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生皆不生 彼生皆无性
佛说缘生空 知空即智者
6月7日(今晚),北京时间19:30-21:30,堪布将传授《日常禅修窍诀》,道友们可以通过试用平台以及新浪、YY等平台闻法(详情请关注《今日课程》)。
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访问以下链接
http://play.yunxi.tv/wechat/liveroom/20725
闻法二维码
温故知新
缘起,不可思议
所谓的胜观,当我们观佛像也好,或者观自己的心,胜义当中是远离一切边的,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等等由八种幻化组成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懂得这一点,则修行很难成就,这就是佛教的教义。
所以我们观修的佛像实际上是我们心的串习力、熏染力而显现的。“如是之佛身”真正来观察的时候“无所从来,亦无所而去”,也就是无来无去。其实佛像也好、佛陀也好,本身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若善加观察即可明了”:其实佛像是无实有的,内外均如虚空一样了不可得,这些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心,并且通过我们长期的修持和熏习这样的缘起力而显现的。佛像是善的缘起力显现的,然后地狱和一些痛苦的显现是恶的缘起力显现的。
真正懂得缘起的是谁呢?其实就是释伽牟尼佛。我们讲《缘起赞》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应该产生一个新的定解。佛陀唯一跟世间很多伟人不同的点就是宣说了缘起空性。缘起空性非常明确地宣说了万事万物的真相,不管是名言中的显现还是胜义中的空性,如果我们懂得了这样的因缘缘起法,那佛教的甚深教义我们确确实实已经非常明白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座的佛教徒应该通过自己的闻思修行,最后不依赖他人的智慧,而依靠自己的定解力完全能明白——原来心的本性是这样的,万事万物的本性也是这样的。
2
本课相关经文
日常禅修窍诀
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一旦面临死亡,虽有佛经中所宣示之十一种观修法等菩萨所应修习之死亡法门,若归纳而言,《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中已将此类修法全部涵盖。也即是说,一菩萨(修行人)临近死亡之时,应了达、修证《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之奥义。无论身处何地,当自己确已步入死亡境地时,应观想自己顶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安住,要做到这点,必须以猛厉信心专注观想。接下来应如是思维:不独自己一人,所有众生都难逃死亡规律。无尽轮回中,我与其他众生虽历经无数生死流转,但除感受死亡痛苦外,从未曾赋予死亡任何意义。如今,我应力争使死亡富有价值与意义。
还应继续思维:此等内外所摄一切未来、过去、现在诸法,全为刹那生灭之无常本性。所有有为法中,有些相续马上灭尽,如闪电、水泡等般迅疾;有些则如此世界一样,相对而言相续持续时间稍长一些。不过无论相续多短多长,不灭尽之法无有丝毫存在可能,所有器情世间最终全部灭尽无遗。如来最终都示现涅槃,我一介凡夫更勿需多言。佛陀因此晓谕我等:一切有为法尽皆无常。
然而可怜众生却不知有为法之规律,他们不喜分离、死亡,对聚会、出生倒欢欣鼓舞,正因贪执轮回,故而反复旋转于轮回中。此次我应将即将到来之死亡作为自己难得之善知识,从中了知并抉择一切有为法尽属无常之理。
我自己临死时需如此作意:生生世世中都愿我了知万法无常之真谛,并不贪执一切有为法,愿我此愿必能实现。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切诸佛菩萨加持我!
如是思维后,当按《圣涅槃智慧大乘经》所云继续思索、修习。此经有云:“诸法性净故,当观无实想,具菩提心者,当观大悲想。性空光明者,当观离贪法,心乃智慧因,别勿寻正觉。”此段文字是指:首先应观想,于无边无际之世界中,以自己为主之众多众生都将有为无常法执为常有,将轮回、痛苦执为快乐。故而应对于生死流转之轮回中感受无边无际痛苦之众生心生强烈悲心,并发愿为令此等众生远离生老病死之危害,且将其全部安置于无上菩提之果位,自己一定要成就三界怙主如来正等觉之果位。为度化一切众生超离痛苦,自己应修持具有如是菩提心基础之慈悲心。
同理,若对以死亡为主之一切万法详加观察就能了知:诸法本性乃根源于自己之分别念,在分别念操纵下才产生所谓痛苦、快乐等感受。究竟实相中,死亡、痛苦等法丝毫许亦不存在,我们理应如是思维。更进一步,万法本来就为无实空性,换而言之,死亡等诸法本体即不成立,但如梦如幻之显现则并非断灭。如审慎观察,有无等边皆不可言说,本质均为空性与光明,空与不空都不存在。现如今之自己心性,原本就为光明、空性双运,在如此之心性本来面目中,轮涅所摄法原本等性。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智慧与自己之心,在心性自然本智之境界上,原来就无二无别。若从中不散乱,且能生起定解,此时就能证悟自己心之本性。除此而外,再无任何所谓佛陀存在。实际言之,本无所谓生死,生死不过是分别念假立而已。在远离分别念之心性本体中,根本无有任何生死。若能入定于此种境界而安然离世,中阴迷乱等显现则不会现前,应能往生如来刹土。
不具足上述境界之人,临死或中阴时,只要不忘忆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仅仅依此也能往生清净佛刹。(注: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此处以无比之大悲大智,为身值末法浊世之众生开显出一条解脱捷径。无论何种根基之人,只要能依此法门修持,临终之时则决定往生!特别是其最后所述之方便法门,稍有神志之耄耋老人亦可借此而摆脱轮回。若再要置尊者之悲心切切于不顾,不珍视到手之如意宝,仍一意弃明投暗,则何堪为人?何堪为人?请三思!)
