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解脱不离行愿 ——关于经题与译者|《普贤行愿品讲记》/ 连载002
Back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经名,这是释迦牟尼佛刚成道时所宣说的一部了义经典。“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名,意思是以普贤行愿趋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所谓“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远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究竟解脱境界。所谓“普贤”,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八大菩萨中发愿第一的普贤菩萨;第二种并非特指普贤菩萨,“普”意思是普遍,“贤”意思是善妙,“普贤”就是初中末都极为善妙。所谓“行愿”,就是菩萨的行为和发愿。对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行愿不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行无愿,则行为不会长久。在度化众生过程中,如果只有暂时的行为而没有恒常的发愿,那很可能做一次度化众生的事情后就彻底结束。如果有愿无行,则愿就会成为空愿。虽然我们心里很想成佛,可是如果从来不行持六度万行,那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学习《普贤行愿品》后,我们要将发愿和行为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对于诸佛菩萨的广大利他行为,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如实做到,但只要每天不断地发愿,只要自己的发愿不退,总有一天会做到这些行为。这部经典是罽宾国精通三藏名叫般若的法师奉唐德宗之诏翻译的。般若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他生于公元734 年,从小就对佛法有信心,七岁时舍俗出家。出家后他首先依止声闻乘上师学习《阿含经》、《阿毗达磨》等小乘经论,以后又在那烂陀寺依止大乘上师学习唯识、中观等大乘佛法。般若曾于十八年中瞻礼印度各大圣地以及八大佛塔,后来到南印度受学五部密法。由于仰慕文殊菩萨,般若发心朝礼汉地五台山。公元 781年,他乘船抵达广州,次年抵达唐都长安。在唐德宗的支持下,般若译出《四十华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经典。最后般若在中国圆寂,具体哪年圆寂不可知,但据资料记载,公元798年他还住世。般若经过三年翻译出了《四十华严》,对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对他翻译《华严经》特别支持,译经期间唐德宗每天都去译场一次,如果某天有事不能去,必定派人向译师解释。般若的译文流畅优美,虽然《普贤行愿品》有不少译本,但我认为般若的译本最好。自从我和法王朝拜五台山后,学院有了第一批汉族道友,每天我上完课都带着大家念汉文《普贤行愿品》,这样念了好几年,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改成念藏文了。http://www.wybuddhist.com http://weibo.com/u/3573842014www.facebook.com/wyb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