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2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Back

【法师辅导】藏传净土法(第22课)含文字 仅供参考

精品研习 2020-08-20




《藏chuan净土法》第22课法师辅导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学习第22节课。我们现在所学的整个藏传净土法,主要宣讲往生四因。第一部分明观福田已经讲过了。第二部分是最大的一支,积资净障。第三部分是发菩提心,第四部分是发清净愿。现在学习到第二部分积资净障的内容。积资净障是以七支供来进行宣说,我们现在是学习顶礼支的这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上两堂课是宣讲到了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最大的障碍,谤法舍法罪、五无间罪。


在今天的这堂课中,同样讲到作为希求净土的修行人,在临命终时或在自己平时自在的时候,应当如何把握住机缘,力争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得到往生的殊胜的果。总的角度来说,上师仁波切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强调,我们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所以还是要把它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最好还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能够放在闻思和修行正法上。最起码能够守持一分清净的戒律,能真正地在相续当中生起大乘菩提心,最后诚挚地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起码,作为净土学员,对于净土法门的一些关键的要诀、需要修积的这些内容,要作为重点去修行。
因此,如果是今生积累资粮等的上等修行人,则临终显现各种隐没次第景象时(忆念阿弥陀佛而往生净土);
总体来说,修行人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师讲,当然还可以再细分,比如说上等当中还可以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也可以分为九等。总的来说,作为上等修行人,在即生当中,一方面积累资粮是非常到位的;另一方面,对净土有殷重的信心,修行得非常不错,所以在临命终时当显现各种隐没次第......待会上师仁波切也会稍许提及,这方面的内容在中阴窍诀中讲的比较多,也是密法里面比较殊胜的内容。虽说换了密宗的这样一个词句,但大家对于密法概念也不用特别紧张,在中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面临死亡的一刻,都会遇到中阴窍诀中讲到的这些种种现象,这一点是不分什么宗派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每个修行人、每一个有情、每一个生命,在临命终时都会遇到。只不过在中阴窍诀当中把它如理如实地宣讲出来,并且告知,假如是在生前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能够修行的修行人,在生前的时候如果抓住一些要点好好去修积,在中阴的过程中就能够抓住机会而得以自在往生。
说到这一点,各种隐没次第景象出现的时候,实际上是往生的最佳机缘。在大圆满前行的往生法里面也曾讲到,基本上往生最好的阶段并不是中阴,而是临命终时四大隐没的相出现的时候,尤其是人外气断而内气未断的时候,实际上是往生的最佳时机。如果在此时能够真正地忆念阿弥陀佛而得以往生,必定在生前是有一定的修积力的,否则非常困难。
每一个众生在轮回中都已经流转了无数次,都做过无数次的人类。生生世世的转世当中,因为在临命终时并不知道把握,无法把握临终的一些要诀,没有修积,所以也就还是一次一次地轮回。懂了这一点道理之后,上师后面还讲了一些公案,就想:我现在不修没关系,只要在临命终时念十声佛号,我就可以解脱了,其实没有这么容易唉!如果有这么容易,我们可能在轮回中早就已经解脱了,就不至于到现在还是一个薄地凡夫,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所以,还是要在自己平时自在的时候,尽可能地下一点工夫去培积往生资粮。到了临命终时才有可能不经中阴,在临终死没时抓住机会,直接往生永断轮回,不会再一次投生和转世了。
还有一种情况,倘若是罪孽深重之人,就会由罪业自相显现出见到阎罗王等种种景象,那时虽然没有能力祈祷阿弥陀佛,但仅能忆念也可往生。这就讲到了另外一种情况,也可以算是下等修行者吧。对于下等修行者,相续中的罪业没有完全清净,由于罪业的感召,不能直接看到这些清净的庄严相,而是显现出阎罗王等这些种种的景象。这里见到阎罗王,也还是只是在临命终时,因为这一世的引业马上就要结束,是业力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迷乱相,还没有真正的到中阴阶段。这时,他是没有能力祈祷阿弥陀佛的,仅能忆念。
