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1)
第一百一十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
《前行引导文》也分了共同前行,里面主要是讲如何生起想要解脱的心。因为我们自己现前佛性,最终所有的修行者都要到达的一个最极果位就是成佛。在成佛的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必须要生起想要解脱的心。如果没有一个想要解脱的心,自己还是想在轮回当中追求一些世间的安乐。这个终极的解脱和我们获得觉悟二者之间不相应。如果想要终极解脱的话,首先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心必须要生起来,如果要产生解脱的心,这里面就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对当前我们正在流转、正在安住的环境和现在的状态就叫做轮回。我们首先要对轮回生起一个厌离心,要厌离轮回,知道轮回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地方,它和解脱、觉悟二者之间是不相应的。因为轮回的本体、轮回的因果等等,都是和我执、烦恼、染污等等相应,而解脱、觉悟的本体、因果,从方方面面来去观照的时候不相同。
如果我们对轮回仍然有兴趣的话,就不想解脱。如果想要解脱,必须要了知轮回不圆满,或者说轮回当中不可靠的地方和染污的自性,或者它是一个痛苦的因,痛苦的果,都是因果轮回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这个轮回当中,也有一些暂时的快乐,然后有一些暂时的一种善法,但是暂时的善法和快乐,不能够永远保证这样的,所以暂时的快乐会被痛苦所替代,暂时的善念也会被恶念所替代,这就是轮回不可靠的地方。
假如我们能够在轮回当中一直保持善念,就可以在轮回当中一直保持善趣的快乐。作为凡夫众生来讲,这是做不到的。因为内心当中存在无明、我执,对万法的本性不了解,就会产生非理作意,就会生烦恼,生烦恼之后就会去造业。只要在轮回当中流转,就是一个不可靠的地方,所以说必须要从方方面面了解。我们要了知轮回的过患,这是果,然后业因果的这个部分是它的因,把它的因和果都要思维得非常全面,确定不管是在轮回的善趣,还是在轮回的恶趣,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要出离的。轮回的果的善趣和恶趣都是不可靠,导致善趣的因和导致恶趣的因是什么?那就是第四品当中讲到的因果,就是有漏的善业和恶业,这样的话当然不可靠了。我们满足于一个有漏的善,我的心很善,在做一些善法。这就可以吗?这个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有漏的善它导致善趣,那善趣怎么样?现在我们就在善趣,对不对?我们就是在三善趣之一的人道。难道在人道里面是很快乐的事情或者是很圆满的地方吗?我们观察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有很多的痛苦,比如说讲到了人道的生老病死苦,或者说苦苦、变苦、行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等,这样观察分析的时候,人道当中也有很多的痛苦,而且所谓的快乐也是变化无常的。
这样理解完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如果没有产生想解脱的心。整个轮回的果不管善趣恶趣,还是善恶趣的因,就是善业恶业,这些都是需要整体出离,而不是说只是需要从恶业当中出离,我只需要从十不善当中出离,十善业道我就不出离了,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没有以想要解脱的出离心来摄持十善业道的话,这种十善业道只能够变成善趣的因,那变成善趣又怎么样?对不对?我们现在就是善趣,观察之后仍然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安乐可言。
即便到了天界,我们如果通过思维轮回过患当中天界的状态,完完全全的全方位的了知了,而不是看到一些宣传材料里面,比如一些影视剧、小说里面讲生天之后永远安乐如何如何。如果我们相信了错误的广告,可能就会入歧途。佛陀是很全面的,不是他的智慧眼有限,只能看到一部分人生天之后,好像很长的时间当中他的智慧用尽了,只能看到这些人到天界当中享受很多的快乐,之后的事情就看不到。佛陀的智慧很细很圆满,而且他看得非常的远,所以知道通过有漏的善业生天界,也是一个阶段而已。这个阶段放在整个轮回当中也是一刹那而已,看起来很长很长,其实放在整个轮回当中,就是很短的时间,最后又会恢复到恶趣中去。
整个轮回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所以想到整个轮回周而复始这一点就会生起厌离。我们生出离心的时候,要知道每一道的痛苦都是不可靠,六道的每一道都是这样一种实际状态,了知之后,我们就知道这是痛苦的,还有一个就是生痛苦的地方,就是它周而复始的模式。你再怎么打拼再怎么努力得到了这个人身。其实我们现在的人身就是上一世打拼得到的一种状态,我们得到之后又怎么样?现在仍然在纠结痛苦当中,慢慢一天一天一个月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死了之后,从零开始,又要从头再来。下一世是从哪个地方开始?你醒来的时候,是一只小狗还是在哪个地方?这个都不好讲。因为今生当中你的行为也要影响后一世的走势。不是说我希望后世到天界,我希望后世投生到一个富贵的人家,我希望后世很快乐……那只是我们希望而已,你投生的情况要看你自己今生当中到底做了些什么准备?我们一世一世的这样过去了之后,最终来讲就是一个让人厌离的模式,不是说我通过打拼之后,永远可以保持守恒的一种快乐。在整个轮回当中都没有,如果你要寻找一个永恒的守恒的快乐,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走解脱道;如果你不想走解脱道,即便在轮回当中拼命的造再多的善业,注定没办法让你达到心中所想的永远快乐的状态。全方位思考之后,我们就想,既然轮回当中的一切都是没有可靠的,到底有没有一个我完全付出之后,它所得到的果就是不改变的。真实的一种让我永远的保持一种恒长寂静快乐的状态。我们说,这个有,叫做解脱道。
