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接上文)
六祖大师也是,显现上以前没有怎么依止上师,砍柴回来,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种性一下子就苏醒了,他就有所悟,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
现在的世间当中,我们身边没有学习佛法的人当中,哪些是具有大乘种性者,我们都不知道。他就是缺一个因缘而已,只要因缘一成熟,他的种性一下子苏醒之后,就开始对修行有兴趣了。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的,很多道友学习佛法也是通过这些因缘,这不是无因无缘,他以前修学过,种性在这儿,只不过他的因缘还没有苏醒,一旦苏醒了之后,就开始接着修行了。
上一世发了愿,这个时候继续修行下去。有些时候这一世精进的修行,精进的发愿,其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便是不解脱的话,其实有这个修行的底子在这儿,总有一天遇到一个因缘就会成熟,一成熟之后,会继续开始苏醒种性,也就开始继续修行了。
这个上师就是这样的,他虽然安住在小乘的行列当中,但是他的种性是大乘种性。大恩上师也是说,以前他去泰国等很多外表上示现小乘声闻部的国家当中,有些人虽然在声闻的团体当中修行,但是大悲心很强烈。一方面,这些小乘者声闻乘的人,慈悲心的四无量心也要观修的,也要修悲心。另一方面,还有一种可能性,虽然这一世他入于小乘,他的种性是大乘种性,只要遇到因缘就会苏醒。
一次,他的邻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医生说:“治疗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够治愈,但不可能找到,看来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有一次,他的一个邻居,可能也是一个出家的道友。他患了很严重的怪病,医生看了之后,说,这个病可以治。必须要用活人的肉作为药引,很多药很奇妙,搭配有些东西就会变成治疗一种病的药方。良医懂得很多配药的方法,不像有些医生只能开一个药,除此之外就不能开了。以前我碰到一个医生,除了拔火罐之外,啥都不能做,什么病都是拔火罐,肚子痛火罐一拔,风湿火罐一拔,感冒也是拔火罐,他除了拔火罐之外,什么方法都不会。有些良医通过饮食搭配之后就可以治病了,高明的医生就是这样的。我们觉得活人的肉怎么能治病呢?其他的药都齐全了,如果不加这个效果就出不来,中药里也有药引,这里也许就是药引。
如果有就可以治愈,但是谁愿意把肉割下来做药呢?不可能找到的缘故,看来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达玛日杰达上师说:“如果能治愈他的病,我施给肉。”说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给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见效。达玛日杰达尊者由于当时还没有证悟空性而感受了剧烈的疼痛,
他吃了这个肉之后,见效了,病就好了。这个上师因为当时还没有证悟空性,感受到了非常剧烈的痛苦。
但因为悲心极其强烈而并没有生起后悔之心。
佛陀为什么不开许一般的人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布施自己的身体会感受很强烈的疼痛,所以疼痛的时候很容易后悔。生起后悔心是灭善根的四因之一,平时我们在做善法之前要考虑清楚,比如哪个地方劝你布施,要修个大佛像、大庙,或者某个病人需要爱心捐助。自己想也不想,然后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布施了,布施完之后,才意识到我这个月咋办呢?这个月不是没有生活费了吗?早知道不给好了,后悔的时候可能善根也没有了,钱也没有了。
上师告诉我们,在做善法之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我先想这个事情可以随喜多少,然后随喜这么多对我的生活没有影响。为什么呢?主要怕自己生后悔心。因为我一个月有三千块钱,布施一百块钱,对我这个月的生活不会有任何的影响,所以我就可以把这一百块钱欢欢喜喜的布施出去。否则的话一下子钱拿了很多,自己又舍不得,后悔心生起来之后,就会摧毁自己所修的善法。
