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82课
Back
《俱舍论》是分了八品的内容,其中前面的五品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品。分别圣道开始主要是宣讲抉择随顺于无漏法方面的果、因和缘。当然,如果我们现前了无漏法,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殊胜的圣道和解脱,这是第六品所安立的。圣者证悟实相,证悟真谛,证悟无漏的不同情况,以及如何现前圣谛的法等等在这一品当中都讲得很清楚。第七品主要是宣讲其因,要获得这样的圣道必须要有智,所以是分别智品。第八品是宣讲其缘——定。总之,后面三品主要是安立无漏圣道相关的内容。第六品对于圣道的方方面面,它的所缘境是什么,如何现前圣道的次第,证悟圣道真谛的补特伽罗,然后是现证之道等,在这品当中,对于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宣讲。第六、分别道与补特伽罗品分四:一、所缘境圣谛;二、现证真谛之次第;三、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四、宣说现证之道。此处讲道和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就是数取趣,数取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主要是指凡夫。圣者能不能叫数取趣呢?能不能叫补特伽罗呢?其实有些时候圣者也可以叫,在《辨法法性论》当中讲到四种补特伽罗,其中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安立为补特伽罗,有的时候从广义的侧面来讲可以这样安立。真实意义来讲,数取趣通过自己的业,不断地转生,取诸趣的这样一种身份者,就称之为补特伽罗数取趣。所以六道众生当然是数数取诸趣,圣者当中有没有数取呢?圣者当中如果是获得初果,还要七返欲界,从这个角度来讲也算是数取、补特伽罗;一来果一次往返于欲界,当然也算;不来果呢?主要是不来欲界,在色界无色界还会投生;当然阿罗汉涅槃之后,真实不再趋向于轮回了。有些时候是通过众生的恶业,他的因和缘全部具备的情况之下,往返诸趣;圣者虽然已经现前了某部分的无漏法,但是他以前相续当中的这些烦恼、习气没有彻底消尽的话,还是有取诸趣的情况存在。分四,第一是所缘境圣谛。我们要分别圣道或者要现证圣道,这个所缘境的圣谛我们必须要了解;第二是现证真谛的次第,怎么样现证真谛,通过什么样的次第可以现证,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虽然有真谛,但是我们不知道次第的话,对我们来讲也没办法入手,没办法逐渐逐渐次第次第地现前圣道;第三是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现证真谛之补特伽罗也有很多,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对于这些已经现前真谛的圣者也讲得很详细。在唐译当中此品叫分别贤圣品,贤主要是指资粮道和加行道,圣是指见道以上的,见道以上的乃至于阿罗汉果之间的这些叫做圣,所以贤圣品其实也是讲现证真谛的补特伽罗的情况;第四是宣说现证之道,道是怎么安立的。甲一、所缘境圣谛分五:一、连接文;二、道自本体;三、真实四谛;四、建立诸行皆苦;五、旁述二谛
所缘境的圣谛我们需要了解,虽然前面我们在学习诸品的过程当中,对于圣谛都有所了解,有所安立。比如在分别随眠品中,也有苦集灭道四谛的名称,但是那个时候所安立的四谛,不是从真实四谛的本体,而是从四谛下面应该断除的障碍烦恼方面安立的。所以虽然上一品当中频频出现苦集灭道的名称,但是它所宣讲安立的并不是圣道本身,而此处主要是安立圣道本身。乙一、连接文
这句是第五品和第六品的一个衔接。因为前面有一个““断即获得遍知名”,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获得遍知的名称呢?依靠见谛和通过修道断除烦恼之后,称之为遍知。遍知有两种,一种叫做证的遍知,即对于四谛的真相全部了解了,没有什么漏下的;还有一个方面是断遍知,即断除了烦恼的灭。既然有这样的遍知,那么到底是通过什么安立的呢?“依见谛修断烦恼”,通过“见谛”,见到圣谛的本性,通过修道断除修断,断除烦恼的缘故安立遍知。不管是从证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断的角度来讲,都可以安立遍知的名称。断烦恼主要是上一品的事情,前一品讲到了随眠烦恼,而获得证悟的功德就是本品所讲到的。所以此处是连接文,连接第五品和第六品。主要是通过见真谛,然后修道之后断除烦恼。而真实的见谛,真实的修道就在这一品当中广说。上一品当中说烦恼是这样的,如果你断除烦恼怎么怎么样,是讲烦恼的时候,附带讲的,而真实的断烦恼之道并没有讲。本品当中讲到了真实见真谛,缘真谛修道之后断烦恼,不管是见断修断,比较详细的修法都在本品当中进行安立的。乙二、道自本体
