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5.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 Back

《离幸福很近·》学习笔记|15.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一、依止上师,发菩提心。

    1、明晰依师之必要

    2、明确修行之目标

二、护持正念,排除障难。

    1、所断

    2、应取

三、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1、藏王智慧光舍身迎请

    2、阿底峡尊者舍寿弘法

    3、对后人的激励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1、速超恶趣,成佛做祖。

    2、最胜供养,最高修行。

    3、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前言

1、应该多做法供养。

2、法供养的内容:

(1)对上师三宝生起感恩之心。

(2)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以菩提心摄持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一、依止上师,发菩提心

1、明晰依师之必要

作为习惯轮回的游子,想寻找正确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足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识。

2、明确修行之目标

(1)最下等修行:

①行持善法的目的,全部为了今生。

②在三士道中是一般的下士。

(2)下等的修行:

①深信因果不虚的道理,害怕后世堕入恶趣,希求善趣的安乐而精进修持。

②在三士道中,是殊胜的下士。

(3)中等的修行:

①认为六道轮回特别可怕,想从中获得解脱,希求声闻、独觉的果位,或想独自一人前往极乐世界。

②是中士道的修行人。

(4)上等的修行:

①认为应让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故而发起舍弃自我、救度众生的无上菩提心。愿一切众生都能暂时离开六道轮回的痛苦,乃至获得究竟的佛菩萨的果位。

②是上士道的修行人。

③上士道包括大乘显宗和密宗,都以发无上菩提心为前提。


二、护持正念,排除障难

1、所断

(1)能修:能修的人心生退怯。

(2)所修:对所修的法(菩提心)信心不足。

(3)修行:行为不正确,希求立刻见效。

2、应取

(1)能修: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发起勇猛的心。

(2)所修:一定要对闻思修行有信心。

(3)修行:不应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应更加坚定誓言。


三、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峡尊者为榜样

1、第一次迎请:藏王智慧光舍身迎请

2、第二次迎请:阿底峡尊者舍寿弘法

3、对后人的激励

(1)应取:学习前辈,发心利他。

(2)应断:没头没脑、人云亦云地诋毁大乘佛法。如《入大乘论》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四、再再忆念菩提心的功德

1、速超恶趣,成佛做祖。

(1)《大集经》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

(2)阿底峡尊者渐次生起菩提心的公案。

2、最胜供养,最高修行。

(1)菩提心是法供养。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

(2)菩提心是转移痛苦的方法。

(3)菩提心有无量功德。

《华严经》云:“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

3、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1)大乘佛教徒应该有长远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2)善巧方便引导帮助身边的人。


重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

为什么追求今生安乐是最下等的修行目标?

因为下士道的发心根本没有希求任何一种解脱果位的心,无法从六道轮回中获得解脱。不仅如此,只追求今生安乐的人,不考虑来世,也就不会注意串习并守护身口意三门,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精进修持。以此为因,难以避免造作种种不善业,如《中阿含经》云:“不畏后世,无恶不作。”也就很难确定来世能否得生善趣,更不用说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了,所以说追求今生安乐是最下等的修行目标。



本课教证

1、《入大乘论》中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

 

2、《大集经》中云:“若欲永断三恶道,应当发起菩提心。”

 

3、《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若有欲供养,无量寂静尊,当发菩提心,福过供养佛。”

意谓:想供养无量无边寂静尊——诸佛菩萨者,一定要发无上的菩提心,其功德远远超过财物供养。(摘自《离幸福很近》)

 

4、《华严经》云:“众生心行可数知,国土微尘亦复然,虚空边际乍可量,发心功德无能测。”又云:“知诸根方便,念念心所行,虚空尚可量,菩提心难知。”“十方世界诸众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虚空际可测,发心功德难知量。”

佛陀从来都不说妄语,但是佛陀都没有办法说尽发心的功德。因此,发心的功德确实广大无边。(摘自2015年法师辅导——妙道堪母)

众生的心念和行为,可以数知有多少。每个国土中所有的微尘,也可以数知有多少。虚空的边际,也可以度量有多大。可是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无法可以揣测。(摘自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名词解释

