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92课-法师辅导
法师辅导
一、教理方面的重点、难点
(一)课前、课后教诫的重难点
注意哦,上师不是用来打卦的
(1)凡夫人可能对上师怀有各种跟解脱没关系的期望
当成今生的依靠:有些时候把上师善知识当成一个依靠,或者是今生的依靠,或者麻烦的解决者,我们可能去找他处理很多的麻烦;
听众:有些时候就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上师是个可靠的人,给他讲一讲就舒服一点;
占卜问吉凶:给我们打卦。
(2)不要把上师的主业副业搞颠倒
副业:麻烦解决者、打卦专员、好听众等一切跟解脱没有关系的事儿;
主业:引导讲法。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我们的相续,只有依靠法这个道才可以获得觉悟之道,才可以到达觉悟。
(二)法本开显中的重难点
1、赞叹、顶礼上师之方式
(1)涉及到的原文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2)分析
A、从何种功德来赞叹、顶礼上师
① 总说:
从上师具有的符合大乘体性的功德来做顶礼的:即大智慧、大悲心、智慧方便无二。
② 详说:
▲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赞叹、顶礼上师的大智慧。以空性来寂灭相续当中的障碍和烦恼获得了寂灭的果位。
涅槃:圆满和寂灭。所有的功德圆满了,所有的过患寂灭了叫做涅槃。
大智慧:主要是指空性,这是大乘道的第一个核心。
获得涅槃的障碍:人执、法执。
以大智慧现前涅槃:以人无我空性的智慧来对治人执,以法无我空性的智慧来对治法执,从而也寂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成佛。
▲ “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赞叹、顶礼上师的大悲心——大乘道的第二个核心。
上师(佛陀)已经 远离了两种生死:上师(佛陀)已经远离了粗大的轮回和最微细的轮回,也就是说分段的生死和变异的生死都远离了。
自利圆满,但利益众生才是目标:所有的过患寂灭了,所有的功德圆满了,自利已经达到究竟,可以受用这些功德,但获得自我解脱不是他的终极目标;上师(佛陀)通过大智慧现前胜涅槃只是他更好利益众生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
以大悲心现报、化身利益众生:
○ 上师(佛陀)因大悲心而倒驾慈航:因为修了圆满大悲心,成佛时大悲心也同时圆满了,所以他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安住在涅槃的寂静果位当中,大悲心催动了他要重新住于轮回,这个叫做倒驾慈航。
○ 应众生根基而现种种身:上师(佛陀)现前法身之后,会通过法身当中显现报身和化身来利益其他的清净和不清净的众生。
○ 上师(佛陀)于轮回中往来无疲厌:上师(佛陀)自己已经出离了,但在大悲心的催动下他会一次又一次地返回轮回,把众生带到解脱道。
○ 无疲厌的表现:在众生面前示现这一次三无数劫的苦行,又示现一个三无数劫成佛,又示现一个从发心开始等等,毫无疲厌。佛陀就这样往来轮回不断地牵引众生,不断地让他们获得觉悟之道,这就是大悲心住于轮回当中的体现。
○ 无疲厌的原因:因为在大智慧中把所有的障碍、习气全都消尽了,剩下的就是大智慧和大悲心了。
▲ “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赞叹、顶礼上师的善巧方便。
巧方便:智慧和悲心无二无别叫善巧方便。
轮涅无二:没有离开轮回的涅槃,也没有离开涅槃的轮回。
B、此种顶礼方式之殊胜处
此种顶礼方式的殊胜处:这样又顶礼了上师,又忆念了殊胜的正道。
2、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关卡
(1)涉及到的原文
丙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2)分析
① 菩提心不是善心
▲ 菩提心是觉悟之心:一方面是让自己觉悟,第二个是让众生觉悟。
▲ 菩提心不是善心:发菩提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心。
菩提心是一个纯善的心,菩提心一定是善心,但善心不是菩提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菩提心大,善心小。
善心是菩提心的一个基础。
② 菩提心是简别大乘的标准
▲ 菩提心就是整个大乘道:心心所的世俗菩提心,无分别智慧摄持的胜义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核心,也包含了整个大乘道的内容。