后悔有两方面,善和恶都有。如果我们造了罪业后悔,叫厌患对治力,会成为一个善法。我们造了罪业后,觉得不该造,生起了后悔心,这个恶业就会减弱,会成为一个摧毁恶业的因;善法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修了善法后悔的话,后悔心就会摧毁我们的善根。我们在修善法的时候,尽量不要后悔,造了恶业尽量去后悔,后悔心越大越好,如果后悔了,就容易忏悔;如果不后悔的话,那就不容易忏。
这个时候他没有生起后悔心,佛陀也是讲了没有登初地之前,不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因为没有证悟空性的缘故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这是总的原则。《入中论》中讲了,加行道的菩萨布施自己的身肉时,他就会观想热地狱当中众生的痛苦,观想地狱众生的痛苦之后,感觉到我的痛苦比起他们的痛苦极其轻微,就可以安忍,不会生起后悔心。一般悲心很强的人,虽然没有证悟空性,也有疼痛心,但是他有其他的方便,他生起方便之后,这个方便就是悲心,悲心很强烈的时候,不会生起后悔。
这方面其实也容易理解,怎么理解呢?我们打个比喻,像世间当中的父母非常疼爱的一个儿女。父母给他做很难忍的事情,比如割自己的肉,或者子女忍受很多的屈辱,也不会后悔。为什么?因为他的悲心很强烈,虽然这种悲心不清净的悲心,是一种偏袒的心,带有贪欲成分,但是因为他悲心强烈的缘故,对他的子女所做的一切,没有觉得后悔。这不是假的,而是发自内心,真正愿意的。
世间当中如果悲心强烈的人,愿意为自己的儿女等等做这些事情。如果修行者悲心很强烈,这种极其强烈的悲心也可以让我们不生起后悔心。要是我们既没有证悟空性的功德,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悲心,就要想方设法的保护自己的心,保护好我们的修行,要量力而为,我们做多少就去慢慢做。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积累资粮去帮助别人,一方面逐渐让我们的相续成熟,只有悲心特殊强烈的人不会生起后悔心。
他问病人:“您感觉好些了吗?”
那人说:“是的,我的病已经好了,却给您带来了痛苦。”
尊者说:“只要您安乐,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忍受。”
有时候我们说一些客套话,没事没事,反正你好就好,其实内心当中还是有点不舒服,但是他不是客套话,只要你安乐,即便我死了也不要紧。因为他的悲心很强烈,所以如果别人能够安乐的话,那么我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
这也是一个大悲种姓的人的正常思维,如果我们的大乘种性成熟了,这种思维就会变成我们常态思维,现在对我们来讲这种思维还不是常态思维,现在我们的常态思维是首先考虑到自己利益,然后再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之下,再考虑别人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和菩萨之间的差别,什么是菩萨的心?什么是大乘种姓的人的常态思维?就是这个,只要对方能安乐,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忍受。这就是菩萨的常态思维,我们要通过修行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只要一起心动念就是这种常态思维,根本不需要去作意的,不需要刻意去想的,就是自然而然的就生起来了。这个叫菩萨,真正菩萨的心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菩萨的常态思维。
我们要学菩萨的心,要入菩萨行的话,必须要知道菩萨的心是怎么想的,他遇到这个事情是怎么想的?他的行为是怎么回事儿,所以我们要去了知,然后我们要去随学,要把它当成目标,慢慢的去靠近。我们要通过修行,慢慢把心修得非常清净,让自己的我执消亡,心中充满了对众生的关爱,对众生的慈悲,这方面就是菩萨平时的想法。
因为疼痛难忍,晚上根本无法入睡。
虽然悲心很强,但他还是很痛,这也不矛盾,有的时候说你这么痛,怎么可能悲心很强烈呢?他就可以,虽然他的悲心强烈没有后悔,但是仍然非常疼痛。
到了黎明时才稍稍入睡,梦中出现一位身着白衣之人对他说:“要想获得菩提必须经历像您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
梦中出现了一个白衣之人,她说,如果你想成佛的话,像你这样的苦行是必须要经历的,而且赞叹他,善哉!善哉!
