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德育 >> 仁者都具有这些特点
Back
果仁者 人多畏
“果仁者,人多畏”:如果是真有德行、有智慧的仁者,他有很多不共的特点。就像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所说,真正的善知识既跟世人相同,因为他要随顺世间;又跟世人不同,因为他的心行已超越了世间。的确我们也看得到,具有殊胜境界的上师,一方面跟世人一样会吃饭、走路、说笑、睡觉,但另一方面,又跟世人完全不同,比如我们觉得电影很好看、东西很好吃,对此会产生贪执,而超越了凡夫境界的上师,也许表面会随顺你,但实际上,他不会把这些看作人生目标。
在这样的仁者面前,众人自然会感到敬畏。就像上师如意宝,学院成千上万的弟子都害怕他,但又特别想亲近他、恭敬他,那种感觉难以用语言来描述,这就是上师的德行和修证所感。不像现在有些人,为了赢得众人的恭敬和尊重,故意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但这种假象只能维持一两天,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识破。所以,只有真正有德行的人,才能时时流露出一种威严。
“言不讳,色不媚”:仁者说话不会扭曲事实、有所忌讳,所讲的都是真诚之语;容貌坦然儒雅,也不会为取悦别人而谄媚求好。
虽说儒教对前世的研究一片空白、对后世的探索一片模糊,但对今生的观察,还是很不错的。此处所定义的“仁者”,尽管不像佛教的善知识,要具有一定修证、对弟子的今生来世负责、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但有了这些德相,对自他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
当然,这里所讲的道理,在佛教格言中也有。如《水木格言》云:“言少含笑知要,众人悉皆畏之,默默荡漾江河,深度难以估计。”真正的大德语言不多,不会特别啰唆,像乌鸦一样遭人厌恶;面带微笑,不会成天愁眉苦脸;同时,了知世出世间的诸多要诀,这样一来,众人都对他非常敬畏。犹如静静流淌的江河,深度难以估测,所以谁都害怕,不敢随便渡越。但如果是喧哗不停的小溪,一看就知道深浅,因此谁都敢过。就像一些嘴杂的人,想什么就吐出来了,稍一接触就知道他智慧浅薄。
所以,真正的善知识有他的法相。孔子的学生子贡,曾赞叹自己的老师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子夏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来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他很严厉。像法王如意宝,不但具足这些世间德相,而且,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所讲的出世间德相,上师也无一不圆满,自然值得我们亲近。
不但上师该有上师的德相,官员也该有官员的德相。从前,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大臣,他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不送礼。有人劝他:“你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笑着说:“我只有两袖清风。”(如果在现在的领导面前,说自己带了“两袖清风”,那你什么都办不成,只能“两手空空”地回来。)
古代有些官员非常廉洁,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在的领导根本不懂这些,虽不敢说100%都是如此,但相当一部分人整天只盯着钱财和地位,除此以外,什么仁义道德都不讲。
在此我们还要了知,儒教所讲的仁者德相,与佛教中的上师法相并不相同。在佛教,小乘上师有别解脱乘的法相,大乘上师有菩萨乘的法相(见《经庄严论》),密乘上师有金刚乘的法相(见《心性休息》)。如果你想学修显宗或密宗,首先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识,在未结法缘之前详细观察。而一旦你结上了法缘,再去观察上师的话,则会有很大过患。
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们先去听法、先去受戒、先去灌顶,之后觉得不对了,又开始抛弃上师,甚至把皈依证上的名字也抹掉,重新加入另一个团体。在新团体中也呆不下来,又换一个上师,再加入一个团体……这种行为特别可笑,而且有很大的过失!佛法不像世间法,你结上法缘后再舍弃上师,这个果报即生中不一定看得出来,但你的阿赖耶上已种下了黑色种子,将来必定要感受苦果。这是一个自然规律。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十八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