大家可能会想,这里的祈祷阿弥陀佛和能忆念阿弥陀佛区别又在哪里?前面的这半句话所说的是,虽然没有能力祈祷阿弥陀佛——主要是指像上等修行者那样,因为上等修行者他生前所修积的这些净土往生的窍诀和仪轨都能用得上,他的身心是不受束缚的,所以在临命终的时候就显得很自在,而且有充分的准备,就等着死亡到来的一刻,可以把自己一生当中着重所修积的窍诀用在关键点上面,这叫做能力祈祷阿弥陀佛。
虽然字面上看,我们感觉这两句话差别不大,但是在意义上面大家应该懂得,如果是跟上等修行者相比较起来,如果在临终时还能够很自在地去观修的话,就比如说大圆满前行里面讲的往生法(经常称之为破瓦)。这种观修具有一些明观,比如说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很清楚显现在自己的前方,然后观想自己的心间有一个绿色的明点等等,整个次第的最后,从梵净穴射出。它有一套观修方式。这个时候,罪业深重的人到临命终时已经显现一些迷乱相的,因为生前又没有好好地修积,这样去观想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忆念弥陀佛,也是可以往生。即退而求其次,如果这时候你还能想起来阿弥陀佛,那么还是有往生的机会。但是我们最怕的就是,到了临命终时,一个是四大分解时,人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极其恐惧。再有,生前业力没有清净,到临命终时显现各种迷乱相,让你的心识更加地迷乱。这时候,身体的痛苦会折磨心相续易生嗔心;看到周围的亲友,易生耽着舍不得的贪心......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你根本就没有想起阿弥陀佛,这样是很有可能的。说起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是前面养得不好,那临终那一刻想要用的时候确实发现也有点用不上的感觉。这样,就可能会丧失往生的机会了。
这一段说到,下等修行者还是算有福报的。当往昔的罪业显现了一些不清净的地狱相,这种迷乱相现前应该也是蛮恐惧的。那个时候,虽然不能够像上等修行者样非常清晰的按照依轨的修法去次第观修整个阿弥陀佛及其眷属,还有整个修法的这样一个方便,但是,心里面如果能够想到阿弥陀佛(即忆念佛),能够在这个恐惧迷乱的时候祈祷阿弥陀佛,也是可以往生的。所以这两种情况要分清楚。最麻烦的是,到临终的时候,虽然自己生前修了一辈子净土,结果到了临终最后最关键的一刻,又想不起来(佛),就可能会再一次地流转到下一世,这样就不太好了。
如律藏中说:“纵然大海有,离开波涛时,佛陀却恒时,不离所化众。”这是在解释下等修行者。为什么说下等修行者在业障深重的情况下,只要能忆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喇拉曲智仁波切举了律藏中的一个教证说,纵然大海有离开波浪时,佛陀却恒时不离所化众,强调这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悲心所致。即我们用世间的一个比喻,假设说大海有离开波浪的时候(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大海永远不可能离开波浪),假如说纵然是有大海离开波浪的时候,都不可能出现佛陀远离所化的众生这种情况,佛陀是恒时不会远离所度化的众生的。用这一段来说明,只要我们心相续中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在临终时虽然修力不是特别到位,但如果在关键的时刻还是能够忆念起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大悲力的加持,这种无边愿力的加持,同样可以得到救度。这句律藏教证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此时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来到他面前,此人因面见佛陀而清净转生恶趣的业障,不经中阴直接被接引到极乐世界。这种下等修行者,因为忆念阿弥陀佛,佛缘于恒时不离所化众的大悲心,阿弥陀佛必定会和眷属现到他的面前。因为见到了阿弥陀佛现前的清净相,此人当下就会生起极其清净的信心和欢喜心!缘于对佛产生的信心和欢喜心,就能够清净转生恶趣的业障。所以,就可以不经过中阴,直接也同样被接引到极乐世界。
这也是给我们再次地宣说,净土法门确实是一个因易修、果易得的方便法。它的因非常地容易修积,而它的果法非常容易获得,修净土法门是比修其他法门更容易获得往生的果的。所以,道友们应该对这一点生起诚信,了知之后,自己既然选择了以净土修行为主,在这一生当中,缘于净土的这些要义,还有念佛等等,就好好地进行修积,力争在临命中时能够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