之后用唾液涂抹他的伤口,用手擦拭。
用唾液涂抹他的伤口之后,用手擦拭,相当于给他做了加持。
他醒来以后伤口果真已经完全康复如初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所有的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些都可以出现。我们念佛、持咒,或者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如果我们的信心非常的强劲,绝对可以得到上师三宝不可思议的大悲加持。我们在祈祷的时候,还夹杂着一些疑惑心,念佛念咒的时候,也夹杂了一些疑惑的心。很多这些事业的修法,很多咒语的力量,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不要怀疑,真正的用信心去念。如果真正通过信心地去念,它的力量就可以通过信心激发;如果有怀疑,信心不是那么清净的话,虽然还是这个咒语,但是被自己的疑惑心所障蔽,力量就显现不出来。
以前我和一个道友去上师那里求一个减少睡眠的咒语,上师传了,传完之后,道友就说我回去试一下,上师说,什么试一下,如果你没有信心,根本就修不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因缘,反正我一直没有修成。虽然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但是这个咒语现在也没有修成,现在睡眠仍然很多。
如果你没有坚信它可以帮助你的话,生起怀疑心咒语对我们的加持力量就会减弱;我们如果对上师三宝的本体有强劲的信心,然后对佛号咒语有强劲的信心,通过专心的念诵,它的力量非常的大。我们念诵的时候,一定要产生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个信心其实也是需要通过很多的因素才能生起来。我们虽然很想生起来,但是缺少因缘,有的时候还是有怀疑,那怎么办呢?就通过闻思、集资净障、祈祷,慢慢的让我们的信心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渐有怀疑的信心会成为清净的信心,这方面通过自己的福德增上,信心也会逐渐逐渐地引发出来。
为什么说越往后修越快?因为越往后修很多的违缘障碍、阻碍的东西,通过长期的修行该消失的消失,然后应该有的东西通过长期的修行该有的就有了。所有修行的起步都是很缓慢的,障碍很大,顺缘很少。如果我们坚持修的话,修行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只要你去修行障碍会越来越少,福德也就会越来越深厚。如果这样良性发展下去的话,后来就会越来越快的。因为他的顺缘越来越多,违缘越来越少,你的速度当然会越来越快,没有阻挡的东西,所以刚开始我们起步是困难的,最困难的就是我们现在的阶段,如果我们真正的能坚持下去,过了这个阶段之后,以后的修行就会越来越顺畅。
上师会通过方方面面方便来鞭策我们,鼓励我们,有时候骂一下,有个时候安慰一下,有的时候发奖,通过很多的方式让我们走过去。走过去之后,当我们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来之后,通过几次五加行、闻思之后,福德上来了,罪障清净了,该有的境界就会生起来了,境界一生起来,你的心稳定了,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上师也不会天天盯着你了,像这样上师就终于放心了,这个弟子可以过关了,再去度化别的弟子。
我们这里传达一个什么消息呢?现在这个困难的阶段是暂时的,只要坚持的修行下去,这些很困难的阶段都可以过去,我们的身体的状态也好,心的状态也好,这些很重的违缘也好,反正只要修行一定就会过去,这就是因缘法,没什么,它不是大无为法,永远不变化的,并不是这样的。
梦中的人就是大悲观音。
其实梦中的白衣人,就是大悲观世音菩萨。
从此以后,尊者相续中如理如实地证悟了实相密意,并且对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集五论词句全部能够朗朗流畅地背诵。
从此之后,他的相续当中证悟了实相。悲心很强烈的情况之下,也可以通过很强烈的大悲心引发了对于空性的证悟,而且对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集五论的词句全部能够背诵。他没有学过,也可以很流畅地背诵。理集五论上师在注脚中也讲了,一个是《中论》,昨天晚上上师刚刚传完了,这是龙树菩萨五论当中的根本论,也叫《中观根本慧论》。还有一个《回诤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细研磨论》,有些地方也叫做《精研磨论》,这就是中观五论。
有些地方还有中观六论之说,六论是在前面的五论之上再加一个《中观宝鬘论》,还有些宁玛派大德,不能加中观宝鬘论,要加一个《名言成立论》,到底是哪一个,这方面有争论。不加《中观宝鬘论》的根据是因为里面绝大多数都是教诫乐行王,如何修持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很多方法,真正讲空性的颂词并不多。所以不能真实地叫做中观的论典。有些人说不能加《名言成立论》,虽然有这个名称,但是并没有这个译本。虽然中观六论有争议,但是五论的说法是没有争议的,中观理集五论就是前面所讲的论典,尤其《中论》是属于根本论,对于很多根本的推理讲得非常的细致。如果你要通达中观的话,一定要好好的学《中论》。
世尊转生为莲花国王时,一次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这是佛陀在因地修行时的一个公案。佛陀转生为莲花国王的时候,有一次他的领土内发生了一场非常严重的瘟疫,其实菩萨们在投生之前,也会观察,观察投生哪个地方对众生最有利益,他观察到这个国家的众生,可能在若干年之后,会遇到一场很严重的瘟疫,如果没有菩萨去救度,他们可能会因为瘟疫而死亡,很多人由于造罪业的缘故就会堕入恶趣,所以观察完之后,就会故意的投生到这些地方去。
并不是说这些菩萨投生到这个地方,怎么没有办法制止这个瘟疫呢?他是观察到之后,故意投生到这个地方去利益众生的。
许多人因此而丧生。国王唤来医生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消除瘟疫?”
