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解惑|第30期
“如理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论,大家通过互相提问、答疑、探讨,就可以遣除相续中的怀疑。”
——Khenpo So Dargye
QUESTION(165)
问: 我正在学 《藏传净土法》 第15课,对照着图片,发现阿弥陀佛右手边,观音菩萨,她是否应该是右手持白莲,左手施依印?
答:观修的时候按照仪轨来观。
QUESTION(166)
问:贩卖佛法盈利有罪业,是严格到品带一些圣尊咒语的乃止转经轮,手表等周边产品这个标准上吗?
答:因果很细微,做任何事情从发心行为等会感受不同的果报。
QUESTION(167)
问:哪些是别解脱戒?哪些是根本戒?哪些是密乘戒?犯戒后对修行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居士戒、出家后所受的沙弥戒、比丘戒等是别解脱戒。
每种戒律的根本戒不完全相同,上上戒涵括下下戒。别解脱戒的根本戒如果损坏,就不能恢复。接受密宗灌顶后就要受持密乘戒,如果密乘戒有损,通过忏悔可以恢复。
在受戒之前要先了知要受持的戒律、所受戒的根本戒。
QUESTION(168)
问: 在密乘戒中的“不度恶者”中慈上师说到:
对于伤害金刚上师、毁灭佛法、伤害很多众生的人,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度化,但必须在表面上远离他们,也就是说在身语方面不能亲近他们。当然,心里还是应该发菩提心。在菩萨的境界中,虽然这些人造作了种种恶业,但并不是敌人,而是可怜的大恩父母。所以,决不能从心底里舍弃慈悲。如果不但没有度化,而且在外表上也与他们十分亲近,发表面上(身语)的慈悲心,则为犯戒。
“伤害很多众生的人”的界限是什么?比如有人经常喜欢去钓鱼算吗?
对于家人、亲戚朋友、同事、室友等,很明显我现在没有度化他们的能力且每天不得不共处一个屋檐下,有时候难免嘻嘻哈哈十分亲近、热闹,很多时候也就是以一种无记的心态在一起相处,是不是已经犯戒了?怎样把握这个度?
答:不是真正从心底恒时具有想利益的心,只是行身语的亲近表面的行为,则犯戒。应该以家人、朋友的关系劝他人行持善法。
QUESTION(169)
问:请问一下法王曾说过念600万汉文或100万藏文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那这个念诵怎么观想?是否需要仪轨?
答:念诵时最好观想阿弥陀佛。依念诵仪轨,按仪轨次第、以三殊胜摄持来念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