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72)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原文(72)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09


全知无垢光尊者著

上师索达吉堪布译


己二(证法)分四:一、总说生圆次第;二、宣说十地;三、别说内外分类;四、宣说五道。
庚一、总说生圆次第:


证法地道生圆次,总持等持智慧藏,

以及大悲之自性,种种方便无有量。


庚二、宣说十地:


十地极喜无垢地,发光焰慧难胜地,

现前远行不动地,善慧及与法云地。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成为功德所依故称为地。”地有声闻、缘觉八地与菩萨十地。关于声缘八地,《中般若经》中云:“种姓地、第八地、现见地、微薄地、离贪地、已证地、声闻地、缘觉地,此等称为声缘八地。”《宝鬘论》中云:“声闻乘中说,声闻有八地,如是大乘中,菩萨之十地。”

声缘八地:最初的加行道,分别决定三乘的缘故为种姓地。对此,《般若二万颂》中云:“现见白法地。”是说现见白法。预流向是从阿罗汉向前数第八位,故为第八地;脱离欲界一地、四色禅定、四无色之九种垢染故为阿罗汉,现见沙门第一果预流果为见地;欲界之修断多数已微薄,是故一来果称为微薄地;在欲界远离贪欲是无来果,称为离贪地;已经完成所作的缘故,阿罗汉称为已证地;一来向、无来向、阿罗汉向三地称为声闻地,依此有理解不同乘的必要。缘觉地是说缘觉四果地。

于此宣说菩萨十地,因为能脱离无量的见断、修断烦恼魔的畏惧并且越来越向上,故称为地。《经庄严论》中云:“无量魔畏无,无量彼等中,后后趋上故,彼等许为地。”观待遣除悭吝等十种违品而安立为十地。《华严经》中云:“嗟!诸佛子,为清净十地之十种违品而详细分为十度。一地以行布施度为主,其余诸度并非完全不修……”到智度之间以此类推。所谓十度,《辨中边论》中云:“十波罗密多,谓施戒安忍,精进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地的十种所断依次是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乱、愚痴、不具方便、力障、不成所愿以及所知障十者。观待断除彼等而分为十地。

其中第一极喜地,《经庄严论》中云:“趋近证菩提,见成众生利,极其生欢喜,故称极喜地。”《宝鬘论》中云:“第一极喜地,菩萨欢喜故,已断除三结,生于佛种族。彼之异熟果,施度最殊胜,震动百世界,成为赡洲王。”

一地菩萨能在一刹那间面见一百尊佛;了达百佛加持;示现一百化身;显示一百劫;彻见前后百世;入出百种等持;成熟一百众生;震动一百刹土;照亮一百刹土;开启百种法门;示现一百自身;每一身体都由一百圆满眷属所围绕;受生为南赡部洲之王。

第二离垢地,《经庄严论》中云:“离破戒垢故,称为离垢地”《宝鬘论》中云:“二地名离垢,身语意十业,纤尘不染故,自守彼等故。彼之异熟果,戒度最殊胜,成为七宝主,利生转轮王。”二地菩萨不造十不善业,行持十善法,刹那间获得千数的十二种功德(即刹那间面见千尊佛陀……),成为四洲转轮王。

第三发光地,《经庄严论》中云:“能放法大光,故称发光地。”《宝鬘论》中云:“三地名发光,智放寂光故,禅定神通起,永尽贪嗔故。彼之异熟果,胜行忍精进,明智大天王,遣除欲贪者。”三地菩萨有十二种十万数的功德,投生为帝释天王。

第四焰慧地,《经庄严论》中云:“菩提同分法,具如烈火光,四地焚二取,故称焰慧地。”《宝鬘论》中云:“第四名焰慧,放正智光故,一切菩提分,尤为修行故。彼之异熟果,离诤之天王,萨迦耶见生,尽毁乃智者。”四地菩萨获得十二种百万数的功德,转生为夜摩天王。

第五难胜地,《经庄严论》中云:“成熟诸众生,亦护自心故,具慧者难行,故称难胜地。”《宝鬘论》中云:“第五名难行,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彼异熟感成,兜率之天王,能除诸外宗,烦恼恶见处。”五地菩萨有十二种千万数的功德,作兜率天王。

第六现前地,《经庄严论》中云:“依于慧度已,尔后即现前,轮回涅槃故,称为现前地”《宝鬘论》中云:“第六名现前,现前佛法故,修习止观已,得灭增上故。彼异熟感成,化乐之天王。”六地菩萨获得十二种十万俱胝数的功德,作化乐天王。

第七远行地,《经庄严论》中云:“与行一道系,故许远行地”《宝鬘论》中云:“第七名远行,数具远行故,刹那刹那间,入于灭定故。彼之异熟成,他化之天王。”七地菩萨有十二种十万俱胝那由他数的功德,作他化自在天王。