这与《普贤行愿品》中所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之义相同。这一段内容大家要知道,《普贤行愿品》也是净土的一个殊胜的发愿文,所以我们在净土的课程里面都安排了《普贤行愿品》,虽然是讲到大乘菩萨的十大愿王,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为主的大乘菩提心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是个非常圆满的殊胜的愿文,但是它最后还是导归于极乐,这也就说明了往生净土的殊胜性。
再说到,如果临终没有能够解脱,则死后立即便会出现四恐怖声、三险地等无法想象的中阴境现。每个人在临命终时,是会出现四大隐没的景象的。为什么说每个人在临终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次四大隐没的这样的一种状态呢?因为这个时候业力发生变化,而且死亡的时候身心脱离,所以整个身体的四大也会出现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活着的时候四大都是均衡的,所以觉得每天都是这样过,只不过是比较粗大地感觉到长大,慢慢变老,慢慢开始有病有痛。但是整个四大、身体,没有别的太大的变化,但是到死亡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 四恐怖声:《前行讲记》释为地、水、火、风四大之恐怖声。]
[ 三险地:是指中阴界中所出现的白光、红光、黑光的明、增、得三种恐怖境现。]
上师举了一个特别贴切的比喻,就像一个人搬家,平时你不搬家的时候,你觉得屋子里始终是这样一个摆设,一成不变,而且很干净。但是,当你真正地翻箱倒柜开始搬家的时候,却发现里面藏污纳垢,有很多变化。所以说,我们的四大假合的身体在临命终时,会发生一种大的变化,这种四大隐没的过程是每个人必定要经历的。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尤其是不修行的人会很恐惧,会非常非常地恐惧这种四大隐没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地大融入水大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身体特别的沉重,有些是感觉到大山挤压,有些是觉得自己的身体一直在往下沉,就会很恐惧。可能有些道友自己的家人亲自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可能亲眼见过。有些人可能没有见到过,但是这一点绝对不是我们自己杜撰的一种说法,确确实实也有很多学佛不学佛的人,比如说自己的亲人快要死去了,在医院里的时候,到临终的时候,连旁边不学佛的人,他们都会觉得,唉呀我的家人可能真的不行了,会发现他就开始出现一些意识迷乱,眼睛都不认识人。或者说五根开始衰退,出现一些迷乱的景象,你在他跟前,虽然在非常干净整洁的病房里,但是他却说周围有鬼,或者生前如果杀生比较重,有可能曾经伤害的这些动物的生命就显现在他跟前,他就会特别恐惧地说“猪踩我”,或者“牛顶我”等等,说一些胡言乱语,你看着他就会觉得特别无奈。
虽然他住在高级的病房当中,我们很好的去呵护他,但是他眼前所显现的景象是你根本看不到的。他就觉得自己的身体在往下沉,虽然身体是躺在很结实的病床上,但他一直双手乱抓,并且说“我要掉下去了,快抓我一下”,两个手在空中乱伸。像这种情况,我们学佛的人懂得一些中阴法门的道理,就知道这时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地大融入水大,地大开始隐没的过程。他才会觉得,或者身体很重,或者有被挤压的感觉,或者有一种下堕的感觉。他非常担心,心里很害怕,觉得自己要掉下去了,双手就拼命地往上乱抓,是这样一种现象。
紧接着出现水大融入火大。当水大融入火大的时候,大家可能也是看到有一些临命终时的病人流眼泪、流鼻涕、流口水,控制不住,甚至于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流了口水。生前的时候,如果自己口水流出来,他肯定马上就能意识到,而且会很不好意思。但是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嘴角在流口水,他一点都感觉不到。而旁边的人看到之后就觉得心里很难受,看到家人躺在病床上流口水、流眼泪,看起来很不舒服的这样的一个像,是水大隐没的过程。而且水大隐没了之后,会有一种口干舌燥的感觉。
紧接着火大融入风大。火大隐没的时候,身体的体温开始消失,因为人的身体的温度主要是靠火大来支撑的。在生前,四大整个都是比较均衡的一个状态,所以人正常的身体构架都是比较正常的健康的状态。但是到了四大开始隐没的时候,火大消融的时候,体温就开始消失,就会觉得冷。哪怕是炎热的夏天,但是感觉不到一丝的温度,就觉得寒冷。或者,这个时候,可能在别人看来就觉得亲人已经渐渐不行了,身体都已经开始发凉了。
