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香港大学演讲——<自心宝藏的探索>(二) Back

香港大学演讲——<自心宝藏的探索>(二)

 

                   自心宝藏的探索(二)

                          ——2011年11月香港大学演讲

 

三、心的宝藏需要开启

要知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宝藏。什么宝藏呢?佛在《如来藏经》、《楞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涅槃经》等许多经典中都讲过,就是众生皆具的佛性光明——如来藏。

这个宝藏,从最高层面来讲,十地菩萨也无法彻底现见,但从浅显的层面上说,只要你去学、去修、去挖掘,多多少少都能获取一些。打个比方说,像比尔·盖茨、巴菲特那么多的财富,人人拥有也是不现实的,但只要你肯努力,想维持比较好的生活,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普遍只重视物质,虽然这无可厚非,就像车不加油便会抛锚一样,人不从早到晚拼命地干,生活就没有保障了。但是,你们也想一想:当自己一味地为这些忙碌时,若没有时间调整自己的心,会不会得不偿失呢?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佛教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有人懂得该怎样挖掘。可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

《入菩萨行论》中也告诉我们:“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这个窍诀非常重要!假如我们不了知心的奥秘,纵然整日忙忙碌碌,想从外物上寻求快乐、逃避痛苦,终归也只是徒劳而已。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幸福”两个字,并将此常常挂在嘴上,特别是作家、媒体、影视,天天拿“幸福”大做文章。但是,又有几人真正得到了幸福呢?少之又少。问题的关键出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找对幸福的来源。

如果我们想要幸福,就要多少探索一下心的奥秘。当你真正去做了,是利根者的话,一反观自心就会了悟。这不需要长期研究,也不需要用理论细细推敲,只是依靠上师的一种表示——简单而甚深的窍诀,当下就会证悟心性本面。而这样的证悟者,在汉地、藏地的佛教历史上,也可以说很多很多。

从前,慧海禅师去参访马祖时,马祖问他:“你来这里有什么事?”

他回答:“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儿什么都没有,来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都不顾,跑来跑去做什么?”

慧海禅师忙问:“哪个是我自家的宝藏?”

马祖说:“如今问我的这颗心,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无有欠缺,何须外求?”话音一落,慧海禅师就开悟了,从此认识了本心。

所以,对有缘者来说,上师只需几句话指点一下,他当下反观自心,便了解了:“哦,原来世界的真相就是如此,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大道至简”!不了解的人,弯弯曲曲地探索、追寻,以中观的方法观察,以唯识的方法观察,以其他方法观察……但这些都是分别戏论。同样,学术界的人士,今天用考古研究佛教,明天用哲学分析佛法,虽然很想揭示其中奥义,但因为没有掌握关要,也始终触及不到深的层面。

这种层面,确实是一种深奥的境界,说深就极深;但说浅的话,也很浅,认识起来并不难。下面我简单地讲一讲——不过,讲密法可能不太方便,这要求听者修过加行、得过灌顶,有很多严格的条件。所以,我只是从密宗的理论上,讲一点与禅宗相似的道理,与诸位分享。

不管是教授、学者,还是一般的佛教徒,现在请你们观一观自己的心——

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这颗心,并不是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那样在大脑上,也不是在心脏里,更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有个“我”存在,认为“我”有一颗“心”,但是这颗“心”,到底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貌?……这么一一观下来,你会生起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稀有啊!原来心的本体是空性,同时又是光明。”

这种认识,在词句上,就是经论中所说的“如来藏”、“光明”、“法性”、“现空无别”、“明空无别”……但词句毕竟是词句,不是真正的认识,如果谁通达了这些名称背后的真实意义,那即使他看似只是普通人,也已经与众不同了。

就像藏传佛教的伟大上师麦彭仁波切,有一次他去求见大名鼎鼎的蒋阳钦哲旺波,被傲慢的侍卫挡在门外。麦彭仁波切奋力把门卫推到一边,强行闯进院内。一进门,见蒋阳钦哲旺波披着斗篷,蒙头坐着,他吓得大气不敢出,低头乖乖跪在上师面前。突然间,蒋阳钦哲旺波从斗篷里伸出头来,一巴掌重重拍到他头上,大喝:“你是谁?”麦彭仁波切当下开悟。