三士道

真正要证得菩提,亦需有一定次第,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言之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即三士道修法,故言“道次第”。依此次第而修,最后可直趣无上菩提之果。【《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 宗喀巴大师造颂 索达吉堪布讲释】

罗刹洲

罗刹洲非常可怕,《释迦牟尼佛广传》和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中提到,凡是身陷罗刹洲的人都会被罗刹女吃掉,一个都不会逃脱。【《藏传净土法》讲记 索达吉堪布 讲著】

剑叶林地狱

从前面地狱中刚解脱出来的众生,又看到一片枝繁叶茂、舒心悦意的森林,当它们兴高采烈地狂奔而去,哪里有什么悦意的森林?遇到的却是一片剑叶林,只见铁树上长着许多叶状的利剑等兵器,随风摆动,将这些众生碎尸万段,之后恢复如初,又再度割截,他们就这样感受着被切割的痛苦。【《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声闻

依靠上师善知识的教导,通达人无我的境界,暂时获得寂灭的果位,就称为声闻。声闻入定一万劫之后,诚如《妙法莲华经》中所形容的,十方诸佛从心间发光令其出定,之后他们开始发菩提心,趋入大乘,最终获得大乘的涅槃。【《入行论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独觉

独觉阿罗汉,虽然在听闻佛法的即生没有证悟无我实义,但后世中无需善知识引导,能自发觉醒生起厌离,安住于寂静兰若,无难证得涅槃果位。【《中观四百论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缘觉(亦名独觉)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识,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静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之法,现证相应的空性,即了达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获得独觉菩提果。【《窍诀宝藏论释》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索达吉堪布 译释】


资粮

(术语)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三乘之证果,宜以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己身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武灭佛

汉地历史上就有几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北魏太武帝: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残,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无复遗存。同时,佛教沙门无论少长,全部坑杀,绝不留情。若有逃窜者,一经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人。北周武帝: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王公大臣充为地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唐武宗: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所供佛像皆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在全国共废大、中寺院4600余所,废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26万人。【《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度母

梵音译作多罗。佛教依救度八难而立的一类本尊佛母名。依身色、标帜、姿态不同,分为二十一度母。【《藏汉佛学词典》】

《度母本源记》则说:观世音菩萨无量劫前已度化了无数众生,有一天菩萨以慧眼观察,发现六道的受苦众生丝毫没有减少,他顿时流下忧伤的眼泪。结果流下的泪珠变成莲花,莲花中出现了绿度母,接着又变现出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尊度母。这二十一尊度母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愿说:请您不要忧伤,我们发愿成为您度化众生的助伴。【《藏传净土法》讲记 索达吉堪布 讲著】


金刚座

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为印度的中央,金刚座正位于此。【《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世尊从兜率天降生阎浮提蓝毗尼园,苦行六年,于印度金刚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觉后,广度有缘。【《金刚功德经》索达吉堪布 口译】

为什么名为金刚座呢?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贤劫千佛在成佛之前,皆要坐于此处入金刚三摩地,摧毁三界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大彻大悟,由于入金刚定的缘故,此地称为金刚座。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即便在空劫时,此地也不毁坏,像悬桶般挂在空中,犹如金刚一样坚固,因而叫做金刚座。【《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生起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为愿菩提心,将此愿心付诸实际行动,精进闻思修行正法,即行菩提心。【《入行论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愿菩提心,就如同想去一个地方;行菩提心,则不仅是心里想去,而且实际行动中已开始做了。同样,我们发心想要利益众生,就属于愿菩提心;不但是心里发誓,还要行持六度万行,这就是行菩提心。【《前行广释》索达吉堪布 讲著】


瑜伽母

有止观境界的女性。【生西法师】


本尊

本有而于出世间为最胜最尊,故名本尊。又于诸尊中以其尊为本而尊崇之,故名本尊【《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住

谓修行之人,于习禅时,或数息,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念念相续,安住其心,不令散乱也。【《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发心师兄:定解B27  定解B30  定解B23

审核师兄:定解B21  定解B32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