▲ 菩提心是大乘的简别:有了菩提心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
菩提心摄持的所有的修行都殊胜:有了菩提心,就可以趋向于大乘了,所有的思想、行为,包括行住坐卧在内都和大乘道相应。如果你的菩提心特别清净的话,即便是表面上的杀生偷盗邪淫等,也可以被菩提心摄持,成为大乘道的资粮。也就是说,菩提心的摄持使得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成为成佛的资粮。
若无菩提心摄持,善行等不成为大乘善根:如果是世间的心来读大乘经典,这个功德就变成了世间功德了;如果以小乘自我解脱的心来读诵,就变成了自我解脱相应于小乘的善根了。
小结:修行能不能成为大乘道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当中是不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来修行。
3、四无量心可不仅仅是大乘才有哦
(1)涉及到的原文
科判:发殊胜菩提心分三:一、修四无量心;二、发殊胜菩提心;三、愿行菩提心学处。
(2)分析
① 四无量心和菩提心之间是前因和后果,或者方便方便生的关系。
要修菩提心之前,要把四无量心修好作为一个过渡。
在这个四无量心的基础上,再来发菩提心,就很顺畅了。该扫除的障碍扫除了,该具备的顺缘也具足了(修行方面),再来观修菩提心的正所缘就很容易生起来。
② 四无量心不仅是大乘才有
▲ 总说:四无量心有很多种,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四无量心。
▲ 详说:
世间的四无量心——四梵住:
○ 是什么:这个四梵住也是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没有出离心摄持,也不是菩提心的前行,它就是四种比较清净的心,属于禅定当中的一种。
○ 梵:清净的意思,清净行叫梵行。
○ 结果如何:如果把四梵住的四无量心修好之后,可以生梵天,它是梵天的因,比欲界高一些,但是还是轮回当中。也就是说,如果你要生梵天的话,第一个你要修这个禅定,比如说一禅、二禅等等,色界定要修;第二个就是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小乘中的四无量心:
○ 目标:为了自己获得阿罗汉果位。
○ 修法特点:为了自己解脱,小乘行人把四无量心当成净治自己相续的一种修法。他的四无量心比四梵住要高,但是比真实菩提心的四无量心的深度、广度、时间方面都是低的。
大乘的四无量心:菩提心的基础。
▲ 小结:这是麦彭仁波的窍诀,这些相同的词语要看它出现在什么场合,根据场合就做不同的解读,就不会产生颠倒的误解。
4、为什么要先修舍无量心
(1)对应的原文
本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最初应该从慈心开始宣说,但这里从实地修持的角度而按顺序修心的时候,如果首先没有修成舍心,那么慈心与悲心就会偏堕一方,而达不到完全清净,所以最先要从舍心开始修。
(2)分析
为什么要先修舍无量心
▲ 避免使其他三种无量心的修行出现偏颇:
众生心理基础分析:众生从无始的轮回当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思维模式:非常严重的偏袒心。
在此基础上,若不先修舍无量心,则其他三种无量心都会出现偏堕。
慈心偏颇:
○ 慈心:就是予乐的心。
○ 若无舍无量心,则慈心偏颇到自己亲人方面去了。
悲心偏颇:
○ 悲心:拔苦的心,要拔除众生痛苦叫做悲心。
○ 若无舍无量心,则悲心也是拔我的亲人的苦,不认识的人的苦和我没关系,怨敌的苦更加不会拔了,最好就把我亲人的苦全部放到他们那去!
喜心偏颇。
▲ 节约修行时间:
如果最初没有修舍无量心,慈悲喜三心的修行不会一直偏颇和不清净下去,因为他必定要修到舍无量,那时候就可以做调整;
但是那个时候去调整,可能还是会走一段时间的弯路,所以菩萨们告诉我们没必要。
5、修舍无量心的原理:将所有的关系放入三世中去观察
(1)亲亲怨怨?那是你没有观察
① 涉及到的原文
所谓的舍心,就是指断除对怨敌的嗔恨、对亲友的贪爱,而对一切众生无有亲疏、无有爱憎的平等心。(大多数的薄地凡夫)对现世的父母亲友等自方的有情极其贪著、对怨敌等他方的有情嗔恨难忍,这实际上也是未经观察的过患所造成的。
② 分析
▲ 舍心的定义
正面:舍:舍弃对怨敌的嗔恨,也舍弃了对亲人的贪爱。
重点:断除贪爱的意思不是说修完舍心之后我们对亲人就没感情了,而是说断除太过分的贪爱和嗔恨。
▲ 修舍心的目标:无有亲疏:没有过度的亲(对亲),也没有过度的疏远(对中等人和怨敌),达到无有爱憎的平等心。
