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饭三界”到最高境界|《楞严经》第4课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第4课
发心师兄:定解E40
审核师兄:定解B09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意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佛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身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第一部分 课前开示
一、关于教师节
1、教师节的时间(无论哪个时间都是正确的)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5日;
(2)中国——9月10日。
2、教师节的意义
是感恩老师的一个节日
3、以礼敬过教师节
(1)礼敬的对境
应该礼敬所有对我们有恩德的老师
Ø 不仅是现在在岗的老师们;
Ø 还应包括所有教授我们世间和出世间知识及道德的老师们。
(2)礼敬的理由
没有他们,我们应该是比较迷茫的、比较糊涂的。
(3)礼敬的方式
借此机会对所有伟大的老师们应该有一种感恩心,有一种恭敬心。
4、想对老师们说的
(1)以时间来衡量
佛教导师
Ø 上师在学院教书已35年;
Ø 法王如意宝的伟大善举:从13岁到70多岁圆寂之间未中断传法,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
一般的世间老师、教书的智者
Ø 相对来说时间不是特别长。
(2)对职责的希望
不断地培养人才
Ø 不仅培养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Ø 应该更注重培养有道德、有利他心、有慈悲心的真正的人才。
传授给学生的内容
Ø 不仅是科技知识、专业知识;
Ø 还包括今生来世、人生、生活、人际关系等等。
(3)老师的重要性
是很多众生的依靠和善知识;
是世间引导人们向善、趋入正道、伟大的心灵工程师。
(4)以比喻说明
如同《华严经》中的比喻:太阳、月亮、商主、引路明灯… …
(5)此嘱咐所包含的“老师”的范围
世间老师、法师、堪布、堪母、辅导员、以及懂佛教道理、有佛教知识的居士。
(6)希望大家要努力
二、应认真听闻上师引用的历史、故事
1、上师引用佛教历史、故事的原则
(1)哪些不会引用
没有根据的;
没有必要的。
(2)哪些会引用
经过自己的智慧提前深思熟虑的;
或以前辈大德的智慧进行观察过的。
2、学习者应如何对待
(1)要么不学;
(2)如果学,应该从头到尾很认真地听完。
3、说明原因
(1)现在佛教徒的一个较大的毛病
讲到对心性的认识、加行、对治烦恼和痛苦等方面,都很专注,很认真的记笔记;
一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古代历史、印度历史等)、人类科技等未来的事情以及各种不同宗派之间的观点,有些人就不太重视。
(2)不重视的原因
认为我是修行者,是希求解脱者,我是马上虹身成就的人(也许还要六个月或者十二个月就即生成就了);
认为这些和自己修行没有关系,不相干,短短人生中不必探索。
(3)观待自身、认清现状
如果真能虹身成就,不研究这些也可以;
但虹身成就也不是那么简单,修行也不是想得解脱就马上能得到的。
4、关于所引用的历史、故事
(1)课堂上一段历史故事背后的付出
(例如:上师研究英国考古学家卡宁厄姆发现印度佛教的历史)
花费大量时间
Ø 花费了三个阶段的时间(以前去印度时、之后在藏地、去年的冬天)。
寻找依据
Ø 很认真的寻找各种不同的资料;
Ø 有些故事、依据,在一般书里是找不到的。
研究这些资料
Ø 认真的研究;
Ø 认真的核对这些事件。
(2)听闻者的态度
有些人错误的心态
Ø 认为得来简单;
Ø 觉得只是一个故事;
Ø 认为谁都能找得到。
正确的心态
Ø 这些资料是佛教徒不得不了知的、非常关键的事实;
Ø 如果要听的话,应该认真的听受;
Ø 听佛教的课、世间的科技知识都应如此。
(3)散乱听课的过患
