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9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Back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19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胜义无修为什么我还要勤作


(一)原文


虽知世俗然积二资粮,虽证胜义无修然入定,虽已现前双运仍精进,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二)偈颂释义


我的上师虽已完全通达世俗如梦如幻、虚假不实,但仍然不断积累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虽已证悟胜义中远离能修、所修,但仍然在众生面前,不断示现入定、禅修;虽已现前现空双运的金刚持果位,但仍然精进不辍。在自己无与伦比的上师面前,我毕恭毕敬、五体投地顶礼。


(三)何为二谛


1、以胜义空性为主的划分方法:现空二谛

空性的部分就是胜义谛,除了空性以外的,都叫做世俗谛。一般龙猛菩萨以《中观六论》为主宣说佛陀第二转法轮般若空性方面的教言,均以此种二谛分析方法进行安立。


2、以名言现相为主的划分方法:实相现相二谛

将圣者净见量前所现承许为胜义谛,凡夫迷乱心识前的显现安立为世俗谛,这种安立方法,与第三转法轮及密宗说法极为相合。

何为净见量:名言量分两种,即暂时不清净之量和究竟净见量,不清净之量如眼耳鼻舌身所得之不清净万法,净见量属于圣者智慧,其所抉择之法虽暂时包括在世俗中,却可以承许为清净之显现。


3、对不起,我听不懂

(1)专业一点的

A. 显宗认为

a. 我们所看到的如幻如梦的山河大地叫世俗谛;胜义谛就是这一切的空性本性。

b. 空性是物质的本体,除了这个本体以外,山河大地等等都是虚假的幻觉。

B. 密宗认为

密宗的世俗谛,是指我们所感知到的外在与内在的现象;而胜义谛,则是指如来藏光明。

(2)大白话

A. 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

B. 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


(四)二谛有什么关系


1、显宗

胜义谛是真的,世俗谛是假的。世俗谛与胜义谛有真假的截然差别,成佛的时候,就只有胜义谛而没有世俗谛,胜义谛是佛的境界。


2、密宗

世俗谛和胜义谛是无二无别的,胜义谛即是世俗谛,世俗谛也就是胜义谛。


3、说点我能听懂的

从证悟这一侧面来讲,二者是方便与方便生的关系;从本体而言,完全是一味一体的。

(1)依靠世俗谛可以证悟胜义谛,从本体而言,并非方便、方便生之本体,但从相续产生这一角度来讲,通过世俗之显现方可证悟空性之胜义谛,若将胜义谛断除,单独世俗谛的本相则无法找到;将世俗谛断除,再去寻找胜义谛也不能成立。

(2)世俗与胜义二者是在同一物体上进行区分的,对某一法,若未认识反而执为迷乱,则称其为世俗谛;已经认知其本相,即称为胜义谛。

(3)举个例子:比如有眼翳者将海螺的白色误见为黄色,白色是胜义谛,黄色属于世俗谛,海螺若不存在,则海螺的“白色”、“黄色”也根本无从谈起。故于本体上并不存在胜义与世俗之分,只是从认识之有境上出现了不同而已。


(五)我本具胜义谛为何还要勤作地去修


1、因为你不具有随时切换二谛的本事

(1)我们(凡夫):对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凡夫是无法切换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谛中,无法进入胜义谛,现在我们虽然知道有胜义谛的存在,却没有办法亲自证入,一直都在世俗谛范围内。

(2)菩萨:一地以上的菩萨则时而在世俗谛,时而在胜义谛,当他进入空性境界的时候,便处于胜义谛中,从此境界出来后,又处于世俗谛中。回到了世俗谛中,在这个世界里,菩萨能够再次感受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但他已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

(3)佛:佛则永远超越了世俗谛,始终在胜义谛当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谛是什么样子,佛知道众生在世俗谛中干什么,以及度化众生的方法等等。


2、凡夫人不能把二谛混为一谈

(1)将二谛混为一谈将引起混乱

A. 生活上

胜义中饭不存在,吃饭的人也不存在,吃的过程也不存在,不吃饭和吃饭也没有差别,那要不要吃饭?

B. 修行上

胜义中无佛无众生,那所有的发心、积资净障、祈祷等都成为虚耗,你在干什么?

(2)凡夫人要弄清楚自己的站位

A.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B. 站在地面的时候,我们会说一楼很高,但当我们站在三楼的时候,就会说一楼很矮。那一楼到底是高还是矮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要知道说话的人站在什么地方。与这个道理一致,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也要根据自己的根机树立修行之方便。比如你现前在世俗谛当中,就必须把世俗谛当做胜义谛来树立,因为做不到更高的胜义谛。

(3)凡夫人不要拿着见解当境界

A. 见解应以龙猛菩萨的中观为准,行为则追随静命菩萨或《毗奈耶经》。

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云:“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在证悟实相之见解的同时,必须要细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B. 即使已经证得了无取无舍的境界也不应诽谤因果

如《中论》云:“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佛陀说:虽然一切万法本体上是空性,但也不会堕入断边;虽然一切万法显现不灭,但也不会堕入常边。在远离常断两边后,业果报应却不失坏。也就是说,现而空,空而现。因此,即使有万法皆空的见解,也不能忽略因果取舍,这就是佛陀所说最了义经典所讲的现空双运的究竟密意。

C. 凡夫人千万不要拿着见解当境界

a. 从表面上看,有些人的见解相当高,可是他的行为比家犬还要低劣,没有一点约束,什么坏事都做。若是世间高尚人,则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不需要任何人说,只要是下劣的事情都不愿意做。这些人不要说不如世间高尚人,甚至其行为比犬还要低劣。

b. 很多的时候,拿着见解当境界,只是给自己偷懒、造恶业找个借口而已。


参考资料:《定解宝灯论讲记》《慧灯禅修班教材》《慧灯之光》《如来藏大纲和他空狮吼论讲记》《圣者言教(普巴扎西上师)》《浙江大学演讲》《修心利刃轮》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3EAXGk-Zr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18-008


名词解释


原文:在未圆满福慧资粮之前,无法获得自性清净与离垢清净的佛果,同时也不能现前色身与法身。

自性清净

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又曰如来藏心,真心。即吾人之菩提心也。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离垢清净

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19-定解B21-004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