▲ 修舍心的方法:舍无量心修行的原理就是把关系链拉长:把亲人的关系链拉长,拉到前世、后世去看,把怨敌的关系链也拉到前后世去看。拉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当前我们所执著的,当前我们所嗔恨的,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心态就会趋于平衡。
(2)往前看:怨亲不定
① 涉及到的原文
事实上,现在的这些怨敌,在往昔的生生世世当中也曾经做过自己的亲友而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共同维护,所做的饶益也是无法想象的。而如今被当作亲友的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许多也曾经成为自己的仇人而加害过自己......如今成为自己怨敌的这些人也是同样,他们在往昔的世世代代中没有谁不当过自己的父母。
② 分析
▲ 理上分析
观察怨敌:怨亲不定
○ 众生心态的特点:众生愚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的奴仆,遇到一点不饶益的事情,马上就把这一点点放大了,以前做的很多饶益就一概一笔勾销了。
○ 佛陀的善巧:佛陀就是利用我们这个心的特点来调伏我们的心的。就是把以前互助互爱的这一点、这个事实重新翻出来,然后把它不断地放大,不断地加强,不断观修之后这个力量越来越强大,对他的恨意、嗔恨、他给我们做的伤害这一点,逐渐我们就会忘记。
观察亲友:怨亲不定
○ 先打击一下对亲友的贪执:有时候我们的思想、情绪一旦走上极端了,就看不到真实的情况了,所以佛告诉我们,亲友在往世也害过我们,先打击一下过度贪执亲友的心。
○ 亲情牌不能丢:亲情是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亲情关系我们就愿意利益、愿意饶益,佛陀就利用我们亲情互相饶益的心来帮助我们修道,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
小结:出离心的原理也是这样。太贪的对境就要观过患,把过于倾斜的状况慢慢调整得平衡一点。
▲ 例上分析
圣者嘎达雅的公案
○ 我们的智慧太短浅:你现在维护的也可能就是你前世的父母,前世怨敌的转世,现在你嗔恨打击的有可能是你前世父母的转世。我们认为做的是正确的,但是其实已经错了,而且错的离谱
○ 拉长时间去看待怨亲是智慧的选择:过度执著是因为不了知实际情况,了知实际情况之后就不会过度的执著。头脑一清醒就容易做正确的抉择,也就是一视同仁,对一切众生修起慈悲心,羞慈心、悲心、和喜心,乃至于修菩提心。
○ 佛法是智慧之道:佛法不是情绪之道,而是智慧之道,把关系链拉得很长来观察,关系链拉得越长,越容易让我们不执著,越容易让我们头脑清醒,也容易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莲明公主的公案
○ 关于此公案的背景信息:
• 红岩洞:当时莲花生大师在青浦神山主要的山洞道场扎玛格仓红岩洞;红岩洞是一个很著名的圣地,莲师在这里修行过八大法行;其他圣迹:在路上在往山洞走的路上,有一块石头,这个石头好像是有一个脚印儿或者是有一个屁股印,好像是当时往山上走路上休息的时候莲明公主留下来的圣迹;山洞门口的地方有一块大石板,石板上也有莲明公主的身体印。
• 夏绒卡绣大塔:三大佛塔之一,就是现在尼泊尔的满愿塔,加持力特别大;莲师的一个介绍文中说:如果能去转绕、去供灯、去发愿、去做一些功德,功德非常大,所有做功德时候的发愿都可以满足。尼泊尔另外两个殊胜的佛塔:尼泊尔的香根塔,还有一个世亲菩萨塔,就是舍身饲虎的塔。
• 君臣友三尊:君是赤松德赞,臣是贝若扎那,友是益西措嘉。
○ 以不清净因缘转生为短命的莲明公主:
• 短命的因缘:因前世忌妒而杀死另一个王妃之子而感得短命。
• 转生为国王公主的因缘:前世被赤松德赞国王所杀的命债。
○ 理性看待亲朋好友:无债不来
• 亲朋好友无债不来:现在的子女有可能是来讨还命债的,要不然就是讨还财物的债,反正都有债务需要偿还的;这些亲友、朋友有些是以前对他有恩,他自己来报恩的,有些是他自己欠了债,现在讨债的,所以这里面都是宿业牵引;
• 暂时因缘和合的亲怨别太当真:因缘集聚的时候就变成了亲友、变成怨敌,因缘一散的时候,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死了之后我就投生到别的地方去,这个亲人死了他投生到别的地方去,这样这一段所谓的亲怨关系就终结了。所以,现在的亲怨只是因缘和合暂时的一种关系,我们不要太当真了;
• 理智去对待:如果亲友之间关系很好,要知道这是暂时的因缘,如果越执著分手的时候越痛苦,所以要通过这样的智慧把自己的心修得比较平静,比较有智慧的去观待这个问题,自己了知这个实相之后就不会受很多痛苦,而且这样了知对自他都是有帮助的。
○ 遣疑:莲师可以勾召莲明公主的神识,为什么不能让她复活?
