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言精髓(1)
下面讲第二世敦珠法王的《教言精髓》。敦珠法王跟我们学院的法脉传承有很密切的关系。一百多年前,第一世敦珠法王在喇荣建立道场,培养了很多修行人和成就者。我在十多年前翻译过一部《一世敦珠法王自传》,记载了他从3岁到62岁之间的事迹,包括他在梦中或净现中面见本尊,降伏妖魔鬼怪等很多特别精彩的经历。
第一世顿珠法王
一世敦珠法王,是莲花生大士座下最著名的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切穹译师的转世,是受莲师亲处委派的度生使者。他充当“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的事业代表,曾于距今一百多年前,来到人间藏土,在我们这个喇荣山谷建立道场,培养弟子。其高足中,除了八大菩萨化现的八大身子之外,还涌现出一大批获得虹身成就的心子。当时大师身边的一百多位修行人中,就有十三位在此地虹身而逝,可以说在宁玛派教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亦源于此而建起了如今举世瞩目的喇荣五明佛学院。所以,感念本传的法脉、源流,我们内心尤为欢喜。
一世敦珠法王,在不同的神山、神湖中,开取了大量伏藏品,着重弘扬伏藏法。他不辞辛劳,将众多伏藏法门立成文字,留给后世,广泛利益了无量有情。
——索达吉堪布《一世顿珠法王自传•序言》
第二世敦珠法王降生于1904年,1987年圆寂,住世82岁。他年轻时住在藏地,后来去了印度,再后来弘法利生事业遍及香港、台湾以及欧美各国,非常著名,最后遗体装入佛塔,保留在尼泊尔的邬金寺。他非常了不起,五六岁就苏醒了伏藏的善习,开取了许多伏藏,并且不间断地造论、传法,对整个前译宁玛派教法贡献非常大。
圣者敦珠仁波切出生于藏历第十五耀宗水龙年(1904)六月初十清晨,出生地为西藏东南,莲师四大隐蔽圣境之一的「啤吗谷」。出生时现无数祥瑞之兆。敦珠仁波切出身于望族,乃普和国王布禾卡南的巴及雅芝生波之后裔。父亲名罗布丹晶,乃「啤吗谷」地区噶妥寺之著名活佛;母亲名南佳多妈,乃著名岩取者耶那宁巴之后人。敦珠仁波切及其以往多生与噶妥寺之因缘极深,其第九世登巴爹式(1122-1192)乃噶妥寺之始创人;第十五世舒囊德仙(1615-1672),则重振噶妥寺。
名闻利养的过患
如果今生中我们如理如法、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地修行正道,来世获得珍宝人身仍然继续修持的话,不用多久必将斩断投生轮回之业,如果不再投生三界而到达不住涅槃的城市中,那再也不会感受现在的这些苦恼忧伤了。从此以后,无需担心将会感受痛苦。无论在任何一世中,名闻利养也会源源不断,经久不衰,并且这一切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危害。你如果非要追名求利不可,那么追求的方式像上面这样难道不是很好吗?现在的这些名闻利养也是今年有明年没有,今生有来世没有,所以如果要希求,希望诸位能从现在开始成办永不失毁的名闻利养。不求名闻利养的功德、追求名闻利养的过患以及在后世中将要感受什么报应,看看现世的实例就可一目了然了。
今生十分精进地修行,彻底断除了对外界欲妙的贪执的修行人,名闻利养不求自得。而且施主等也会暗自思量:我的这位上师对名闻利养从不贪求,这些对他来说就像猛兽面前放着青草一样,毫无兴趣可言,对已经供养的财物从不贪执,没有供养给他,他也从不希求,如此殊胜的福田实在值得人们皈依礼拜,不由地深深生起信心而供养。所以这种修行人的名闻利养等便会经久不衰,无论得到多么大的名声,多么丰富的利养,都会像孔雀食毒般只有益处,毫无害处,而且功德颇巨。
如若是一位还没有彻底断除对欲妙贪执的修行人,在初级阶段自己相续没有调顺而吹嘘已经调顺,本来没有远离对欲妙的贪恋却谎称已经远离了,随之举止言行装模作样,实际上自身还是随着烦恼的外缘所转,有朝一日自心尚未调柔以及对欲妙的贪爱还没有去除的内相定会原形毕露的。到那个时候,施主等信徒们本来认为我的这位上师是一个知足少欲的好修行人而满心欢喜地献上供品,结果看到他对别人已经供养的财物显出的贪婪相,而且还不知满足,为求得更多更好所需的财物而使用谄曲奉承、旁敲侧击、敲诈讹索等五花八门的卑劣手段这一系列的过失之后,只在求他解决燃眉之急的情况下,给些打卦费、算命费、经忏费,这些也是为了使从前上师与施主的亲密关系保持不断而供养的,除此之外,再也不是因为亲眼目睹了上师知足少欲等功德诚心诚意供养的了。也就是说,施主在自己身染病痛时希望能通过打卦、算命、禳解术等办法来达到康复的目的,于是也就不得不供养一点财物。可是,这些人在暗地里,却经常逢人便说:“我们的这位住山修行人的欲望可真的是强烈得不得了啊。”接着便口出不逊,指责谩骂。当下我们如果对世间人的秉性细心揣测,就很容易知道这一点。