如果散乱五分钟,也许有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没有听懂,后面很多内容也许没办法听进去。
比如听闻一段历史,关键转折点没搞明白,后面内容可能会觉得和前面毫不相干,听起来可能觉得很罗嗦。
5、值得大家深思和考虑的事情
(1)上一节课讲的印度佛教暂时隐没的情况值得大乘佛教徒深思;
(2)历史的曲折也是大家值得考虑的一件重大的事情。
(三)践行闻法规则
1、遵守《大圆满前行》中的闻法规律
2、课前课后念诵的功德和意义非常大
(1)单是一堂课中大家多人一起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都非常大;
(2)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最好在七点半的时候参与念诵;
(3)用汉语、藏语、以及其他个别语言念诵也是可以的。
3、希望一堂课能够善始善终
(1)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基本九点半就结束,不会耽误很长时间,最好把回向全部完成;
(2)如果每天做不了其他善事,一堂课的念诵以及以三殊胜摄持来闻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部分 正式传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消文释义
1、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众成就(眷属圆满)
2、比丘
(1)有不同的分类;
(2)此处一般指声闻乘、受具圆戒的大比丘。
二、重难点分析
1、关于一千二百五十名眷属
(1)眷属的数量
佛陀在一段时间内眷属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Ø 比如《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典里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与此类似
Ø 历史上世亲论师在一段时间内的眷属为一千人左右;
Ø 法王如意宝在晚年时期的眷属基本上为五千人左右。
(2)都是哪些人
一千人:三迦叶的眷属有一千人;
二百人:目健连和舍利子分别有一百个眷属;
五十人:耶舍居士(当时是富有的施主,后来出家得果)的随从眷属有五十人;
五比丘:憍陈如等五比丘。
(一般经文没算五比丘,所以总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
2、佛陀如何摄受三迦叶及其眷属
(1)关于三迦叶(摘自上师《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优楼频蠡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是三兄弟,迦叶是他们的姓氏,这三个人在皈依佛门以前是外道。
Ø “优楼频蠡”是一种树,因为老大经常在这种树下搭茅棚修行,于是人们称他为优楼频蠡迦叶,他有五百个弟子;
Ø “那提”意为河,因为老二经常在河边居住,于是人们称他为那提迦叶,他有三百个弟子。此人修行非常精进,在佛陀教法中是精进第一;
Ø “伽耶”意为城,因为老三居住在王舍城南,故人们称他为伽耶迦叶,他有二百个弟子,在佛陀的教法中是教化众生第一。
他们三位后来发现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才有解脱道,便和弟子们一起皈入佛门。
(2)佛陀短短时间当中降伏一千人并令其得果
佛陀出家不久,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见佛陀庄严身相而邀请佛陀:
Ø 若将来为成就,最好来我国做国王,我可做大臣;
Ø 若将来成就,一定来我国度化众生。
佛陀成佛后,亲自来到王舍城。
当时是外道的迦叶三兄弟,老大是频婆娑罗王的国师,与佛陀对话后,对佛陀非常有信心,很想把佛陀当成自己的上师,但又担心如此则无法接受其眷属的供养;
佛陀请求留宿一晚,显现十八神通降伏恶龙,大迦叶及其五百眷属对佛陀生起极大的信心,之后皈依佛陀并获得阿罗汉果;