从佛教的一些中阴的知识上,整个这些过程当中,四大开始隐没的过程当中,最好不要轻易地去动他,不要去触碰他的身体。有一些比较有经验的人,用手近距离地,比如说在身体肌肤的上方(不要碰到),慢慢地可以感觉一下。他是上身先凉,还是下身先凉,他的胸前还热不热,还有头顶上梵净穴那儿热不热。根据他的表现大概可以推断是往三恶趣走了,还是往三善趣走了,依靠经验也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但是我们说,一般人四大分解的时候,当火大分解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不温暖了开始冰凉,直到整个身体彻底冰凉。
最后风大融入意识,这时候显现风大溶解的时候,就显现出呼吸没有了,但是这个时候一般都叫做是往生的最佳时刻。我们佛教的专业术语是叫做外气断,内气未断。当人外气断,用手到他的鼻子跟前去感受,一点呼吸都没有,然后去把他的脉搏的时候(像医院测量心脏的仪器就会显现心脏的跳动完全都已经停止了,是一个平线了),脉搏也一点都没有了,微弱的那种跳动都会没有了。一般世间人的习惯就认为,这个时候人已经彻底死亡了。所以在汉地有一个不太方便的地方,当医生说测量的仪器发现心脏已经完全停止跳动,脉搏已经彻底消失,鼻息也已经没有的时候,就会认定告诉家属说:你的亲人已经死亡了。紧接着就会处理后事,直接送到我们说的太平间,夏天的时候可能先冷冻起来,然后火化。但是这样对亲人还是不太好的,为什么呢?按照佛教的观点,当四大正隐没的时候,看起来好像呼吸已经停止,脉搏也停止了跳动,但实际上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离开身体。所以这个时候就叫做“外气断而内气未断”,按照中阴的窍诀,在这个阶段是往生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候最好能够保持三天不动他是比较好的。古时候不是都有这种习惯么,任何亲人死去,都是在家里摆设灵堂,要放三天。这个习惯是一种民俗,当然它的来源是从哪里,我也不是很清楚,有可能是来源于佛教的一些思想,有可能就是民间比如说孝道的一种起源,我还没有去研究过。但是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家里面对他恭恭敬敬的,亲友子女在家守灵三天,然后才发丧,这实际上是个比较好的习惯,对亡者是比较好的。只不过像我们还有种习惯,趴在亡者的身体上痛哭流涕,触碰他的身体。这个时候外气断内气未断,在他跟前放声嚎啕大哭就会影响他,他心里是很清楚的,会影响他的情绪。尤其是自己的亲友,他心里面又产生了一种不舍,执著的心念,就走不了了。这种情况下往生就很困难。所以说一般在佛教里碰到亡者这样的情况,是不要在亡人跟前大哭,在他的跟前不要放让他特别执着的这些对境。
再有一个,三天之内最好不要触碰亡人身体。过了三天之后,正常的该下葬就下葬,处理后事就都可以。在整个七天之内,或者说在七七四十九天当中,大量地给亡人放生、供灯,把这些功德都回向于他。如果亡者是个不学佛的人,肯定是没有办法把握临命终时的往生窍诀,这肯定是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不学佛也没有修行,是没有办法把握的。但是如果在他死亡后的七天和四十九天当中,能尽量地比如说点长明灯,然后再有方便方法——大量地供灯,大量地放生,专门给亡人回向,愿他暂时可以去向人天善趣、走到一个好地方,究竟得到往生极乐世界的解脱,这样去回向发愿,对不学佛的亡人是非常非常好的。他就有可能借助亲友们给他做这种福德。就像这个时候为了亡者去供僧,这些都属于是增上福报、增上福德资粮的法行。这样去做,就会减轻他自己的业力,投身的地方就会比以自己的业缘所投的地方要好得多,这是绝对有可能的。最关键的七天和四十九天之内比较好做,当然也不绝对,有一些亡者一死了之后马上就投生了,你都来不及做,他就已经转世了。
但是即便是已经转世,前世的亲友给他做一些功德,对他的来世也是好的。还有,他很有可能在七天和四十九天当中还没有转世,这个时候给他做的这些功德,对他来说就能够给他一个比较好的未来,这种机会就要大得多。这些时间段都是比较关键的。
我们今天也只是以比较简单的方式,跟大家稍许地讲一些在人临命终时要注意的事项。自己平时也要注意这些关键点,自己在醒觉位的时候尽可能地好好地去修行,修行得越到位,临终往生的把握就更大一点,万一如果临终时外缘不是特别顺利,但是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一个非常有把握的净土修量在,不管外缘是不是一种顺缘,都没有办法障碍你,内心在那一刻直接依靠生前的修力支撑而获得直接往生的机会。这一点也是在座的道友需要尤其注意的。(00.30.27)
上师在此处讲到两个公案,一个是炉霍县的叫嘎巴的公案,还有一个是隐峰禅师的公案。这两个公案的特色并不相同,但是稍许有一点点相似。显现上好像都是行为并不是很好的人,但是对净土对阿弥陀佛都非常非常地有信心,而且在以信心祈祷阿弥陀佛方面,还是很精进地在修行,只不过平时的行为可能不太让人生信心,世间上也有这种人。像去年我们学过的《亲友书》里面用芒果列举了四种类型的人,其中讲到内熟外未熟:内相续已经成熟了,但是在外相上显得还没有成熟,意思说外相上看起来让别人觉得并不是很生信心,觉得这人怎么这样等等,这种情况也是一类人。大家也不能完全说,如果他的修行好,为什么他外相上显得行为不好?或者说,他外相上行为好,为什么内心当中却修行不好?这是很有可能的。一种则是内也不好,外也不好,对吧?这叫表里如一(倒也是表里如一的)。一种是内好外都好,这也是表里如一的。但是还有两种情况,内好外不好,还有内不好外好,这两种都是有的。人的行为和心性总归是千差万别不相同的。