道分了两种,一个是见道,一个是修道。所谓的见道和修道二者之间,其本体是有漏还是无漏呢?当然见道肯定是无漏的。修道按照一般安立的方式来讲,如果是在见道的基础上,安立的修道,当然都是无漏的。你没有见道,当然就没有办法安立修道,既然已经通过无漏道见到了真谛,那么之后缘这个见真谛再再地串习,增上自己的证悟,这样的修道当然就是无漏的。尤其是平常我们学习的大乘的思想,首先见道是在初地,修道是在一地到十地之间。如果是这样安立,整个见修道全都是无漏的。“修道二种”,修道有两种,“有无漏”,一种是有漏的,一种是无漏的。有漏的修道就是世间的修道,有的时候缘世间道也可以修,比如通过欣上而厌下,希求上面的清净的功德,而厌恶下面的这些过患。比如色界厌恶欲界的过患,然后开始修行,得到初禅、二禅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是有修道的,是有漏的修道。通过有漏的修道也可以断除它的障碍,断除它下面的烦恼。当然这个断除主要是指压伏,真正彻底连根断除有漏道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它毕竟属于一种修道的范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修道可以有有漏。和必须是在见道的基础上才安立修道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此处修道的范围稍微要广一点,而平常我们讲的那种稍微要严格一点,或者稍微窄一点。第二种是无漏的修道。无漏的修道是缘四谛的本身,而不是从禅定的本身欣上厌下而得到断烦恼的遍知。缘真谛开始修行,见道无漏道的修行叫做无漏修道。“所谓见道唯无漏”,见道是没有有漏的,所有的见道决定是无漏道,因为必须要见到四谛十六行相之后才能安立见道,所以通过有漏是永远没办法真正见道。所以即便他通过世间道,灭除了无所有的烦恼,但是非想非非想的烦恼仍然没办法断除,因为是有漏的,没办法通过自己的有漏道来断除有顶的烦恼,只有通过无漏道才能够断除有顶所摄的烦恼。还有见道可以断除上中下九品所有的见断,从这个角度来讲所谓的见道唯无漏,没有像修道有两种情况。乙三、真实四谛
我们要见真谛,那么真谛有几种呢?此处说“一切真谛说四种”,即平常所讲到的四谛。四谛是佛法中很关键的概念,因明《释量论》等安立佛陀为遍智主要也是从佛陀宣讲了四谛这个侧面安立的。四谛当中有两种是轮回的因果,有两种是涅槃的因果。轮回的果和轮回的因是苦谛和集谛,获得涅槃的果是灭谛,因是道谛。为什么从此处安立呢?因为佛陀宣讲其他的工巧,怎么样让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等并不是佛陀出世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暂时获得这些安乐的法,生天的法在外道当中也有一些。暂时获得世间当中住好房子,开大汽车等等,一般的世间人自己也可以做到。但是众生的本性是什么,众生的本质是什么,一般的众生就没办法了解,所以佛陀出世最主要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告诉众生,现在一切的状况是痛苦的自性。这个众生是没办法认知的,认知不了。一切都是痛苦的安立苦谛,然后痛苦是有因的。当然众生在受苦的时候,他也会寻找为什么我现在会这么苦,我就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了我就会没有痛苦了。当然这个也是一种因果,但是太浅了,他只是看到了一种比较短暂的肤浅的因。我肚子饿的这个苦就是因为没吃饭,只要把饭煮了吃了,这个痛苦就解决了。这个方面他们有没有分析,有没有观察?他们也在分析,也在观察,似乎也找到解决问题之道,但这毕竟只是暂时的,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佛陀讲到所有痛苦的深层次的因就是集谛。这样的苦和集都是让人厌恶的地方,众生只不过没有认知而已,一旦认知,他就会很急切地想从这样的苦因和苦果当中出离出来。但是他们又会想有没有彻底断除痛苦的一种药呢?这时候佛陀就告诉他们,其实根本断除苦的状态是有的,这就叫做灭。灭就是涅槃,如果获得涅槃,所有的苦都会消灭,所有的苦就不会再一次复发,对众生造成伤害。这个灭谛的状态是存在的、涅槃是绝对存在的、永远无苦的这个状态是绝对存在的。要获得这样的涅槃,有没有道呢?虽然灭除烦恼的果非常善妙殊胜,但是如果没有方法,也干着急没办法前往这样一种殊胜境界当中。所以佛陀讲这样一种灭谛涅槃的因是有的,这个就是道谛。通过修持圣道,现前道谛,就可以获证灭谛。这个道谛恰恰也是对治集谛的根本道。苦谛的因是集,如果集没有断掉,苦也没办法灭除,苦没完全灭除,灭也没办法现前,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怎么样灭除这个集。灭除集就是修道,通过道来灭烦恼,通过道来灭除所有集谛的本身。