此外,即生中不管遇到何种痛苦、恐怖,只要能随念佛陀,必定能从中获得解脱。平日若值遇幸福快乐之境遇,心中应明白此皆因佛陀之慈悲方能得以现前。既如此,快乐等一切善妙法皆当观想为普贤云供而供养于佛前。自己尚应恒时思维:三解脱、六度等法要实乃佛陀恩德所化,他为我等众生发起菩提心,并竭尽心力行持菩萨行。如是随念佛陀实为最极重要,随念佛陀乃一切菩萨道之基础,具备无量利益及能生一切圣道之功德。
如今之时代中,众多修行人只看重自己所属之宗派在修法、念诵等方面所具特征,反倒于佛祖释迦牟尼佛不知修持及念诵。从实质而言,进入佛门之佛教徒,若对佛陀缺乏坚定信心,此等所谓行者实为愚痴无知之徒。因唯有释迦牟尼佛才以其不共之慈悲发心住持我等现今所居之刹土,并摄受浊时众生,且于众生前行持如来事业。
所有三藏法门,包括能令五浊兴盛时之众生于短暂一生中即获佛果之密道金刚乘,佛法及弘扬显密教法之高僧大德、僧众,也均依佛陀之慈悲力才得以显现。释迦牟尼佛如果当初不摄受此刹土之众生,亦不放射显密教法光芒,我等众生恐连三宝名声都难以听闻,更何谈修持显密佛道?因此,无论修持新、旧等何种教派,对释尊必须具备强烈、坚定之信心,此点断不可缺。还需对其格外恭敬,并精进观修释迦牟尼佛。
若有人生如是念头:尽管自己信心之对境非释迦牟尼佛,不过若本人对早已离贪且具出家相之另外如来,或诸寂静、忿怒本尊等具足信心,这二者又有何不同?
对此疑问之答复为:如从本性而言,二者当然无有任何差别,因一切如来之智慧身原本就为平等性,且其断证境界绝无高低差异。但若以名言谛衡量,从显现而言,所有宗派信奉之寂静、忿怒本尊修法及念诵,均依释迦牟尼佛之大慈大悲力而得以出现。正如赡部洲一切水流均源自无热恼湖一般,显密所有修法,包括最细微之修法,皆因释迦牟尼佛之大悲力而存世。就像祈祷自己根本上师后所得之加持,超胜祈祷其他上师所能得到之加持一样,因自己前世宿缘所致,若祈祷其他佛,得到加持之速度,肯定不如祈祷释迦牟尼佛来得迅疾。
若有人又心生疑惑:既如此,我等可否只祈祷释迦牟尼佛,无需再祈祷其他本尊?
问题之实质并非如此。因无论自己祈祷哪一本尊,此本尊之本体并非超越、游离于释迦牟尼佛本性之外。我们理应知晓:一切诸佛于法性平等性中可谓无二无别,释迦牟尼佛只是以不同身相显现种种不同本尊而已,从而成为我等浊时众生之怙主、皈依处。如果自认为自己修习之本尊与释迦牟尼佛乃为异体,并因之而舍弃释尊,如此“专修”本尊绝难成就。
又或者有人如是思维:无上密乘中,自己根本金刚上师之本体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并且其恩德在显现上已大过三世诸佛,因即便三世诸佛住世,只要上师未出世,则自己必不能得加持,也因之而无法成就。因此,供养上师一毛孔之功德就已胜过供养三世诸佛之功德,令上师欢喜也即令三世诸佛欢喜,且能得到不共加持。这也是众多金刚乘教典中再三赞叹上师之缘由,因上师已代表三宝总体,或可称之为第四宝。如云:“当知殊胜师,功超三世佛。”除观修上师瑜伽外,哪里还有更殊胜之法门?
