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分析
简略分析
引言
一、依止上师,发菩提心
1、明晰依师之必要
2、明确修行之目标
二、护持正念,排除障难
1、所断
2、应取
三、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1、藏王智慧光舍身迎请
2、阿底峡尊者舍寿弘法
3、对后人的激励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1、速超恶趣,成佛做祖
2、最胜供养,最高修行
3、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结语
展开分析
引言
法供养最胜。
1、应该多做法供养。
2、法供养的内容。
▶ 对上师三宝生起感恩之心。
▶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菩提心摄持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一、依止上师,发菩提心
1、明晰依师之必要。
作为习惯轮回的游子,想寻找正确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足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识。
2、明确修行之目标。
▶ 最下等修行:
▫ 行持善法的目的,全部为了今生。
▫ 在三士道中是一般的下士。
▶ 下等的修行:
▫ 深信因果不虚的道理,害怕后世堕入恶趣,希求善趣的安乐而精进修持。
▫ 在三士道中是殊胜的下士。
▶ 中等的修行:
▫ 认为六道轮回特别可怕,想从中获得解脱,希求声闻、独觉的果位,或想独自一人前往极乐世界。
▫ 在三士道中是中士道的修行人。
▶ 上等的修行:
▫ 认为应让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故而发起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心。
▫ 在三士道中是上士道的修行人。
▫ 上士道包括大乘显宗和密宗,都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前提。
二、护持正念,排除障难
1、所断。
▶ 能修:能修的人心生退怯。
▶ 所修:对所修的法(菩提心)信心不足。
▶ 修行:行为不正确,希求立刻见效。
2、应取。
▶ 能修: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发起勇猛的心。
▶ 所修:一定要对闻思修行有信心。
▶ 修行:不应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应更加坚定誓言。
三、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1、藏王智慧光舍身迎请。
2、阿底峡尊者舍寿弘法。
3、对后人的激励。
▶ 应取:学习前辈,发心利他。
▶ 应断:没头没脑、人云亦云地诋毁大乘佛法。
《入大乘论》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1、速超恶趣,成佛做祖。
▶ 《大集经》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
▶ 阿底峡尊者渐次生起菩提心的公案。
2、最胜供养,最高修行。
▶ 菩提心是法供养:《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
▶ 菩提心是转移痛苦的方法。
▶ 菩提心具有无量功德:《华严经》云:“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
3、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 大乘佛教徒应该有长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善巧方便引导帮助身边的人。
结语
▶ 以大乘的目标为主,要通过护持正知正念,让我们有能力面对一切违缘和颠倒,最终能够向着目的地顺利地走下去。
本课重点
为什么追求今生安乐是最下等的修行目标?
因为下士道的发心根本没有希求任何一种解脱果位的心,无法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不仅如此,只追求今生安乐的人,不考虑来世,也就不会注意串习并守护身口意三门,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进修持。
以此为因,难以避免造作种种不善业,如《中阿含经》云:“不畏后世,无恶不作。”也就很难确定来世能否得生善趣,更不用说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了,所以说追求今生安乐是最下等的修行目标。
名词解释
【三士道】
真正要证得菩提,亦需有一定次第,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言之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即三士道修法,故言“道次第”。依此次第而修,最后可直趣无上菩提之果。【《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 宗喀巴大师造颂 KB.SDJ 讲释】
【罗刹洲】
罗刹洲非常可怕,《释迦牟尼佛广传》和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中提到,凡是身陷罗刹洲的人都会被罗刹女吃掉,一个都不会逃脱。【《藏传净土法》讲记 KB.SDJ 讲著】
【剑叶林地狱】
从前面地狱中刚解脱出来的众生,又看到一片枝繁叶茂、舒心悦意的森林,当它们兴高采烈地狂奔而去,哪里有什么悦意的森林?遇到的却是一片剑叶林,只见铁树上长着许多叶状的利剑等兵器,随风摆动,将这些众生碎尸万段,之后恢复如初,又再度割截,它们就这样感受着被切割的痛苦。【《前行广释》KB.SDJ 讲著】
【声闻】
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导,通达人无我的境界,暂时获得寂灭的果位,就称为声闻。声闻入定一万劫之后,诚如《妙法莲华经》中所形容的,十方诸佛从心间发光令其出定,之后他们开始发菩提心,趋入大乘,最终获得大乘的涅槃。【《入行论广释》KB.SDJ 讲著】
【独觉】
独觉阿罗汉,虽然在听闻佛法的即生没有证悟无我实义,但后世中无需善知识引导,能自发觉醒生起厌离,安住于寂静兰若,无难证得涅槃果位。【《中观四百论广释》KB.SDJ 讲著】
缘觉(亦名独觉)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识,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静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之法,现证相应的空性,即了达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获得独觉菩提果。【《窍诀宝藏论释》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KB.SDJ 译释】
【资粮】
(术语)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三乘之证果,宜以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己身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武灭佛】
汉地历史上就有几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北魏太武帝: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残,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无复遗存。同时,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人。
北周武帝: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王公大臣充为地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
唐武宗: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在全国共废大、中寺院4600余所,废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26万人。【《前行广释》KB.SDJ 讲著】
【度母】
梵音译作多罗。佛教依救度八难而立的一类本尊佛母名,依身色、标帜、姿态不同,分为二十一度母。【《藏汉佛学词典》】
《度母本源记》则说:观世音菩萨无量劫前已度化了无数众生,有一天菩萨以慧眼观察,发现六道的受苦众生丝毫没有减少,他顿时流下忧伤的眼泪。结果流下的泪珠变成莲花,莲花中出现了绿度母,接着又变现出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尊度母。这二十一尊度母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愿说:请您不要忧伤,我们发愿成为您度化众生的助伴。【《藏传净土法》讲记 KB.SDJ 讲著】
【金刚座】
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为印度的中央,金刚座正位于此。【《前行广释》KB.SDJ 讲著】
世尊从兜率天降生阎浮提蓝毗尼园,苦行六年,于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觉后,广度有缘。【《金刚功德经》KB.SDJ 口译】
为什么名为金刚座呢?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即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悬桶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前行广释》KB.SDJ 讲著】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生起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为愿菩提心,将此愿心付诸实际行动,精进闻思修行正法,即行菩提心。【《入行论广释》KB.SDJ 讲著】
愿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行菩提心,则不仅是心里想去,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同样,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前行广释》KB.SDJ 讲著】
【瑜伽母】
有止观境界的女性。【生西法师】
【本尊】
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于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住】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往期回顾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