苦谛消除就现前灭谛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佛陀是大智慧大遍智。佛陀宣讲了众生的苦果和苦因,这方面是任何其他的世间的所谓导师从来没有发现过,从来没有宣讲过的。佛陀告诉众生的状态是苦,苦的因是集,苦被消灭是灭谛,现前灭谛的方法就是道谛。众生的苦,众生的流转和流转的因讲得清清楚楚,然后众生最后获得解脱的状态灭和获得现前灭谛的道讲得清清楚楚。佛陀出世帮助众生最殊胜的就是帮助众生获得究竟解脱。因为佛陀发现了四谛,宣说了四谛的缘故,安立为遍智。四谛的法要在整个佛法当中非常非常的善妙殊胜,只不过小乘安立的四谛内容,和大乘中安立的四谛的内容,从某些角度来讲不太一样。因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众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对法界法性的认知也不太一样,所以宣讲的也不一样。但是此处从小乘有部的观点来安立的时候,佛法核心的地方其实就是四谛,我们修持也是从四谛着手。所有的流转,所有的还灭都在四谛当中完完全全可以包含。“苦集如是灭与道”,在第一品当中已经讲到了无漏道谛、灭,苦集,所以此处也是苦集如是灭与道。“彼等自体亦复然”,“彼等自体”,在分别圣道这一品当中所安立的四谛的本体,“亦复然”,和第一品刚开始安立的四谛的本体是一样的,二者自体没什么差别的。在序言和第一品分别界都提到了无漏道谛的名称,还有灭。当然灭当中有非抉择灭和抉择灭,此处的灭谛不能算非抉择灭和虚空无为,他们虽然是无为法,但是不能称之为灭谛。真实的灭谛就是抉择灭,因为它是通过智慧抉择灭掉了烦恼,并不像非抉择灭一样缺缘不生。非抉择灭虽然是灭,但是它不是通过智慧灭除烦恼的缘故,所以三无为当中只把抉择灭安立为灭谛。在第一品刚开始的时候也讲到了苦集世间,从这个方面安立了道谛、灭谛、苦谛和集谛,和此处安立的四谛的本体没有抵触的地方。“彼之次第依现证”,在序品当中名称出现的顺序,首先是道谛,然后出现的是灭谛的名称,然后再出现的是苦集的名称,顺序是道灭苦集。而此处第六品所宣讲的次第是苦集灭道,所以和第一品当中所讲的次第是不一样的。佛经当中很多地方也是苦集灭道的顺序而出现的。为什么是苦集灭道的次第呢?一方面依靠现证的次第,在资粮道加行道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方式去修行的。在见道的十六刹那当中,首先是见苦谛的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首先是见苦谛的真相,然后见到集谛的真相,然后见到灭谛的真相,然后见到道谛的真相,也是按照苦集灭道的顺序下来的,证悟的时候都是通过现证的次第。通过比喻也是一样的,比如在生病的时候,首先我们要发现自己病了,头疼或者肚子很难受,这个就相当于苦谛。佛陀首先宣说苦谛,安立所有轮回当中的众生都是病人。但是,有些病症已经开始发作了,很明显;有些可能认为自己很健康,其实已经在病的状态中。所以首先佛陀说一切都是痛苦的,安立所有都是痛苦的自性——苦谛,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各式各样的痛苦,就好像病人发现自己生病一样。下面在建立众行皆苦当中还要讲。生了病之后要看医生找病因,病因就相当于集谛。现在安住在痛苦当中,那么痛苦的因是什么?是不是昨天我的饮食没注意,或者昨晚睡觉的时候被子没盖好等等,一般人只会从很短的因果去寻找。但是如果是医生就不会,他会从你表面的病症发现隐藏很深的病灶,要把最根本的病因找出来,之后才开始下手医治你的病。同样,佛陀首先讲一切都是痛苦的,然后从根本上找出痛苦的因,即集谛。世间人也在试图寻找让自己不安乐,让自己痛苦的因;还有一些外道也在寻找,到底痛苦的因是什么?但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有限,也没有三个无数劫的发心累积资粮,他们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当然外道具有某些禅定的功德,通过自己的能力看到的病因要比一般人看到的病因深一些,所以他们提倡修善法,修禅定,修苦行等方式试图灭除病因,但是最根本的无明所引发的我执这个病因,他们没有找到。外道都是认为我存在,我是有的,在此基础上试图寻找让我快乐的因,但是方向错误了。所以不要说真正断掉这个病因,外道连真正的病因都没有找到,更何况说对治它呢?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佛陀通过遍智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周遍痛苦,周遍痛苦最根本的因其实就是无明我执。因为有了我的缘故,开始通过我执生分别念,开始生烦恼造业,开始轮回。所以众生痛苦的因隐藏得很深,潜伏得特别深,一般的众生根本没办法发现。他们试图在今生的身体上寻找,外在的工作上寻找,或者居住的环境上面去寻找,当然这些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如果你有前世的福德,也可以通过寻找的过程,找出一点点痛苦的因,但是深层次的因没办法找到。