国王问医生怎么样才能有效的消除瘟疫?
n 医生回禀:“如果有如河达鱼的肉便可医治,其他的办法因为瘟疫之毒所遮蔽而无法知晓。”
医生观察之后,说如果有如河达鱼的话,这个鱼的肉可以治疗瘟疫,其他的办法因为瘟疫之毒的障蔽,没有办法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药对这种瘟疫是有效的,目前为止观察到的就是如河达鱼的肉有效。
听到此话,国王选择了一良辰吉日,清晨沐浴、更衣、受持八关斋戒、对三宝做了广大供养、猛烈祈祷之后便发愿:
听完医生的话之后,这个菩萨已经立誓了,他要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众生得到救度。既然只有如河达鱼可以救治,而这个如河达鱼现在可能在这个国家也找不到,没有听说过有一个叫如河达鱼的物种,所以他就发愿自己变成如河达鱼,通过如河达鱼的肉来救治自己的子民。
他选择了很好的日子,清晨沐浴更衣之后,受持八关斋戒,对三宝做了广大的供养,这方面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愿望满足。有些时候如果发一些愿,我们要让这个愿圆满的话,必须要有清净的善根来支撑,而受持斋戒也是让自己的相续清净,让自己得到很广大的利益和善根。有了广大善根支撑的话,善愿就容易成办,一方面是持斋戒断除恶行,一方面对于三宝座做广大的供养,然后猛烈的祈祷之后发愿,
愿我死后立即转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
他就发愿,愿我死后马上转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
说罢便从数百丈高的皇宫上纵身跳下,
在守斋戒的过程当中,如果结束自己的生命,按照常规来讲,也不太合适,但是他发了很广大的菩提心。即便看起来这是一个自杀的行为,因为他并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烦恼心而自杀的,他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样做的。
结果即刻化生为斗雪河中的如河达鱼。
胎生或者是卵生可能时间很长,而且胎生卵生不太现实,可能国家里面有没有这个鱼,或者即便有,可能也不是那么大的,数量也不一定够。如果够的话,国王也不愿意为了人们的生命,把真实的如河达鱼杀了去救助这些人,这样国王也很难做取舍。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心甘情愿的化身。这是通过自己的悲心摄持,而且化身的鱼数量够大,肉可以辗转不断的长出来。
只有自己化生的如河达鱼,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了,既能够帮助子民,能够不伤害其他的鱼,自己也可以很快的时间当中投生一个数量够大肉够多的如河达鱼。他这样发誓,而且愿望特别强烈,因为化身的速度很快,所以立即就化生为如河达鱼。
l 接着那条鱼以人语对众人说:“我是如河达鱼,你们取我的肉吃吧!”
他说,我就是如河达鱼,你们来吃我的肉。大家都知道瘟疫只能如河达鱼能够救度,大家听了这个之后,如河达鱼现在出现了可以治我们的病。
于是众人纷纷割取它的肉,身体的一侧被割完后,它又翻到另一侧让人割,一侧的肉割下后,又长出来,就这样轮番交替。
因为这是一个大愿力、大菩提心和善根成熟的如河达鱼,所以也不是常规的方式。一般的鱼吃完之后不可能再长出来。因为他的悲心很强烈,愿力成熟的缘故,所以永远吃不尽。
食用鱼肉后,所有的病人全部恢复了健康。
所有的病人都恢复了健康。
那条鱼又对众人说:“我就是你们的莲花国王,为了让你们摆脱疾病而舍弃自己的性命转生为如河达鱼,
他说,我就是你们的莲花国王。作为国王不管怎么样,都能够有更多的资具和环境保护好自己的,但是他舍弃了自己的利益,自己转生为如河达鱼。
你们如果想报答我的恩德,就应该竭尽全力断恶行善。”众人也依照他的教诲去做。从此之后,他们都没有堕入恶趣与邪道中。
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你们一定要断除恶业、修行善法,众人也非常的感恩,纷纷去断除恶业、修持善法。因为他们断恶行善的缘故,死了之后生到善趣,没有堕入恶趣,所以莲花生国王也是自轻他重,为了利他,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完完全全以众生的利益为重。上面的达玛日杰达上师、仁慈瑜伽上师都是自轻他重具体的表现。
