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抉择见大 | 佛性可以了悟的原因也是这样 |《楞严经》38导读 Back

抉择见大 | 佛性可以了悟的原因也是这样 |《楞严经》38导读

知幻园 2023-05-03

WISDOM WISDOM

聆听圣者对话

踏上开悟之旅

《楞严经》38 导读




精彩摘录



1





佛陀告诉阿难,说是你现在所谓见的对境,要么是光明,要么是黑暗,要么是虚空,除了这三者以外基本上是没有的。在这里分析的时候好像主要是以眼见为例,眼睛的对境,原来我们讲的是色法嘛,他这里的色法,前面一直推理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明、暗、空这三个。


那么这样的话,你的见精,你的那个见,跟这三个对境,“一体”还是“非一体”?“一体”是一个问题,然后“非一体”,“非一体”是他体,这是第二个问题。


然后,“同非同?”你的见解是跟它相同?非相同?这个大家都知道,同和非同,实际上是跟它相同、不相同的。它有一种特点,相似和不相似。前面是它的体性上讲,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融为一体,还是柱子和瓶子一样的,是他体的,这样讲的。


或者“异非异?”他这里,异体非异体,跟前面的同体非同体稍微有一点相同,我们一般的一体异体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是他观察的时候,下面也是跟“同”可能有点关系的。因为下面观察的时候,“同”和“异”一起来分析的,然后“非同”和“非异”一起来分析的,跟相同有一点点联系的,这么一个层面来分。


一体和他体,同和非同,这应该是四个了,然后异和非异,应该六个吧,从六个方面来观察这样。



2





我觉得《楞严经》讲的还是很深的。确实我们地水火风也好,空大也好,还有我们前面的虚空也好、今天讲的见大,在我们的如来藏当中始终是不动摇的,也是无生无灭的,本性上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如意宝藏论》当中也会讲的,《心性休息》里面也讲的,无垢光尊者讲如来藏的时候,本来义阿赖耶,讲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嘛。那这样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众生的一个相续,实际上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它的本体都是如来藏,因为阿赖耶成熟以后,才变成器情世界的。这个就可能讲得更深了。这个是如来藏。



3





其实这是佛陀当时对阿难的一个直指法,对我们也是应该这样想,用佛陀的语言来给我们直指的话,我们不是阿难,但是我们也可以当阿难来听闻。


我们的见闻觉知本来是如来藏的本性,这个我们确实不是特别知道吧?我们觉得如来藏是另外有一种甚深的东西,但实际上现在我们的见闻觉知都是如来藏的本体,它的妙用。


然后,你应该观察见闻觉知,我们也是观察见闻觉知,前面我们观地水火风,现在是观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包括六根面前的这些所有的对境。



4





你看现在佛陀亲自来问我们,你自己的见闻觉知到底是怎么样?我们也说是心的生灭,心到底是什么样?其实归根结底也是这样的吧,我们的见闻觉知是到底是什么样?真的有生灭吗?还是没有生灭吗?到底是它有颜色形状吗?到底是什么样?


让我们自己的心来反观自己的心的时候,也许有些利根者在这个时候,原来我们的所谓的明明清清的这些分别念,刹那也是不安住的这个分别念,原来它的本体就是这样的,光明空性无二无别的以外,什么都没有。但是这个也是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可能会有些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就比较知道的。



5





然后佛陀告诉阿难,你曾经根本不知道,这些都是如来藏当中,其实“性见”就是“觉明”,“性见”应该是本性,我们的见性嘛,这个就是见闻觉知。这些见闻觉知,其实“明见”,也是明心见性。


我们明心见性的话,其实当下的所有的这些见闻觉知不需要改变。当时我们讲《大鹏展翅》和《法界宝藏论》的时候,我都是虽然自己没有证悟,但是依靠无垢光尊者和这些大德们的加持,好像我们很多人真的是知道心的这种来龙去脉一样的。


实际上这里也是这样的。问阿难,你是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些见闻觉知实际上就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它本性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清净本然”的,但是它确实是周遍整个法界,正因为是这样,我们众生每个都是具有如来藏德相,每个人都是可以开悟,有这个资源,有这个机会。


如果我们这样的这种光明本然清净的法没有的话,可能有些人是他可以证悟的,他自己的专利,有些人他永远也不可能证悟,但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是每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乃至蚂蚁和蚯蚓以上的众生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一旦因缘成熟的时候可以了悟的,原因就是这样。



6





不过这个也是随着众生的心吧,随着众生的心,他所了知的量确实也是不相同的。


比如说像佛陀,实际上是能见到十方清净的刹土,完全都是通彻无碍的;然后像菩萨的话,就像《入中论》和《十地经》里面讲的一样,他见到百千万的世界,也有这样的;然后像声闻缘觉的话,比如说阿那律尊者,他能见到整个南赡部洲,就像是手里的芒果一样的,他只见到整个赡部洲的所有的这些;还有阿难尊者,他是因为初禅嘛,他初禅部分的一些境界;而我们凡夫众生的话,那鼠目寸光只见到一点点,可能我们是用分别念来见一点,或者是用推理来见一点,其实我们的所见,就特别的狭隘,这个应该是清楚的。


所以随着众生的心不同,这个原因,他所知的量也是不一样的。



7





这以上讲了见大,实际上是见闻觉知统统包括在见当中。我们的见跟法性如来藏还是有这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这种关系,只不过众生看根据自己的这种根性,能知道多少。


其实我们读书的人也是这样的吧,有些是有小学水平,有些是有中学水平,有些是有大学水平,但是有些虽然水平是有这样的,但是里面的这种他的智慧呀,悲心呐,很多方面,有些标准是比较高的,有些是比较低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这就是跟我们的心和所知量有一定的关系。






讲解全集,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