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二十一丨《做才是得到》积福是不是一种执著 Back

有声读物 二十一丨《做才是得到》积福是不是一种执著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五章 佛的加持不可思议 


13

积福是不是一种执著


♬..♩~ ♫. ♪
♫. ♪ ~ ♬..♩


若想事业顺利、家庭和合、身体健康,必须要积累福德;

若想修行无违缘,不误入歧途,必须要积累福德;

若想开启智慧,乃至开悟、成佛,必须要积累福德。



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


其实,空执也是一种执著,而且是最可怕的执著。佛陀曾说过:宁可执著“有”大如山王,也不能执著“无”小如芥子许。


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执著善的、对的,这就相当于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将它抛弃。否则,刚到河中就把船给扔了,结果会怎么样?相信你我都清楚。


所以,学佛务必要从取舍因果做起,切莫用“不执著”为自己造恶找借口。同时,也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毕竟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旧杂譬喻经》中记载: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城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的家门口。这位女居士戒行圆满,她将饮食供养到佛的钵中以后,退到一面,恭敬而住。


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就说:“沙门,你太言过其实了吧,施一钵饭,能得那么多的福吗?”

佛问:“你从哪里来?”

他说:“我从城中来。”

佛问:“你见到城中的尼拘类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

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一升吗?”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

佛说:“你也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

他说:“真是这样的。”

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了?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


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现在有些人对积累福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空性,求福德干什么?这是一种执著!”


如果你真有那么高的境界,倒也可以。但一切皆空的话,你不修善、不求福,同样也可以不吃饭、不赚钱,可你平时又是怎样的呢?


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福德;要么对空性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实有不变,进而生起千般执著,招致万般痛苦。这两种行为都是误区。


要知道,万法虽然皆空,但因缘是不灭的,我们还是要积如幻的福,灭如幻的罪,才能断如幻的痛苦,得如幻的解脱。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说过:“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


假如你真正懂得了积福的必要,哪怕已证悟空性,甚至获得了佛果,也仍不会放弃行善积福。


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双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没办法补,于是他大喊:“谁求福德?来帮我缝衣服吧。”


这时佛陀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求福德,我帮你补衣服。”

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他吓坏了,连忙说:“佛陀!我不是说您,说的是其他人。”

佛陀回答:“为什么我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积福,福德越多越好。”


圆满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视福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人了?所以,不管你的境界如何高深,为了自利利他,从现在起也一定要广积福德

怎么积福呢?就是要多行持善法,处处为他众着想。





第六章 孝顺父母的智慧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



父母之恩,深似大海、高如须弥

01


♬..♩~ ♫. ♪
♫. ♪ ~ ♬..♩


即使老母年过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吃得饱,穿得暖吗?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说感天动地,即便在动物界也不例外。


有一次,一位动物标本制作师在热带森林采集标本,突然遇到一只金钱豹,他连忙向它开了一枪,结果没打中。被激怒的豹子疯狂地将他扑倒,经过一番殊死肉搏,他终于制伏了豹子,豹子软绵绵地瘫倒在地。


当时,他以为豹子已经死了,于是走到一棵树下包扎伤口。回来看时,豹子不翼而飞,草地上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血带。他沿着斑斑血迹前去寻找,最后在一个树洞口看见了奄奄一息的母豹,于是他又向它补了一枪。母豹不动了,他小心地走近,竟然发现两只豹崽正依偎在母豹怀里起劲地吮吸着乳头。原来,母豹在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孩子,之所以坚持爬这么远,就是为了给孩子喂奶。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眶湿润了。


还有一个故事:有两位猎人正准备向一只母猴开枪,突然,绝望的母猴做了一个手势,意为:先不要开枪,让我给孩子喂奶。趁猎人犹豫的机会,母猴先给两只小猴喂饱了,然后摘下树叶,将奶水一滴滴地挤在叶子上,搁在小猴的身边。最后它蒙着脸,意思很明显:可以开枪了。猎人被感动了,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鳝鱼护卵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在古代,有一个人在锅里煮鳝鱼,但那鳝鱼的身体始终向上弓起,只有头部和尾巴浸泡在煮沸的汤里,整个腹部都露在沸汤之外。那人感到很奇怪,于是剖开鳝鱼的肚子,结果发现里面有很多鱼卵。原来母鳝鱼至死保持这种姿势,就是为了保护肚中的鱼卵。


在动物界,这类可歌可泣的故事非常多,而作为情志超过动物的人类,父母爱护孩子的那片心,就更是令人动容了。


佛陀在经中曾这样形容:“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意思是,即使老母年过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吃得饱,穿得暖吗?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


从前,有个不孝子,想把年迈的母亲背去山林扔掉。他一路走,母亲趴在他的背上,一路费劲地用树枝做标记。为了防止母亲沿着标记回来,他专挑弯曲偏僻的羊肠小道,把自己累得浑身是汗。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把母亲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说:“走了这么远,看你还怎么回去!”