• 答:她已经寿命尽了,只能暂时一段时间让她恢复,但还是会死去。
(3)看今生:怨敌于修道有益而亲友有损于修行
① 涉及到的原文
就拿现在来说,虽然自己将对方看作势不两立的仇人,可是他们也不一定对自己有害......由此看来,亲人们对自己甚至比怨敌更有害。
② 分析
▲ 怨非怨,还有益
怨非怨:我们一厢情愿地将对方当做怨敌
○ 对怨敌的概念是一种虚妄分别,只是我们的观念而已,是我们不断地暗示自己“他是怨敌”,加强“他是怨敌”的这种观念,最后好像真成了我们的怨敌,实际他们不一定对自己有害。
○ 观察一下:
• 碰得到吗?在这个城市当中、国家中,你们碰得到吗?
• 他有能力伤害你吗?最多就是你瞪我、我瞪你,我们自己心里面不舒服而已。
• 他是不是得考虑伤害我的代价?他即便有能力伤害你,他也要观察伤害别人要付出什么代价……
• 结论:所谓的怨敌并没有给我们做多少伤害,最多还是我们心中放不下,我们把他当成怨敌。
还有益
○ 世间:名誉增上等。
○ 出世间:
• 生出离心而入到佛道:因为怨敌经常伤害你,让你对轮回的厌离心,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增上,最后通过怨敌的伤害生起厌离心,在厌离心的基础上,通过大乘种性的成熟,大恩上师的引导你对他生起菩提心,发菩提心就入大乘道了,修了大乘这种资粮,逐渐开始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等等。
借机修空性:还可以借这个机会修空性。
▲亲非亲,还有害
亲非亲:暂时因缘聚合的显现,因缘尽了之后各奔东西。
还有害:
○ 世间:谋财害命抢家产等。
○ 出世间:心甘情愿造业入恶趣。
• 造恶业:亲友之间为了彼此而欢欢喜喜造恶业,这种恶业牵引彼此堕入恶趣,而这些是怨敌做不到的。
• 拖延修行:很多学习佛法的人所遇到的障碍是亲友方面远远多于怨敌给他们带来的障碍。有时候碍于亲情也不敢去反驳;有些时候就要妥协;有时候乃至于耽误修法,错失良机等等。
(4)看后世:怨亲不定
① 涉及到的原文
从后世的方面来说也是一样,现在自己认为是怨敌的这些人将来转生为自己的亲生骨肉、亲友投生为深仇大恨的敌人等都是不一定的。所以,对今生今世亲怨的瞬间显现执为实有,怀着贪嗔积累恶业,使自己成为恶趣的堕石,这样做究竟有什么必要呢?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对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想成是父母与子孙,像往昔圣者前辈的传记中所说那样平等看待亲怨。
② 分析
▲ 亲转为怨、怨转为亲
轮回很长,因缘会不断地酝酿,因缘到了就成熟了,有可能若干世之后或者成为怨敌、或者成为亲友,或者在人道、或者在地狱之中,或者在旁生界,或者在鬼道。
▲ 唯有修行能解开这种恶缘:只要我们没有修持清净心、平等心,以后亲怨不定的结果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们身上上演,只有自己了知这里面的实际情况,开始修行,通过慈悲心、舍心,最后才会对自他都有利益。
二、实修引导
(一)追星族?没准人家追的是菩萨呢!
1、涉及到的原文
以大智慧现前胜涅槃,以大悲心住于轮回中,以巧方便证轮涅无二,无等上师足下我敬礼。
2、追星?菩萨与众生结缘的一种方式而已
众生根基+佛的智悲力=千变万化的报身、化身形象:因为众生的需求、根基千差万别,佛陀以大智慧摄持,大悲心催动,所以会相应于众生根基而示现不同身份,以帮助众生成熟善根;
大明星可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在追星族眼中他就是一个明星,但是实际上他是菩萨身份的话 也通过这个方式可以和追星的人结缘。而且这些人对于这些明星是一种欢喜心、靠近的心,这个就可以和菩萨结缘,结下一个因缘,以后就便于调化。
(二)理性面对怨亲善报恩
1、涉及到的原文
现在我们这些人与父母有血缘关系,他们对我们的关怀、疼爱令人无法想象......由此看来,亲人们对自己甚至比怨敌更有害。
2、理性分析怨亲
有功德我们承认有,过患有的我们如实分析,我们把现象如实地拿出来分析;
这种如实存在的现象,往往是我们忽略的,亲友方面互相伤害是我们忽略的,怨敌对我们的饶益是我们忽略的。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些,导致于我们对亲怨严重偏坡,导致我们的智慧没办法去平等去做观待,我们的头脑被强烈的情绪所影响、所牵制,没办法去辨别,更没办法如理如法取舍。
3、巧报恩
修行的机会不是一直有:修行的机会不是永远都有的,有时候你错过了之后也不知道等到哪个劫这个因缘才能再成熟,所以修行不能拖延。
助益亲友要有智慧和慈悲:
○ 报恩要有智慧的方法
• 回向给对方;
• 告诉他正确的取舍道理方法,这对自他都是一种利益而没有副作用的方法。
○ 报恩要有智慧:唯有以舍心摄持的回向和利益才会让亲友得到最大的利益。
• 疑问:我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我的亲友,为什么他们得到的不是最多的?
