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谁是和你有宿缘的上师? Back

谁是和你有宿缘的上师?

希阿荣博堪布 次第花开 2020-09-14


|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

依止上师

节选,标题为方便阅读所加

所谓因缘特别,归根到底,还是看你能不能踏踏实实跟着这位上师学法。若能在上师的教导下,静下心来,一门深入修学解脱道,便是找到了与自己有宿缘的上师。


我常听人说这位上师和自己有缘、那位上师和自己有缘。

什么叫“有缘”?不是他肯迎合你,让你觉得自己“很有善根”“很有智慧”“世间出世间都很有福报”,总之从没自我感觉如此良好,就叫有缘。

或者,新奇的言论和行为更容易吸引你的注意,这是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不是吗?的确有一些非常有智慧的了不起的上师,针对弟子的具体情况,以比较特别的方式诠释佛法、应机调教,但不要忘记,他们这样做是以其对佛法深刻的了解和自身的修证作为前提的。

如果没有那样的了解和修证,外在行为的“不走寻常路”可能给弟子和旁观者带来的困惑会远大于灵感。

然而问题是,作为初学者,没有神通的普通人,如何判断一位上师的修证达到了何种程度?我们怎知他的行为后面是否有真正的学问或修证作为保障?老实说,我们没有太多的依据可供做出判断。

证书、头衔、名气等会有一些帮助,但恐怕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得回到自己的修行上来。如果一位上师的教导让你在修行上持续、稳定地进步,那么他就很可能是你在寻找的与你“有缘”的上师

如何判断有进步呢?以前的祖师们说,很简单,就是看你对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悲心、对因果的正知正见有没有增强

这当然需要时间和耐心,修行上的进步往往缓慢,不大可能有那么多令人激动泪流满面的顿悟时刻,你得管住自己追求简单答案和速成效果的老习惯。       

……     

观察和选择上师的过程,也是我们观察自己的过程:修行是为什么?我们所看重所追求的到底又是什么?我们真的像自己以为的那样重视修行、重视解脱吗?

如果我们可以随便选择一个人为根本上师,可以随意许下一个心不在焉的承诺,说我从此以这个人为我的道,这只能说明我们根本没有把修行和解脱看得那么重要。

师是一面镜子,通过他,我们看到自己。果然是这样。甚至还没有遇见他,单是寻找的过程,就已经在不断地启发我们看清自己。
所谓检视上师,不是去一个人身上找错、挑毛病。抱着这种心态,恐怕永远也遇不到一个令我们满意的人。

轮回的心就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意、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还缺点什么的心。不幸,我们现在就是有这么一颗心。

检视上师也不是评选全能最佳,诸如声名最显赫、地位最高、学问最大、弟子最多等等。我曾听一个人劝另一个人说:“我的上师是顶级活佛,你的上师不过小有名气而已,级别差多了。拜师就要拜顶级的,知道吗?”

我也不知这“级别”怎么定的,但不管怎样,若是为了解脱而学佛,选择上师就不能只看那些外在标签。

我们应考虑的,是这位上师身上的特质是否展现着我所向往的修行道路,而这条道路将毫无疑问地导向解脱。在这些的基础上,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与上师之间是否能无碍沟通。

这种沟通有时在初遇上师时便会显露出来。

第一次见到上师(本人或法像),或听到上师讲话,或仅仅听说上师的尊名,便感到难以言说的亲切、 欢喜、信赖(有些人会有汗毛竖立、分别念顿消等经验),像是失散多年、 重又相逢的至亲,一个眼神、一句话,便能越过中间无论多久的分离,回到从前的心意相通。

这并不是说从此以后,弟子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不会再遇到障碍,不会再吃苦头。障碍一定会有的,我们有多少烦恼习气,就会有多少障碍。

但与上师保持沟通,便意味着上师说什么做什么,你都能知道他是在调教自己,他指出的是自己身上的什么毛病。

师徒之间这种沟通至关重要,否则,再好的上师、再好的法,正法甘露也不能真正进到你心里去。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到一位大圆满上师绒顿拉嘎面前求法,因为没有宿缘,尊者没能很好地受持法教。

后来,上师告诉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无法调伏你。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住在南方卓沃隆寺庙的圣者大译师玛尔巴,你应当前往南方依止他。”

米拉日巴尊者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尊名,不共信心便油然而生。他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去拜见上师,并跟随上师修法。

后来,他来到玛尔巴尊者所在之地,尊者示现耕田农夫的形象等在途中。他虽然不认识玛尔巴尊者,但一见到那位农夫,分别念当下全部消失,热泪盈眶,怔怔地站在那里。

不过现在的人也不能太强调这种初见面的非常感受,因为米拉日巴尊者作为一位生活在公元十世纪藏地的农夫和修行者,他对人对事的反应,那种直接、纯粹、素朴,是生活在现今时代、尤其是城市里的人无法比的。

而且他是在不认识、从来没见过上师的情况下,完全凭内心强烈的感觉,认出面前这位在地里干活的农夫的不同寻常。

现在很多人的问题是,心理暗示和联想太多,也比较情绪化,比较习惯生活中时不时出现戏剧性的场面

初次见到一位上师,反应激烈,也许能说明因缘特别,也许不能。

我见过一些人,初见面,欢喜激动,痛哭流涕,对上师非常虔诚,仿佛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可后来,也并没见他多精进修行。再后来,就渐渐看不到这个人了,也不知是依止其他善知识去了,还是干脆就不学佛了。

所谓因缘特别,归根到底,还是看你能不能踏踏实实跟着这位上师学法若能在上师的教导下,静下心来,一门深入修学解脱道,便是找到了与自己有宿缘的上师。

与他初见面时内心的触动,那种明亮、温暖的感觉,会不断地出现在你心里,像是希望的源泉,激励着你精进修行。

否则,一时的心情澎湃,磕个头,听个传承,甚至灌个顶,然后回家一切照旧,是无法解脱轮回痛苦的。就算是跟自己有深厚缘分的上师,我们也只是浪费了与他的重逢而已。       


——希阿荣博堪布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
不要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