母亲低声说:“我做标记不是想自己回去,是怕你迷路。”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02

尊敬长辈,连动物也懂


♬..♩~ ♫. ♪
♫. ♪ ~ ♬..♩

《和气四瑞》图


对年轻人来说,恭敬长辈就是在积累福德,凌辱长辈就是在损耗福德。



久远之前,在一个森林中生活着羊角鸟、山兔、猴子、大象,它们和睦相处,过着快乐的生活。


一天,四只动物商议:“我们应该恭敬最年长者。”为了分出谁长谁幼,它们便以一棵树为参照进行比较。


大象首先发言:“我小时候就见过这棵树,当时它和我现在一样高。”


猴子紧接着说:“当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和我现在的身体同样高。”


山兔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叶子上的露水。”


羊角鸟最后说:“我以前吃过一棵树的种子,在这里撒下不净粪,后来树就从中长了出来。”


四只动物遂排出了长幼顺序:最小的是大象,之后是猴子,再后是山兔,年龄最大的是羊角鸟。


自此以后,四只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按照长幼顺序次第相偕。每当途经艰险难行之处,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羊角鸟。


后来,四只动物又发誓共同持戒行善,在它们的带动下,森林中的动物、乃至整个国家的人,也都开始持戒行善。


这四只动物就是“和气四瑞”。当时的羊角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连,大象是阿难。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尊敬长辈。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具有许多功德,若能对其恭敬承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自己便可避免走很多弯路,人生也会增上吉祥。




♬..♩~ ♫. ♪
♫. ♪ ~ ♬..♩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Vivien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作者:索达吉堪布


第五章 佛的加持不可思议 


13

积福是不是一种执著


♬..♩~ ♫. ♪
♫. ♪ ~ ♬..♩


若想事业顺利、家庭和合、身体健康,必须要积累福德;

若想修行无违缘,不误入歧途,必须要积累福德;

若想开启智慧,乃至开悟、成佛,必须要积累福德。



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


其实,空执也是一种执著,而且是最可怕的执著。佛陀曾说过:宁可执著“有”大如山王,也不能执著“无”小如芥子许。


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执著善的、对的,这就相当于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将它抛弃。否则,刚到河中就把船给扔了,结果会怎么样?相信你我都清楚。


所以,学佛务必要从取舍因果做起,切莫用“不执著”为自己造恶找借口。同时,也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毕竟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旧杂譬喻经》中记载: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城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的家门口。这位女居士戒行圆满,她将饮食供养到佛的钵中以后,退到一面,恭敬而住。


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就说:“沙门,你太言过其实了吧,施一钵饭,能得那么多的福吗?”

佛问:“你从哪里来?”

他说:“我从城中来。”

佛问:“你见到城中的尼拘类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

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一升吗?”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

佛说:“你也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

他说:“真是这样的。”

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了?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


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现在有些人对积累福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空性,求福德干什么?这是一种执著!”


如果你真有那么高的境界,倒也可以。但一切皆空的话,你不修善、不求福,同样也可以不吃饭、不赚钱,可你平时又是怎样的呢?


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福德;要么对空性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实有不变,进而生起千般执著,招致万般痛苦。这两种行为都是误区。


要知道,万法虽然皆空,但因缘是不灭的,我们还是要积如幻的福,灭如幻的罪,才能断如幻的痛苦,得如幻的解脱。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说过:“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


假如你真正懂得了积福的必要,哪怕已证悟空性,甚至获得了佛果,也仍不会放弃行善积福。


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双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没办法补,于是他大喊:“谁求福德?来帮我缝衣服吧。”


这时佛陀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求福德,我帮你补衣服。”

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他吓坏了,连忙说:“佛陀!我不是说您,说的是其他人。”

佛陀回答:“为什么我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积福,福德越多越好。”


圆满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视福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人了?所以,不管你的境界如何高深,为了自利利他,从现在起也一定要广积福德