这是什么?就是禅宗的“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你的分别妄念被打死了,法身智慧就活过来了。在佛教历史上,依靠这种方式证悟的,可谓比比皆是,有直接获得极高境界的,也有一般的明心见性。所以,当我们开启自心宝藏时,这种直接的方式最为殊胜。像密宗的直指、禅宗的棒喝,都是以这样一种简单的表示,驱散修行人内心的贪嗔痴乌云,当下现前心性的光明。

其实,了悟心性,对任何一个人都至关重要。而且,这并不是修行人才能做到的,世间各阶层人士中,都不乏“见性”者,只不过他们不明说而已。所以,希望诸位在心性上多下点功夫,以认识自心,开启自心宝藏。

 

四、透视“色”与“空”的关系

倘若我们做不到像利根者那样很快开悟,花一些时间,用显宗的中观教理一点点分析、研究,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只要你以推理的方式,懂得心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乃至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推得多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认识空性的道理。诚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过,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色怎么是空,空又怎么是色?”甚至有人解释:“空,是色之外的空;色,是空之外的色,色和空完全分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建议你们知识分子,可以借助量子力学的分析,作类比推理。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是可以不断细分的,分子、原子、夸克、亚夸克……我们暂以“夸克”作为物质的最小构成单位。从瓶子的角度来说:瓶子的本体是不是夸克呢?是。那它是不是离开夸克之外的瓶子呢?不是,它“不异”于夸克。再从夸克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组成瓶子的夸克,就是瓶子,它不是离开瓶子之外的夸克。

如此从量子力学的分析中,也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色不异夸克,夸克不异色,色即是夸克,夸克即是色。这个推理很有借鉴性,现在推荐给你们,以后理解《心经》的这四句时,不妨一试。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瓶子是夸克,甚至是空性,那怎么用它喝水啊?”其实这里有两种层次,不能混淆:在真实的层面上,也就是详细观察时,瓶子是夸克等细微粒子,乃至空性,除了这些以外,的确不存在瓶子,当然也谈不上喝水这回事;而到了显现的层面,也就是不作细致观察时,瓶子就是瓶子,它不是夸克,也不是空性,我们可以用它喝水。

但有些人太过分了,认为所谓的“空”,就是不存在,整天宣称“没有因果,不要执著”。其实,如果你真的不执著,那也可以不吃饭、不上厕所,因为这一切都是空的,但你能做到吗?

所以,这些人说“空”,只是一种口头禅,是把胜义和世俗混淆了。毕竟在世俗显现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虚的,这是名言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然而如今有不少人,对佛教的这些基本理论,自己不懂不说,还断章取义地随便解释,这样不仅错解了经义,还让人误解了佛教。

刚才讲到了色和空不二,这个不二的状态,就是我们的自心宝藏:心的本体是空性,但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还有与之同时并存的光明。不然,假如只是单空,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就失去了基础,而将来也无从现前色身与法身。所以,现和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这些义理虽然比较深奥,但我们可以相似地观察和理解,并通过修行获得证实。在观察的时候,以显宗的推理可以大概地认识心性,这一点并不难;而在修行的时候,则需要一些加行的次第。

在佛法中,很多修法都需要基础,否则,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依次修完所有加行,之后依靠密宗“直指心性”或禅宗“不立文字”等方式,直截了当地认识心性。

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最好经由上师的指点。有时在恰当的因缘下,上师的一个表示,比如让你看看阳光,看看花,或者随便说一句话,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当你用智慧观照无边众生,见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一点,而毫无自在地漂泊轮回中,日日夜夜饱受煎熬,自然就会生起悲心。这种悲心深刻而周遍,即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大悲心”。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

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尤其要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否则,我们照样还是不认识,照样迷惑,照样在轮回中感受三大痛苦、八大痛苦的折磨。

 

 

欢迎关注“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微信号:WYBS_HK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官方网站及新浪微博。

邮箱:wybs.hk@gmail.com

网址:http://www.wybuddhist.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5738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