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索达吉堪布 >> 说好的栋梁呢? Back

说好的栋梁呢?


孩童时代的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一棵小树,即使有一些弯曲,也能让它端直生长;如果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想让它转变也做不到。

而人经历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后,人生观基本上定型了,这个阶段一定要灌输宽容、无私、慈悲、利他等佛教的殊胜教育,并呵斥现代社会种种对家庭乃至自他众生不利的理念,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


偶像是谁,他就会成为谁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根本。你会变成怎样的人,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群体,都跟教育密切相关。

一般来讲,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很重要,而来自媒体的社会教育也不容忽视,因为媒体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偏好有极大影响。

社会的发展方向,往往跟教育的导向有密切关系。在古代,大众“偶像”通常是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或者宗教方面的修行人;而今天,大多数人的偶像是有钱、有地位的富商、高官,大家更想向这些人学习。当然,这些也是人生追求的一部分,但更值得追求的,应该是内在的素质和品德。

在青藏高原,迄今为止,不管是清净寺院里的出家人,还是世间群体中的普通人,大多数人崇拜的仍然是那些知识渊博、热爱学习的人。

虽然也有些藏族年轻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喜欢明星、歌星、球星;也羡慕当官、发财的生活,连晚上做梦都在想怎么成功、怎么赚钱;还有人炒股、上网理财,赚了很开心,赔了又很痛苦……但不管怎样,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仍然是精神导向的,崇拜的是知识和学问。

这些情况,在座的教育家应该很清楚。今天的社会到底应该有怎样的教育?其实在密宗文化里,提供了两种启发:


比成绩更有底气的,是独立思考

藏传佛教有辩论的传统,在辩论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用最尖锐的语言抛出来,挑战、攻击对方的观点,完全不用顾及面子。这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

如果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完全依靠教材和老师,要实现自我成长恐怕非常困难。以前有个新闻说,2013至2014年间,美国有八千多名中国留学生被退学,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西方的教育模式更看重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只是平平,他更愿意在课余时间独自思考。毕业之后,他没能在大学留校,而是做了一名公务员,在这段安稳、空闲的时间里,沉浸于自己的科学创想。他在传记中说,当公务员的五六年,是生命中最美好、最有意义的时光。

在爱因斯坦看来,固化的模式、灌输的思想培养出来的“专长”,就像训练有素的狗一样,缺乏提升的空间。

所以,我想到了藏地的辩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开发自己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宝藏,佛教把人心就叫做“如来藏”,里面有很多世间出世间的知识等待挖掘。但如果我们都是听老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看书上写什么就记住什么,这些才能、智慧很难开发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中国,诺贝尔奖得主、世界性的科学发明,这些和独立思考相关的成就比较少;而在西方国家,往往一个大学就有很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项科学发明……对此,在座的教育家应该会有所思考。

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我们的教育是否可以像藏传佛教的辩经那样,想方设法挖掘每个人应有的智慧。虽然学生的智慧开启之后,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和压力,但我觉得这非常重要。


比学历更受欢迎的,是利他精神

就像刚才教授讲的,无数人向往北大,尤其每年高考,他们都想报考这里。但北大的精神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如果这里的老师、学生,想法都跟普通人一样,为了将来可以买房、买车,只服务于自己小小的家庭……我觉得这种思想配不上北大。

大乘佛教讲,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如果修行只是为了自己舒服、快乐,就不能称为大乘佛教徒。大乘的精神,是将自己所有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都用来服务社会、人类,乃至所有的生命。首先有了这样的发愿,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也会实现这个愿望。

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应该有这种利他、忘我的精神。

日本人有个习惯,叫“不给人添麻烦”。比如一个人上完洗手间,会把马桶、洗手盆等用过的地方都冲干净,方便下一个人。虽然只是很细微的动作,但也体现出利他精神。

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给下一个人留下麻烦、痛苦,甚至还能帮助别人,给下一个人带去方便、快乐,那么短期看,可以利益今生跟你结缘的人;长远看,可以利益你的子孙、后辈,替他们在环境、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我想能做到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这是我对密宗文化和现代教育的两点想法。一个关于密宗文化的精髓——利他心;另一个关于独立思考——教育学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教会孩子们坚强面对、自我成长。


孩子摔倒了,父母扶不扶?

西方国家的孩子,从小都接受自我成长的锻炼。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就要独立生活;在澳大利亚,孩子摔倒的时候,父母不会马上去帮,而是要求他自己站起来。

人这一生,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就看有没有独立应对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开发、培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不仅仅注重知识层面,更应该培养综合能力。

哈佛大学就很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修一门学科要看十几本书,一个学期就要看五六十本书,但在这些书当中,只有25%是专业类,其他都是综合类,涉及信仰、历史、道德修养等方面。

其实,人所需要的教育,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除了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也要学习古代的文化传统,还要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利他,怎样开发内心的善,去帮助社会,这对当前来讲更为重要。

不要培养出知识强大却只懂自私自利的人。

当然,自利对某些学科来说也有必要,比如经济学、发展学当中,都强调自我的强大和提升,但它不能过分,否则到了一定时候,所有人都为了自己不择手段,对别人袖手旁观,这样的社会很难平安。

摘自索达吉堪布

北京大学演讲《密宗文化与现代社会》

汕头大学演讲《百年树人,以德为本》

  每棵小树,都是春天的希望  

 ◆所有图片均为原创,版权归索达吉堪布公众号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欣赏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