嘎巴死的时候,他的亲人都对他没有什么信心,所以他当时要求沐浴,穿法衣,亲人(感觉应该是一种比较鄙视的)就说像你这样的人还穿什么僧衣,披什么法衣。因为在藏地的环境当中,僧衣代表的是一种非常清净非常尊贵的相。可能从家人的表现上都可以感觉到,他生前可能心理上并不能够被大家所理解。但是他还是有一种往生的相状,这一点也说明,不管怎么样,在他的内心当中,对于精进地希求往生净土,在以信心祈祷阿弥陀佛上面肯定是到位的,否则他也走不了。
第二个,隐峰禅师的公案也同样。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整个公案我就先不做细致的重复,因为大家在讲记当中都能看得到。道友们可能也会觉得,唉呀为什么这些成就者表现的都是这么有特色,不是那种让我们带着信心而走的,都是一种很独特的、让人感觉非常另类的死法,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我们的清净观,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个修证很到位的修行人。但是最后他死了之后才反应过来,噢原来这是一个相续中有功德的人,生前对他可能不一定能够生起这么好的信心。这两个公案都有点类似,不管怎么样,上师在这里讲的这些相关的公案,也是对我们后学修行人的告诫。
有的时候,修行人一点不注重自己外在的行为是否如法,在现在的末法时期,在我们上师仁波切的教授下,这样并非可取。上师是希望我们内外都是表里一致的,内相续具有修行的功德,外相续外在也具有威仪如法的相。这主要是从大乘弘法利生的角度去考虑,希望佛教徒能够具有一种非常清净的、有素质的、调柔的身语之行为,能够让别人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好感的一种认知,确实也是很有必要。但是另外一方面,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能够往生,不要完全用外相来评判。关键要看能不能真正地在内心当中,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一个虔诚的诚挚的信心,并且自己能够厉厉地修积和祈祷,这是最主要的。这是重点,是核心。这个有了,其它的都有了;这个没有,其它的,看着再怎么好、怎么完美,可能也是跟往生不挂钩的。
还有刚才讲到说,到临死的时候,如果没有解脱,就会走到中阴那边去了。要是临命终时没有解脱,中阴的一些景象就会在你面前现前。所谓的四恐怖声、三险地都是中阴境界当中会出现的,像有些教言书里面是这样说的,因为四大要发生一种替换和改变的缘故,所以四恐怖声实际上是指这四大的声音。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像是外界的声音,实际上跟我们自己整个身心发生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即身体所说的四大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地大的声音就像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是非常恐惧的,如果整个大地发出像地震一般的雷鸣声,且到处都是,你的心里不害怕吗?你肯定会一下子就觉得没有安全感,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是地动山摇的,肯定会觉得非常恐惧。我们要身临其境地去想一下,设身处地的把自己放在其中去观想的时候,可能你的心相续就没有踏实和安定,不会说“没关系,我好好祈祷三宝,我不害怕”,这句话是很难讲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像你们每一位道友都是处在汉地的某一个城市的环境当中,天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城市一成不变的这种景象,高楼大厦还有水泥建筑都是坚固不破的,非常的牢固。脚下的大地也是极其的坚固,绝对不会担心有一天这些都变成一种不稳固不牢靠的,随时都会坍塌的一种景象,可能我们一辈子想都没有想过。
但是在临命终时,尤其到了中阴界的时候,这种由自己身心所摄的四大,体现在外境上的种种表现,会让你觉得非常的恐慌。为什么?你平时自己所习惯的,比如说在某个城市当中住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天天看到的都是城市的一种面貌,是非常干净整洁、很熟悉的一个环境。等到死亡之后,这些环境都在你的眼前消失了,亲人也看不到了,朋友也找不见了,然后自己所处的环境还出现一些,比如说很凶猛的阎罗狱卒拿着兵器来追赶,就觉得一下子完全没有任何安全的保障。我们在生前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恐怖去体会和尝试,根本没有。但是这个时候是你根本无法想象的那种恐惧的,包括像刚才说的这种地大的如同整个山河大地全部地动山摇的、像地震一样的声音出现。
