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二 | 佛法会让我快乐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佛法会让我快乐吗?
快乐,是形容所有人类共同目标的一个概略名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然而对于“快乐”的意义以及如何去达到它,却是众说纷纭。
全世界数十亿的人们都深信,快乐仰赖于自己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他们梦想要过着一如好莱坞红人、名流般的日子,拥有一切与其身份相符的派头,例如住在坐落于比华利山的大豪宅或使用工业用的烘干机来烘干一条手帕。然而,在真实的状况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寻梦者能将自己挤进洛杉矶。而且,就算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理想场所,若是上亿的人都过着这种奢华浪费的生活,光是对生态所造成的后果,就会是一场浩劫。届时不仅是这些寻梦者,连同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再享有片刻的快乐了。
我有个澳洲学生道格拉斯(Douglas),他代表了另外一种版本的“快乐”。道格拉斯靠着政府的失业救助福利维生毫无感激,“出离心”与“厌离轮回”是他避免工作的借口。虽然他算是个佛弟子,但是深植的怠情心以及缺乏个人的责任感,造成他纵然拥有很多空闲时间,也不修行像这样不必工作,又靠着别人的善意过日子,似乎带给他某种喜乐的感觉。但是像道格拉斯这种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习惯了依赖政府救助过日子之后,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开始认为这种无止境的财务补助是自己应得的权利。很多所谓的“佛法修行者”都属于这一类,特别是在有慷慨社会福利制度的西方自由社会中,他们就如同道格拉斯一般,也利用佛法当作避免工作与责任的借口,这是错误的。
他们为自己所炮制的轮回版本,比起喜爱悍马(Hummer)的物质主义者之轮回版本还要糟糕因为他们利用佛法,将它做了精巧的伪装。
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很重要的是必须先确定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对于那些喜好奢华的火红名流或无所事事的浪荡子,我会说,要想达到你们所认定的快乐,佛法是毫无用处的。然而,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
培养“出离心”
如果世俗的快乐并非佛法的目标,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人想要投入于修行?一个富裕、开心又有强大个人安全感的人,很可能不会动念要踏入心灵之道。当然,每个人——甚至富有的人——都会经验到短暂的悲伤或无助,也都可能有过冲动想要掉头拒绝这个世界能够提供的东西。然而,这都不是真正“出离心”的经验,它与忧愁、无聊比较有关,就如被宠坏的小孩厌烦了玩具似的,我们只是迫切地需要一些改变而已。
尊贡·康楚·罗卓·泰耶曾说,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轮回中有某个小部分可能还会有用,甚或能对世俗问题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灵探寻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问题会自动解决相信一切损坏的东西都会自动修补,相信在轮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奋斗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一种真诚的、完全投入的态度来修持佛法。对佛法修持者唯一有用的见地是:痛苦没有解答,轮回亦无法修补。
当我们思维死亡时,就很容易持守这个见地,因为死亡是绝大部分人类最恐惧的事情。从另一方面而言,“生”却会引起非常不同的反应,毕竟,“生”不就是关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与允诺吗?然而,像印度学者龙树*(梵 Nagarjuna)这种圣者就不这么想,龙树认为“生”与“死”同样的可怕,因为“生”意即回到轮回,佛法修行者应该恐惧它,恰如恐惧迫在眉睫的死亡一般。
龙树在《亲友书》( Letter to Friend)中说道:
如是漂流生死处 天人畜及阿修罗
下贱业生众苦器 鬼趣兼投捺落迦(即地狱)
