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颂词回顾】《入_行_论》029 Back

【颂词回顾】《入_行_论》029

知幻园 2023-09-14



125



戊一(不放逸)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己一、略说: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菩萨,我们依靠七支供等加行、龙猛菩萨或无著菩萨两大传承仪轨来受持菩提心的正行、让自他生起欢喜心的后行,已经获得了非常殊胜的愿行菩提心,从此以后就应当坚定不移地守护菩提心,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并且努力做到恒时不违越菩萨学处。



126



己二(广说)分三:一、谨慎修学所修;二、谨慎所依暇满;三、谨慎所断烦恼。

庚一(谨慎修学所修)分三: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三、教诫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我们平时做事情时,最初未经反复观察,或者只是稍加观察而未经慎重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承诺“我必定要做”,然而经过一番详细观察才决定到底做还是放弃,这一点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我们受持菩提心则完全不同,舍弃菩提心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如来,尤其是娑婆世界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具有照见万法实相的智慧,他们通过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再三观察,觉得对众生唯一有利的就是菩提心,而且在修道的过程中,自己也是依靠菩提心而得以成就的。就菩萨而言,无论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还是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所有的菩萨也是在学道过程中,通过超越的智慧再再观察诸法的本体,发现唯有菩提心才能将众生从轮回的苦海中救拔出来,获得解脱。


诸佛菩萨以大智慧和大慈悲详加观察后,都认为菩提心对众生是最有利益的,我们虽没有诸佛菩萨的智慧,但凭借自己的见解抉择,在上师面前通过学习菩提心的功德,也知道了菩提心对自他的利益,懂得这个道理以后,经过反反复复的思维,才决定受持这种发心学处。在圆满了七支供等加行之后,于诸佛菩萨、金刚上师面前发誓“我要度化无量的众生”,对这样的承诺怎能半途而废呢?我们今天发下菩提心,明天就随便舍弃了,从此不度化众生、不利益众生了,这是绝对不能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但珍贵的菩提心却永远不能舍弃,《弥勒狮吼经》云:“希求菩提誓,恒时当坚固,犹如须弥山,永不可动摇。”意思是说,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应当像须弥山那样坚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或痛苦,永远也不能动摇。《文殊国土庄严经》中亦云:“不管出家或是在家,受持了菩提心以后,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舍弃。”佛陀在有关经典中再三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




127



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分三:一、异熟果堕恶趣;二、失毁利他行为;三、阻碍解脱。

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分三: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诤论。

癸一、真实宣说: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假设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从现在开始,往昔您怎么样发愿,我也是这样发愿”,一边合掌,一边大声地念了三遍。但之后的所作所为却不履行诺言,那么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和一切众生,如此一来,最终的下场绝对摆脱不了恶趣。



128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如果某人心里想要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布施给众生,后来又出尔反尔,没有进行布施,经中说这是饿鬼的因,《正法念住经》中云:“仅稍思量而未布施,则投生饿鬼,若已经立誓而未布施,则堕入众生地狱。”



既然这么做都会堕入恶趣,诚心以无上佛果与暂时安乐宴请一切有情,后来又欺骗了所有众生,怎么可能转生善趣呢?要知道,我们迎请的是一切众生,所承诺的并不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而是不可思议、极其殊胜的无上正等觉之乐。既然已发下了这种誓言,现在不但改变了主意,反而还要发恶愿,这样一来,果报自是不必待言。





敬摘录讲记036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记忆卡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