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223 | 仁者希
麦彭仁波切说过:在数量广大的人群中,具有慈悲、智慧以及大功德的人,是极少的。
这个不难理解,我们看到,在一个班级或团体里,优秀者通常只有几名;就整个社会而言,博士不多,高僧大德也不多;不管在哪个国家、民族,大大小小的团体中,真正有学问的人总是不多。
这还是仅从才学角度讲的,还要看道德。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深入经藏的人也不一定有正见和修行,很可能学了半天,还是堕在断见或常见之中。
要是再用严格的业的标准衡量,世间大部分人是不及格的,甚至前途堪忧。正如《四百论》所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人类造的恶业太多,所以死后多数要堕入恶趣。
业因果是存在的,前后世也是存在的,所以,不论从久远的未来还是今生为人的角度考虑,我们都应该追求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既有德又有才。在今天的社会里,相对而言,有才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要具有取舍的智慧,以及将才能导入正途的道德,就难得多了。
如果我们想要完善道德,通常需要首先发起“我要成圣成佛”的誓愿,然后修道。
当我们开始修道的时候,不要太在意有人讥笑,因为“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条路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佛教徒磕大头有人笑,饭前供养三宝有人笑,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不知道里面的意义。但我们自己知道。
当然,我们也知道,要修行到底是不容易的。
我常听见有法师抱怨,说有些道友既然来了,又不好好学,很失望;我也听到有教授抱怨,说有些大学生虽然考上了,却跟不上,很失望。我理解这种心情。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是生活在娑婆世界,外面充满诱惑;而我们是凡夫,心里全是贪嗔痴。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中,要一个人保持好学或者向道之心,的确不容易。
世间的现象我们是听说的,佛学院的现象我们却是亲眼看到了。有的人开头非常不错,精进而虔诚,但没过几年人就变了,有如得了传染病,一夜之间,人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有时我也劝法师们要有耐心,不要因为某些人的不上进、转变甚至退失感到失望。我们要理解这个时代,和在这个时代里修行的人。
在这种时候,我能建议大家的就是:如果你真的想有所改变,就一定要感受到闻思修的乐趣。
法是有殊胜妙味的,不管是传统文化的智慧,还是显密教法的义理,如果你能把一句教言、一个颂词的意义领纳于心,融进血液、骨髓里,那么你的身上就会呈现出修行的味道。有了真切体会的人不容易受诱惑和退失信心,道理很简单:肤浅的动摇不了深刻的。
虽然这个世界仁者不多,成为仁者也很难,但我们还是要立志,并通过修行达成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