己不死;

D、钻进无隙可乘的铁箱子。

二、标准答案:

1、只有把( )修好了,在修行佛法方面才会有一种动力?(单选)

参考答案:

C、无常;

【出处:《前行广释》第29课

解析:很多人口口声声都会说一切无常,可心里有没有生起无常观,迫不及待地想修持佛法,对世间断除常有的执著?这还有待于观察。只有把无常修好了,才会有一种动力,在修行佛法方面,日日夜夜以无常来鞭策自己、监督自己。】

 

2、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关于“生命有多长?”是如何开示的?(单选)

参考答案:

B、在呼吸之间;

【出处:《前行广释》第29课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解析: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忆念“我会不会死”。比如你上厕所时,应该想“我会不会死在这里”;去提水时,要想“我会不会死在路上”;晚上睡觉时,也想“我明早会不会醒不过来”……生命确实在呼吸之间。佛在《四十二章经》中,问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长?”有人说是“几天”,有人说“在饭食间”,佛陀都摇头说不对。后来有人说:“生命在呼吸之间。”佛陀才予以首肯、点头称是。】

 

3、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虽知总有一天要死亡,但相续中并没有生起( )的观念?(单选)

参考答案:

C、死期不定;

【出处:《前行广释》第29课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解析: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虽知总有一天要死亡,但相续中并没有生起“死期不定”的观念。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这一点其实很关键,尤其是宁玛派和噶举派中学无常的人,对这个修法相当重视,若能真正产生定解,修行必定会很精进,不可能天天懈怠放逸。】

 

4、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是最大的障碍?(单选)

参考答案:

D、懒惰。

【出处:《前行广释》第29课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解析:我们明白无常的道理后,切切不可懒惰懈怠、一拖再拖,而应诚心修持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正法。当然,在修行过程中,懒惰是最大的障碍,如果你特别懒惰,就算活的时间再长,修行也不会有长进。因此精进十分重要,哪怕只精进一天,收获也不可思议,《法句经》云:“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因此,大家万万不要懈怠,否则,人身本来就短暂,再加上中间有很多散乱违缘,修行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啊?】 

 

5、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单选)

参考答案:

A、生际必死死缘众多死期不定;

【出处:《前行广释》第29课   丁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解析:世间上的任何生命,有生必然有死…… 每个人的生命会遇到很多违缘,如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虽知总有一天要死亡,但相续中并没有生起“死期不定”的观念。】


【档案编号B02029-定解B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