因此这世的痛苦受完之后,或者通过今生的对治,一部分的痛苦灭掉之后,后一世还要继续痛苦,因为苦因还在相续当中持续地运作。外道通过修禅定暂时生到了色界无色界等天界,但是他的因灭尽之后还会下来,为什么?因为它的苦因还在运作的缘故。所以首先要寻找病因,佛陀讲到病因就是集谛。病人看病的时候,问医生,我的病到底有没有痊愈的希望?痊愈之后是什么状态?医生说,你这个病还是可以看好的,看好之后你就健康了,你就会像没病的人一样快乐。同样,佛陀说众生的苦是可以消尽的,消尽痛苦之后的状态是什么?佛陀描绘了涅槃的状态。究竟涅槃的状态没有丝毫的痛苦,因为所有痛苦的根本集已经灭掉了,所以苦不可能再有。任何法都是因果法、因缘法,如果存在因就一定有果,如果它的因不存在,果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佛陀在灭除众生痛苦的方面,是从根本上着手的,是彻彻底底地把众生得病的病根完全消灭。佛陀告诉众生这个灭谛是绝对存在的。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健康呢?医生就给这个病人开药,开了中药、西药等很多很多的药,之后你要按时服药,比如一天三次,吃药之后某些东西不能吃,其他方面要注意等等。同样的道理,佛陀给众生开的药是要闻思修,打坐每天要两座四座,如同固定服药一样;然后杀盗淫不能做,其他方面要注意,就像医生对病人说,你的营养方面要跟上一样。佛陀告诉弟子,你要培福德,磕头、转绕等福德你要去做,法身的营养你要跟上。通过守戒的方式把不能做的方面去除掉,然后通过培福德把修法的营养跟上,每天不断地闻思修行,如此病慢慢就会减轻直至消亡。通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持续地修持,最后就会现前灭谛。这样次第的安排是非常善巧的,首先告诉众生痛苦的状态,因为众生都很关心自己,知道这么痛苦之后,就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很严重的病人。然后再告诉他病因,他就开始知道病因。佛陀再告诉他其实这个病是可以治的,痛苦是可以消除的,告诉他灭谛存在,他就生起了希求心,一定要得到灭谛这样理想的状态。对灭谛生起了希求之后,佛陀再告诉他修道的方式。如果他对灭谛本身没有希求,即使告诉他法也没用,他对这个法也不会重视的。就像一个病人对自己痊愈不抱什么希望的话,他对医生开的药和建议也不会重视。所以为什么先是苦,再是集,再是灭,再是道,一定有非常殊胜的根据的。现证的次第是这样,所安立苦集灭道顺序的原因也是这样。苦集明明是众生痛苦的状态,还有我执等业惑为什么也是圣谛呢?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圣谛就是圣智所发现的真实义。一切痛苦的因是集,这是佛陀的圣智观察之后安立的真实义。一切世间都是痛苦的,这个是真实不虚的,然后痛苦的因也是真实的。佛陀说这个集(业惑)就是苦的因,这个是绝对不会错乱的,这个是谛。所以苦集虽然属于众生相续中所摄的,但是因为它是圣智所证,是圣者的智慧证悟之后安立宣讲的,不会有错误错乱,叫做谛。道和灭可以直接理解。一方面道灭也是佛陀的圣智现证安立的,所以是圣谛。这些凡夫人根本没办法发现,虽然是苦的,虽然是集的,但众生谁都没办法发现。只有圣智发现了,所以叫四圣谛。乙四、建立诸行皆苦
我们在讲苦谛的时候,也许有些众生会对佛陀的遍智产生疑惑,因为前面讲了一切世间周遍是苦,这是佛通过遍智观察发现的,如果众生发现还有一些不是苦的东西在里面,他就会对一切都是苦的状态产生怀疑。如果他对四谛中的第一谛产生怀疑,他会对后面的也产生怀疑,既然第一谛看错了,其实世间不是一切都是痛苦的,还有快乐的,那么他所宣讲的苦因当然也有可能是错的。既然苦因是错的,那么灭谛也是错的,道谛也是错的,他会产生一系列的怀疑。因此有必要建立诸行皆苦,对于苦谛周遍这一点进行说明。以前我们在学四法印等其他时,这个问题也建立过,此处在《俱舍论》再一次建立。诸行皆苦中行的意思就是有为法,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痛苦的自性。有的时候是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这些也是痛苦的自性。一切有漏都是痛苦的自性。此处“悦意”是乐受,身体方面有乐受,心里方面也是非常舒适悦意,这个方面主要是乐受;“不悦意”是苦受。明显的乐,明显的苦。“与除彼外之等舍”,除了悦意和不悦意之外,非苦非乐,也不是苦,也不是乐,叫做舍受。“等舍”是平等的,既不偏重于安乐,也不偏重于痛苦,平等的一种舍的状态。受有乐受、苦受和舍受。虽然有乐苦舍三种,但是“一切有漏皆为苦”,一切有漏的法的本体全都是“如应”,对应全都是痛苦的自性。所以乐受也是有漏的,苦受也是有漏的,舍受也是有漏的。一切有漏皆为苦的缘故,“如应具有三苦故”,如前面的次第具有三苦。悦意属于坏苦或者变苦的自性,不悦意属于苦苦的自性,舍受属于行苦的自性,如此佛陀以三苦来安立苦谛。