水大的声音就像整个世界遭受洪水冲击时的音声。我记得很多年前有个叫《后天》的电影,讲到因为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缘故,所导致的种种害怕。当时电影上面也是显现出水的力量。如果真的处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你心里不惊慌吗?一下觉得周围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保障你的生命。因为中阴时,也是执着自己的生命,会很恐惧,觉得自己的生命在受到威胁。
火大的声音则像三千大千世界被烈火焚烧时所发出的声音。我们说如果家里面有一个盆,铁盆里面只生了一把火,你不会觉得害怕。但是如果换成说有房子这么大的一堆火烧起来的时候,你可能就不一定觉得有这么安全了;如果整个城市都是一片大火,你会怎么想?现在火大就好像是整个世界都是被烈火所焚烧的这样一种红红的火炬、猛烈的烈火所发出的音声,怎么会心里头不害怕。马上会觉得自己又受到一个严重威胁,是无处可躲,无处可藏的一个状态。
风大的声音就像整个世界遭受狂风猛吹时的声音。这样的一种四大的声音发出来,人实际上心里面是非常害怕的,所以也叫做四恐怖声。在那种时候唯一想的是:我怎么躲怎么藏,怎么远离这种恐怖环境。生前修力真的不太好的话,那个时候就很难想起来祈祷三宝,就想着去躲和藏了。在躲藏的时候有可能就直接转世了,也不好说。看到一个洞穴就赶紧钻进去,这是一个人最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这样子有可能就投胎到另外一个趣当中去了,也是很难讲的。
再说到三险地,也是指中阴期间出现的自己相续当中贪嗔痴的自相。贪心显现在外境上面,就好像整个世界像有十万个红色太阳照射一样,全部是红彤彤、红艳艳的景象。在我们生前,咱们南瞻部洲的人看到的都是蓝色的天空,对吧?湛蓝的天空,天空上挂着一两朵悠然的白云,真是非常美妙的。然后现在整个世界全变成了一种红艳艳的景象,心里面也是一种非常恐惧。嗔心的这种自相,整个世界好像有十万个月光照射在雪山一样,出现白茫茫的景象。而痴心的自相,整个世界就像二十九号的夜晚一样,出现黑乎乎的景象,伸手不见五指,也叫做三险地。
如果意识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当出现这个景象的时候人会非常的恐惧,特别的恐惧,惊慌失措。在这之后亡者会进入一段昏迷的状态,所有的分别心基本上不起作用的。苏醒过来之后这一段我就不细讲了,因为在中阴法门当中讲到,这中间首先会出现分别心,也是没有任何起作用的阶段。如果生前有一些办法或者修大圆满的修力,就可以直接在心正好不起念的过程当中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就直接可以获得上根者的这种法性的法身解脱的一种力。然后再往后,如果这一块没有抓住,就又会起现分别,然后在他面前会显现文武百尊的景象。但是如果生前没有修过生圆次第,文武百尊这种像根本不认识。有些非常快,像闪电一样一瞬间就过去了,根本来不及认识。只是觉得害怕。因为出现种种强光,只是觉得恐惧,然后就过去了,就抓不住机会。但是如果生前有过这方面修积,在这个时候能够认识文武百尊本体的时候,大家就能够得到解脱。
中阴窍诀是有很多的,里面有一层??内容和这些殊胜的关要。今天我们这堂课并不是主要讲这个,而且有时候涉及到很多密法的内容,我个人来讲,也并不适合跟大家过多宣说。以后你们在有因缘的时候,能够接触到中阴法门,密宗当中一些关于六中阴的,或者闻解脱中阴法门的这些关要教言,能够稍许有一些了解,对自己往生净土提供大的顺缘。
如果在出现四恐怖声、三险地这些无法想象的中阴境现的时候,应当要忆念阿弥陀佛这个时候能够忆念起阿弥陀佛,完全靠自己生前有没有一个比较娴熟的修力。说到这里,像比如说我们平时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在我们山上这边,有时候就喜欢举这种例子,山上因为到处都有放生的牦牛,就随着它们自己自由自在地在山谷里面乱转,天天在垃圾堆里面自己去找吃的。有时候出家人也会很慈悲,专门买菜之后会把一些稍许有点发黄的叶子,摘下来专门留给老牛吃,这样情况也是有的。所以它们是很幸福的,能够在学院这个环境里面安养天年。但是那些被放生的牦牛,样子也是有点吓人的,两个角长长的,身体很庞大将近有一吨重。我们如果是假设观想,牛在这个环境里是比较安逸的一个状态,跟出家人之间和平相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基本上处在这样一个比较友好的状态。
但是假如是这种对境:我观想,有一天我正走在马路上,然后对面有一头非常强悍的大公牛,这个牦牛直接气势汹汹地顶着两只大角,就冲着我冲过来,马上就要接近我的身体,马上就看着它尖尖的长角,就快要靠近你身躯的时候,心里恐惧吗?我们这样去观修的时候,心里面肯定就会觉得心慌,唉呀这个时候可能吓死了,会拼命地躲,会往旁边跳,避开它的冲刺。这是人的一个最直接的反应。