出离心有两个方面,第一,对当前的整个轮回要了知,有一个出离。第二,我们要追求离开这轮回之后寂静的解脱快乐。一个是要厌离当前的轮回和整个轮回的模式。主要是它周而复始的模式,努力完之后归零让人厌烦,没有办法一劳永逸。还有一个,如果我们现在努力的付出,按照这些教导去做,一旦成功之后,就不会再反复的叫解脱道。我们对比之后,两个方面都要思维。一方面思维解脱的利益,一方面思维轮回的过患,思维完之后要刻意的做比较。如果不比较,就不知道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如果经常性的比较之后,我们就会对轮回越来越没有兴趣。为了轮回的事情,把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放在追求轮回当中去,当然就是说你在轮回当中生活,必须要付出的时间精力还是要付出,但这个已经不是终极目标了。这是必须要做的,不做不行的状态。我们自己的主要思想就是一心一意的追求真实的解脱道,永远快乐的解脱道。不单单是自己快乐,而且也要让众生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无罪业的快乐,这种快乐里面没有隐患。
所谓的隐患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快乐、善业当中就有隐患,什么隐患?就是以后还要继续轮回的隐患。因为里面的我执、烦恼都会参与到我们的善法当中来,如果我们在修善法的过程当中,我执、烦恼、嫉妒、傲慢参与了,那么你这个善业就带来了很多隐患,对不对?如果你这个因里面有隐患,它的果成熟的时候,没办法获得很纯净的快乐。
解脱不是这样的,解脱里面的所有善业都是以最清净的因摄持的,比如说相应于无我的正见,相应于解脱的正见,相应于菩提心的正见,还有这些三轮体空等等,所有这些让我们的果不退失的因素在解脱道当中,都要刻意的加进去,要把这些所有利于我们获得最究竟觉悟的因素,加到我们修行的善法当中,所以说解脱的快乐里面没有隐患。让我们修持解脱道善因的时候,也是告诉我们说这些是有过患的思想,不能够加进来;那些是对我们有利的,比如说菩提心,每个事情都不要忘记以菩提心摄持。让我们修这个因的时候,刻意地让我们把这个因修的干干净净的,不夹杂轮回的思想,不夹杂自私自利的思想,不夹杂三轮执著二取的思想,都是用最清净的因素来摄持这个善根。
它的因非常的清净,它的果一旦成熟之后,我们就不会担心自己正在享受着快乐的时候,我正在享受菩萨果位的时候,突然就堕落了,突然就变回众生了,好像从一个美梦当中醒来一样,这种情况是不会有的。成佛之后也不用担心。为什么?因为在所有因素当中,已经刻意让我们对治整个让我们退失的因素,该对治的对治了。如果我们一旦获得了这种果位之后,就是一种很清净纯粹的,而且没有退堕因缘的果位。因为现在我们所有轮回当中的因素,都有重大隐患,所以没有办法安安心心的去享受快乐。我们正在享受轮回快乐的时候,也在随时担心这个快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有了,这方面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去一些地方旅游,去的时候欢欢喜喜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不会出现问题,或者去的时候很高兴,回程的时候会不会出现问题,都是不好说的。
我们在轮回当中,没办法放开手脚去享受这个快乐。因为它里面本来就带了很多的隐患,所以对于这种快乐志向高远的人根本不会满足,觉得这个快乐不是我真正追求的,应该追求一个更圆满的安乐。既然它的安乐要圆满,它的因也绝对不能简单,应该要求更高,也只有更高要求的善因才能获得更圆满的善果,这也是一种因缘法则。
我们在思维的时候,第一,是对于轮回的整个状态要思维得清清楚楚;第二,要刻意去对比的解脱的状态,然后完全对比之后,就会对解脱道越来越有兴趣,对轮回的思想、行为就会越来越愿意出离,这就是我们共同加行需要了知的比较重要的部分。要获得解脱必须要善知识引导,所以要依止上师。然后要进入到不共加行,开始通过皈依正式趋入于佛教的修行,然后发菩提心让我们的心相应于最究竟的果。
虽然现在我们还是刚刚的进入大乘的修行,但是入门的时候,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的教育从胎教就开始了,用一些好的东西影响他,生下来之后,一两岁两三岁就开始影响他了,引导他的心量开阔性的思维等等,刚开始的教育很重要。现在我们进入大乘的第一步就是菩提心,广大的菩提心,直接和佛果遥相呼应。如果它的果实佛果,我们现在入门的时候用了很狭隘的心量,这个时候就是直接不相应的。虽然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调整,但是我们入大乘道的时候,就必须要接受这种高级教育。这个高级教育就是首先要了知菩提心的体性,发菩提心的必要性,还有种种的修法,然后怎么样去训练,一系列系统性的训练让我们产生对菩提心的认知,然后愿意去修、愿意去发,很乐意让它在我们相续当中生起来,然后为了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对治它的障碍。它的障碍违品是什么?就是无始以来所形成的自私自利的我爱执,就是必须要对治一切考虑自我的思想。
修菩提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打压我爱执,一方面就是刻意引导生起他爱执,也就是利益众生的心,这方面生起来之后,我们为了利益众生要发誓成佛,这就是修菩提心。现在我们正在学菩提心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大乘道从入门就是从菩提心开始,中间也是始终以菩提心作为核心,最终菩提心圆满,就通过这样果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没有时间的局限,到底利益众生五十年,还是八十年,这个没有,只要众生存在,就一直会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现在进入大乘道之后所训练的课程就是从菩提心开始的。皈依是进入整个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进入整个大乘道的基础。大乘道是解脱道的升级版,也可以这样讲。