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如果对于佛陀安立苦的教义不了解,只凭自己的想法来安立,就会产生疑惑,你说一切都是苦的,明明我今天吃早餐的时候觉得饭挺好吃,挺快乐,昨天晚上睡得挺好的,这些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今天发了一笔小财,这个也是一种快乐。我们为什么要摸杀世间所有的快乐呢?天人是快乐的,世间还有很多快乐,为什么说这个乐是苦呢?明明是矛盾的。还有舍受,明明讲了舍受的定义是不苦不乐,没办法安立成苦。一般众生认为的苦就是苦苦的状态,不悦意叫做苦。所以他们认为除了苦之外,还有安乐的自性,还有舍的自性,一切都是痛苦的自性不决定。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了知三苦。首先悦意不是苦苦,三苦当中苦苦的状况本身就是一种苦受,以苦受来安立苦,叫做苦苦,它是苦的一种表现方式,它的状况本来就是头疼,是一种不悦意,它是以苦为自性安立的状态。第二种苦叫做变苦或者坏苦。其实坏苦的本体就是快乐。这个快乐为什么是苦呢?并不是把快乐本身安立为苦,而是把它变坏这点安立为苦。这个苦不是从痛苦的角度来安立为苦,以痛苦的角度来安立的苦叫苦苦,而快乐安立为苦是从会变化的,毁坏的自性的角度安立的。它生起的时候是快乐,安住的时候是快乐,但是变化的时候是苦,从这个侧面安立为苦,所以这个快乐也是苦的意思。并非否认这个世间当中没有乐受,而是说这个乐受本身是会变化的,所以叫做变苦。快乐是一种苦,但不是苦苦。平常我们安立的苦都是从苦苦的角度安立的,当然觉得矛盾了,但是我们说这个快乐是苦,并不否认它的状况是快乐的,而是从它会变坏的角度来讲安立为苦。所有的有漏只要安住在轮回当中,即便是获得天人的安乐,最后也会毁坏。世间的财富或平常所谓的快乐,最后也是会变坏的,变坏本身是苦,所以佛陀是从变坏的角度安立为苦。所谓的快乐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信赖的地方,只要一变坏就是痛苦的。哪一个快乐不会变坏呢?所以一切快乐都是苦。不苦不乐的行苦是从行的角度来安立苦,主要是从苦的因来安立苦。行苦生起来的时候也不是苦也不是乐,安住的时候也不是苦也不是乐,坏灭的时候也不是苦也不是乐,他是从痛苦的因的角度来讲的。它可以作为变苦的因,也可以作为苦苦的因,只要有行苦,就会显现坏苦和苦苦。行苦的苦不明显,乐也不明显,但是因的角度比较明显。就像我们手上长一个疮一样,只要手上这个疮存在,它就是苦的因。这个疮一遇到热水,就特别疼,这个就是苦苦;这个疮遇到凉水的时候,很舒适,这个舒适的变苦也是因为这个疮的存在才有的。这个疮本身就是行苦,平常你感觉不到它,但是在一遇热水就非常难忍,这个就苦苦。这个苦苦的因来自于疮本身;如果给它浇凉水,会觉得很舒适,这个所谓的快乐其实就是变苦,这个变苦的因也是这个疮。这个疮的存在也许不明显,不注意的时候也许觉得它不存在一样,但是只要它一直存在,就会产生苦苦和变苦,所以它是从苦因的角度安立为苦,叫行苦。我们有时候说五蕴就是行苦,只要你的色身存在,受想行识存在,你就是苦因,只要你不把五蕴灭掉,所有的这些苦都会在这上面引发,你的变苦会在这上面引发,苦苦也会在这上面引发。佛讲得很清楚,从苦因的角度安立行苦,从变化的角度安立坏苦,痛苦本身安立苦苦。一切众生除了三受之外没有其他的受,所以一切有漏周遍是苦。众生处在苦谛当中,决定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决定之后,就对佛陀安立一切皆苦产生信心。一般的众生安立的苦只是苦苦,快乐是苦根本看不到,但佛陀看到了,变坏本身是一种苦,五蕴存在就是行苦,会不间断地生起苦苦和坏苦。佛陀把苦因,变化的苦和苦苦全部讲了,没有一个漏掉的。佛陀把这个苦讲得这么细致,他的智慧这么深,看到苦之后把它的因也看得很清楚,这样就会相信佛陀讲到的集谛。之后也会相信佛陀说的这些是可以灭掉的,灭掉的方法道谛我们也会相信。所以单独安立一个科判对于我们遣除疑惑有很大的必要。我们在学《大圆满前行》或者其他论典时,讲三界都是不离开三苦的,欲界人道的变苦比较明显;地狱、饿鬼等的苦苦特别明显。地狱不一定有变苦,因为没有生起安乐的机会,但是饿鬼有一点点,旁生也会有些,因为它还是会有些乐受的;天界当中欲界和色界的变苦比较明显,苦苦不是很明显,行苦都是有的;四禅以上都是舍受,没有苦苦,也没有变苦,主要是行苦,只要具有五蕴或者五蕴的种子就会有行苦。所以虽然修禅定生到无色界,没有变苦,也没有苦苦,但是在三界当中还是没有离开苦,因为无色界的禅定一旦失坏,引业一旦穷尽,他仍然还会产生苦的,他的苦因还在。再重新投生下界的时候,他还会重新引发变苦和苦苦。按照小乘的角度来讲,只有出离三界,超离有漏,才不会有行苦、变苦、苦苦。所以他的涅槃一定要灭三界,超越三界才称为灭谛,从这个角度来讲彻底获得解脱,没有丝毫痛苦的干扰。行苦是周遍的,不管哪一个众生的相续当中都具有行苦,但是苦苦和变苦要看自己造的恶业和善业的差别。行苦在一切众生相续中都具足,其实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个苦因怎么也摆脱不了。