• 答:看起来是给他们多了,其实是给少了,因为你的心是一种染污的心。回向功德并不是将功德平分:我们回向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部的功德;如果心越清净、越平等,通过清净心去普遍回向,这个时候功德就得到最大的利用,所以你的亲人才能得到得多,不一定是最多,但是一定是比以偏颇的回向要得到得多;心越清净,你回向的力量就越大,你的亲人得到的功德就很纯净、善根很强劲,量也大,这就是因果的奥秘。
4、世间不值得
这些亲友和怨敌的显现是瞬间的、暂时、偶尔的、因缘和合的,但是因为这个偶尔和合的怨敌、亲友关系,最后让我很长时间在地狱受痛苦,这个没必要。
5、唯有修行利自他
修安忍:反正一切显现都是暂时的,我们在外面、在家里不要因为一句话,一个小事情互相生嗔心和贪心,然后造罪业,最后在地狱中就呆几百万年或者说是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在遇到每个人、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要以善心对待,把重大的地狱恶业在最早的时候化解掉,那么一点点的因缘忍一忍,让一让,生个慈悲心就过了。
再生个慈悲心:不管是亲友还是怨敌,我们其实还是可以互相饶益的,那就是通过舍心来对大家修慈悲。
提醒自己世出世间都是化学反应:我通过善心对待他,不但救了我也救了他,不但救了他还救了一家人,这是一个很小的心念,一个很小的语言,一个很小的动作,但很大的后果就是因为这一点点,这种化学反应是非迅猛。
改变要从自己开始: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先改变,他也许还没有遇到佛法,他的种姓还没有成熟,但我现在开始修行了,我学到舍无量心了,我要率先做改变,这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
(三)注意辨别真正的舍无量心和愚舍
1、涉及到的原文
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单单对任何亲怨既不生悲心也不起嗔心,只是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并不代表是舍无量心。真正的舍无量要像仙人布施一样。比如,仙人们宴请客人或发放布施的时候,对于高贵卑贱、强大弱小、贤善恶劣、高级中等的所有人,无有差别同等施舍。同样,我们也必须对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大悲心的对境平等相待,在没有生起这样的定解之前应一而再、再而三地修炼自心。
2、注意辨别舍无量心和愚舍
真正的舍心的表现:舍无量心他是一个善心,真实的舍无量心就是一定在慈悲发心中。
愚舍:如果只是单单地对亲人没有什么悲心,对怨敌也没有什么嗔恨心,只是没有悲心平平淡淡的一种心态,这是属于没有人格的表现。
3、四无量心是一体的
没有慈心的舍心不是舍心:如果只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心态,没有产生平等心和悲心的话不代表是舍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一体的:四无量心是一体的,但只不过这里面是以平等心为主,慈悲心肯定会有。后面讲慈无量心的时候是以慈心为主,悲心肯定有,所以这里面内部其实是一体的,只不过侧面不一样。
放松心态、放开心地去修行:心量越大,自己修行越快,对亲友、众生的利益越大。
○ 通过平静的心、清净的善心去修行,你成就得就快,你成就得越快对父母的利益、对众生的利益也就来得快。所以修心量越大,利益越大;
○ 心量越小,他就对我们狭隘的思想束缚了,自己束缚自己,没有谁束缚我们,是我们自己狭隘的思想束缚自己;
○ 四无量心、菩提心在早期的时候都是为了打开我们心胸的,都是让我们放弃狭隘的心、自私自利的心,真正地做一个广大的修行;
○ 不管怎么样,反正我们的心对所有众生开放才行,你开放了就柔软了,所有的善根在善心的基础上都可以逐渐生起,然后增长广大直至圆满。
使用说明:本笔记参考生西法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辅导笔录梳理、整理而成,若希望阅读法师辅导笔录原文请自行在网络搜索。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 B04092-定解 B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