因为共同的解脱道,就是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大乘的解脱道除了从轮回分段生死当中解脱之外,还要从很细微的一些变异生死当中解脱出来。不单单是自己要解脱,而且要为了一切众生解脱。我们通过以前的生生世世的准备发愿,今生当中我们已经有了,或者说从某个程度上,我们做好了准备。什么叫做从某种程度上做好准备?佛经、论典当中,还有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大乘理念,我们听完之后,愿意接受,愿意按照这个去做。其实就是从某种程度上做好了准备,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是什么状态?听到大乘的思想就没办法相应,相应不了,也不愿意。凭什么我要利益众生,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就行了,我一个人解脱就行了,这就是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大乘。
现在基本上很多道友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管怎么样,虽然现在很差劲,但是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意乐还是有的,对于大乘道闻思修行的意乐还是有的,这是从某种程度上做好准备了。做好准备之后,我们听闻之后,入门之后还有很多的训练,一级一级的训练都要去做,慢慢慢慢地就把我们的心训练成一个标准的大乘行者的心,我们的行为也是逐渐逐渐规范化,变成一个菩萨的行为。
菩萨当中也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第二个阶段是加行道,即暖顶忍世第一法位;第三个阶段上升到入门了,或者进入到圣者位了,就是一地到十地之间,相当于菩萨比较高级的状态了,这个圆满之后就是佛位,就是真正实现了我们发心成佛的最终目的。通过我们的努力最后实现了佛位,就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第一个承诺,我们承诺要成佛,这个承诺我们首先已经达到了;第二个承诺比三个无数劫可能比你成佛的时间还要长的,但是不会比成佛更困难,这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
为什么利益众生的时间,比我们从发心到成佛的时间要长得多?众生、从发誓到成佛之间,有些地方说三无数劫,有些地方说不需要那么长时间。这个方面可能很困难。为什么困难呢?因为从一个纯粹凡夫人的思想行为逐渐逐渐调化成为圣者,然后从圣者过渡最后成佛,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障碍违缘需要对治,才能圆满成佛。成佛之后,作为大乘来讲,只是两个誓言当中的第一个誓言已经实现了。第二个诺言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时间比修行成佛的时间长得多。虽然时间长,但是利益众生的过程不会比成佛更困难。虽然这么多众生要调化,时间也要长,但是这是以佛陀的身份,利益众生是无勤作的。那是没有困难的。虽然看起来好像那么长时间,但是只要是成佛之后,利益众生是无勤任运的方式,时间长短对他来讲没什么,这是不需要考虑的。
这就是我们的两大目标,第一是发誓成佛,第二是成佛之后利益众生。大乘道的修行者获得佛果的时候,就是真实利他的开始,它不是一个终结,不是说终于熬到头了。现在开始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了。成佛之后是广大利他的开始,以前虽然他也在利益众生,但是十地菩萨、八地菩萨、初地菩萨,或者说现在我们利益众生,都有局限性,没有办法像佛那么任运。成佛之后就可以开始任运地展开利他的事业。他自己的事情完全做完了,下一步就是纯纯粹粹一步一步的引导刚强难化的众生或者上根利智的众生,反正就把这些众生逐渐安置在人天果位、声闻缘觉的果位、菩萨的果位或者佛位。这是以后我们慢慢一步步要达到的,现在我们是正在为了利益众生发誓成佛的阶段,我们要完善自己的修行,自己获得究竟的果位之后,我们就开始利益众生。在此之前,绝对是要跟随自己的能力。虽然正在有学道修行,但是也跟随自己的自己的情况去做利他的事业。到了成佛的时候,真实的利他开始了,因为那个时候所有的自利圆满了,所以剩下的事情都是利他了,这就是我们发誓成佛的菩提心所修学的一些内容,以及它的过程。
修菩提心的时候,前面我们也讲了四无量心,也讲了如何修菩提心,现在我们学的是菩提心的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已经学了,现在我们在学习行菩提心训,行菩提心主要是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已经学习了,今天要学习的是第五度静虑度。
己五(静虑)分二:一、静虑之必要;二、真实静虑。
修学静虑,有两个部分。第一是修静虑的必要。为什么要修静虑呢?在静虑的必要科判下面讲了很多都是属于修静虑之前的前行,也就是前期的准备。如果我们要真实开始修静虑,要依止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要把耽误或者妨碍我们修禅定的很多执著必须去掉,把这些准备好之后,就可以真实地修。
庚一、静虑之必要:
静虑到底有什么必要性呢?首先我们看静虑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讲静虑的必要性。其实静虑等于有些地方讲的三摩地、禅定、等持等等,有很多不同的名称。“静虑”的“虑”字就是粗大的分别,各种各样的分别。静虑就是把这些分别念寂静下来。