怎么积福呢?就是要多行持善法,处处为他众着想。





第六章 孝顺父母的智慧

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从世俗角度而言,比父母更重要的事情是没有的。



父母之恩,深似大海、高如须弥

01


♬..♩~ ♫. ♪
♫. ♪ ~ ♬..♩


即使老母年过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吃得饱,穿得暖吗?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说感天动地,即便在动物界也不例外。


有一次,一位动物标本制作师在热带森林采集标本,突然遇到一只金钱豹,他连忙向它开了一枪,结果没打中。被激怒的豹子疯狂地将他扑倒,经过一番殊死肉搏,他终于制伏了豹子,豹子软绵绵地瘫倒在地。


当时,他以为豹子已经死了,于是走到一棵树下包扎伤口。回来看时,豹子不翼而飞,草地上只剩下一条长长的血带。他沿着斑斑血迹前去寻找,最后在一个树洞口看见了奄奄一息的母豹,于是他又向它补了一枪。母豹不动了,他小心地走近,竟然发现两只豹崽正依偎在母豹怀里起劲地吮吸着乳头。原来,母豹在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孩子,之所以坚持爬这么远,就是为了给孩子喂奶。看到这一幕,他的眼眶湿润了。


还有一个故事:有两位猎人正准备向一只母猴开枪,突然,绝望的母猴做了一个手势,意为:先不要开枪,让我给孩子喂奶。趁猎人犹豫的机会,母猴先给两只小猴喂饱了,然后摘下树叶,将奶水一滴滴地挤在叶子上,搁在小猴的身边。最后它蒙着脸,意思很明显:可以开枪了。猎人被感动了,终于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鳝鱼护卵的故事大家知道吧:在古代,有一个人在锅里煮鳝鱼,但那鳝鱼的身体始终向上弓起,只有头部和尾巴浸泡在煮沸的汤里,整个腹部都露在沸汤之外。那人感到很奇怪,于是剖开鳝鱼的肚子,结果发现里面有很多鱼卵。原来母鳝鱼至死保持这种姿势,就是为了保护肚中的鱼卵。


在动物界,这类可歌可泣的故事非常多,而作为情志超过动物的人类,父母爱护孩子的那片心,就更是令人动容了。


佛陀在经中曾这样形容:“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意思是,即使老母年过100岁,也会时时挂念80岁的儿子:“他在外面身体好不好?吃得饱,穿得暖吗?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除非她撒手西去、离开人间,否则,再老、再病都不会断尽这份恩爱。


从前,有个不孝子,想把年迈的母亲背去山林扔掉。他一路走,母亲趴在他的背上,一路费劲地用树枝做标记。为了防止母亲沿着标记回来,他专挑弯曲偏僻的羊肠小道,把自己累得浑身是汗。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把母亲往地上一扔,狠狠地说:“走了这么远,看你还怎么回去!”


母亲低声说:“我做标记不是想自己回去,是怕你迷路。”


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02

尊敬长辈,连动物也懂


♬..♩~ ♫. ♪
♫. ♪ ~ ♬..♩

《和气四瑞》图


对年轻人来说,恭敬长辈就是在积累福德,凌辱长辈就是在损耗福德。



久远之前,在一个森林中生活着羊角鸟、山兔、猴子、大象,它们和睦相处,过着快乐的生活。


一天,四只动物商议:“我们应该恭敬最年长者。”为了分出谁长谁幼,它们便以一棵树为参照进行比较。


大象首先发言:“我小时候就见过这棵树,当时它和我现在一样高。”


猴子紧接着说:“当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就和我现在的身体同样高。”


山兔接过话说:“我小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这叶子上的露水。”


羊角鸟最后说:“我以前吃过一棵树的种子,在这里撒下不净粪,后来树就从中长了出来。”


四只动物遂排出了长幼顺序:最小的是大象,之后是猴子,再后是山兔,年龄最大的是羊角鸟。


自此以后,四只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按照长幼顺序次第相偕。每当途经艰险难行之处,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羊角鸟。


后来,四只动物又发誓共同持戒行善,在它们的带动下,森林中的动物、乃至整个国家的人,也都开始持戒行善。


这四只动物就是“和气四瑞”。当时的羊角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连,大象是阿难。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尊敬长辈。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具有许多功德,若能对其恭敬承事,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自己便可避免走很多弯路,人生也会增上吉祥。




♬..♩~ ♫. ♪
♫. ♪ ~ ♬..♩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Vivien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