后来迦叶的两兄弟及其五百眷也皈依了佛陀,并且都获得了阿罗汉果。
3、佛陀如何摄受目犍连、舍利子及其眷属
(1)佛陀摄受舍利子、目犍连及其眷属的过程
舍利弗、目犍连在皈依佛陀之前都是外道,两人关系很好,且相互约定证悟或得果后要告诉对方;
舍利弗遇到形象庄严的马胜比丘而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询问其老师以及所修的法;
马胜比丘告知其老师为释迦摩尼佛,所修的法为:“若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
舍利弗产生信心并修持此法而证悟;
舍利子告诉目犍連他因佛法而证悟,并同目犍连及其弟子们共两百人前去拜见佛陀;
众人听闻佛法后,都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2)舍利弗所听闻的偈颂
在《毗奈耶经》中为:“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此偈颂经常被引用、念诵;
此偈颂的梵文是缘起咒,所以一般开光或祈祷一些因缘时要念这个偈颂;
其意义为一切万法在世俗中都是缘起的,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在胜义中远离四边八戏;
与任何世间智者、世间人天导师们不同,此缘起法的道理只有佛陀宣说,为“诸说中第一”。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一、消文释义
1、无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有烦恼之法云有漏)
(1)漏的定义: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瞋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参考《佛学大辞典》)
(2)漏的分类: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漏。
2、大阿罗汉
(1)一般来讲,“大阿罗汉”实际上就是大菩萨的意思,有时候佛陀也可以叫做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摧毁一切怨敌(相续中的烦恼魔);
(2)此处指“全部都是摧毁一切烦恼、无有漏法的大阿罗汉”;
(3)“阿罗汉”是梵语,意义有三(摘自上师《十六罗汉礼供文》)
一、杀贼,阿罗汉摧毁了一切烦恼的怨敌,故称杀贼;
二、无生,阿罗汉证悟了灭谛,不复受生于三界,故称无生;
三、应供,阿罗汉断尽了一切烦恼,堪为世间众生供养,故称应供。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一、消文释义
1、佛子住持
所有的大菩萨、大阿罗汉,既要有佛的传承,又要安住于正法,并不断地弘扬如来的教法。
(1)佛子:此处指大阿罗汉和大菩萨
菩萨是佛的意生子,因为要将佛的法脉一直源源不断流传下去;
声闻是佛的语生子,因为是听佛的语言而得果的;
“身之子为罗睺罗,语之子为声闻独觉,意之子为诸菩萨。”(参考《藏汉佛学词典》)
(2)住持:如如不动地安住在法的境界中,不断地受持正法
住:住在法王般的境界,法得到自在
持:受持教法
2、善超诸有
这些阿罗汉和菩萨已经超越三有,没有三界的染污(否则不会获得阿罗汉和菩萨的果位)。
(1)善超
有些注释指阿罗汉的功德;
因为此经文中很多都是超越阿罗汉的功德,所以也可以指菩萨们的善妙功德。
(2)诸有
略指三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生死
再分为二十五有
Ø 欲界十四有
四恶趣(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四大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Ø 色界七有
四禅天: 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初禅中之大梵天
第四禅中之净居天
第四禅中之无想天
Ø 无色界四有
