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宗萨钦哲教言 >> 我们的价值观反映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 Back

我们的价值观反映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


当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它也随之发生改变。在西藏,如果僧人穿蓝色的袈裟,会遭到谴责。这很可笑,因为事实上佛陀允许僧人穿蓝色的僧袍。

一般人相信,这是因为古代西藏的国王认为和尚只能穿红色或黄色的袍子,所以才会衍生出这样的习俗。事实上文化的影响常常产生一些不太好的结果。

比如说,藏传佛教徒通常是大乘的佛教徒,他们照理不应该吃肉,可是在西藏,也许因为寸草不生,所以他们吃肉。

当他们来到北京,这里有这么多的蔬菜,他们本应试着吃素,但他们仍旧会说:“我们有这个老习惯。”

当然他们也拿密教当借口:我们是密教行者,我们可以吃肉。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和佛教弟子来说,了解这些事情非常重要。

佛说一切皆空。那么,什么是空性?我们听过这样的故事,迦叶问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空性?文殊师利菩萨沉默不语了一会儿,佛说:“很好,很好。”这是表达空性的一种方法。

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空性就是,你所见的或事物所显现的,并不是其真实的样子。我觉得以目前而言,这样来诠释空性算是相当好了。

我举个比较粗浅的例子。当你看着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有时会感觉他(她)很美,不过可能不是一直都很美,而是在开始交往的阶段感觉他(她)看起来非常美。

但换其他人来看,可能就看不到你所欣赏的美丽;如果他们不喜欢你的朋友,甚至会觉得这个人很丑或很烦。不只是不同的人角度不同,甚至在同一个人那里,感觉也会发生变化。

晚上享用烛光晚餐时,你觉得伴侣看起来很美;但早上起来看到身边的人,你突然心想:“这是谁呀?鬼啊?”

所以事物怎么显现,一个人看起来如何,无论美丑,都不是其真实的样子。这样表达空性还不够完整,但我想是个好的开始。据佛陀所言,一切现象都是如此。

我们的价值观反映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我们认为钻石很珍贵,但如果钻石太多,反而成了垃圾,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它,把它丢到哪里去。


当我们度量每件事物,例如宗教、哲学等,它们会呈现出某种样貌,但那并不是它们真实的样子。我这么说,暗示了某个事物并不是它所显现的样子,于是有人会问,那它真正的样子是什么?

想要获得这个答案的冲动,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心里;而这个答案也已经用很多种方式表达过了。

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些不同的方式,尽管它们只是工具,尽管它们不是真理本身,却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那些从学术上研究佛教的人,他们应该深入研究佛教历史。

我的翻译昨天告诉我,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不太能像印度人那样接受戒律以及出家人托钵乞食的现象。也许因为中国人是非常实际的民族,所以他们认为乞食是不对的,应该自己赚钱维生。

可是在印度这样的地方,即使到今天,仍有流浪者靠托钵乞食维生,他们被称为出离者,他们的生活方式被视为一种非常高尚的正行。

我想讲个故事。有一次我在印度搭乘巴士,巴士坏了,这不是等几分钟的事,一等就是四小时,这在印度是司空见惯的。

当时巴士里面有两位“萨杜”,也就是印度教的游方僧,他们赤身裸体,没穿鞋子。我一直对印度哲学很感兴趣,于是我上前去,用很糟糕的印度话问他们一些关于印度哲学的问题。

突然一个萨杜用标准的英语问我:“你会讲英语吗?”于是我们就用英语交谈。后来我发现,他们其中一位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并且曾在西雅图执业六年。

他有一天突然领悟到,早餐、午餐、上班、礼拜六、礼拜天……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毫无意义。于是他决定出离,放弃了所有一切,发誓口袋里不放超过两天需用的钱,意思就是说,他不计划两天以后的事。

听了这些话以后,我沮丧了好几天:“天哪,我还在这里做什么?”我真的感到很沮丧。谈到文化和习惯,让我调侃你们一下。

中国人重视常识,你们的文化教导你们要尊崇常识,所以你们是非常聪明的民族。印度人没有常识,因为他们尊崇的是智慧,他们努力要超越常识。

比如说,轮回和来生,这跟常识没有关系,跟常识有很大关系的是此生。我只是想调侃你们一下,好让你们生我点儿气。我之所以告诉你们这些,是想说明佛教也得做调适。


公众号推荐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