这个比喻比较形象,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平时假如说要是遇到恐惧,让你吓一跳,或者你在忧伤的时候,你快乐的时候,你喜悦的时候,你郁闷的时候,你当下第一个念头都能够想到阿弥陀佛。包括晚上睡前,心里头是惦记着阿弥陀佛睡着的;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能够想到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要是长期经常这样去串习,在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把握住机会(毕竟临命终时四大分解,一些经教里面形容就像乌龟脱壳一样,是很痛苦的,心里也比较脆弱),如果生前没什么修力,那时候你想控制自己的情绪都不一定能控制得住。但若生前是这样串习的,好了坏了喜了苦了乐了都会想到阿弥陀佛,那么即便是那个时候错过,到了中阴界遇到了这些种种的让你无法预知、无法逃离的恐怖景象,也能够习惯性地想到阿弥陀佛。一看到恐惧的景象,第一个念头能想到阿弥陀佛,也能够走,能够有往生的机会。所以还是需要在平时常去练。
若平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些,或者自己遇到什么事情,从来都没有想到说,我当下习惯性的念头能够忆念佛陀,祈祷阿弥陀佛加持。若没有这样的习惯,在临终时遇到恐怖的景象,心里面除了更加恐惧恐慌之外,很难想得起来佛。所以大家还是要在生前尽量去串习,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在临终的时候,解脱的机率就要大得多。
上师讲到,再比如说像别的人,自己的亲朋好友,如果到了临命终时,一方面不要在他旁边说贪嗔的话语,不要哭哭啼啼,然后尽量用佛法帮助他。在他的跟前助念也可以的;放转经轮和殊胜的法本,三宝所依作为加持;在他的头顶为他点一盏灯,有这种供灯等等的功德。还可以轻轻地摸他的头顶,比如说看到人基本上快没气的时候,你轻轻地拽一下他头顶的头发,主要是这个时候他的心识肯定就会感觉到有人拽我的头顶,有人拽我的头发,他的心识意念就会往头顶上专注,而我们正好希望他的神识能够从头顶的梵净穴出来。这样不说往生净土,但是肯定不堕恶趣的,这对他很有帮助。
但是不能使劲拽。使劲拽,他又会生嗔恨心,觉得痛,觉得你的动作粗暴,这个时候他的心很脆弱,马上心里就不舒服了,就觉得你怎么这样对我,这么疼!他一下心生嗔恨,正好这个时候走掉,嗔心接引下肯定就堕落了。像这些都要有一些善巧,不能粗暴的方式去做。
这时,应当专心致志的忆念阿弥陀佛极为重要,例如,现在突然出现天降霹雳、大地震动等。比如说前几年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些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比较大的灾难。当时处在那个环境中的人们,那些众生是很惊恐的,对吧?一下子就觉得生命没有保障,亲人转眼之间,一秒钟之内就马上离世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些房屋,一瞬间当中马上就全部坍塌,彻底都没有了;自己的生命也可能是在一瞬间之内就已经消失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现在就用观想的方式:假如说在我的身上突然出现的种种恐怖现象,如果即能忆念三宝者,此刻是处于惊慌失措、无可奈何的地步而忆念的,倘若这时能够忆念,那么由于中阴意识已脱离了肉体,就像水面的皮筏一样极其容易转变(,因此轻而易举便可往生)。如果我们在平时,假设说偶尔出现一些吓着你的这种情景时,你能够想起来阿弥陀佛,那么在临命终时你就容易想得起来佛,这是一种习惯。如果在中阴界,不是临命终时,是以中阴身的身份能够想得起来,那个时候因为只有一个中阴的身份,是一种心识,已经脱离了身体的束缚,所以往生是很容易的。关键看能不能在那一刻对阿弥陀佛生起诚挚的信心能够去忆念佛。如果那个时候忆念,能够轻而易举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关键点。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许多经续中说: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降临到中阴界,刹那便将彼者接引到极乐世界。
因此,如果从现在起就把阿弥陀佛的身色标帜等观修熟练,我们经常去看阿弥陀佛的图片、画像、唐卡、佛像,对此熟悉认知,那么到了临终就会像遇到以前熟悉之人一般认出。一般人到了临命终时,一祈祷佛,佛马上会现前,你当下就能知道这是佛陀来了,心里面一生欢喜,肯定没有任何障碍而往生。你的罪障因为你相续中的这种清净欢喜心而得以清净,瞬间就能因清净业障的缘故,直接就可以达到往生。