到底什么样的一种分别需要我们来寂静?比如对轮回的执著,这个方面就是虑,这方面就是种种的分别念。我们通过修行不耽著轮回了,就是一种静虑。在《入行论》的第八品静虑品当中也讲了静虑。即生起真实的世俗菩提心。《入行论·静虑品》需要寂静的分别念是什么?就是耽著自我的思想,这是一种虑,就是一种分别。必须要把这种耽著自我的思想平息下来,要把它消灭,然后生起利他的思想,就是生起真实的世俗菩提心,这个叫做静虑。
还有一种需要寂灭的分别念是什么?比如说二取三轮的执著,这方面就是属于一种虑,就是通过无我空性的修行,安住在无二取无三轮的状态当中,这个叫做静虑。这个静虑需要很多层,我们的分别念有粗猛、细微、最细微等等,有些相应于恶趣,有些相应于轮回,有些相应于小乘,有些对于究竟的实相作障碍,所有的分别念都需要寂静。因为所要寂静分别念的层次不同,修行的方法也不同,有些时候是通过相应于出离心的方式来修的,比如有些时候我们的分别念很粗猛,喜欢胡思乱想,就说这种分配量特别多,静不下来学习或者打坐。这个时候的对治方法就是让我们去修寂止,修一缘专注有时通过数呼吸来让控制自己的思想,有时通过看眼前眼前的佛像来控制自己的思想就是以一念治万念,通过一个分别念来就对治诸多的分别念,把所有的分别念集中在一个上面,就可以让自己的心专注一处,这方面也是一种静虑。
知道了静虑的意思之后,那么必要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修静虑呢?因为我们的分明念很多,动摇不定。如果我们的心不寂静下来,就没有办法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中现前我们需要达成的目标。《入行论》注释当中讲了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的心很散乱的话,它的所缘就不清楚。打个比喻讲,比如很多寺院的墙上有很多壁画,画得很精美,房间里面如果没有灯的话,我们可能要用一支蜡烛或者一盏油灯去看画上面微细的线条或者写的字。这时候你的灯是否稳定是个决定因素。如果有风,灯不稳定,它摇来摇去的,你就看不清楚到底画了什么;如果你的灯很稳定,就可以在稳定的状态当中,把整个画的细节,里面的字,可以透过清楚稳定的方式了解。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过于散乱,内心当中没办法现前需要现前的出离心、菩提心,或者让我们心专注下来。有时念心咒,也要把我们自己观为本尊,然后在心间观咒轮,一直要在不散乱当中念咒,只有在这种状态当中,它的咒力可以发挥。如果我们一边念咒一边散乱,咒语、佛号的力量,也就没办法显现出来。如果我们要修胜观也是一样的。修无我如果心很稳定,在无我的见解上面定的时间越长,无我的能力就会越来越显发出来,可以对治我执、现前证悟。如果你的心散乱,前三秒钟在观无我,第四秒钟的时候,已经散乱了,不知道想哪去了。你的无我有的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而且没有的时间比有的时间多得多,它的效果很难显发,这就是它的必要性。
菩萨的静虑可能都是以菩提心摄持的,越往上的静虑,里面有利于觉悟和现前实相的要素,会越往上越多。一般的世间禅定里面的因素就是一个寂止,把自己的心寂静下来,里面可能就没有五欲的执著,没有五盖或者这些粗大的耽执,这个禅定里面可能这些因素比较多一些。而世间的禅定里面有没有,出离心、无我空性的因素?没有。因为它只是世间低层次的禅定。里面没有获得解脱的因素。如果是小乘的禅定,可能就要比世间的禅定,有利于解脱的因素多得多了。比如说它的出离心肯定有,他修禅定的时候也是带着我要解脱的心来修的,我要解脱轮回,他带着这个思想来修禅定,里面就多了一个出离心。然后如果要出轮回,可能里面要多一个无我空性见。小乘的禅定比世间禅定要多很多因素,大乘的禅定肯定更不一样了。菩提心肯定是有的。我修这个禅定干什么?我肯定是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他是带着这种思想修禅定的。里面的因素就要比小乘和世间都要多了,然后再加上有二无我的空性见解。密乘的禅定可能还有等净无二这些大圆满的见解等等条件全都具足了。虽然都是静虑,但是越往上越丰富。为什么?因为要达到什么目标,必须要里面具备什么因素,我要达到一生成佛的目标,必须要在你的寂止或者静虑当中,具备让你一生成佛的所有条件。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帮助你往生的条件。如果没有具备那就不行。虽然很努力,但是也只能达到你所修的法当中有什么东西,最后也只能成熟这些东西。条件所限。
为什么说大乘的修行很复杂,尤其是密宗的修行很复杂?有人说这么复杂,干脆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这么复杂?杂并不是没事找事,故意搞一些复杂的东西。因为你要达到的果,是要求这么快那么大那么多。你的准备工作呢?比如说你说一块钱好挣,我就准备一块钱,但是目标很大,要去漫游太空。一块钱怎么去漫游太空?对不对?那是不行的。漫游太空这么大的计划,必须要去方方面面的条件都要具足。为什么密宗复杂的多呢?原因就是这样的。你要一生成佛,当然就要具备很多因素,如果这些因素不具备了,只是喊一个口号或者只是说我要成佛,这是做不到的。
越往下的条件越少,因为它达到目标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快速,没有时间限制,比如三无数劫,我就按照三无数劫的条件去准备,相对来讲就不需要做那么多不一样的修行,如果要一生成佛的,里面要具足的条件肯定多得多了。虽然都叫静虑,但是因为它要达成的目标不一样,所以里面需要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需要把心静下来,修一些寂止就可以了。从这个方面来讲,静虑的必要性主要是让我们的心寂静。就是制心一处。