(轮回如是,因此我们投生为天人、人,或为地狱中的众生,或为鬼、畜生;但你应知,“生”是无益的,它是众苦之器。)
生缘于老死 忧病求不得
轮回大苦蕴 斯应速断除
如其生若灭 众苦珍无余
(一旦有了“生”,伴随而来的是难以言喻的忧悲、疾病、衰老、欲求不得、死亡、衰颓等。简而言之,轮回是苦的聚集。设若能停止“生”,这一切的苦就不会再生起。)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许会看似有正面的品质,然而它终将失败,因为在轮回中绝对没有任何事物会真正的成功。虽然这种心态非常难以培养,但是如果能够至少在智识的层次上去接受,它就会提供我们步入心灵之道必要的诱因(其他的诱因包括:试图去纠正世俗系统而愚弄了自己,或因而纠缠于其中无法脱身)。然而,从根本上而言,只有真正领会到轮回其实是多么的毫无希望且缺乏目的,初学者才会在心中生起追随心灵之道的真正愿望。
如同释迦牟尼佛以极大的悲心与勇气,对一位独裁的国王解释四种无可逃避的事实,它们终将摧毁一切有情众生:
(一)我们都会老去而衰颓;
(二)一切事物都随时在改变,这是绝对确定的;
(三)一切我们所积聚或成就的事物,终会溃散;
(四)我们终究免不了一死。
然而,由于我们强大的情绪与习气,即使真谛就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
除了认知轮回的徒劳无功之外,修持佛法的要点在于它藉由促使我们舍离“世间八法”,因而能穿透我们的心,并减少我们对我执与世俗生活的执取。我们的修持也应当能强化自己对真谛的虔敬心,增加自己对出世间法的重视,不违犯佛陀教法的重点,并完全地契合佛陀的究竟法教。如果我们所谓的“修持”无法成就上述这些重点,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任何一种修持,无论它看起来多么有益,或多么“政治正确”,或令人感到振奋,如果它未能抵触你执著于恒常的习气如果它状似无害,却鼓励你忘却无常的真谛与现象如幻的本质,那么它带领你所走的方向终将与佛法背道而驰。
伟大的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说,当你修持佛法时,如果毫不费力就变得富裕的话,那你应该供养火供或水供荟供*(tsok)等供施;如果你变得有名而吸引许多追随者的话,那你就应该将他们引导到佛法的修持上。虽然特意去讨好有财有势者并不具任何意义,但是如果这么做能让佛法利益某些众生,或出现某些善果的话,就无须去得罪这些人。更准确地说,以无上的佛法作为指引,就如同身为国王一般。一切所想都只是佛法,会让一个凡俗的人生变得殊胜。修持菩提心远胜于修持一般的宗教、而歇息于本然状态中,远远超过安住于任何一般的见地。
他同时也指出,虽然拥有人身就如同发掘到如意宝一般,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许多人都未曾经验过“伤悲之心”因而浪费了自己珍贵的生命。虽然得遇上师比受封王位更值得庆祝,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虔敬心的人视上师是“不净”的,因而糟蹋了自己的好运。虽然一瞥“当下心(this- moment mind)就如同亲见佛陀一般,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精进的人让自心游荡而入于散乱。
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
大多数的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心生怨恨,再从怨恨生出否定,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自己不得不承认生命本质如幻或死亡事实的时刻。纵然死亡是无疑而普遍的真谛,我们却不肯去思维它,习惯性地假装它不会发生——这也是面对大部分其他令人不安的真谛而难以“下咽”时,我们所采取的态度。
真诚地希望成为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培养拥抱真谛的意愿与开放的态度,而非心生怨恨,因为佛法就是真谛。佛陀直截了当、不加渲染或掩饰地述说了真谛,无论是针对无常真谛的恐怖、烦恼的折磨、世界的如幻本质,以及最重要的、深广的“空性”(梵 shunyata)真谛,他都从未给弟子们玫瑰色的眼镜片来柔化它们。所有这些真谛都不容易理解,甚至也很难让人愿意去理解,特别是对于习惯以情绪的满足与世俗的快乐作为目标的心灵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若有人得以听闻空性的教法,而且在智识上、实际上、情绪上都能容忍的话,这就是他们与佛法真正有缘的征象了。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參與的朋友可以聯繫紫瑩老師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