如果现在修持积资净障之法,并且经常发愿,那么尽管到那时既没有忆念也没有认出来,但阿弥陀佛一定会降临到中阴来接引你。还有一种情况,假如说我们平时还是修得比较好,平时努力地积资净障,在这方面修得比较到位,经常发愿说愿我临命终时,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临终的时候还是有这种可能性(临终时没有忆念也没有认出来佛),因为临终的时候人的意识不清明。除非修得很好的修行人,在临终的时候意识非常清醒、比较自在。但是我们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不一定能修到这种境界。所以在临终的时候就没想起来忆念阿弥陀佛,也没有这种意识,也没有认出来,没能够去忆念阿弥陀佛。但是因为生前的这种修积,生前的积资净障、经常发愿就可以算是一种因和缘。
到了中阴阶段,就会自然现前果法,哪怕是你临终的时候没有求,它也会自得。就像春天种了种子,秋天不求它也会自然得到果实一样。那时候,阿弥陀佛自然会降临到中阴阶段,当你见到他的时候,生前很习惯的这些作意、意乐,就会自然生起,能够认识并且知道——哦,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这时候就马上就能够想起佛陀,也就直接可以达到往生。所以我们生前的修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此说,顶礼导师阿弥陀佛。
今天这堂课说到了在中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并且通过学习这些道理,也是侧重强调一点,我们不要在修行上面变成一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一个状态,而是应该趁自己还年轻、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好好地去修积,为自己的临终做准备。
临终的死法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佛教徒也没办法保证自己是一种很安乐的、或者很可靠的方式,在上师和道友围绕的情况下,在亲友不干扰的情况下死去,这是我们每个人没法保障的。因为按照南瞻部洲众生业力来说,导致每个人死的因缘是不定的。有些是横死的,指出车祸等这种直接的很烂的方式,有些是被水淹死,被火烧死,并不是在一个很好的环境当中死去。有一些甚至死的时候,也没有上师和道友给助念的因缘。这些我们都要考虑到,对吧?我们不能说只有一种,我就想这一种可能性,上师和道友都能够加持我,然后我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屋子里就死去了,或者躺在清净的寺院里死去。你能保证吗?不能啊!天下人如果都是这一种死法,我就说你可以保证。问题是,南瞻部洲的众生业力各不相同,自己虽然是佛教徒,但是业力也是不一样的。我怎么敢肯定说我就这么一种死法。实际上这就叫做死缘不定,这是名言当中的一种自然规律。
再说到死处不定——死的环境不定,死的时间不定。有些人年轻死,有些人年老死,有些在婴儿的时候就夭折,这也说不清。由于这么多的不定因素,我们就要把各种的可能性都考虑到,最保险的就是自己生前好好的修积,那死的时候,不管是一种什么样的死法,都没有办法能障碍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不能够去控制我死的时间、死的处所和死的方式,但是我可以控制,不管是出现任何一种死法,我都能够保证我的心去往极乐世界,这个是我们修行可以保证的。所以还是强调在平时、现在,还没有到临命终时的时候,好好地修法很重要。对于学习净土的一些老菩萨们来说,有些老年人毕竟年龄开始慢慢变老,就像西下的夕阳一样,要考虑自己的生死大事的问题。老年人不要把太多的精力全部用在养儿孙等等这些上面,这是不合理的。
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说做任何事,也不是说什么都不能管了,什么都不去管了。你们自己在比较合适的情况下,要注重自己的修行,自己的往生。该断的执着要断,该惦记的孙子呀儿子呀这些,要慢慢地要放淡执著。平时自己的一些很重的习气、贪执等等这些心里头执着的东西,要从反方面的角度去想:反正这些(万法)都是无常的,我再执着它,我哪怕是已经用了一辈子了,终有一天我也要离去,它也会毁灭,我们两个都是无常的本性。我去执着一个无常的、如同水泡、如同画像一样的有为法,又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现在趁着自己还有心力的时候,尽早地在相续中断除对它的牵挂和执着。这些方面要自己去作意,力争在临命终时心无挂碍地,就像心经当中所说的,不会有任何挂碍的方式,而步入后世。那个时候,就算你的家人(儿子孙子)在你身边哭,也不会影响你的往生。这些都是我们要做准备的,所以平时少说一些闲言碎语,少谈一些是非,多念一点佛,这是对老年人特别特别强调的,即把自己剩余的有限的时间尽量都用在希求往生上面。这一点对今生来世,包括对自己的儿子孙子的未来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今天的辅导就先讲到这里。
所南得义檀加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圣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