如果要把我们的心专注在这个实相上面,就是专注于实相的静虑。如果我们要修无我,就是专注在无我的静虑。里面有很多条件,不是说只要你打坐,就是解脱道。这个不一定。也许你打坐只是一个世间的禅定。虽然也在做,但是会不会发生出世间的东西呢?不会。因为没有这个因素。因为你的禅修当中没有这些因素。虽然很勤奋,但是再勤奋也不行。比如一个农民非常的勤奋,每天都是用锄头在田里刨,种子也没有。会不会因为勤奋的缘故,就可以收获西瓜呢?那是不行的。关键是说地里种了什么东西,然后你再勤奋那就可以了,如果没有种的话那就不行。菩萨的静虑里面肯定是具备了很多菩提心、空性等等,这方面就是说修静虑的必要性。
下面我们再看原文当中,讲的是我们要修静虑之前,要做的准备。首先环境,环境对修行者来讲也很重要。
如果首先没有避开一切喧嚣散乱的环境而依止寂静处,那么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所以最先远离散乱对我们每一位修行人来说都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要找一个适合修禅定的环境,适合禅定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虽然修静虑的高级阶段不可能受外界的影响,越往上修禅定的功夫越好,受干扰的因素越少。如果刚刚修禅定的人,相续当中还没有生起一点点禅定的境界。这时环境就显得很重要了。找一个相对寂静的环境,对我们修禅定非常必要。这是一个条件。
首先要选择远离一切的喧嚣散乱的环境,非常喧嚣,吵闹,经常有事情发生的环境。你刚刚坐下来,那边开始要你处理事情了,这个事情又出来了,在这个状态当中,本身我们的心就很浮躁,现在想要通过训练让我的心静下来,本来浮躁的心,再加上一个复杂的环境,连让我们展开训练的机会都很少。我们要尽量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依止寂静处。如果没有在一个寂静处修行,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禅定。对于初学者来讲,要生起禅定很困难,所以最先要远离散乱,这对我们每位修行者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自己有条件,比如说有些出家人相对来讲,这方面的条件就容易具足。因为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离开一些容易导致散乱的环境,他们选择的余地非常大;如果是在家人选择寂静处局限性特别多。因为有家人或者要工作,有这样那样的事情。白天要工作,晚上还有很多家务、陪家人聊天等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更多散乱的因素。
上师老人家说,想方设法尽量创造一个相对寂静的环境。如果有条件,家里的某一间房子专门禅修。里面的东西尽量少一点,简洁一点,如果东西特别多很杂乱。对于禅修也不是特别有利。如果能做到是最好的,相对简单、东西少的环境当中,比较有利。因为外在的环境也会对自己的心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的寂静的环境,就要选择一个寂静的时间段,比如说早上早一点,现在我们说晚上晚一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静下来,这个不好说。如果退回去二三十年,基本上晚上七八点钟就没什么动静了,大家都静下来现在的话。现在晚上七八点钟正是热闹的时候,很多人在晚上七八点钟才出门了,狂欢才开始,广场舞的音乐才放起来,这个时候肯定不行的,可能十一二点都不一定静下来。如果太晚了也不行,第二天还要工作,如果可能的话,早上早一点,相对来讲寂静一些,修禅修要好一些。如果白天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安排,相对来讲把事情做完了,就舍弃一些就上网、看电视时间,这些都不要了,我就去修禅定。专门把一个小时或者一段时间安排出来禅修。
禅修之前也是要做好准备,如果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首先把所有的事情要做完,该处理的事情,家务活全部都做完,不要打坐期间,突然想起来好像像煤气灶没有关,跳起来关煤气灶,中间不要处理这个事情那个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要准备好,手机关机,或者放在其他地方不要听到声音,这个时间段就是不处理这些事情。上完卫生间、电话线拔了,这个时候什么都不管,开始修禅修,修完之后再处理其他事情,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寂静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应当这样思量:凡是聚集均是离别的本性,
前面是环境,下面就是说我们耽著亲朋好友。如果我们过于耽著亲友,在修静虑的时候也会变成一种障碍。虽然这一段引导我们放下很严重的执著,但是作为亲人来讲完全不执著,也是不现实的事情。我们的执著过度之后,因为自己的注意力等等都在上面,所以过度了之后,他们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是。能够放弃一部分的执著,对自己修禅修也是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应当这样思量:凡是聚集均是离别的本性”,这是总的原则。聚积必散,所有聚集的最后都是离别的自性。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反正肯定最后都是要分离的。没办法说因为我特别执著的缘故,所以是不是就是会出现一些永远不分离的情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分离的。
被动的分离和主动的放弃执著又不一样,这方面就是告诉我们。不管我们再怎么执著,最后都是离别的本性。
如父母、兄弟、夫妻、亲友甚至是与生俱来的身躯骨肉也终将各自分离,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贪执无常的亲友有什么用呢?
