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唤醒迷梦 >> 《中论广释》第022课 Back

《中论广释》第022课

SuoDaJiKanBu 唤醒迷梦 2023-09-05
第二十二课
思考题
1、怎样了知虚空有实无实的本体都不成立?
2、你能完全推翻对虚空相的执著吗?为什么?
3、怎样以破虚空的推理来破其他法?
4、默写解释最后一颂,并阐述为什么要呵责劣见?
5、以教证总结全文。
6、请写出学习本品的感想。
今天继续学习第五品《观六种品》
全论分三:一、首义;二、论义;三、末义。
甲二(论义)分三:一、宣说见解而顶礼;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三、忆念恩德而顶礼。
乙二(抉择宣说中观之见)分三:一、宣说缘起特法;二、宣说缘起空性;三、证悟缘起之功德。
丙一(宣说缘起特法)分三:一、宣说主要特法;二、宣说其他特法;三、断除太过。
第一部分“宣说主要特法”是指第一品《观因缘品》和第二品《观去来品》,现在正在讲第二部分“宣说其他特法。”
丁二(宣说其他特法)分五:一、抉择法我空性;二、抉择人我空性;三、抉择有实法为空性;四、抉择时间为空性;五、抉择轮回为空性。
戊一(抉择法我空性)分二:一、破法我之自性;二、破法我之能立。
己一(破法我之自性)分三:一、破处;二、破蕴;三、破界。
破处---第三品《观六情品》破蕴——第四品《观五阴品》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正在讲破界---第五品《观六种品》
庚三(破界---观六种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辛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破虚空相;二、以此理类推他法;三、呵斥劣见。
壬一(破虚空相)分三:一、事相法相不成立;二、有实无实不成立;三、摄义。
癸一(事相法相不成立)分三:一、事相不成立;二、法相不成立;三、摄义。
昨天主要从虚空的事相、法相方面观察。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些推理,如果自己没有生起定解,想要破除他人邪见就会非常困难。
学习中观的时候,如果真正认为这些推理非常有道理,就说明中观见已经入到了你的内心;如果脑子里迷迷糊糊,觉得这些推理大概对吧,就说明你对所学的内容并没有理解,这种状态很不好。事实上,中观的每个推理都蕴含着极尖锐的智慧,能穿破重重迷雾,彻底摧毁对方的各种邪见
本品主要通过破虚空来破六界。破虚空的推理有两种:一、观察事相法相而破;二、观察有实无实而破。依靠这两种推理,就能把对方“虚空本体存在”的观点彻底推翻,之后用破虚空的方法就可以类推遮破其他五界
《中论》的很多推理表面上看好像差不多,其实内在的细微之处并不相同。下面有些颂词讲了推断的原因,有些没有讲。大家最好能把前面讲过的推理和不成立实有的原因记清楚,比如,当提到虚空的法相事相存在不合理时,马上就能想起不合理的原因。
今天从第二个方面---“有实无实不成立”来遮破虚空。
癸二(有实无实不成立)分二: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子一(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在学《俱舍论》和因明的时候,经常遇到“有实法”和“无实法”这两个名词。有实法名言当中起功用、有本体的法,比如柱子、瓶子等;无实法名言当中不存在、不起任何功用的法,比如无柱、无瓶、石女的儿子、龟毛、兔角等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第一句中的“相”指法相“可相”指事相,第二句中的“有”指有实法。意思是,既然虚空远离了无阻碍的法相和其本身之事相,也就不可能存在有实法的自性。
鸠摩罗什大师经常用“有”代替有实法,用“无”代替无实法,有时还会把它们和动词“有”、“无”放在一起,这样很多人在解释时就会感觉有点困难。
这里的对方主要指有部宗,他们认为虚空是实有的无为法,具实有的自性。这种观点并不合理。为什么?因为如果实有的虚空存在,它就应该以具有法相和事相的方式存在,但前面已经分析过,虚空的法相、事相根本不存在。既然如此,“更亦无有物”,那所谓实有的虚空就不可能存在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第一句中的第二个“有”有实的虚空;第二句中的“无”无实的虚空。意思是,如果没有有实的虚空,又如何当有无实的虚空呢?