对此可回答道:原本确实如此,密宗中除圣道上师瑜伽外,再无比其更殊胜之获得加持之修法。但为自己开演密宗教理之上师,实际上正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经》中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修持依释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显现的显密教法之诸上师,实际上正是释尊之语生子;实修实证之上师,已获释尊智慧相续中之胜义与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们即为佛陀之意生子。故而无论修持哪一个上师瑜伽,我们都应明了:释迦牟尼佛实与上师无任何本质差异。不仅修上师瑜伽需如此作意,修持任何上师、本尊之法时,都应深信他们与佛陀无二无别,且三世诸佛都无二无别。若非如是,则对诸如来存有胜劣、取舍念头之人,将永无成就之日。
了知上述释迦牟尼佛之恩德后,我们应对释尊生起极大恭敬心,然后开始修持与他无二无别之上师、本尊修法并及念诵,如此行持必得成就。因此,随念世尊修法仪轨进行修持、念诵时,我们应将对自己宣示显密佛法之上师、三世三宝全部汇集于佛陀身上,然后再行念诵及修行。在此仪轨中,按显宗要求是以随念佛陀为主要修行内容,加上观佛陀与上师无二无别之修法要求并非不可行,亦不一定必须如此,因只随念佛陀亦能成办事业之故。
念诵佛陀名号时要称呼“本师”之原因为:三界导师亦可用于佛陀名号;因观世尊与自己对其有信心之上师无二无别之故,也可用“本师”称呼佛陀。或将无上密宗之根本上师作为本体,其形象观为释迦牟尼佛之身形,以此修上师瑜伽也能行之有效。因上师是诸佛总集根本,无论将上师观为哪位佛陀,此种修持均无矛盾之处,只要自己对上师、佛陀具足信心,何种修法都同样得到加持,此乃铁定规律。
吾乃具诸烦恼缚,
极为低劣之凡夫,
然我所言此善说,
皆依如来之圣教。
佛陀实语曾赞说,
若闻释迦佛名号,
皆获菩提不退转,
随此道者真有福。
不可思议福德源,
如来加持力所现,
释迦佛修法仪轨,
诸具智者当勤修。
愿以净心所造论,
善根回向诸有情,
悉皆趋入大乘道,
获得遍知如来果。
愿诸世间一切众,
远离恐怖等痛苦,
大德住世佛法盛,
有情安乐增吉祥。
本书内容摘自麦彭仁波切所著《释迦牟尼佛广传》之“修行品”
3
一起来上课吧
时间安排 :
19:30-20:00 课前念诵
20:00-20:20 念诵传承
20:20-21:10 讲解经文
21:10-21:25 善根回向
小编为您详细解读同步课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让我们追随堪布的脚步,一起开始上课吧——
1
19:30-20:00 课前念诵
如果大家时间允许,每次上课,最好从七点半开始,并以藏音善始善终地念完课前念诵的内容,这些仪轨每一个都非常有加持。
念诵藏音的必要,是因为念诵仪轨中的很多内容,都是藏地著名的成就者造的,如果按藏音念诵,一方面会得到一种声音的传承加持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翻译不准确而与原文之间的差异。
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时间,中间只是听一堂课也可以,但我希望诸位最好能圆满课前课后的念诵。即便不谈念诵的功德,就拿课前七点半到八点钟之间用半个小时转经轮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功德。
2
20:00-20:20 念诵传承
课前念诵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堪布会用15到20分钟给我们念传承。如果因为听不懂藏文,就错过了这个环节,那你可就亏大了!
堪布说:“传讲任何一部法,传承都很重要。
学习的过程中,按照我们的闻法规律,最好不要断传承。不管你亲自在上师面前听受,还是通过光盘来听受,传法者的声音一个字也不能漏,听受的时候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发出大的声音。
传承有特殊的加持,我们经常修的法、念的经,最好是得过传承的。有了传承而念修,加持、感应都是不同的。 ”
3
20:20-21:10 讲解经文
《菩萨藏》云:“有情由何转,二因即二缘,随顺他者声,如理观内缘。”其意是说:众生随着什么而转变呢?当然是内外二种因缘。所谓的外缘或外因,就是指我们所随顺的对象,也即他人所宣说的教言;所谓的内缘或内因,则指自己专注听闻并思维所闻之义。
如果心能专注于善知识的教言,内心自然会变得良善;若心专注于恶人的言论,内心就会变得恶劣。凡夫人的心没有自主的能力,它一直随着内外因缘而转,所以大家一定要创造一个好的因缘,也即长期依师闻法。同时,要想到,我今天听法,是为了利益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这就是显宗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然后断除各种过失,如理如法专注听闻。
4
21:10-21:25 善根回向
现在我们到了共同回向的时间。既然闻法的功德那么大,那么我们一定要如理如法做回向,否则善根功德很容易失毁。
法王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堪布说:“在所有善法当中,听法是非常大的善根。听法时,前后有念诵,中间是专注听闻,最后是回向,所以一堂课下来,当天就有意义了。就我个人而言,没课那天是轻松一点,但总有“空过”的感觉。有课就很充实,讲一堂课,再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就觉着今天是有意义的,活着也是有意义的。”
4
下期课程预告
北京时间:6月8日 周六 19:30-21:30
内容:皈依、传授《亲友书》传承
了解课程最新信息和指南敬请关注
公众号:zhibeitb
【智悲同步教学】
公众号:zhibei_jt
【智悲讲堂】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