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像思念恋人一样思念阿弥陀佛......
阳塘仁波切:女孩啊,我请求你把这番话牢牢地放在心中
宗萨仁波切:爱就是一场交易
《昨日重现》:岁月如幻催人老---修行人不要贪执身体容貌!
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贪恋人或贪执事物,产生的过患都相当大。可是世人不明白这一点,通过学习下面的教言,能够断除这样的贪执。我们自身本来就是无常的,假如还要贪著无常的亲人,则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因为依靠贪执所造的恶业,必将导致百千生中见不到自己所爱之人。我们的身体和心的感受,均是刹那变化的无常法。按照噶当派和宁玛派的教言,无常分为粗无常和细无常,粗无常包括春夏秋冬、年月时节,乃至身心随外境转变的五蕴现象;细无常则是事物分分秒秒的刹那迁变。世人对常有的执著非常严重,自己的身心尚不知是无常法,没有丝毫的可靠性和稳固性,却还在拼命贪执自己的亲友。若以智慧详细观察,这些亲友的身心全是无实的,毫无可靠之处,犹如刹那毁灭的水泡。假如去贪执他们,就像一个水泡贪执另一个水泡一样愚痴。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深重,众生深陷于此而不自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看见动物互相贪执时会觉得可笑,而在圣者的眼里,人类彼此贪恋的情景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贪执一个人,便会造作种种恶业,种下种种恶的习气,果报成熟以后,后世将堕入恶趣,千百万劫中见不到所喜爱的人。纵然下一辈子偶尔见面,是亲是怨也很难预料。所以世间人的很多行为,的的确确相当愚痴,他们歌功颂德的伟大爱情,去观察时无有任何意义,反而是毁坏自己的根本因。通过这次学习第八品,希望很多人对亲友的贪恋能得以解决。有些人对许多事情想得开,可是一遇到感情问题就相当执著。原因应该有两个,一是没有认识贪恋心的本体,所贪恋的对境是什么样的形体;二是自己无始以来有严重的串习,至今尚未斩断它的根本。若按本品教言一一分析,利根者当下能断除这种贪执,其他根基的众生,烦恼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实,对亲友的贪恋是修行的一大违缘,若能舍弃这种狭隘之心,将会产生真实的慈悲心。以前华智仁波切和纽西隆多在多廓的森林里修行,有一天隆多的母亲让人给他捎了一块酥油,华智仁波切问:“今天收到母亲的礼物后,你特别特别想念她吗?”隆多回答:“不太想。”上师马上谴责他,说他这样忘恩负义不合理,要他用七天的时间专门观想母亲的恩德。隆多依教奉行之后,对母亲真实生起了感恩心,体会到了母亲的恩德相当大。华智仁波切继续让他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依靠上师的循序引导,隆多对一切众生都产生了如母之想。我们可能因为业力深重,不一定像隆多那样在很快时间中对众生生起平等心,但即便暂时没有生起,也一定要努力串习,倘若没有生起这样的信念,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无量寿经》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在漫长的轮回中,彼此贪著没有任何实义。大家应当想一想贪欲本体到底是什么、贪著他人是否可靠,多思维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没有遇到所爱之人时,就会郁郁寡欢,无法趋入等持;即使见了面,也始终得不到满足,依然如故因贪爱他而遭受折磨。众生对异性的贪执相当严重,互相产生执著后常想要见到对方,没见到就开始闷闷不乐。因此,“闷”字就是把心关在屋子里,一直不开心。大成就者不管接触什么人、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始终自在无忧,非常快乐。而有些愚笨的凡夫人,因为天天想着自己的朋友,不要说心入于禅定等持,连一刹那的快乐也没有。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一旦遭受感情上的挫折或正在贪爱某个人时,所有的闻思修行和感念佛恩都会抛之脑后,修行中最严重的障碍莫过于此,倘若没有善加引导,很多人的修行难以成功。社会上历来有一种传统,人到了二、三十岁时,如果没有与异性结上缘,一方面因生理发育会受很多痛苦,同时单位家庭、亲朋好友也会施加压力,逼着他产生不好的分别念,否则就认为这个人没有前途、没有光明了。通过种种因缘,最后他也是产生各种分别念,非常非常痛苦。