四空处(无色界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三有(三界)也可以分为很多“有”
二、重难点分析
1、关于“住持”
(1)汉地寺院做高的教主的称呼;
(2)此称呼在藏地以及其他地方比较罕见;
(3)意义指自己安住在法中,不断地修持,不断地弘扬的人。
(4)住持三事
《禅林宝训 》讲到:“住持有三莫:事繁莫惧,无事莫寻,是非莫辨。住持人达此三事,则不被外物所惑矣。”
Ø 事繁莫惧:对于一些琐事不要害怕,要处理居士、出家人的很多事情(若害怕则最好别当住持);
Ø 无事莫寻:住持要关心大事,不要在小事上浪费时间,不要没事找事;
Ø 是非莫辨:有一些小小的是非很正常,要大智若愚。
这是一个窍诀
Ø 一直在小事上浪费时间是不值得的;
Ø 一点不关心也是不行的,对于最重要的弘法利生要重视。
应用在管理上,需要一些经验、也需要以智慧掌握分寸
Ø 不要因为小小的事就开除一些人;
Ø 如果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也没必要一直忍着。
2、无住持之名,行“住持“之事(智慧与经验)
(1)“住持”之责任
现在弘法之人,不论是不是寺院的住持,都有荷担如来家业的责任。
(2)何人是“住持“
出家人不多的寺院,住持是“住持”;
人比较多的寺院,每个班的法师都应该是“住持”;
各地佛教团体的负责人也算是“住持”。
(3)“住持”之管理方式
一方面要自己付出努力(经验)
一方面需要智慧
Ø 有智慧的人,将事情依靠善巧方便成办得合情合理;
Ø 没有智慧得人,最终一团糟,没头没尾,令自他都伤心无比。
(4)“住持”需要多学习智慧、多积累经验
各地“住持”在弘扬正法、管理团队时,一定要多学习
Ø 不要认为“我是某某人,我就是很了不起的。”
Ø 应该很谦虚地去思考、学习。
每件事对自己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经验
Ø 有了经验,人生中很多事情就能成办;
Ø 当初智慧、年龄不成熟,经验不足时做的事情,到后来自己也觉得可笑。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一、消文释义
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城市,不同的人类、众生面前,显现非常庄严、寂静、调柔的利益众生的威仪,断除他们的烦恼。
二、重难点分析
1、 “打坐”与“禅定”
(1)小乘的打坐与禅定
小乘修法是入于一种灭尽定当中,并在这种定中打坐
Ø 这种打坐其实并不好,必须要依禅坐而入定;
Ø 依靠的是身体和心的配合。(包括我们的入定,也是这样)
(2)真正的“打坐”与“禅定”
真正的打坐,是从灭尽定当中不起定、不起现;
真正的禅定,是起坐后,也可以在不舍禅定的境界当中行持说话、吃饭、走路等各种事宜。
(3)不二的威仪
一方面可以完全如如不动地在禅定当中安住,不用起定;
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不起定的同时,显现行、住、坐、卧等各种威仪来利益众生(或者说以身、口、意三门恒顺众生、利益众生)。
(4)从身体和内心的关系来理解
虽然身体一直在动,但心却如如不动;
身体的动作对内心的禅定没有任何影响。
(5)这种禅定境界是一般修行人很难企及的境界
(参考本课与上师《维摩诘经》第十四课讲记)
2、引用教证出自《维摩诘经》:“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一、消文释义:
不管阿罗汉也好、菩萨也好,都是随顺如来转法轮的,把真正的智慧一代代的灯灯相传。
1、从:此处指跟随
2、遗嘱:此处不一定是指人离开时留下的遗嘱,而是指把真正的智慧代代相传。
二、重难点分析
1、藏文中的翻译:“从转法轮,宣说智慧”
(1)解释:跟随如来一直转法轮,宣说佛陀的智慧。
(2)一直宣说佛陀智慧的意义:能断除我们很多非法的行为。
2、关于转法轮
如《菩提资粮论》中讲:“随转佛所转,最胜之法轮,寂灭诸恶刺,是菩萨福藏。”
(1)什么是转法轮
随着佛陀而宣说妙法,这是最好的转法轮。
(2)转法轮的作用
能断除、灭尽我们相续当中的恶刺。
Ø 恶刺就是以非法为正法,以非戒为戒,外道或者内道当中各种不如法的、增长贪嗔痴的恶劣行为。
