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届加行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9课-重点&难点&脉络
本课重点
一
三种同分
一、放弃三宝的过患
(一)放弃三宝的过失:不能列入佛教徒的行列中
(二)不能列入佛教徒行列的理由
1、内外道鉴别标准:“内外道以皈依别”
▶ 阿底峡尊者强调:外道和内道的区别,不是看身上的穿着、持守的戒律,而是有没有皈依三宝。
2、行为和共同神通方面不能区分内外道
▶ 外道也有断除恶业、行持善法、观修本尊、修持风脉的,也会获得一些共同成就、神通,但是外道不知皈依三宝,他们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3、唯有皈依三宝,才能永远脱离三界轮回
▶ 教证说明:
⏩ 《庐山莲宗宝鉴》:“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归依佛法僧宝,脱苦方便。若不归依,后悔何及?”
▶ 总结:脱离轮回的最好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教诫重视皈依
1、藏地人从小重视皈依
2、所有人都应该重视皈依
▶ 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走的时候却差别很大,有人满载而归,有人两手空空。
▶ 例:阿底峡尊者作为对显密正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班智达,来到藏区却着重弘扬皈依和业因果,由此被称为“皈依班智达”、“业因果班智达”。
3、佛教徒应做到三种所断
(1)“何时亦不能,皈依其他尊”:皈依佛陀之后,何时也不能皈依帝释、梵天等外道天尊。
(2) “皈依于正法,远离恼害心”:皈依正法之后,不能损害任何众生。无意中因嗔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伤害众生,做了以后要马上忏悔,而且不能杀害众生。
(3)“皈依圣僧众,不应交外道”:皈依僧众之后,与外道徒、无信仰者,乃至詈骂上师或亵渎正法之人,绝对不能交往。
4、皈依的功德
▶ 理:若能虔诚地皈依三宝,佛陀是绝不会欺惑我们的,始终会赐予加持和悉地,让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 教:《妙法莲华经》:“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二、杜绝对三宝所依的不敬
(一)杜绝享用三宝身财
1、总说现象:对佛经、佛塔、佛像等三宝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
2、应杜绝享用三宝身财的原因
(1)佛像得到了佛陀的加持,并且是众生礼拜、供养的对境
▶ 《观佛三昧海经》:优填王因思念去忉利天为母说法的佛陀,造了一尊释迦牟尼佛的金像天天顶礼,后佛陀对金像授记:“我灭度之后,我的弟子就托付给你了……”从那时起,世间上就有了佛像。即使佛陀后来示现了涅槃,但众生仍有礼拜、供养的对境。
(2)过患严重
▶ 例:《安士全书》:开香铺的人为多赚钱将檀香观音像毁掉变成檀香条去卖,佣人极力劝阻无果。结果不到一天整个香铺突然起火,所有人都葬身火海。只有那个佣人逃过一劫。
▶ 上师亲眼见过有些人故意烧经堂、毁佛像,最后他们在今生中成熟的果报极其惨烈。
▶ 教:在《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有人问:“买卖佛像有怎样的过失?”答:“罪同买卖父母。”
(3)若做过享用三宝身财的恶业当如何弥补
▶ 智悲光尊者:《功德藏》及其自释:“如果买卖或毁坏佛像、佛经、佛塔,依靠三宝而造罪,这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应当怎么弥补呢?应按照两倍以上作修复,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二)杜绝不恭敬佛像之心行