应知道,所谓的无实法,就是遮破有实法的无遮部分,比如瓶子,它的存在是有实法,它的不存在---无瓶,即是无实法无实法要观待有实法才能安立,如果没有有实法,就不会有无实法。所以,如果虚空实有的自性不存在,那么与它观待的无实之自性又从何而来呢?不可能存在
这两句主要是破经部宗的观点,因为经部宗虽然不承认实有的虚空存在,但却承许无实的虚空存在
科判“有实无实不成立”中的第一部分“有实无实不成立之理”已经讲完了,下面是第二部分“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对方辩驳说:虽然你们这样分析的时候,虚空实有或无实的自性的确不存在,但是,观察虚空的补特伽罗38是存在的,既然这个分析者存在,那他所观察的对境---实有或无实的虚空肯定也存在。否则,能观察所观察就无法互相观待,这会有很大过失
38补特伽罗:梵语pudgala。(一)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
下面中观宗就会对此进行破斥。
子二(分析有实无实者不成立):
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
第一句的“有”指有实法;“无”指无实法;“俱”指有实无实法二俱;“非”指有实无实法二非
中观宗驳斥说:“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如果你们认为了知者存在,那么他是有实法、无实法,或除此之外的第三者——“有实无实二俱”“有实无实二非”当中的哪种补特伽罗?了知实有或无实虚空的这个人到底是谁?观察之后,所谓的了知者根本不存在。
为什么了知者不存在呢?因为,如果补特伽罗以有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具足法相和事相,但前面已经观察过,法相和事相并不成立;如果以无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观待自身实有的自性,但其实有的自性根本不成立,由此无实的自性也不可能成立;而除了实有、无实以外,二者皆非或者二者兼具的情况,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能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就彻底遮破了对方实有或无实虚空存在的说法。下面是摄义。
癸三(摄义):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由此可以了知,所谓的虚空,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既无法相,也无事相
总之,遮破虚空用了两种推理:一、观察事相法相而破;二、观察有实无实而破。二者并不相同,大家一定要清楚。虚空有实法的本体是通过法相和事相不存在来破;虚空无实法的本体是通过与它观待的有实法本体不存在来破。遮破的理由都很充分
最后得出结论:由于虚空的事相、法相,以及有实、无实的自性都不存在,所以虚空根本不存在
下面是以此类推遮破其它五界。
壬二(以此理类推他法):
余五同虚空。
遮破地、水、火、风、识其余五界的方法,完全等同于破虚空的方法
中观宗首先遮破了六界中的虚空界,破其它五界的时候,把推理中的“虚空”分别改为“地、水、火、风、识”即可。比如,如果破“意识”的事相法相,就把“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若先有虚空,即为是无相”改为“识相未有时,则无意识法。若先有意识,即为是无相”;如果破“意识”的实有或无实自性,就用“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这一推理,只要把意思通达即可;如果要对“意识”不存在做结论,就将摄义的颂词改为“是故知意识,非有亦非无,非相非可相。”总之,以这种类推方式就可以遮破意识等五界
其实不仅六界,世间一切万法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观察。比如,如果有人认为瓶子、柱子等存在,我们就可以用观察事相法相的方法破斥。本来瓶子等诸法都已经包括在五蕴、十八界当中,但由于众生的分别念不同,有时还会执著个别法存在,所以也可以把它们单独立为所破进行观察。如果对任何一法都用这种事相法相、有实无实的方法推断,最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即一切万法皆不存在。
下面讲“以理证广说”的第三部分---呵斥劣见。
壬三(呵斥劣见):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前世没有种下什么善根,也未闻思过般若空性的浅智之人,在见到诸法时,或者认为它们有相而堕入有的边,或者认为它们无相而堕入无的边
世间人一般都认为万法实有存在,但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已经堕入了常边;有些修行人则认为,万法的本体是单单一个空性(单空),但这也不合理,因为如果认为空性就像碗里没有东西一样,什么都没有,就已堕入了断边。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因为他们具有边执妄念,所以,根本不能见到灭除一切边执见的安隐法---真如法性
什么是真正的安隐39法(安稳法)呢?即远离一切戏论、不落任何边的万法实相。对于执著有、无等诸边的凡夫众生来说,根本见不到这样的安隐法
