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学习笔记|第07课 Back

《找回最初的你·二规教言论》学习笔记|第07课

脉络

简略分析


本课一共13个偈颂,依次为:

一、正士高尚行有愧之功德相,第1—6偈:

1、不知取舍即无愧。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2、行无义行即无愧。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3、不喜求法即无愧。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4、取舍无准即无愧。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5、愧心能除颠倒行。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6、具惭能持不放逸。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二、正士高尚行不放逸之功德相,第7—13偈:

1、不放逸即恒时善护身心。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2、放逸身心导致一生迷惑。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3、众生因贪嗔痴不得出轮回。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4、名利如魔索放逸堕险处。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5、不放逸当善观己之怨敌。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6、诸行无常应思当来之事。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详细分析


庚一 广建立正士高尚行之功德相

辛三 有愧

白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

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1、颂词释义:

世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取舍,白天做没有意义的事,如喝酒、赌博、看戏,晚上唯作不净行,这种人也是无愧者。

2、特说饮酒过患:

《毗奈耶经》教证:“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饮酒造三罪业、失威力公案,官员饮酒失态乱语例。

3、赌博、不净行等与修行人之智悲相违。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

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1、颂词释义:

有些人在无有任何实义的吃吃喝喝中耗尽珍贵的时日,同时也造下了对来世不利的各种恶业,但他们还不知道惭愧,此等人也是无愧者。

2、人生意义在闻思佛法。

3、无义恶行得恶趣果报。

 

现见圣教正规时,既不生起喜乐心,

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1、颂词释义:

现量见到了圣者的教典或大德的正规,但既不生起欢喜心,也不产生追求心,这种人也属于无愧者。

2、跋难陀不求法,五百罗汉结集三藏公案。

3、以忏悔、祈祷可对治不求法心。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

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1、颂词释义:

总而言之,取舍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准则,然而现在世间中的无愧者,对所取所舍根本没有抉择能力。

2、暂不能舍无义行应忏悔。

3、以智慧取舍有义无义。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

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1、颂词释义:

假设具足知惭有愧之心,颠倒散漫等不如法的行为自然会被遣除。但一个人若没有惭愧心,再怎么珍贵的教言,对他来讲也没有用。

2、好人的基础是稳重、智慧和惭愧心。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

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1、颂词释义:

具有惭愧者,永远不会离开世法和佛法的轨道,时时刻刻以不放逸而摄持。

2、承上“惭愧”,启下“不放逸”。

 

辛四 不放逸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

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1、颂词释义:

什么叫做不放逸呢?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险的悬崖上,步步谨慎,三门不敢放松。

2、自护自心:

经常观察起心动念、身口行为会不会令来世堕入恶趣、会不会染污自己的相续。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

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颂词释义:

童年时,整天喜欢各种玩具,不分昼夜一直耽著;成年时,为了钱财和亲友,始终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老年时,对身心的衰败非常重视。一生迷惑而不自察,就是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放逸自己的身心。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

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1、颂词释义:

被贪嗔痴烦恼所迷惑的众生,永远沉溺在极其恐怖的轮回泥坑中,若不依靠修行来对治相续中的纷飞妄念,将来必定成为非常卑劣的众生,终将堕入恶道。

2、顺治皇帝公案:见上师《顺治皇帝出家偈浅释》中,解释“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一句。

3、双胞婴儿公案。

4、放逸则分别念无法转为道用。

5、烦恼、魔障现前时,祈祷上师三宝,即可通过种种方便转变分别念或行为。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

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1、颂词释义:

虽然地位崇高、名声盖世、富可敌国,经常坐在宝座上,拥有宝伞经幡,生活在掌声与鲜花当中,但若行为放荡不羁,一刹那就会堕入特别可怕的险地,就像遭到魔王的绳索牵引一样,自己也是无力自主。

2、炉霍法师公案。

3、修行人要珍惜眼前的修行机会。

 

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法师敌,

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1、颂词释义:

一般来讲,妙龄少女是出家人的大敌;接受贿赂是世间国王、寺院法师的大敌;护持恶劣的眷属是主人的大敌,以其行为和发心,最后牵连主人也会遭殃。这些怨敌,定将毁坏众人的相续。

2、应善观察自己的怨敌。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

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

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1、颂词释义:

世间中的财产,如闪电般转瞬即逝;而四大和合的身体,就像水泡一样不稳固,一切皆为无常的本性;我等陷于病魔等违缘的围困中,活在世上的机会少之又少,犹如风中残烛,没有任何可依靠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思维一下自己的来世,依然放逸安心度日呢?

2、放逸是可耻的。

3、执著男女感情的反面例子。

4、常思因果利他的正面例子。


重难点分析

知因果、善取舍、对法有希求心,非有愧者不有;善护自心、恒持正念、解了世法无常唯不放逸者能行。


本课教证

1.《毗奈耶经》中云:“草尖露珠许酒亦切莫饮,倘若饮用,则彼非我声闻,我非彼本师也。”

2.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赌博、看戏、懈怠懒惰、依附恶友、饮酒、夜间游逛他处,是损害名誉的六种法。

3.《念住经》中云:“制酒、饮酒、令他饮之人,多转生号叫地狱。”

《宣说戒律经》中云:“饮酒者将堕入烧热地狱,堕于此地狱之众生长达数千年中受煎熬之苦。”

《金刚顶续》中云:“酒乃诸祸根,是故当断除。”

《不动威猛续》云:“智者莫饮酒,断绝世人谤。”

《文殊根本续》云:“咒师饮酒若已醉,百劫之中不间断,住于号叫地狱处。”


名词解释

尼犍子外道

六大外道之一。译曰离系。离三界系缚之义也。是为外道出家之总名。但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故取总名为别名。【《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离欲者

指未离欲之人。即尚未断欲界修惑者。反之,已离欲界修惑者,称为已离欲者、已离欲人。未离欲者之中,唯断尽欲界之见惑者,称为未离欲圣者。【《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六群比丘

佛住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之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佛学常见辞汇》 陈义孝 编】

荼毗

又作阇维、阇毗、耶维、耶旬。意译为烧燃、烧身、焚烧、烧。即火葬之意。行荼毗之火葬场即称为荼毗所。【《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毗尼

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现量

因明用三量之一。又心识三量之一。现实量知也。向色等诸法,现实量知其自相,毫无分别推求之念者。五识之缘五境,与意识之与五识共缘五境者(五同缘意识),与五识同时起者(五俱意识),又在定中之意识与第八识之缘诸境,均为现量。此总出于心识上之现量也。其中因明用之现量,惟五识与五同缘,五俱之意识而已。因明入正理论曰:“现量谓无分别。(中略)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上本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唯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又同下末曰:“五根各各明照自境,名之为现。”【《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发心师兄:定解B22/定解B30/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定解B3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