这样痛苦的心态,六世达赖喇嘛在情歌中也描述过:“身体虽置僧众中,心系远方之爱侣。”“该想的本尊面相,从不展现眼前;不该想的情人容颜,时时映在心中。”六世达赖喇嘛在历史上颇具争议,有人说他是在显现,为了解众生心里的痛苦,故意显现这种不羁的成就相;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上师不该说如此低俗的语言……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不管怎么样,他的有些话确实深入人心,生动叙述了执著情感所产生的痛苦。像这样一位大成就者,在人们面前尚且如是显现,世间男女之苦就更不用说了。有个人说:“我暂时不能学《入行论》,因为我现在要谈朋友。”所以贪执异性对学佛有很大的影响,越执著就越痛苦,每天都是朝思暮想,一直思念着对方,哪里有时间修行佛法?印光大师曾说:“佛念若如情念,则成佛有余。”上师如意宝也讲过:“若把思念异性的心,用在忆念阿弥陀佛上面,很多人早就往生极乐世界了。”所以能不能从这种执著中拔出来,对年轻人来讲是最严重的挑战。对老年人而言,贪执异性不是特别严重,唯独就是放不下子女。现在有些学佛的老年人,真的有点不听话,已经到了这种年龄,本来应该好好地念佛,可是天天惦记着子女成家立业,成家立业了还不行,还要操心孙子的读书……世世代代一直管下去,实在是“多管闲事”!其实他早该退休了,单位上已经退休了,家里也应该退休了,除了念佛以外,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我也经常这样劝我母亲,但是也没办法,她特别耽著我们这几个不孝之子。弟弟还算好一点,每次他出去时,都会打电话回来:“我现在到马尔康了。”“我已经到成都了。”我特别纳闷他们互相只说一句,这又有什么用呢?但是母亲天天都牵挂着,一直守在电话旁边,一打电话就问:“你现在到哪里了?”除此以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对修行是很有影响的,我去年很想把她的电话拆掉,但她就是不同意,说自己也没有其他事情,但几个孩子如果出去,就会一直惦记着。后来为了安慰她,我也只有随顺。现在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真的存在这个问题,一下子断除非常困难,但一定要知道它的危害性,倘若这样长期下去,入等持也好,做善事也好,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纵使自己如愿以偿,能与所喜爱的人相见,但相见之后,心并不会因此而满足。佛陀在有关教言中讲得非常清楚,对人事物的贪恋越大,执著就会越多,如同饮用盐水一样。《广大游舞经》云:“喜欢世间欲乐者,如饮盐水无足时。”现在很多人的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对自己喜爱的人,一天也不让离开身边,然而贪爱的执著并不会因此而消失。美国的摇滚巨星普莱斯利(猫王),一生看似风光无限,但在最后一场演唱会上,他绝望地哭喊着:“尽管什么都尝试过,可是我还得不到满足!”佛陀在有些传记中也讲过,众生的欲望没完没了、永无止境。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来对治它。这种贪爱的痛苦,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些是“爱别离苦”,即所爱的人离开了自己,自己特别特别伤心;有些人是“求不得苦”,自己一直得不到所爱的人,因为没有这个“皈依境”,就认为终生无依无怙,了无生趣。在《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有位上师叫吉丹松贡,他的一位邻居过世了,悲痛的寡妇来见他,以寻求慰藉。刚踏进上师家中,先碰到了上师年迈的母亲,她向老妇人倾诉了自己剧烈的痛苦,并扯着头发,几乎快要崩溃。老妇人体贴地安慰她,告诉她有关无常的教言,并建议不要将这事一直挂在心上,否则将继续受折磨。慢慢地,她的悲痛之情得以舒缓,忘记了要见上师,回家去了。几个月后上师在传大手印时,叙述了他母亲居中调解一事,并说:“我有时候也不如母亲,母亲那番教言非常殊胜,令她明白了无常的道理,知道不要把每一件事都执记在心头。”在座的出家人,如今已从世俗情感的迷网中脱离了,这可以说是非常大的福分。尽管脱离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现在大家的心比较平静,不会为这些伤心痛哭。而作为在家人,断掉情欲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身心就不属于自己了。大家理当从执著的痛苦中早一点拔出来,倘若始终不能醒悟,那会非常可怜!