此外,世尊曾经投生为一只庞大的乌龟,有五百商主去大海取宝的途中,船只毁坏,接近死亡。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投生过很多众生,有天人、国王、大施主,也有蛇、乌龟、青蛙等等,所以菩萨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修行不圆满之前,也会因为业力而堕落的,在《百业经》里讲,虽然他的身体堕落了,但他的心还是安住在大悲种姓里。还有一种说法,为了利益有情的缘故,故意投生为旁生,再通过旁生的身份接触到其他的旁生,去利益他们帮助他们。
世尊曾经投生为一只庞大的乌龟,有五百商主去大海取宝的途中,船只毁坏,接近死亡。前面我们也讲过,大海当中有很多危险,有时是大海的暗礁、摩羯鱼等等,有很多的违缘,他们遇到违缘之后,船毁坏了,接近死亡。大海很大,去过大海的人都知道了,仅凭自己的能力游到海岸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这时,乌龟以人语对他们说:
上师也说,很多经典记载,在特殊的时间段,比如劫初的时候,人和旁生可以对话的。有些人按照自己现在的状态,觉得这不可能,这是典型的神话,乌龟怎么可以说人话呢?你找出来一个乌龟说人话的过来,如果你找出来我就说是真的,否则统统归入神话当中,这就是《聊斋》而已。现在没有,不能代表以前没有。现在的科技在一二百年之前,也是一个神话,都认为是神话,怎么可能,一个时间一个时间完全不一样,我们的思维不要太过于狭隘了。只要是看不到的,接受不了的,统统归入童话。通过这种思维方法会阻碍自己的很多善根。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接触到的一概去否认,也是智慧不广泛的表现。现在没有这个情况,不等于以前没有;以前没有的东西,不一定以后不会有。
刚刚讲了,现在的汽车、飞机、高科技,如果再退后一二百年,那是根本不可思议的,别说一二百年,就是几十年现在的东西可能无法想象。我们以前求法要跑很远,现在根本不需要了,坐在家里面就可以听法了。如果我们在几十年前这样讲的话,没有人相信。但现在不单单是相信,而且也是在使用这些。劫初的人和旁生可以对话,我们不能说现在不可能,以前也不可能,这不一定,每个时间段都是不一样的,以前就是这样的。
“你们全部骑在我的身上,我救渡你们到彼岸!”于是它将所有商主载到岸边。因为疲惫至极,一到岸边它就睡着了。
一方面海很大,一方面人很多,五百个商人,这个乌龟也很大的。它把五百个商人载到岸边的时候,非常的疲惫,来不及游回大海,它就趴在岸边睡着了。
这时有八万只蚊子一起吸吮着它的鲜血。
这个时候来了八万只蚊子,一起趴在它的身上去吸它的鲜血。
乌龟醒来后,看到这种情景,心想:如果回到水中或者就地翻滚,恐怕这些蚊子就会死亡,于是它依然如故地躺在那里,舍弃了身体与性命。
虽然看起来只有几行字,但是这里面菩萨的心是非常地清净和伟大的。蚊子很多,八万只蚊子,有时候十几只蚊子、二十几只蚊子趴在我们身上已经感觉很恐怖了。
在石渠江玛佛学院上面有一块大石头,我也去过。以前华智仁波切坐在上面,把上身衣服脱掉之后,修血肉布施的时候,别人在远处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全部是黑的,走近一看,所有的都是蚊子,整个身体上面都是蚊子。他正在随学世尊修行,布施自己的血液给这些蚊子。华智仁波切他老人家是大悲的自性,所有的蚊子吸他血的时候,也说他通过悲心加持的,通过吸他菩提心的血液之后,以后肯定都会成为佛子,都是修行大菩提道的人。
八万只蚊子一起吸它的血,那个时候它想了,如果我回到水中,自己机会没事;如果就地翻滚也会没事。而回到水中,或者就地翻滚,这些蚊子就会死亡的,悲心很强劲的时候,根本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众生利益,这就是典型的自轻他重了,自己可以损失,自己可以死亡,自己可以受到伤害,绝对不会伤害众生,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众生,为了自己离开痛苦而伤害众生,菩萨心中没有这个,根本不可能的。