39又作安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处是指不变的大无为法真如本性。)
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和其它一些中观辩论书里,经常引用这句颂词来提醒修行者。现在有些佛教徒自认为已经通达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但实际并未超出这种劣见范围麦彭仁波切说过:破外道的时候,不能认为只有对方才有这种见解,自己根本不会有,千万不能这么想,因为我们的相续中也会藏有外道的种子习气,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产生各种邪见大家对此一定要注意,否则,虽然表面看我们在破外道,但可能自己已经包括在了劣见者当中,成了驳斥的对象,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
“以理证广说”部分已经全部讲完了,下面是“以教证总结”。
辛二(以教证总结):
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引用了很多教证。例如:
《宝积经》云:“佛告迦叶:‘有者是一边,无者是一边,如是等。彼内地界及外地界皆无二义,诸佛如来实慧证知得成正觉无二一相,所谓无相。’”
《思益经》40:“世间如空相,虚空亦无相,若能如是知,于世得解脱。”意思是,世间的一切都像虚空一样不存在,如果通达了这个道理,凡夫众生就会从世间当中获得解脱。
40本经现存三种汉译本:1、《持心梵天所问经》,竺法护译于太康七年(286);2、《思益梵天所问经》,鸠摩罗什译于弘始四年(402);3、《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菩提流支译于神龟元年(518)。三译本均为同本异译,以鸠摩罗什的本子最为通行。存于各大藏经中。系叙述佛为网明菩萨及思益梵天等诸菩萨,说诸法空寂之理。菩提流支的译本将这一颂译为“世间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知如是,不染于世间。”)
《楞伽经》云:“有无俱是边,乃至心所行,彼心行灭已,名为正心灭。”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本品的最后也引用了一些教证做说明
为什么最后要引用教证呢?是为了说明《观六种品》中所说的道理,并不是龙猛菩萨依靠自己的寻思分别念而宣讲的,它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
下面宣讲《中论释》的内容:
【庚三(遮破有实无实)分二:一、遮破所立;二、遮破能立。】
对方的所立是“实有或无实的虚空存在”,能立是“了知这两个虚空概念的了知者存在”。下面中观宗就要分别遮破对方的所立和能立。
【辛一、遮破所立:】
离相可相已,更亦无有物。
【如果对方还是认为:虽然像刚才那样对法相与事相分别进行观察,不存在是合理的。但是,虚空本身的实有还是存在的,如果它的实有存在,则法相与事相也应该能成立。】
很多人也会这样认为。比如在因明辩论场里,当一方问“虚空是不是有实法,为什么?”的时候,另一方有时就会回答:“虚空是有实法,因为它起功用之故。”有些道友也会想:虚空老人家特别慈悲地容纳一切,我们才能坐在经堂听法,否则在整个世间我们连容身之处都没有无阻碍应该就是虚空的作用和功德,既然虚空有作用,肯定就是有实法
【并非如此!离开已经遮破的事相与法相二者之外的所谓“虚空的实有”,更是如同虚空中的鲜花一般,即使在名言中也是不存在的。】
中观宗驳斥说:前面已经观察过,虚空的法相和事相根本不成立。任何一法如果没有本体(事相)独有的特法(法相),它就不可能有存在的空间。因此,你们“虚空实有自性存在”的说法不能成立,就像说“虚空中的鲜花存在”一样。
下面是破虚空无实法的本体。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如果某些人又认为:虽然虚空无碍的实有不成立,但虚空无实的自性还是应该存在的。】
刚才中观宗只驳斥了一句,就令对方哑口无言。我想,如果我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恐怕也说不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特别听话而不反驳,而是因为已实在无力反驳。
这样殊胜的中观法理,值得每个人学习。感觉汉地的佛学院如果能开一些中观方面的课,对学修也会非常有益。因为,如果不懂中观空性,对唯识的有些实有观点就会一直耿耿于怀,这样不一定符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密意佛陀最究竟的教法一定要用《般若经》来解释,而要诠释《般若经》,如果不依靠中观论典可能比较困难。所以,中观法理在整个世间,在有缘的众生面前应该值得弘扬。当然,在一些无缘的众生面前弘扬,他们因固执己见,也不一定能接受。
对方又认为:虽然虚空实有的自性不成立,但它无实的自性应该存在,因为人们经常以此作比喻,比如“此处瓶子不存在,由于没有见到之故,犹如虚空中的鲜花”等等。
【如果连所谓的“实有”都不存在,而作为所破法的所谓“无实”,又成立为何法的无实呢?绝不会成立。】
中观宗反驳说:如果连实有的虚空都不存在,那无实的虚空又怎么会成立呢?它是谁的无实法?