1、何时可以对佛像进行测量、合理评价
▶ 绘画、雕刻佛像时需要测量尺度,不得不评价佛头的大小、佛身的高矮
2、杜绝妄加评论佛像
▶ 杜绝对佛像指手画脚,妄加评论这里不庄严、那里不美观。
3、妄加评论的过患:《极乐愿文大疏》中有个人对着一尊断了手指的佛像,说“断指佛”。话音刚落,他自己的手指就断了。
4、教诫行持
▶ 错误事例:对佛像指指点点说胖瘦高矮难看不庄严。
▶ 如果对佛像的工艺不满意,应该说造佛像者的技术不好。
(三)杜绝不恭敬经函、经文之心行
1、何种行为属于不恭敬经函、经文之行为
▶ 将经函等直接放在地上;从经书上跨来跨去;
▶ 翻页时手指蘸唾液等。
2、当恭敬经函之理
(1)教证
▶ 经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 《大般若经》:“法是佛身,若供养法即供养佛。”
▶ 《大方便佛报恩经》:“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
▶ 《历代三宝纪》:“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2)理
▶ 函等文字就是佛法,能够出生三世一切佛;
▶ 佛陀虽然已涅槃,但佛教中慈悲喜舍的智慧等教义,仍然保留完好,令我们相续中产生各种功德。这一切也来源于法。正是由于佛、菩萨、大德留下的大量珍贵法宝,我们现在才能快乐地享受这些法义;
▶ 从某些角度而言,佛经甚至比佛像更重要:
▶ 原因:在所有佛像、经典、佛塔中,佛经具有开示取舍道理、延续佛法慧命等作用,与真佛没有一点一滴差别,甚至与佛陀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 《地藏十轮经》:“如遇得贤瓶,除贫获富乐,如是遇佛法,灭惑证菩提。”
▶ 应行:“佛经上不能放佛像。”
3、教诫应行:我们皈依了佛法后,对一字一句以上的法宝,乃至佛经的一点点碎片,也务必要恭敬供养。
(四)杜绝不恭敬铃杵的心行
1、何为不恭敬铃杵的心行
▶ 只将它当作平平常常的用品,而不认为是三宝所依。
2、必须恭敬铃杵的理由:铃杵是三宝所依
(1)金刚杵:表示佛陀的五种意智慧。
(2)金刚铃
▶ 身:同样具有本尊面相,下续部中说这代表毗卢遮那佛,上续部中说表示金刚界自在母,因此,它具有佛陀的身相;
▶ 意:金刚铃上的莲花中有八个文字,是八大佛母真实的种子字;
▶ 语:它清脆的响声,代表佛陀说法的妙音。
▶ 金刚铃已完全具备佛陀身语意三所依的象征。尤其是密宗的文武百尊坛城轮,在它上面象征性地全部具足,并且它也是不共誓言的标志。
3、教诫行持
▶ 凡是得过灌顶的人,都要护持密咒和手印不间断的誓言,铃杵不能离身。如果携带不便可在念珠上系个小铃杵,作为象征和标志,如此不会毁坏誓言,对法器也能保持恭敬;
▶ 假如对这些轻视,就会有严重的罪过。
二
皈依之功德
一、总说功德
(一)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二)皈依三宝的人,暂时也受到善法方面护法神的保护,一切所愿称心如意,经常不离三宝的光明,也能回忆宿世,今生来世安乐,究竟获得佛果等等,功德利益不可估量。
二、详解
(一)戒律之根本
1、教证:“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2、详说:
▶ 居士戒:倘若没有皈依,不但得不到出家戒,连居士戒也不能受。
▶ 密乘戒:大乘发菩提心与密宗灌顶等,也必须以具足皈依为前提,在没有皈依的人面前,不能宣讲大乘、乃至密宗的甚深教言。
▶ 八关斋戒:仅仅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首先也不可缺少皈依。
(二)解脱之种子
1、总说:不要说知道三宝功德后,生起信心而皈依,甚至仅仅耳闻佛号,或对佛陀的身语意所依的任何一种结上少许善缘,也会播下解脱的种子,最终得到涅槃。