父母、兄弟、夫妻、亲友,甚至于我们生下来就是身心一体的身躯骨肉也终将会各自分离。死了之后,神识离开身体去该去的地方,被业力牵引到善趣、恶趣、极乐世界,身体就留在世间当中,天葬、火化、土葬或者水葬等等,有很多情况,这些都会分离的。
既然如此,我们贪执无常的亲友、耽著无常的身体有什么用?耽著这些不单单没有用,也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尤其是会影响静虑。如果你不追求解脱道,没有什么想法。我又不想追求解脱,不想修静虑,这样就另当别论,关键是现在我们学到静虑的修法了,我们需要修,而且也有兴趣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要分析,什么是对修寂止有利的,什么是可能出现障碍的,就是过度贪执无常的亲友这个有可能是一种伤害。因为很耽执,一点点事情也必须要去分你的心。如果很多事情分心,就没办法去修持静虑。在你修静虑的时候,脑海里面就是这些东西,那就没办法修寂止。
这样思维以后就该恒时独自一人居住静修。
这样思维之后,应该恒时独自一人居住静修,这是属于那种很理想的状态。自己作为一个上等修行者,最有利于我们修静虑的状态是这样的。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讲了这个情况,不是说谁都有这个条件的,或者这种福报不是说谁都可以有的,所以很多人没办法,可能想要独自一人居住也做不到。因为他还有家庭还有很多责任,需要去成办。
上等的修行者,如果能做到的话就恒时独自一人居住静修,这是非常好的。
如寂光大师说:“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我独自而安住。”
寂光大师是米拉日巴尊者的一个大弟子,他的传记在米拉日巴尊者传里面有。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是大概提了一下他依止米拉日巴尊者的前后因缘。这位了不起的寂光大师是这样讲的,“独自一人修佛果,道友二人修善缘,三四以上贪嗔因,故我独自而安住。”他说,如果独自一人住在寂静处修行可以得佛果。当然这个得佛果的前提是已经具备了得佛果的因素。他该学的学了,比如说按照他们按照米拉日巴尊者的传统,对于大手印教法该修的修了,他的见解已经有了,在这些条件都具足的情况之下,才可以独自一人修佛果。
如果什么都没有,你说一个人修行得什么?那就看你相续当中有啥了,像这样的话,到底是得佛果,还是得什么,那就不好说了。关键是说一人修行得佛果里面的意思,不是说你就是独自一人修行就可以得佛果,而是说你在独自一人修行得佛果之前,你的相续当中具备什么条件?具不具备大乘菩提心、空性见,比如说大圆满、大手印的见解到底有还是没有?
如果这些都有了,那么再加上独自一人修行的话,就很容易得到佛果,很容易成就的意思;“道友二人修善缘”,如果实在不行,道友二人一起修行的话,两个人互相督促,也可以变成修行的善缘。当然这就变成修善缘了,就不是得佛果了;“三四以上贪嗔因”,如果再多的话,三个人、四个人以上,那就有可能变成贪嗔痴的因缘,经常容易生起贪心和嗔心,容易生烦恼。那么在这三个选项当中,“故我独自而安住”我是希求佛果的,所以我是独自而安住。
这个教言也是很著名的教言,当然放在我们身上也要看实际的情况。是不是三四以上决定就是贪嗔因呢?这也不确定。关键是道场闻思修行的气氛,还有大家的道心如何,这方面都要看的。尤其是刚刚修行的人,听法没有听多少的,思维的正见也不是那么完善的,他一个人要修行是不是能得佛果呢?这不确定的,刚刚闻思修行的人,依止一个优秀的团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互相帮助的方式,没有完善的见解完善起来,不如法的行为相互修正,这样就可以。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他就可以独自修行了。什么时候可以独自修行呢?像无垢光尊者的《窍诀宝藏论》里面也讲了,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上师独自修行,比如说你的见解非常地稳定,没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如果还有很多问题搞不清楚你就跑去独修了,修到一半的时候这个问题怎么办,解决不了,又跑回去问,这可能是还不到时间。还有上师愿意开许了,或者相续当中对修法方面没有什么怀疑。这些方面条件都具足的时候,可以独自修行。
对我们来讲,如果看到“独自一人修佛果”,就想:我要佛果,我就独自一人修行。但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具备这些条件了?因为在其他地方也是开出了什么时候可以独自修行的一些条件,如果我们不看不学的话,就冒冒失失的跑去独自一人修行,就很有可能误入歧途。所以,如果是到了所有的条件都具足的时候,当然独自一人修是最好的。但是初级阶段的话最好是长时间依止善知识、善友,依靠一个很优秀的团队,这对我们修行是很保险,而且是可以稳步上升的助缘。
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们往往都是拥有财产受用也不知满足,并且随着财产的增多,吝啬之心也越来越增长。
这些道理都是让我们放弃过多的、不必要的执著,比如前面这一段就让我们放弃对亲友的不必要的贪执,。当然,有些出家人的,或者有些在家的修行人,如果有条件的话,当然也可以离开亲朋好友去寺院去参学,或者条件具足的时候去闭关修行都可以。但是如果不行,没办法离开,就逐渐通过观修亲怨无常等,来放松对亲友过度的执著,这样也可以靠近这个目标。