第八不动地,《经庄严论》中云:“二想不动故,定称不动地”《宝鬘论》中云:“第八童子地,不动无念故,不动身语意,行境不可思。异熟果感得,一千梵天主。”八地菩萨能面见等同十万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

第九善慧地,《经庄严论》中云:“无碍解妙慧,称之善慧地”《宝鬘论》中云:“第九名善慧,犹如王太子,因得无碍解,此地慧善妙。彼之异熟成,二千界梵主,有情心疑问,罗汉不可夺。”九地菩萨现见等同成无数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佛陀等。

第十法云地,《经庄严论》中云:“如云之二法,遍空称法云”《宝鬘论》中云:“第十名法云,降妙法雨故,菩萨蒙佛陀,光明灌顶故。彼之异熟成,净居之天王,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十地菩萨刹那刹那可亲睹等同不可言说微尘数之所有最极微的佛刹……共有十二种功德。

此外,一地菩萨证悟心性光明藏遍布一切众生而生起自他平等之菩提心。二地菩萨证悟一切所知之最而精进净除如来藏之垢。三地菩萨证悟闻法为法界之顺缘,纵然三千世界变成一大火焰也越过而闻法。四地菩萨证悟无我所执而断除贪法。五地菩萨证悟自他相续具有的如来藏无有差别而通过一切佛陀以十清净意乐平等。十清净即功德、学处、了知道与非道、三十七道法、能成熟众生,前二者各分身语意三种。六地菩萨证悟如来藏自性清净而遣除取舍轮涅的一切执著。七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异而遣除一切相执。八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无有功过增减而生起极其清净殊胜之无生法忍。九地菩萨证悟本来佛性中具有四无碍解而获得智慧自在。十地菩萨证悟如来藏是圆满事业之来源而获得四种自在。

关于四种自在,《辨中边论》中云:“遍行最胜义,等流殊胜义,一切无执义,相续无异义,(无净无染义,种种法无别,)无增无减义,四种自在处。”何为四种自在?《经庄严论》中云:“意能取分别,转为无分别,净刹事业智,即为四自在。不动等三地,具此四自在,八地二自在,余地各许一。”意思是说,染污意转依而获得无分别自在;五根识能取转依而获得清净刹土自在,八地菩萨具此二自在;意识转依而获得四无碍解、事业圆满自在,能成熟众生相续,九地菩萨具此自在;十地时分别念意识之现基阿赖耶识转依而获得大圆镜智自在,能够行持与佛行境相同之事业。《宝性论》中云:“菩萨之后得,于诸世间界,救度诸有情,等同诸如来。”也就是说,八地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获得自在;九地成所作智获得自在;十地大圆镜智获得自在,十地末相续后际时,种种习气阿赖耶转依即刻获得法界性智自在,从而成佛。十地相续后际时得受大光明灌顶而成佛。《经庄严论》中云:“修道末获得,大光明灌顶,得不为念毁,金刚喻定已,转依究竟地,无有诸障垢,住于任何处,但为利有情,获得遍知佛,无上之果位。”即十地菩萨于十方佛前作大供养,即刻从十方诸佛白毫间放大光芒融入彼菩萨之头顶,使其获得金刚喻定等前所未得的十万阿僧祇数等持,清净细微所知障,从而成佛。

庚三、别说内外分类:


因乘安立学十地,十一化身普光地,

金刚乘以功德分,安立十二等无量。


因乘承认相续后际时以前的界性转为菩提,诸法皆为无垢分位及无分别智所摄。《成就三身论》中云:“除无垢真如,无分别智外,诸佛前他法,少许亦无有。”无垢之身是指法性本性身;彼之自性无分别智慧力等相为法身;彼智慧于十地菩萨前所现相好严饰之相为报身;彼智慧于所化众生前随机所现之相为化身;彼智慧乃至轮回未空前,不间断任运利益他众为事业。

本性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能仁自性身,得诸无漏法,一切种清净,彼自性为相。”

法身:《现观庄严论》中云:“顺菩提分法,无量及解脱,九次第等至,十遍处自体。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无诤与愿智,神通无碍解,四一切清净,十自在十力,四种无所畏,及三种不护,并三种念住,无忘失法性,永害诸随眠,大悲诸众生,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