Ø 断除这样的恶行或者恶刺就是菩萨的福藏。
(3)所以,转妙法轮是最重要的。
三、上师开示(呼吁大家多参考前辈大德的注释)
1、获得资料的渠道
可以在网上看;
也可以打印;
可以在各个书店中(尤其是汉文的资料,确实是特别的方便)。
2、建议完成资料的数量
至少也应该看完一两个讲义,这个很重要。
3、参考前辈大德的注释的必要
(1)有些资料现在确实找不到了
如惟悫大师的注疏:《楞严经玄赞》
Ø 是文殊菩萨融入惟悫法师口里所造,造论完毕文殊菩萨才离开;
Ø 字字句句都应该是文殊菩萨加持的;
Ø 上师通过各种方式找,但好像已经失传。
又比如虚云老和尚的注释:《楞严经玄要》
Ø 应该受到了菩萨的加持;
Ø 但云门事变时也没有了。
(2)代代相传的智慧(参考现代学者所做的目录)
对《楞严经》注释的数量:总共127部
按照朝代的排序:
Ø 第一部:唐代惟悫大师做的《楞严经玄赞》(已失传);
Ø 第二部:北宋子璇大师的《首楞严义疏注经》;
… …
Ø 第一百二十七部:南怀瑾先生的《楞严大义今释》。
(3)分析作为传灯者,参考注释的必要性
要么用非常锐利的智慧自己了悟《楞严经》的教理;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
Ø 参考其他文字有一定的困难;
Ø 看看前辈大德怎样讲的也是很好的。
(4)上师的参考的二十几部注释
“如果有时间,最好多看一下《楞严经》的各种不同的讲记。我这里有好多楞严经的书啊,本来想要好好看一下的,但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个是憨山大师的,还有藕益大师的,宣化上人的,圆瑛大师的,还有南怀瑾等好多大德们的注释,如果有时间多看一下好不好?不要只读一个《楞严经》,多看一下其他的版本好不好?拜拜。”
——摘自本课视频
(5)智慧代代相传,需要下点功夫(上师对大家的要求,希望大家重视)
如果有能力好好学,至少应该看看其它资料;
如果没有能力,最好自己对讲记在内的资料,下来做个复习;
如果一点都没有看(以上师一辈子都在跟经论打交道的经验来看)
Ø 只得到一点闻法的功德;
Ø 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一、消文释义
1、严净毗尼:指戒律非常清净
(1)严净:严格、清净
(2)毗尼:戒律
2、弘范三界:弘扬正法,成为人天或三界导师
弘范:模范、楷模,或弘扬正法的典范
二、重难点分析
1、为何这些菩萨们要以清净戒律来弘范三界
如《佛所行赞》之教证:“于生死旷野,戒为善导师。”所讲,在生死旷野当中
Ø 如来在世的时候,以如来为导师;
Ø 如来不在的时候,以戒律为导师。
2、重温“混饭三界“故事及其意义
(1)出处: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
(2)故事重温
汉地不大的金山寺里有位香灯师,是特别笨的一个人,有些人叫他“持律师”。当时的六月六号是“(洗)晒节”,要将一些发霉的经典和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好多小僧人就故意玩弄看起来愚笨的香灯师。有一僧人说:“今天是特别的节日,你应该把供灯的那些蜡烛全部放在太阳底下好好晒一下。”香灯师认为他说得对,就把蜡烛拿出来晒。结果除了一些芯以外全都融化了,但他还觉得挺好,把这些油、芯拿回来,晚上做功课时拿来点,发现根本点不燃。(故而有并非恭敬的“晒蜡和尚”的外号)
有个维那师看不惯,觉得这个人太笨,想要开除他,第二天便在僧众中用方便善巧的语言说:“香灯师你现在的智慧非常不错,住在我们这个小寺院里可能大材小用。现在谛闲法师在温州头陀寺专门培养弘法人才,你在我们这个小寺院里待着不值得,最好去那里,对你特别有意义,将来利乐人天、弘范三界。”但香灯师没有听清楚,一直认为“弘范三界”就是“混饭三界”,特别感恩维那师,说:“维那师对我那么慈悲,那么好,我一定到头陀寺去学习教法,我要‘混饭三界’。”特别开心地离开了小寺院。
到了谛闲法师的头陀寺,首先是当家师(知客)接待他,他把自己的来龙去脉都讲了——“我是专门来这里学习的,维那师说我应该在这里好好修学,以后可以利乐人天、混饭三界。”当家师一听就觉得他肯定是被别人骗过来的。但当时谛闲法师跟他们要求不管是什么样的僧人都可住在这个寺院里,不能轻易开除。后来没办法,就把他带到谛闲法师那里。
