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 心
来自RBQ大学演讲伏藏法的金刚语
健康之道
方法总结
调伏自心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并非做不到。在古印度,人们用《调象图》5来描述调心的过程——就像调伏狂象, 需要用棍子、绳索等手段,慢慢地让它顺从。我们的心也一样,一开始很难调伏,但经过训练之后,行住坐卧之中,都可以很自在。
禅修有很多殊胜的功德。佛教认为,饮食平衡、睡眠充足、身体按摩以及禅修都有助于身体健康,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禅修。它不但可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还可以令身体的风脉明点运用自如,从而增上修行。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有必要通过禅修保持内心宁静。
现代社会里,很多人都担心衰老和死亡,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都是无常的,谁都无法避免这两件事。相对而言,修持禅定的人寿命比较长。在汉、藏两地有很多百岁以上的修行人,他们虽然高龄,但看上去却很年轻,就是因长期禅修而焕发出的生命活力。这并不是道听途说或古代神话,而是当前真实存在的例子。这些修行人,不但内心宁静、快乐, 而且健康长寿,这都体现了禅修的力量。
如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的人们,为了内心的宁静而热衷于禅修,甚至有很多学生也在学校中建立了禅修社。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印度的一些监狱也尝试用禅修缓解犯人内心的痛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禅修逐渐在更多的监狱中推广开来。要知道,犯人内心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但禅修却可以有效地帮他们息灭这些痛苦,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我以前在一些监狱给犯人们讲过课,有些犯人也告诉我, 禅修平息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对他们很重要。世界上有很多给人们忏悔、赎罪的地方,而监狱是其中最恶劣的一个,如果他们连这种环境都可以应对,那以后回到社会上,即使遇 到困难,也可以从容面对。
禅修有这些好处,借助它完成对社会的责任,无疑是有益的。遗憾的是,有人只喜欢其中的安逸,“无所事事,这样最好。”其实无所事事最不好。禅修不是为了无所事事。
我们禅修,是要让生命更有意义,并有所作为。
“我的教学压力太大了,”常有老师这么抱怨,恨不得逃避。其实我倒觉得,有点压力好,天天打牌、聊天,这种人生有什么意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享受了很多社会给予,懂得感恩的人都会想着有所回馈。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存在有何意义?什么都不做,又怎么会有成果?
怕苦、怕累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态度。我认为,在一个老师身上,智慧与利他是统一的,而当他把这些品性传递给下一代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人格。自古以来,智慧就是这样传递的。前辈们不计自我的发心和奉献,让我们在今天还可以享受到各种优秀文化,而面对下一代,我们也有同样的责任。这是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使命。
我们不能做那种纯粹的享用者——不付出,一味享用。没有什么比这更消极的了,以这种心态,也培养不出优秀学生。在我的理解里,搞教育的人就应该多付出,付出比得到有意义;若论得到,也没有人会比老师得到的更多——“桃李满天下”,这是最大、最光荣的回报。
因此,我们每天安排些时间坐禅是可以的,但天天坐着,甚至上课时也要坐禅,就说不过去了。
以前我读书时,有一次上物理课,老师讲着讲着不讲了,开始闭目坐禅,“你们也好好思维。”但我们不知道要思维什么。“也没什么可思维的,坐着就可以。”结果,45分钟的课,他坐了半小时,之后在黑板上写了个“空”字,离开了。我们都不懂,但后来知道他还是有些境界的。
不过当时校领导批评他了,让他不要把学生带入迷信状态。于是第二天,他不写“空”,写了个“实”字,还是没讲课。“我在安住,你们也安住就可以。”
作为老师这样讲课,可能境界“太高了”,也不太合理。
健康
方法总结
真正的禅修,不需要影响工作。你甚至不必单独安排时间来修行,坐车开车、上下电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事实上,在禅宗本来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观心,从而认识心的本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转变意念;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将心念转变为对实相的了解,就是在禅修了。
《五灯会元》里有一则公案:唐宣宗问弘辩禅师:“什么叫佛心?”禅师答道:“陛下每日处理种种事务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来作开示,也别无其他。”
在座诸位每天的事情也不少,但如果你能观心,也一样会明白“即心即佛”——我们的心与佛无别。这种禅宗的修行窍诀,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过,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为了引发这种修行,我们要培养每日打坐的习惯。比如,早上起床后,你可以禅坐10分钟到半个小时。坐好后先排垢气:吸气,然后伴随呼气,观想贪嗔痴等烦恼从鼻孔呼出体外;这样连排三次。之后,静静地安住一会儿。
不要小看这十几分钟的修行,从这里得到的平静,将为你一整天的心态输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
晚上睡觉前,最好也禅修几分钟。这时候禅修,就像通过按摩去除身体的劳累一样,轻轻松松坐一会儿,内心的疲倦和杂乱就消失了。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理按摩。
对于只会调身而不会调心的现代人来讲,很多人心理出了问题,有时也作心理咨询,但这个效果很难说。倒不如平时就培养禅修的兴趣,以启发内心的宁静,当你有了这份宁静,在生活的所有时刻,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条理性。
佛教认为,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当你的心完全处于一种宁静、澄清状态时,会形成强大的专注力。就像非洲猎豹专注猎物并捕获一样,专注力可以让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择,让科学家一瞬间得到新的发现,而前辈的佛教智者们,更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专注,开启了智慧。
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规律性的禅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随时随地的禅修行为,我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不论是男士女士,我们终将迎来自己生命中的奇迹。
有人问:美国的佛教徒通常只强调冥想和正念的修持,很少全面关注整个教法体系,在您看来,这种现象是好还是坏?
答:这个时代,不管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忙得不可开交,但很少有人忙于有意义的事情,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在无意义的琐事中度过了。
比如,很多人喜欢玩手机,或者沉迷于影视剧,很少有人能完整地看一本书。其实世界上有很多有价值的书,如果一生能阅读上百本,人生会非常有意义,但他们经常以没有时间为借口,在我看来,他们可能忙着睡懒觉、散乱而没时间。
在这样忙碌的生活中,人们的压力、烦恼也会越来越大, 而修持寂止可以让内心住于平静、专注一缘,暂时压制住这些烦恼。但如果没有胜观智慧的摄持,很难获得更高的成就, 更不可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究竟果位。
不管怎么说,修寂止能为我们带来暂时的平静,产生一些轻安的觉受,让身体健康,内心安乐,这对于高压状态下的人非常好。人们能寻求心灵的宁静,有精神上的追求,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提醒】行持任何点滴善法,要以三殊胜摄持哦~
文字整理 | 一心一意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