这一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对于财产受用的欲望,也是静虑的障碍,如果我们对于财产过度的耽著的话,那么自己心思就是天天在想,怎么样赚更多的钱,。我们的思想天天想赚钱的话,就没有心思去修静虑了。而且在静虑的时候脑海里面就会自动的浮现出很多很多白天的事情,很容易散乱,不容易让自己寂静下来。这也告诉我们耽著财富,如果你想要拥有很多的财富,而自己的福报又不够支撑的话,那怎么办呢?就必须要去花很多时间去打拼,但打拼不等于获得。有的时候你自己有一些福报,打拼了之后你就获得了和你打拼等同的财富,这也有可能。但有很多人抱着赚大钱的想法,也是投入大很多的时间精力去打拼,最后只能得到很少很少的钱。所以,如果我们对财富的向往很强烈,那么当然就想用更多的时间或者花更多的精力去寻找财富,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让自己的心极度散乱。
有些人如果能够以比较轻松的方式赚到一些钱,那当然可以,像这样不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打拼也可以,这个时候就很轻松的得到一些受用也可以。或者说不管怎么样,修行重要,现在我的财富已经足够支撑我的家用了,可以支撑我的修行,不用花太多时间赚钱也可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对于财富,我们的心基本上是不满足的,没办法驾驭这些东西。尤其是对财富的欲望,这里面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不是说财富是罪恶的根源,而是说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往往我们拥有财产受用也不满足,基本上没有一个满足的时候,然后不满足就想挣更多的钱,但是随着财产的增多,吝啬的心也越来越增上,。
如颂云:“何人具财彼吝啬。”
“何人具财”,基本上来讲,世间人的心态都是这样的,何人具财,哪个人有钱,这个人就是很吝啬的,方方面面都舍不得花钱,也不愿意给别人,有时候自己舍不得用的,就是何人具财彼吝啬。
还有“愈有愈贪如富翁”。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愈有愈贪,刚开始的时候定个小目标,然后去追求这个小目标,得到之后再定一个小目标,又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去发展,然后得到之后,他就想到:如果得到一千万就可以了,然后算一下好像基本上够用。但真正得到的时候还是不够,觉得还是不满足,如果再得到一个一千万的话就够了,又开始去拼命追求。就在这样不断的追逐过程当中永远满足不了,是没办法满足的。
其实一个人能够用多少呢?一般的吃穿生活的话,真正必须要用的花销不是特别多,但是不知足的心,欲望心没办法满足,生活方面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你能够吃饱一点穿好一点,这方面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关键是欲望很难满足,你身体的需求还有饮食的需求,你的胃就这么大,是吧,不能说做手术把胃扩大一点,我吃多一点。这没什么必要,而且再扩大也不可能胃把你的身体包起来,或者你专门雇辆车把你的胃拉住,然后就到处去吃,这也不现实的。所以你能用多少呢?你吃就吃这么多,你穿衣服就穿那么多,然后就是你的房子你的床,你睡觉翻来翻去也不可能滚出几公里之外了,你还还不满足,是吧?其实你能够睡觉的地方只有这么大。这方面的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欲望这个东西是满足不了的,到底多少你才能满足呢?是吧?其实是满足不了的。最后,你都成了宇宙首富了,你还是不满足。
所以,欲望永远满足不了,只有一个对治,那就是知足少欲,只要知足少欲,知足就是满足的意思。当然我们再再讲知足少欲不等于贫穷的意思知足少欲是很容易满足,当然越来越多他也容易满足,没有永远满足不了的心态。“愈有愈贪如富翁”,富翁就是这样的,基本上是愈有愈贪,很多时候一定要等到破产,一定要等到什么时候之后,最后什么办法都没有了,但是不是之前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呢?其实之前都是在欲望增加的过程当中,总觉得还不够,一直追加投资,其实如果那个时候你收手撤出肯定有回旋余地的,但是总是要撞南墙,总是要等到某某风暴来了,然后破产之后,才开始哀叹。这是没有必要的。
一般人的这种欲望,他没有了知这个道理,没有训练他的心知足少欲,很少有人真正自动地走出来,没有福报的人他就走不出来。当然你完全没有物质基础,我们来谈知足少欲是谈不了的,所以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真正有福报的人,有了一定物质基础之后,他就会觉得可以了,就选择一种稳定的生活了。如果没有福报的人,虽然他的钱财,存款的数字在不断的叠加,“零”在增长,但是他的欲望也在随着增长,没有真正地富裕起来,他的心不满足就富裕不了。真正的富翁他就懂得知足,这就是一种规律。
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去打拼呢?你要去攀比的话,当然永远都有攀比的对象,因为我们自己的能力有限,要攀比的话永远是没办法安宁的。所以如果你觉得差不多可以了,那就可以适时的终止,然后把时间精力用在更需要用的地方。我们的时间,我们的寿命并不是长的用不完,如果寿命非常长,用不完的,用生命去做一些无聊的事情也可以,我们精力过剩到没办法消耗了,然后去消耗到其他地方去。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时间、精力、寿命都有限,如果你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在追求财富上面,投在欲望的满足上面那就是浪费了。那么如果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资在静虑,投资在闻思修行上面,就可以让我们的心早日自主,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定,获得觉悟。
