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大乘论》06 Back

《入大乘论》06

荣索班智达 著 和气四瑞 2021-08-08

    重 要 提 醒 : 

凡学习《入大乘论》者,

切莫轻视,勿要拖延!

抓紧完成!




各位读者: 

     

      按照之前要求(学习《入大乘论》的要求),学习《入大乘论》的读者应至少念诵《普获悉地祈祷文》一千遍,尽量多念,可念诵一万遍乃至十万遍

     但目前,或许仍有不少读者尚未圆满念诵,甚至还未开始念诵。

     本论内容殊胜、甚深,因此对学习条件做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十分重要,若等闲视之,恐怕个人与ji体会出现各种违缘。举例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金刚dao友和合等,诸多戒律上或有违犯,本当励力念诵《普获悉地祈祷文》念诵金刚萨埵心咒,遣除违缘,忏除罪障!

      但部分学习者未引起重视,未按要求念诵!

      故凡学习《入大乘论》者,请尽快按要求完成相关念诵,切莫轻视,勿要拖延!抓紧完成!









































 重 要 提 醒 !!!


护法关

 












榆林窟-第10窟 伎乐飞天(西夏)  窟顶西坡












印度具德月称师,

藏地荣索秋桑尊,

异口同声一密意,

建立本净大空性。


——《定解宝灯论》



        应学习中观,或者学习《虚幻休息》,也是用幻化八喻、幻化十喻、幻化十二喻、幻化六喻这些来讲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这种方式来观,比较容易。

















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中观宝鬘论》



       《中观宝鬘论》中讲:幻化的相刚开始没有来,中间没有住,最后没有去,只不过愚者的心认为存在,真实义当中不存在,没有安住过。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

见春时焰而作水想,

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楞伽经》























彼能解世间,一切法如梦,

梦性无方处,世间亦如是。


——《华严经》


















如诸影像现镜中,

毕竟寻之本非有。


——《父子合集经》



















由种种习气,生诸波浪心,

若彼习断时,心浪不复起。


——《入楞伽经》

















如果你产生一个很严重的瞋恨心,这个瞋恨心的来源是怎么样?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可以用“三时”来观察:

过去心不可得,心的来源不存在;

现在心不可得,心的住处不存在;

未来心不可得,心的去处不存在。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中 论》






       《显句论》中讲,“遮破”通过应成理来遮破,自生也没有、他生也没有、共生也没有。


       比如说,这一朵花,就可以说是它的这个“因”,去观察的话,那“因”当中,产生花,是不可能有的,



若为中观派,                              

则不能以自之比量推测而立宗,

以未承认他法之故。                   


——《显句论》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

皆如幻如梦,如焰亦如响。


——《中观根本慧论》

第七品  






个比喻烦恼、业、作者、果报


       这几个实际上是如梦、如幻、如阳焰、如空谷声

       本文这里还有如影像,跟《中观根本慧论》中有不同。






















     《入大乘论》第一品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要认识烦恼

      世界上,除了佛教内部以外,如果有其他各宗jiao各学派的观点建立烦恼的自相,也可以通过这种同等理来进行观察,最后可以得到真实的境界


      所有的烦恼,直到最后,都是一个不留下来全部没有。因此,荣索班智达在这里说了这样的过失。




“欲求入大乘法理的诸位应当了知,

诸烦恼并无所断的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