比如,瓶子是有实法;无瓶是无实法,如果瓶子本身并不成立,那么观待瓶子的无瓶怎么可能成立呢?同样,如果虚空实有的自性根本不存在,那么它无实的自性是观待何法成立的?绝不可能成立
【关于此理,后面还将以“倘若无实有,无实不可成。士夫言无实”的表述方式进一步进行阐释。】
此处对有实法和无实法只是略作推理,并未广说,本论后面会作进一步阐述。到时候在两三天当中都要一直讲有实无实的道理。
【如此观察可以了知,即使在名言中,所谓的“实有”也不可能成立,那么,又怎么会成立它的无实呢?完全是子虚乌有!】
实有、无实的虚空本体不成立的道理已经宣讲完毕,下面是观察对方所谓的“分析者”。
【辛二、遮破能立:】
有无俱非中,知有无者谁?
【如果对方还是顽固地认为:有实无实就是存在的,因为对于这两个概念的了知者---你们等是存在的。】
对方又辩驳说:你们现在正在分析实有和无实的虚空,你们是能观察者,实有和无实的虚空是所观察的对境,既然能观察者你们存在,那所观察的对境---实有和无实的虚空也肯定存在
【但是,作为能了知者,是由实有、无实,以及除此之外的第三者---二者皆非[非]或者有实无实法位于同体[俱或二者兼具]41的哪种补特伽罗,来了知或者通晓有实法以及无实法的呢?】
(41此处作者将二者皆非与二者兼具两种情形,全部列为有实无实之外的第三者。望详察。)
中观宗反驳说:如果你们认为了知者存在,那么这个了知者具有实有的自性,还是无实的自性,或是除此之外的其它自性---既不是实有也不是无实(二者皆非),或既是实有又是无实(二者兼具)?你们所谓的能了知者到底是哪种补特伽罗?
【但是,无论(该补特伽罗)属于此三者中的哪种情形,都是不合理的。因为,以前面的表述,就已经将有实、无实的总体彻底击毁,而直接相违的违品42第三者又并不存在的缘故。】
(42此处指二者皆非与二者兼具两种情形。)
实际上无论哪种都不合理。因为,补特伽罗如果以有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具足法相和事相,但前面已经观察过,法相和事相根本不存在;如果以无实法的方式存在,他就要观待自身实有的自性,但他实有的自性并不成立,由此无实的自性也不可能成立;而除了实有、无实以外,二者皆非或者二者兼具的情况,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能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就能彻底遮破对方所谓实有或无实的虚空
【庚四、总摄遮破成立之义:】
是故知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因为法相的建立是不合理的,所以虚空既不是实有,也不是无实;既不存在法相,也不存在事相。】
根据前面的观察顺序,将这个颂词调整为“是故知虚空,非相非可相,非有亦非无”可能稍微好一点
总结的内容很简单,应该不用再次解释。现在每次讲《中论》,我好像都要讲两遍一样。初学者可能觉得挺好,有先讲一遍又辅导一遍的感觉,但对有些人来讲,可能就会显得有点啰嗦,但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论释》上再过一遍还是有必要的。
【己二、以此理亦可遮破他法:】
余五同虚空。
【地、水等其余五界,都可以采用与观察虚空一致的方式。即像前面一样,以“地相无有时,则无地大法”等方式,只需在措辞上做些微更改进行观察即可。】
遮破地、水等其它五界的方法与遮破虚空的方法相同,以此类推即可。比如,若想遮破“地”的事相,就把前面观察虚空的颂词“空相未有时,则无虚空法”改为“地相未有时,则无地界法”。其它四界都可以这样观察。
【如果对方自以为抓住了把柄,而洋洋得意地说道:你们的这些陈述,岂不是在宣扬抹杀现实的顺世派主张吗?】
对方又反驳说:你们这样什么都不承认,岂不是与顺世外道无异了
关于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在下面引用了《般若灯论》的内容进行分析。
【《般若灯论》云:“遮遣本性有,并非言及本性无。于此虽破实有,然不可执为无实,若言非为黑,未说即为白。”】
顺世外道认为,在这个世间,因果、前后世、圣教、道德等根本不存在。而中观宗虽然承许万法皆空,但与他们的观点完全不同清辩论师在《般若灯论》中解释说:中观宗在遮遣本性有的同时,并未承许本性无的合理和存在,即并未承许“无”的边---空存在。也就是说,虽然中观宗遮破了万法的“实有”,但并未承许其为“无实有”,就像如果有人说“此物不是黑色”,那他并非承认“此物是白色”