那么摆脱苦因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无漏道,没有其他的方法。只要你在三界当中混,行苦就跟着你。即使你混到有顶,还会重新再来,因为苦因还在,苦因在则变苦、苦苦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从这个角度思维的时候,也会生起厌离心,的的确确整个三界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都是行苦的自性,都是苦因的自性。如果你不摆脱苦因,这一世再怎么成功又会怎么样呢?已经当上帝释天,当上梵天,他的苦因还在,行苦还在。如果从三苦的角度去思维,会对整个三界产生一个比较深的强烈的出离心,他的出离心就比较稳固周遍。而不是只是从当前的状态中出离──现在我很穷,一旦我挣了钱,钱多了我就不苦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学习佛法的人智慧深,看得远,能看到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但这个能看到并不是我们有多厉害,主要是佛陀他老人家的智慧很深,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我们愿意去学而已。我们愿意学,就会知道其实整个三界的的确确都是苦的自性,即便是暂时摆脱了苦苦又怎么样呢?只是摆脱了苦苦,安立一个安乐,而安乐总有一天会变坏的,一变坏就是苦。以前上师讲过很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当你成功的时候,你得到的快乐越多,你失坏时的痛苦也就越大,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好生活了,已经习惯了这种快乐,一旦失去的时候,就根本没办法接受。所以我们应该从三苦的角度,深入思维。如果从三苦方面深入思维,我们就会对整个三界轮回产生出离心,任何东西都没有什么可靠的,只有获得解脱才是真正可靠的。当我们自己生起这样一种觉受之后,再去观众生,众生也是一样的。众生觉得自己现在混得很不错的,很得意,但是用你自己三苦的智慧去观察他的时候,会引发一种悲心。这个悲心是有基础的。路边的乞丐或者躺在医院里面没办法付账单的这些病人,我们觉得很可怜,但看到成功人士、大领导、有钱的人,没觉得他们很苦,反而觉得混得不错,还可能生起一点羡慕心。但是如果你把三苦的自性搞清楚,再看的时候,虽然没有苦苦,但是他有变苦,尤其是他有行苦。行苦的因一直跟随他,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呢?隐患一直跟着他,如果有隐患,就没办法真实的快乐起来。我们如果通过观修,内心当中生起觉受了,总是有一种忧患意识,不管怎么样,这个行苦一直跟着我,我如果不把这个苦因去掉,哪一天能够有快乐的时候?有安心的时候呢?既然没有安心的时候,每天为什么安然而睡呢?为什么每天又这么放逸呢?……这一系列的修法的心态都会随之而引发。所以思维轮回皆苦时,不单单是思维这些明显的苦,变苦也要思维。当然我们对苦苦方面认识得比较多,但是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多观修变苦上,因为这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想要获得安乐。尤其是最后一步要观修行苦,要从根本上认知行苦。如果我有行苦,就永远没有办法摆脱,只有把行苦彻底斩断了,才真实获得解脱。乙五、旁述二谛
此处主要是讲四谛,胜义谛和世俗谛在此处只是旁述一下。此处讲到世俗谛和胜义谛。有部有世俗谛和胜义谛,唯识、中观也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乃至于密宗也有世俗谛和胜义谛。此处从有部的角度,安立世俗谛和胜义谛。“毁彼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瓶水为世俗”这三句话讲世俗。“犹如瓶水”是例子,“毁彼”主要是对应瓶子,“以慧析他法”主要是对应水。一部分法是可以被摧毁掉的,比如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瓶子,我们的心识趋入它是瓶子的概念。但当我们用铁锤把这个瓶子砸碎了,这时“则心识不趋入彼”,我们的心识就不会再认为这是瓶子了。“不趋入彼”的意思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心识趋入它,认为它是个瓶子,但是当这个瓶子成了碎片的时候,我的心识不会再认为它是瓶子了。这个瓶子本身其实就是世俗。世俗的意思是,它没办法让我们的心识持续性地认定它。刚开始它是瓶子,摔碎之后瓶子的概念没有了,我们的心识就不趋入它了。这个瓶子是假立的,因为我们认定这个是瓶子的观念没有办法持续性地保持,它可以改变,我们可以改变对它的看法。从有部宗的角度来讲,这个叫做世俗,这个叫做“毁彼”。