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课-名词解释&阅读参考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4课-名词解释&阅读参考


名词解释


原文: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宗不如密宗。

五智、五佛身

密教开立大日如来之智体为五,称为五智,而以五智配当五佛、五部。此系菩提心论、秘藏记等所说。

(一)法界体性智,第九阿摩罗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世间、出世间等诸法体性之智。配列于中央大日如来与佛部。

(二)大圆镜智,第八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显现法界万象圆明无垢之智。配列于东方阿閦如来与金刚部。又作金刚智。

(三)平等性智,第七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具现诸法平等性之智。配列于南方宝生如来与宝部。又作灌顶智。

(四)妙观察智,第六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巧妙观察众生机类而自在说法之智。配列于西方阿弥陀佛与莲华部。又作莲华智、转法轮智。

(五)成所作智,前五识从有漏转为无漏时所得之智,即成办自他所作事业之智。配列于北方不空成就佛与羯磨部。又作羯磨智。

以上系就金刚界之情形而言;

若就胎藏界而言,则五智所配列者,次第为大日如来、宝幢如来、开敷华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

——《佛学大词典》


原文: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

地道

五地十道为菩萨修证成佛中应当经历的阶段名称。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原文:我们在闻法时,不管对传法的上师、听法的道友,还是传法的处所,都不能看成是平庸不净的显现,而应当明观五种圆满

五种圆满

法圆满、时圆满、导师圆满、处圆满、眷属圆满。

——《佛学词典》


原文: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

四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佛教把人们的现实看成是痛苦的,称苦谛;产生这些苦恼的原因,称集谛;要想解脱苦果,只有除烦恼,达到“寂灭的涅槃境界”,称灭谛;要达到“涅槃境界”就须修道,叫“道谛”。

——《佛学词典》


原文: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

般若

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三藏法数》 (明·一如等撰)


原文: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地方,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三转法轮——分别法门


分别法门

三转法轮的最后一次。释迦牟尼在吠舍厘城等处为大乘种姓徒众所说以阐扬三法性为主的教义,如《入楞伽经》等。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1004-定解B21-004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第4课阅读参考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