假如贪恋亲朋好友,则会遮障真实的智慧,同时也毁坏出离心,最终遭受轮回诸苦。如果一门心思专注在亲人身上,根本做不了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事情,结果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这一点,每个人都会有深深的体会。《入菩萨行论》这部论典,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接受,不管是什么民族的人,都符合他们的传统,所以圣者的语言跟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完全不同。世间分别念的语言,在某个场合中比较适合,暂时可迎合众人的心理,但在某个场合中绝对行不通。历史上有些政治家的文章,现在一个词也用不上,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完全被淘汰了。可是这些圣者的语言,纵经千百年也不会褪色,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来学习时,凡夫有凡夫的收获,菩萨有菩萨的收获。因此,圣者的金刚语不可思议,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入行论》等大成就者加持的论著。那些由分别念编撰成的花言巧语,表面上看来很吸引人,实际上并没有多大价值。这里是说,若对亲人极为贪执,定会遮障自己的实性慧。实性慧也叫实智慧,《大智度论》云:“常有安乐的涅槃从实智慧产生,实智慧则从一心禅定中产生,因而,想得到这种智慧的人,务必要行持此禅定。”反之,如果贪著亲友,心静不下来,禅定就没办法产生;没有禅定的话,证悟智慧也就无从谈起。现在有些人特别贪恋亲朋好友、事业家庭,贪执心相当强烈的人,有没有开悟的机会呢?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历代高僧大德不管出家在家,首先要放下自己所爱执的对境,原因就是如果执著某一对境,心始终无法专注。所以,禅宗在坐禅时强调万缘放下,净土宗在念佛时提倡看破一切。作为出家人,应该会有一些看破的境界,如果没有看破,就放不下来,放不下来的话,心里一直耽著某个人,肯定对自己修行有障碍。有个人说:“我修行当中,对魔王波旬倒不害怕,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丈夫,因为我天天想着他、耽著他。”对人的耽著没有放下的话,无二智慧很难以在相续中生起。而且,这样的耽著也会毁坏我们的出离心。有些人刚出家时出离心相当强,后来由于种种因缘耽著某个人,出离心和厌离心就没有了。而一直耽著感情的人,不可能想要出离轮回。因为出离是视三界轮回如火坑,千方百计想从中爬出来,假如耽著某一个人,恨不得永远跟他在一起,不仅是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甚至成佛也要有他陪伴,那怎么会想出离轮回呢?这些人的愿望太过分了!虽然我没有亲耳听过,但是看某些人的态度和语气,很可能成佛时也不愿离开对方。当然,对上师的祈祷当中,这一点是合理的。如上师如意宝对麦彭仁波切的祈祷文中说:“愿我生生世世不离上师,成佛之时,您老人家成为我的部主主尊。”所以,对上师的信心跟世间的贪恋不同。有些大成就者死了父母不哭,而上师圆寂了,一提起就会痛哭流涕,这不叫贪执,而是一种信心的标志。依靠这样的信心,既不遮障出离心,也不遮障无二慧,但如果对世间念念不忘、依依不舍,不是想着这个人,就是想着那个人,总有一天痛苦忧愁会降临在你的头上。佛陀在《因缘品》中说:“世间诸痛苦,忧愁及哀号,皆从贪亲生。”世人诸般痛苦忧愁、哀伤哭泣,皆由贪爱而生。大家不妨观察一下,自己平时流泪的话,来源肯定是贪执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任何贪执,这种“矿泉水”不可能无因生。不过,有些人的矿泉水比龙泉还丰富,不需要什么因缘,就开始“呜呜呜……”,不但眼睛里面流泪,鼻孔里面也开始流泪,看起来真的特别害怕。心若专恋一个对境,则很难从痛苦中解脱。从前有个故事说: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后,想起与丈夫生前的恩爱就痛不欲生,于是天天做很多精美的饭菜拿到坟前,一边痛哭一边说:“亲爱的丈夫,你吃一点吧。”有个牧童看到这种情况,很想救度她,就找了一头死牛搬到坟地,割了许多嫩草放在死牛前,一边哭一边说:“亲爱的牛,你吃一点吧。”女人对牧童说:“你的牛已经死了,不可能活过来,你在这里痛哭有什么用呢?真是个傻孩子!”牧童回答:“我一点也不傻!我的牛刚死,多叫它几声也许还能活过来。(因为尸体存在之故,当然这是不定因。)你的丈夫死了那么久,都已经火化了,你还哭着让他吃东西,那才傻呢!”女人想想也对,从此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有些人的亲人已经死几十年了,但她仍把当年他给的结婚戒指、耳环等,藏在贴身的小包里,没人就拿出来看一看,然后又装到包里面。有没有啊?这是我分别念幻想出来的,真的倒是没有见过,但我估计有些人的执著特别可怕,出家人中应该不会有,如果有,那是一种恶兆;但在家人中肯定有,有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种的执著非常痛苦,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断除,这一点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