“毁彼……,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瓶……为世俗”,这是第一个例子。第二个是“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水为世俗”。水没办法毁坏,所以“以慧析”,通过智慧来分析他法,除了瓶子以外的他法。一部分是可以毁坏的,这部分可以从毁坏的角度来安立;还有一部分是不能被毁坏的,“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本来这个是水,但是我们的心识不趋入水,而是专注在水的构成部分,水是色香味触组成的或者有些地方讲是八微[1]组成的。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色香味触的时候,水的概念就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心识没有趋入水,而是趋入色香味触上面了。当我们安住在更小的组成部分的时候,水的概念就会消失,这就说明水是世俗,因为我们的心识没办法持续性地趋入它。瓶子是世俗,因为“毁彼……,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瓶……为世俗”;水是世俗,因为“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水为世俗”。瓶子是世俗,水是世俗,因为一毁坏,我们的心识就不再趋入到这个是瓶子的概念,这个是水的概念,这样的状态改变了,就说明它是世俗。以上安立为世俗谛。“除此具有为胜义”,除了这个之外具有为胜义,刚开始我认定它,后面不管怎么分析还是这样的,这个叫做胜义。比如说这是一个蓝色的瓶子,摔碎之后蓝色本身是不会变的,把碎片再砸,还是蓝色,分成微尘还是蓝色,这样的蓝色就是胜义,因为心识持续性的趋入。心识持续性地不改变地趋入,就叫胜义。小乘就这样安立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刚开始是瓶子,砸开之后瓶子的概念没办法再认定了,这个叫世俗;砸碎之后,这个碎片本身还是蓝的,把这个碎片再砸,再分析,还是蓝的,乃至于把它分成微尘,它还是蓝的,这个就叫胜义。心识可以持续性地趋入,不会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是一种胜义。水的色香味触不管怎么分,还是色香味触,不会变化这一点就叫做胜义。所以瓶水叫做世俗,它的组成部分不会再变,叫做它的胜义。心识也是一样的,当心识聚集到一定刹那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苦和乐。但是你分析到刹那的时候,虽然已经感受不到了,但是它还是具有这个成分,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叫做胜义。当然中观宗的二谛和此处的安立不一样。中观宗讲一切的显现法是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这方面和有部的安立是不一样的。有部是只要不堪分析的,没办法再认证它是什么东西了,这个叫做世俗。除此之外,“具有”,心识可以持续性地趋入它,可以具有这种观念,这个叫做胜义。甲二、现证真谛之次第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乙一、略说
现在我们学习这一部分和前面我们学烦恼方面有不一样的地方。学烦恼时觉得离我们太远了,有时候学不懂烦恼品很烦恼。现在烦恼品学完了,不用再烦恼了,学些我们平时可以用的。当然对治烦恼对我们来讲,修习到一定时候肯定也是必须要对治的,但是此处我们比较熟悉的这些教义,尤其是基础的东西,学习起来不是那么抽象,也不是那么难学。此处讲现证真谛的次第,一个是守戒,一个是闻思修。为什么守戒呢?守戒是基础。闻思修必须在守戒的基础上,不守戒就相当于没有大地一样,没有大地,这些种子没办法生存。如果有了戒,你的闻思修的功德就在戒体的基础上慢慢堆积,堆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成就,或者入道。戒非常关键,是不散乱的因。如果我们很散乱,不守护戒律,那么我们即使闻思修,功德也没办法累积。你修一点,心散乱掉了,没办法持续,很多的功德法慢慢就散失了,没办法集中、累积。所以现证真谛的次第,第一必须要守戒,不管是别解脱七种当中哪一种,居士守居士戒,沙弥守沙弥戒,比丘守比丘戒,必须首先要有,这个是基础。然后要具足闻思修慧。首先闻慧是不愚昧的因,必须要听闻符合现见真谛的法,而生起闻所生慧。比如现在我们听闻修行、大小乘的教义、苦谛集谛、道谛灭谛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符合现见真谛的法。如果不听闻,你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首先要听。听本身还不是闻慧,听懂了,产生了智慧,这个叫闻所生慧。