2、详说与三宝结上少许善缘也终得涅槃
(1)教证
▶ 《佛陀众行经》:“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 《三宝感应要略录》:“释迦如来末法中,一闻三宝生少信,三世罪障尽消除,当生必见诸圣众。”
(2)公案
公案一:华杰施主出家
▶ 律藏:一头猪因被狗追赶转绕佛塔一圈,以此善根,在佛陀住世时转生为华杰施主,100岁时出家后很快证得阿罗汉果位。
▶ 公案意义:猪只是无意中转绕,就有这么大功德,那我们与之完全不相同,若能以善心来转绕,功德更是不可估量。
公案二:预试七人
▶ 公案内容:藏地第一批出家的预试七人,前世是树叶上的七条虫,因树叶被风吹落水中,随波逐流右转佛塔七圈,以此成了解脱之因。
▶ 公案意义:这些善根不但微小,而且无记,都能成就如此功德的话,那我们发心转佛塔、转佛像、转寺院、拜佛,功德的的确确非常广大。大家现在得到这样的人身,并遇到了佛法,确实是不幸中的万幸。
公案三:“依靠一泥像,三人得成佛”
▶ 公案内容:一人发心造泥像放在路边,另一人担心泥像被雨淋坏以鞋垫遮蔽,第三人认为鞋垫肮脏对泥像不恭敬将鞋垫扔掉,三人因发心贤善、清净,后世都获得了王位。究竟播下了解脱种子,逐渐都得以成佛了。
▶ 颂云:“善意置鞋垫,于能仁佛顶,他人复弃彼,二者得王位。”
▶ 公案意义:一个殊胜的对境,实际上就可令无数人获得解脱。所以庄严无比的佛像、殿堂,造这些的功德非常大,可令大家逐渐趋入菩提之道。
(三)远离不善之功德
1、总说:若以最大的虔诚和恭敬皈依三宝,那么,以往所造的恶业就会减轻,或消尽无余。
2、以公案详说
公案一:即将下堕天子依靠皈依转生兜率天
▶ 内容:《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一天子为不转生为猪而皈依三宝,依靠此皈依功德转生到帝释天上面的兜率天。
▶ 意义:皈依三宝功德真的很大,大家千万不能轻视。且皈依后自相续承蒙三宝的大悲加持,一切所作都会成为善法,不会再造恶业。
▶ 《帝释所问经》中说:“唯有佛世尊,是世间大师,善降大魔军,能度诸有情。”
公案二:造无间罪的未生怨王因皈依功德很快从地狱中解脱
▶ 版本一:未生怨王造了无间罪,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后来至诚皈依三宝,以此原因,他仅感受了七天的地狱痛苦,便得以解脱;
▶ 版本二:他本应堕无间地狱,然以皈依的功德,死后堕入黑绳地狱,并很快获得了解脱,他还在佛陀涅槃后,成为佛教的大护法,大迦叶于七叶窟结集三藏时,他为大施主,供给一切资具所需。
公案三:造了三个无间罪的提婆达多在地狱中皈依,得佛授记
▶ 内容:提婆达多因造了三个无间罪,命终之后堕入地狱,活活感受烈火焚身时,才对佛语诚信不疑,随后他发自内心皈依三宝,佛陀授记他将来成就缘觉果位,号为具骨。
▶ 内容扩展:《妙法莲华经》中“提婆达多品”——虽小乘经典中说提婆达多是恶人,但在此经中佛陀讲了,因地时正是提婆达多传授《法华经》,自己才依此获得了成就。佛陀还说,谁听闻此“提婆达多品”,就能不堕三恶趣等,有许许多多功德。故从大乘了义经典来看,提婆达多应该是佛菩萨的化现。
▶ 教诫思修
⏩ 反观自心:以前虽不一定造过无间罪,但多多少少都造了一些恶业。若能在三宝所依面前,发自内心地忏悔,并念诵:“我从现在开始,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些罪业很容易就能得以清净。
三
本课教诫
一、念诵皈依之方式
意:时而观想皈依境,时而思维自己的罪业,明白得个人身不容易,故一定要皈依三宝。
语:“南葵内色那卡刚瓦耶……”。
二、如此念诵之功德
若以此心态修十万遍皈依,对三宝的信心定然生得起来,那自己过去造的业再严重,以后也不会堕三恶趣;就算还是要堕,时间也非常短暂。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笔记整理:定解B01
笔记审核:定解B01
【档案编号B04089-定解B01-009】
本课难点
一、外道为什么没有解脱道?