宣说法身之二十一种无漏智:(一)菩提分三十七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八正道。(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三)八解脱:有色观色定、无色观色定、净色定,以及空无边定、识无边定、无所有定、非想非非想定四无色定,定即是解脱,再加上灭尽定。(四)九等至:四禅、四无色定与灭尽定。(五)十遍处:观地水火风、青黄白赤四显色、空无边及识无边。(六)八胜处:以内有色相观外色小胜处,以内有色相观外色大胜处,以内无色相观外色小胜处,以内无色相观外色大胜处,为形色四胜处;现见唯以内无色观蓝黄红白四种(成就光明)。共八种处。(七)遣除他相续之烦恼故为无染等持。(八)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故为愿智。(九)六通: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现行而生之天眼通、漏尽通。(十)四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法无碍解、辩无碍解。(十一)四净:身净、缘净、心净、智净。(十二)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十三)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报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遍趣行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死生智力和知漏尽智力。(十四)四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十五)三无护:身语意之诸行不想颠倒隐瞒。(十六)三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十七)不忘利益众生。(十八)摧毁一切习气之垢。(十九)具饶益一切有情之大悲。(二十)佛十八不共法: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无不择舍、志欲无退、正勤无退、念无退、慧无退、等持无退、解脱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共为十八种。(二十一)一切种智。

报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详细内容在下文有讲述。

化身:《现观庄严论》中云:“若乃至三有,于众生平等,作种种利益,佛化身无断。”《经庄严论》中云:“工巧及受生,以及大菩提,胜菩提化身,解脱大方便。”

事业:《经庄严论》中云:“轮回未空前,事业不间断。”

密乘中说:在十一地之上,还有十二莲花地,在菩萨面前不现,而唯有遍知佛陀前大受用身无一无多恒时任运自成。也有些人说:在十二地之上,还有十三金刚持地,它是遍空大乐离戏之法身所周遍。有些论中说“十四大乐地、十五等持地、十六上智地”等,虽说无量无数,然而这些都与普光地是一本体,只是从不同的反体分出的。其他论中对三身五智之法相分开加以分析。

庚四、宣说五道: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圣者在这二道中断除见断与修断并精进修持;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彼等地中的总持、等持等甚深心智之境的一切法,即是此处所说的法宝。此外,所谓的无学道为正法、助缘为僧众、本师为佛陀是从不同方面而言的,此中可包括相同、不同究竟暂时的一切三宝。

戊三、别说僧宝:

僧宝是助缘的所依:


声缘佛子为外僧,空行密众为内僧。


声闻缘觉之预流等四果与住于十地之间的菩萨为外僧众;空行众、力行众、密咒者、事业者、金刚部、珍宝部、莲花部、事业部以及如来部所摄之出世间圣众和住于大手印持明、长寿持明、任运持明地的诸阿阇黎即是内僧众。

这里的持明有四种分类,即异熟持明、长寿持明、大手印持明与任运持明。

异熟持明:资粮道与加行道中通过修生圆次第,虽然身体平凡存在,但心已成为本尊身。《广幻网续》中云:“如秤星秤杆,速获大手印,相圆满具力。”这里的秤星是指身体,秤杆是指心获得大手印。又如同印模与泥像。倘若此人没有获得胜法位就离开了人世,则将于中阴获得大手印持明果位,舍弃身体时心已成熟为本尊身之故。《业次第论》中云:“一多本尊之瑜伽,所示之地抑得彼,六月十六依修时,未成金刚身之前,力微缘愿薄弱故,生分别念身住世,觉性趋至金刚持。”如果已经得到胜法位就已真实获得长寿持明果位。《业次第论》中云:“倘若诸缘未断绝,此即获得金刚身。”

长寿持明:究竟胜法位以后,因获得金刚身而无生无死,心得见道。《业次第论》中云:“究竟趋入现见义,修行资粮之成就,身界生处有漏尽,成金刚身寿持明,所见之法定涅槃,不舍身体至佛地,远离诸畏神变圆。”也就是说,获得长寿持明者的身体住于胜法位,《密藏续》中云:“虽持人与天,梵天清净身,然住殊胜地。”彼之化身与功德皆等同于一地菩萨。

大手印持明是从二地到十地间的住修道九地者,即身体现为坛城(本尊的)形相,心已净除九垢具有无相智慧。《业次第论》中云:“自心大手印,以修现前身,具共胜相好,第二报身者,大手印持明,金刚轮宝珠,莲花与宝剑。”即二地、三地、四地、五地称为金刚持明,因为以如金刚般的证悟摧毁自地之障。六地主要行持智慧度,并转法轮,所以称为轮宝持明。七地善巧方便如同宝轮,因此也称为宝轮持明。八地获得无分别智慧宝自在,所以称为宝珠持明。九地以无贪修行刹土、行持事业故称为莲花持明。十地圆满而行利众事业,因此称为宝剑持明。
任运持明是指佛地。《业次第论》中云:“较前力圆满,如说净垢染,佛之三智慧,任运持明者。”有些阿阇黎认为一地至七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在三清净地。但这是因为他们尚未懂得圣教密意。为什么呢?因为从初学地至佛地之间为四持明经行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