清辩论师是用自续派究竟的观点对此做的解释。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的分析主要依靠清辩论师的教言。很多道友现阶段对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观点不一定能分辨清楚,要想详细了知二派的差别可能暂时还有点困难。
总之,顺世外道与中观宗的主要区别在于:顺世外道认为因果、前后世等诸法完全不存在,由此而落入了“无”的边;中观宗并非如此,他们已经远离了有、无、有无二俱和有无二非的四边,抉择的是究竟离戏的大空性。
【《佛护论》也云:“没有宣说五蕴等不存在,只是遮遣了其本性的存在。”】
【所以,执著二边都是不对的。后面的“谓有执为常”等词句应当提到此处引用,可以使此理更加坚不可摧。】
如果把《中论》第十五品《观有无品》中的颂词“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提到此处引用,会对理解有很大帮助
【正如《三摩地王经》所云“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等,】
教证意思是,是一个边,也是一个边,清净的涅槃法与不净的轮回法也都是边,当远离了轮涅所有的边之后,中观智者亦不会住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样诸法的中间
麦彭仁波切绕沙格西在此教证上辩论了很长时间。对方认为胜义谛是一种单空,麦彭仁波切驳斥说:你们的单空见并不究竟,因为虽然有的边已破,但是无的边以及中间尚未破,你们对此如何解释?……
【以此遮破一切边的理证智慧,即可对“离戏”的境界也不耽执。如果在苗芽之上不能见到有无等,则无法用比量的智慧安立有无等一切戏论。】
如果具有了刚才《三摩地王经》中所说的离一切边的理证智慧,那么对“离戏”的境界也不会执著,就像如果对苗芽等观察之后不曾见到“有无”,那么对用比量推理所安立的“远离有无”也不应执著
【因此,“所谓离戏,只不过是名言而已”的说法,实在是精彩之言。】
由此可见,《三摩地王经》的教证并非承认“离戏”存在,其意应为:当一切有实法和无实法都被遮破之后,中观真正的离戏大空性才能呈现
【己三、呵斥边执见:】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
【诸法的本性原本如此。然而,为无明眼翳所遮障的浅智之徒们,却对诸法远离有无之边的离戏自性一窍不通。不是认为有,就是认为无。始终无法见到胜义的、彻底平息见分别念戏论的、永灭痛苦等等的法身空性,】
如果前世没有好好积累资粮,今生就会成为一个不懂中观法理的浅智者,这样对胜义谛的道理始终不能了知。此处麦彭仁波切将“安隐法”解释为远离一切边执戏论的法身,即胜义法性
【因为他们具有边执妄念的缘故。】
浅智者为什么见不到胜义法性呢?因为他们具有边执妄念的缘故
佛护论师解释说:中观宗既不承认有的意义,也不承认无的意义,他抉择的是究竟涅槃的胜义
清辩论师在此引用了《金光明女经》的教证:“文殊师利问善女人言:‘姊云何观界?女人答言:‘文殊师利,如劫烧时世界空虚无一可见。’”意思是,文殊菩萨问金光明女:你怎样观这个世界?即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什么?女子回答:如同在劫末时,整个世界都被毁灭,无一物可见一般(藏文译本中说,即使焚烧完的灰尘也不存在;汉文译本里说,一切变成如同虚空一样无可见)。其真正含义应是,所有的边执戏论全都无可见,包括不存在的“无”边也同样无可见
所以,我们对万法不应再有任何耽著,因为它们就如虚空般一无所见。与此同时,对“无”也不应有任何耽著,因为“无”的边也同样不可见。远离一切劣见和边执见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通达这个道理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五观六种品释终
◆  ◆  ◆  ◆  ◆ 





扫描关注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