闻所生慧有两点,第一要闻,第二闻了之后产生智慧。第二个叫做思慧,思慧叫抉择。你必须要去思维,抉择。所以思所生慧的因是思,思的因是闻慧。首先你要有闻慧,听懂了,听懂之后你再去思考它,思考的过程就是遣除怀疑、增益损减,之后确定下来的定解,就叫做思所生慧。思所生慧也有两个步骤:一个是思,一个是思所生慧。思的因一定是闻慧。你首先要听闻,听闻之后产生一个智慧,产生智慧之后,你下去再看书思维。你在听闻的基础上才能思,否则不闻怎么去思呢?乱想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思所生慧基本上就是定解,这个定解有深浅不同。闻所生慧是很肤浅的,在课堂上听懂了,如果下去不看书的话,一两天就忘得干干净净。有的时候课堂上听的东西,一出门就忘了。但是你回去再看书,一下想起来,课堂上是这样讲的,它是这个意思。你再加深思考,该遣除的怀疑遣除掉。思慧得到的定解比较深,不太容易忘失。不太忘失才会成为后面的因,如果忘记了就不会成为后面的因。后面是修所生慧,即精勤修行。修所生慧也是两个,一个是修,一个是修所生慧。修的因一定是定解。因为有了定解才能修;如果你没定解,都在怀疑、摇摆或者你都忘掉了,你怎么去修?有些广闻博学的人对所修的法都生起定解,他就可以缘这些修。我们虽然没办法对所有的法生起定解,但是对需要修的这部分一定要产生定解,没有怀疑,这是闻思修的次序。很多大德批评没有闻思修就是盲修瞎练,脑袋里空空的,浮现的都是自己的观念,修的是自己的观念,你自己的观念又不是圣道,又不是真谛,修了半天一点用都没有,浪费时间而己。出来之后还觉得,我今天修得很好,其实根本没修什么。闻是不愚昧的因,是符合现见真谛的法,这个很重要。听闻符合现见真理的法,再缘这个去思维,产生定解,这个定解也是符合现见真谛的法,如此你修的才是符合真谛的法。否则你没有前面的闻思,所修的都是自己想的一套,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修是缘定解的,定解引发修所生慧,这样的修所生慧的力量就很强大了,它就可以压制烦恼,可以对治烦恼。会有种觉受出来,比思所生慧还要深。思所生慧必定还是分别念在思考,还是思想上的东西,和自己的相续还没有正式地结合。通过不断地修,法义和自己的心相续开始结合。比如做面食,如果面粉是干的,水刚加进去还没办法合在一起;如果不断地揉面,就会揉得非常好,做馒头,做面片,做包子都行,很调柔,这个时候面和水已经完全融在一起了。现在我们的相续是相续,法是法,二者之间还没有融合在一起,所以起不了作用,这个时候必须要不断地修。要以打座的方式上座修,下座串习。其实修一次,法和心就调和一次,修得很多很纯熟的时候,法融入心中,心和法成为无二。当修得很好的时候,只要你一起心动念,你的分别念一产生,带出来的东西就是法,没有其他东西,因为法和心已经融合了。如果你修的是菩提心,你的心念一产生就是菩提心,不再需要作意;如果你修的是出离心,你的心一想就是出离心;如果你修的是空性,你的心一起来就会相应于空性。修所生慧的力量很强大,会产生觉受,但这还不一定是证悟,在这个修所生慧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就会亲证法界。闻思修的次第就是现证真谛的次第。怎么样才能现证真谛?不是凭我们自己去想,几个道友开个会,我们决定这个就是现证真谛的次第,这是没有用的。必须是佛陀现证之后,这些大德祖师确定下来的东西,我们去学习,去闻思修,最后就可以现证真正的真谛。这些内容是特别殊胜的。为什么大恩上师经常提倡一定要闻思修行?尤其是修之前的闻思,有时候甚至比修还要重要。并不是说闻思恒时都比修重要,而是初期闻思一定比修重要,因为如果你没有闻思的基础,盲修瞎炼没有什么用,增长分别念而己。但是如果闻思到一定程度,定解很稳固了,这个时候重点就要转移到修上面。刚开始的时候,闻思可能占百分之八九十,后来就是百分之五十,再后来修行占百分之八九十,闻思稍微少一点,这是有一定的次序的。所以如果我们前面的闻思基础没有打好,修的作用不大;如果闻思的基础打得很牢,关键的思所生慧的定解越深,修的时候就越没有疑惑。反正已经抉择好了,一直修下去,没什么多想的,否则我修了半天到底修得对不对,生怀疑,三心二意,坐在座位上一半的时间都在想这样到底对还是不对。这时你应该把时间花在思维上面,产生定解,断除增益损减方面多花点时间,道友一起讨论或者思维,把定解搞定。搞定之后,不管你是否离开上师,内心当中的定解就在这儿,你在哪个地方都可以修。以前那些大德,闻思的时候基础打得特别好。关在监狱里面没有书,二十年他就观修定解,就在监狱里面成就了。观修定解不管哪个地方都可以用,但没有定解就不行。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多花一点功夫磨刀,把刀磨快了,然后再去砍柴。否则,你没有把刀磨快,就去砍柴,花很多时间没什么用。你把刀磨快了,上去几下子就砍好了。同样,你闻思的时间花得多,别人开始修了你还在闻思,不要管,先把定解生起来,定解生起来了,再去修就很快。现证真谛的次第的道理很深,我们还是要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