作为住山的修行人自己也应当暗自思量:我对利养恭敬等欲妙的贪执如此强烈,自己本来已有足够的生活用品还说需要这个需要那个,欲壑难填,就凭这两点,施主们必定会在暗中横加谴责、恶言相骂。如此自我监督,经常提醒自己。当施主供养财物的时候,也要这样告诫自己:这些人只是由于极度缺乏打卦、算命、禳解术等方法,再者因为以往的关系密切,碍于情面才作如是供养的,绝非是想到我是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而生起诚信作供养的。暗暗提醒自己,凭接受财物自己的亲身感觉来推断他们的心态,轻而易举便可知晓。
断绝对欲妙的牵连的修行人,施主供养时心想:这次供养很是担心他会婉言拒绝,如若被接纳,那么依此自己一定会圆满福德资粮的。一方面施主是出利益后世的动机而作供养的,一方面这位如法的修行人心里也这样想:虽然我今生不需要这些,但为了让施主们圆满资粮进而获得佛果理应接受下来。如此一来,对供养的对境与供养者都大有利益。
具有贪欲的住山修行人最初为了自己在今生能享受一时之乐,而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利养;那些施主们也只是因为急需打卦、算命、作经忏等,而对于是否有利于来世根本想都没有想过。这样对二者有没有实义这一点我们应当再三思维。
如理修法的人最终可无勤获得利养恭敬。诚如大善知识博朵瓦所讲的实例:“修行人即使出现疾病也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时,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为快乐、最有名气的人了,龙秀地方金厄瓦也是最安乐的,这都是来源于修持佛法。金厄瓦最初的时候断了口粮,仅仅依靠荨麻维生,甚至于僧裙上破烂处无有补丁而用皮革缝补,因此被人们共称为‘皮裙者'。如今我所拥有的财富足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人。”我们修行人首先对衣食受用等幸福安乐就要一无所求,而一心一意追求的就是唯一的正法,为了修法,吃青草、树叶等这样微不足道的苦行,实在值得忍耐,那么到最后断除了对欲妙的贪恋,并已对正法有切身的体验、生起了证悟,从此以后,每一天都会有许多两黄金滚滚而来,就是成千上万的众生赖以生存也用之不尽的资具也能在无勤之中自然得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
然而,我们这些人却恰恰相反,最初便想方设法地获得佳肴妙衣财产恭敬而享受安乐,可是结局必然是流落到三恶趣中去忍受遥遥无期的痛苦。这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悲惨不过的后果了。
我们中的有些闻思的修行人一直这样认为:如果一开始未能得到名闻利养、享受安乐,那么今后也难以得到现在的欲妙并且总觉得这种幸福是经久不衰、永恒长存的。于是丧心病狂地希求欲妙,结果毁坏了自己。
——《山法宝鬘论讲记》
这个教言如果按照原文翻译的话,有些词你们不一定懂,所以我根据藏文为大家简单地讲解。我没有这个教言的传承,所以这次我不念藏文的传承。有些经论我念了藏文的传承,你们也就得到了汉文的传承,以后如果各方面条件具足,你们也可以用汉文给别人传授,可以当金刚上师,但是不能收费哦,要免费当。
教言有各方面的,这篇教言是一个给修行人的教言,是最甚深也最容易接受的修行教言,而且特别精要,是犹如醍醐一般的发愿文。
世间无欺唯一永怙主,
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
大悲摄受奔于今生事,
不念死亡空耗暇满吾。
第一句颂词,首先归纳整个教言,同时祈祷上师加持自己的相续,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这样观想。
它的意思是说:在世间唯一不会欺骗你的怙主,就是自己具有法恩,在轮回中真正给自己赐予加持和悉地的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敦珠法王把自己的上师比喻成如意宝,我们每一个人,也要把对自己有最大法恩的上师当做根本上师如意宝。然后祈祷上师:您应该以大慈大悲来摄受我这样忙于今生琐事的人。可能大多数修行人都是这样,皈依虽然已有很多年,但一直忙于今生琐事,从来不会念及死亡无常,空空耗尽了非常难以得到的暇满人身。对于这样的我,希望上师在无形中,随时随地,昼夜六时,给我加持、予以摄受,一定要斩断我相续中的不良分别念,增加我的信心、智慧和悲心等等。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经常这样祈祷上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