(一)外道的成就是暂时的福报
1、总说
外道在获得共同成就之后,也可能会暂时的不堕恶趣。
2、举例
(1)“长生不老”、“白日飞升”,仅仅是从人道走到天道,并没有出脱轮回;
(2)禅定修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也不过是寿命长,并不是解脱之道,在其八万大劫的寿命终止后,还是会重新受生。
3、原理
(1)解脱不是长寿:增加轮回里的寿命,如果不是解脱之道,并没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就像一个人精进行持佛法,三年就解脱,而另一个人活到三百岁,但只是吃喝玩乐,这样的长寿毫无意义,甚至因为造罪的缘故,还不如没有长寿好一点。
(2)再长也是一瞬:轮回无始无终,生死长远,即使天人的寿命长只是针对人类的认识而言,对整个轮回来说,再长的时间也不过是瞬间罢了。
(二)外道守戒也没有功德吗?
1、引用教证:《皈依七十颂》中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皈依是一切戒律与功德的根本。
2、正见法师:从“皈依是一切戒律这一基础”这一角度来说
(1)请问,没有一楼及地基作为铺垫,可能建二楼吗?
(2)依上可解,虽然哪里都可以修建第二层楼,但没有地基和一楼作为基础,很难修起。
(3)举个例子
▶ 虽然外单位的人也可以遵守本单位的规矩,但并不会产生本单位的人遵守本单位的纪律产生的结果,比如考核合格,晋升,取得成绩等,另从传法上来说,单位也有一些对外公开的东西,这些事可以周知的,但最核心的甚深机密是只有本单位的人才可以获得的。
▶ 从法来讲,一方面大乘法当中也有许多类别(大乘法本身包含了许多内容,不同的内容也可能是有差别的),许多也是可以普遍公开宣讲的, 许多时候要看传法善知识是否开许,比如前行法门,通常我们就要求至少是佛教徒才能正式学习。
二、“享用三宝身财”的界限
(一)原文
对佛经、佛塔、佛像等三宝所依,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心,甚至把这些只看成是普通的财物,进行买卖或作为抵押品……
(二)佛弟子请佛像,是否会产生随喜贩卖三宝所以的罪业?
正见法师答:如果是以烦恼心摄持,贩卖三宝所依进行维生,过失很大;而如果是以恭敬心用钱请佛像,是没有问题的。
(三)对于此罪业有三个要点
对三宝所依没有恭敬心,把这当成普通的财物;
将三宝所依任意的买卖或者抵押;
这样的三宝所依,进行买卖的目的是为了养活自己。
(四)、佛像不能用来买卖,那是不是不能开佛具店?
正见法师答:如果是普通凡夫,不是说不能经营,而是说你不能随便把与销售佛像经书相关的所得用来自己吃喝,你可以用这些钱继续去做佛像,周转。如果要自己享用,则可以享用那些非三宝所依物品的销售收入,例如灯、香、供具之类的。
附:“养活自己”怎么理解?
1、教证
(1)有《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中,有人问:“买卖佛像有怎样的过失?”答:“罪同买卖父母。”
(2)佛陀在《教王经》中说:“为了身体,我们可以舍弃财产;为了生命,我们可以舍弃财产和身体;而为了正法,财产、身体、生命全部都可以舍弃。”
2、正见法师的分析
(1)无论是否学习佛法,如果为了生存而贩卖佛像、佛经、佛塔,都是有过失的。
(2)将卖佛像、佛经、佛塔的钱自己使用,过失极为严重。宁可自己饿死,也不能用这些钱财过活。
(3)如果不是为了养活自己,而是发心为了弘扬佛法而进行流通,并且流通的盈余继续用来流通或者用在弘扬佛法的其他方面,并不会造成这些“买卖父母或者无与伦比的罪业”
(4)但即使是发心弘扬佛法,由于我们凡夫人心虚伪的原因,一定要慎之又慎,谨慎取舍,确实将流通的经费盈余和自己的生活收入等分开。
三、金刚铃和金刚杵也是三宝的所依
在密宗中,金刚铃和金刚杵也是三宝所依,金刚铃杵分别代表佛陀的身语意和佛陀的五种意智慧,即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法界体性智,也是一定要恭敬供养。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4089-定解B19-008】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89课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