这段话对我们的教诲是什么呢?我们不要想去满足我们的欲望,满足欲望就像喝盐水一样,你口渴你想通过喝盐水止渴,这怎么可能呢?越喝越渴,所以没办法通过喝盐水来止渴。欲望也是一样的,永远没有办法满足欲望,欲望是满足不了的。因此说我们不要去想,什么时候满足了欲望就行了,欲望是永远满足不了的。如果说,小孩子不是给他买玩具,他就满足了吗?这个满足是暂时满足了,之后他这个玩具耍腻了,他的追求更高了,你再给他买一个同等档次的玩具已经不行了,他就开始打滚了,哭闹了,他有更高的追求。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的,看起来似乎是满足了你的欲望,但只是几天、几个月当中满足了,然后过段时间之后觉得还不行,又要去追求更刺激的东西,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高,最后上太空都满足不了了,没办法满足,去多了就觉得也差不多,新奇感过去之后就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足他了。有些时候说某一个物品你可能容易厌倦,好像满足了,但是总体的欲望是往上走的,欲望让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高,最后很难满足。
为什么说老百姓体会不到明星的痛苦,体会不到富翁的痛苦?有些富翁为什么一直很痛苦很孤单?我们说不可能啊,你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但是他的心气很高,他的要求很高,在整个世间当中已经找不到能够满足他愿望的东西了,满足不了他的欲望,所以他就天天痛苦了,他虽然有很多很多钱财,也没办法满足了。一般的人容易满足,一个乞丐容易满足,他只是吃顿饱饭就满足了,他要求低,要求低就容易满足。但是如果要求高了,越来越往上走,欲望是慢慢慢慢叠加的,刚开始的时候一点点东西就满足了,然后达到之后,如果不停止的话,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高,到了最后的时候他能够尝试的东西,能够想到的东西,世间所有的服务公司可以给他提供的服务,他全部都已经尝试了,再没办法再找不到了,怎么办?那个时候就极度地空虚了,所以他就没办法快乐,快乐不了。再没有办法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满足他了。所以说还是要知足,可以通过训练,通过静虑知道这些过患,知道知足少欲的安乐,了解之后我们就慢慢地节制自己的欲望。
有些时候说人类的发展需要欲望,从某个方面来讲是的确是这样,但是如果欲望过度了,的确让人的心很浮躁,没办法安下心来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总是不满足总是有欲望,所以应该做的事情不做,然后就去做别的事情,如果得不到满足,有些时候就铤而走险,动摇社会的稳定性。但如果能够知足少欲,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其实都是有很大必要的。尤其是对我们修静虑的人来讲的话,有一个知足的心是对修静虑最有效的。所以这里面的教言就是让我们懂得知足。
下面讲:
“无财之时离怨敌”的教诫。
“无财之时离怨敌”:当你没有财富的时候,这个时候怨敌就离开你了,怨敌盯着你不就是因为你有财富、有势力,所以遭到很多的怨敌、盗贼小偷这些;如果你没有财富,你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你不用出门的时候就不用操心了,不用操心保险柜是不是被偷了,或者我家里面藏了名画,是不是被谁盯上了,反正没有什么东西,所以出门很放心就走了,所以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因此说无财之时离怨敌的教诲的确确是这样的。
自己拥有多少饮食、财产、受用,也只会招来怨敌、盗贼等的损害。
自己拥有多少饮食,有多少财产,有多少受用,也会招来同等多的怨敌、盗贼等等的损害。尤其是这么多财富,你的执著越大,因此而感受的痛苦也就相应地增加了。
依靠这些财富,随时随地都是为积累、守护、增长而消耗人生,直到寿终正寝为止,除了受苦造罪以外再没有什么别的。
依靠这些财富,随时随地都在经历积累的痛苦,因为如果没有财富,你必须要去积累;然后第二个阶段是守护,有了财富之后你要想方设法让它保值,是吧?不要让它过度的消耗掉,所以你要守护它;然后守护的基础上,不满足还让它增长。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精力去做的事情,积累财富需要去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守护财富也需要分心,增长财富更加需要分心,所以就不断的通过积累、守护、增长财富,消耗自己的人生。
欲望是无穷尽的,但是我们的人生是有穷尽的,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穷尽的。最好的时间段就是青壮年的时候,这个时候思想也成熟了,身体体力都好,如果把最黄金的时间段全部都用在积累、守护、增长财富,到年老的时候身老体衰了,那个时候想要修行,也会出现很多力不从心的情况发生。所以说是消耗人生,直到寿终正寝为止,寿终正寝了,你积累守护、增长停止了,但是你的欲望没有停止,会继续延续到下一世。那么这个过程除了受苦遭罪之外,其实最终寿终正寝的时候,除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所受的苦、所造的罪业之外,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因为死了之后可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趋向于中阴,趋向于后世,这些财产一分有豪都带不走。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