谛闲法师听了他的介绍后对他说:“教法暂时慢慢来,你先干一些苦活。”便让他到厨房里面做事。他干活很不错,不管是扫地、洗菜、炒菜、除粪、挑水、洗碗等,都特别能干。
过了一段时间,谛闲法师让他学点五堂功课方面的内容,其后又让他学《楞严经》和《法华经》。他特别笨,刚开始像周利槃陀一样根本念不好、学不好,只能一字一句地学,慢慢就学得还比较不错了。
之后法师要求他背诵
Ø 他把《楞严经》和《法华经》全部背完了。
Ø 后来让他背藕益大师的《楞严文句》,内容很多,且因为是民国时期所著,不是很好懂,但确实很有文采,他也全部背完了。
Ø 后来,藕益大师的《法华会义》也全部背完了。
Ø 最后对这两部经典和两部注释全部倒背如流,特别厉害。
后来,他做“副讲”,就像我们现在的助理法师,当法师不在时可以直接讲经,他讲得特别好,智慧确实了不起,好像打开了语言法脉,再不像原来那样笨笨的。
他在头陀寺越来越出名,《法华经》等四部法全背得特别好,法义也特别精通,而且有很多智慧顿然开显。(但他还是不愿舍弃在厨房的发心,经常穿着围腰跑到厨房里做苦活。如果人家告诉他该讲法了,他就马上换上三衣,去法座讲法,讲完法后就下去,不耽误发心工作。)
之前的维那师曾和他说过:“你到头陀寺去参学,以后做大法师时,我可以给你当维那师。” 后来,维那师很不好意思,对他也产生了信心,因为之前答应给他当维那师,所以和当时那些经常逗他的人一起过来在他面前忏悔。在他传法时,也确实给他当过维那师。
持律师活的时间不算很长,三十多岁依止谛闲法师,五十多岁时,他与谛闲法师一起到南京弘法,他已经完全预知时至,在那里示现圆寂。
(3)故事的意义
古人在经论下的功夫,与现代人有一些差别
Ø 现代人把要求看讲义当成耳边风,根本听不进去;
Ø 如果变成持律师那样,“混饭三界”、“弘范三界”都应该没什么问题。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一、消文释义
1、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菩萨们在十方世界的众生面前示现无量无边的各种身相,度脱无量众生;
(从空间角度、菩萨的角度)
(1)应身:应他之机缘而化现之身相。
(2)度脱:超度解脱生死之苦。
(参考《佛学大辞典》)
2、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未来众生在感受轮回痛苦时,能够令其超越轮回的痛苦和烦恼。
(从时间角度、众生的角度)
(1)拔济:拔苦济难。
(2)尘累:烦恼恶业之污我缚我者。
(参考《佛学大辞典》)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一、重难点分析
1、关于大智舍利弗
(1)他是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的弟子,辩才无碍,非常有智慧。
教证:《增壹阿含经》云:“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
(舍利弗比丘智慧第一,并已断除一切怀疑。)
(2)一般在画像中他位于佛陀右边。
(3)为什么叫舍利子(或者舍利弗)?
他母亲名叫“舍利”
Ø 因为她眼睛像舍利鸟(即鹙鹭)的眼睛一样好看(黑白分明);
舍利子是她的儿子,所以叫舍利子(印度以前很多人都以母亲为名)。
2、关于摩诃目犍连
(1)他是释迦摩尼佛神变第一的弟子,可以示现各种各样的神变。
教证:《增壹阿含经》云:“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
(2)一般在画像中他位于佛陀左边。
(3)为什么叫目犍连?
也许是父母在无结树前祈祷而降生的原因
Ø 目犍连的家族是仙人,在山上以素食为主,有一棵无结树(没有结疤的树)名字叫“拘律陀”。
Ø 他的父母年迈无子,便在无结树前祈祷而生子,于是起名叫目犍连。(“目嘎”意为无结树,和“目犍”是一个意思)
也许是因为她母亲叫目犍连
Ø 有些书中说他母亲叫“目嘎”或者“目犍”,所以他叫“目犍连子”
(藏文中是“目犍连子”,但汉文中没有“子”)
(其他大阿罗汉和大菩萨的介绍在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