我们再再地讲,什么是大悲心成熟的心态?就是这种心态。完完全全是考虑众生利益,完全不考虑自己。它依然如故地趴在那个地方,舍弃了性命,八万只蚊子一直这样吸它的血,然后这些蚊子可能也不是我们现在的蚊子,蚊子也是很大,很厉害的,所以把它的血液吸干了,把它的肉也吃了。它的身体舍弃了,性命也舍弃了,就趴在地上死去了。
还有一个地方讲,它在布施的时候也发了愿,现在用我身体的血、肉满足你们需要,以后我要用正法来满足你们的法身慧命。
世尊发了愿之后,菩提心一直在这儿,也是为了八万蚊子在修行。
世尊成佛时,当时的八万只蚊子转生为八万天子前来闻法,最后现见真谛。
因为他发愿的缘故,在佛陀成佛时八万只蚊子首先转为八万天子,听法之后,现见真谛了。有一种说法,五比丘是人间第一批眷属,八万天子在天上是第一批眷属,五比丘和八万天人证得圣谛,五比丘证得了阿罗汉果,一般天人是得初果比较多一点。
发愿了之后,也可以说佛陀的整个修行是为了八万只蚊子修行的。因为现在我用血肉满足你们身体的需要,成佛之后,要用正法满足你们法身慧命的需要。他有这个愿力,菩萨的布施不单单是满足于众生暂时的需求而已,关键后续的发愿很重要。我们在布施的时候,不要小看给他布施了一元钱,好像没有什么,看起来利益不大。关键是后续的发愿,现在我用这些钱财满足你暂时的需要,以后我成佛之后,或者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还要用正法满足你法身慧命的需要,让你获得解脱,得到正法的满足。
可以说佛陀是为他们修行的。以前我看到《贤愚经》里面有个女居士,她见到佛陀,见到正法之后,很感激佛陀,好像得到了初果。她坐在房顶上想,佛陀三个无数劫的修行都是为我修的,的确是这样的。对于这些人来讲都是这样的,佛陀的三个无数劫的修行都是为我一个人来修的,如果佛陀不修三个无数劫的修行,我现在不能得度,我现在得度了,就是因为佛修了三个无数劫的善行,所以佛陀所有的修行都是为我修的,对他来讲的确是如此,对八万天子也是这样的,对五比丘也是这样的。只要发愿之后,这个菩萨的修行就是为他修的。
现在我们和众生结缘之后,我们的修行就是为他们修的,我们缘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之后,我的所有修行也是为他们修的。因为发了这样的善愿,所以佛陀后面不断地回向,不断地发愿,最后他成佛了,愿力就现前了。佛陀刚刚证悟的时候,他们第一批在佛陀面前,听闻甘露法而获证了真谛。
菩萨的修行不单单是满足众生暂时的需要,而且发愿跟随三乘种姓的成熟通过正法来饶益,所以佛陀怎么做,我们也应该这样做,发愿也是这样的。当然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像佛陀、华智仁波切那样,这么多蚊子吸我们的血液。我们也没有禅定,会很痛很痒,有时内心当中也有恐怖,关于这些蚊子带来传染病怎么办,给它血液一点点倒是无所谓,给它一点点血就可以饱足了,万一给它带来什么疟疾、寨卡病毒,我们担心这个,有的时候也不敢做。
如果悲心很强烈,华智仁波切肯定没有考虑蚊子有没有带病毒,带了病毒又怎么样?只要对它们有利益就可以了。虽然暂时我们的心还达不到,但是我们会慢慢地靠近。夏天对于蚊子一只两只观察,据说这个夏天没有带病毒的蚊子,开始给一两只蚊子布施一下,可以慢慢来。当我们大悲心成熟了之后,也可以像华智仁波切、释迦牟尼佛因地的修行一样,把我们的身体用于布施,而且同时很欢喜地发愿,现在我在随学佛陀因地的修行,虽然我做的很差,但已经在慢慢地做了,像佛陀的小跟班一样。可能佛陀也会感到欣慰。
我们一边做,一边生起欢喜心,我现在布施给你这个,以后我成佛的时候,或者我所有的修行都为你修行,以后要救度你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佛陀的作意在《大乘经庄严论》当中,有很多大乘修行的窍诀,我们学了以后,知道菩萨是怎么想的,知道菩萨是怎么做的,逐渐把我们的心从自私自利狭隘的心,逐渐就修得很广阔。
我们的心其实是很广阔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我们的佛性也是没有阻碍的,我们的无明,人为的把我和众生之间划了一条界限。我们要了知它的本性,本来就不存在,为什么修不成呢?为什么不能把我的心修得无比广大呢?一定是可以的,只不过暂时来讲达不到,按照这个方法来做一定可以达成。
这是佛陀给我们示现了自轻他重的一个标准的公案,作为佛弟子来讲我们要发心逐渐逐渐地随学佛陀和大菩萨们的修行,发愿总有一天我们也要达到这样圆满的标准。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