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既然自心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皈依? Back

既然自心已经是佛了,为什么还要皈依?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19-06-27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10




上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当依之十法


 

第一,应当依止具有证悟与悲心的殊胜上师。

 

所依止的上师,有两个标准:


第一,要依止已经证悟了的上师。


给初学者介绍出离心、菩提心等见解与修法,没有太高的要求,即使没有开悟的人也可以宣讲。但涉及到明心见性、大圆满、大手印等证悟境界的修法,则必须是证悟者才有资格宣讲。如果自己没有证悟,那就是以盲导盲,很容易让后学者误入歧途。


《达摩血脉论》中说:“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如果不需要明心见性,只需要四禅八定的境界,没有再高的要求,则只需找一位修出四禅八定的上师就可以了。但四禅八定只是禅定的基础修法,大乘佛教的最终目的不是四禅八定,而是要证悟空性。能让我们开悟的上师,自己必须证悟空性。只有这样的上师,才能教我们证悟的方法,才能引领我们走向解脱。


但初步的证悟者却不能传授大圆满的修行诀窍,否则会影响自己的修证,会让自己的证悟停滞不前乃至退失到完全找不到感觉。所以,密法要秘密地修行,不要四处张扬、八方通告。即使证悟了,也要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直至证悟稳固。





第二,要依止有菩提心的上师。


所依止的上师,有两个标准:


所依止的上师,必须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如果没有世俗菩提心,就不一定能让其他人发起菩提心。


尽管在密宗续部中,讲了很多金刚上师的标准。能具备所有标准的上师,却寥若晨星,不具足大福报,是很难寻觅的。退而求其次,若能具足以上两个标准,也可以依止。


密宗里面讲,观察上师需要很长时间。其间观察的标准,不是观察上师的名气、财产、寺庙、眷属等等,而是菩提心与修证。


凡是想解脱的人,必须依止上师,这不是密宗独有的观点,《华严经》、《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等显宗经论中也讲得很清楚。就像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来自于老师一样,我们在学佛道路上所获得的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等所有功德,都来自于我们的上师。如果没有上师,我们连出离心、解脱等名字都不可能听到。这充分说明,一切功德的源泉,就是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


有人认为,既然心的本性就是上师,所以不需要去依止外在的上师,只需依止心的本性就可以了。


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宝性论》当中讲得很清楚,心的本性也是佛、法、僧。既然如此,那我们是不是也不需要皈依佛、法、僧了?这显然不合理。


心的本性,是胜义谛的上师和胜义谛的佛,却并不是世俗谛的上师与佛。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这是没有用的。虽然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心的本性始终具有佛法僧的所有功德,但我们仍然会堕地狱,仍然会当动物,仍然会杀盗淫妄。在世俗谛当中,我们仍然需要一个世俗谛的上师来指导我们,依靠佛陀的方法,让我们明白心的本性是佛,让我们证悟心的本性是上师。


在证悟以后,我们才能依止胜义谛的上师。每一次观想佛、莲花生大师、本尊、根本上师化光融入我们的心间,观想佛的智慧和我们的心融为一体,都需要世俗谛的上师。即使不想成佛,不想成为阿罗汉,只想修人天乘,那也需要上师来为我们宣讲教法,让我们相信因果,相信轮回。


又有些人说,密宗特别强调恭敬上师,这种迷信似的个人崇拜实在大可不必。


虽然佛教里面有很多制度、约束与戒律,但对上师的恭敬与崇拜,不是教条式的制度、规矩,而是因为我们在上师那里得到了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一种发乎内心的感恩与恭敬。



本书的作者冈波巴大师当年离开米拉日巴大师的时候,曾询问米拉日巴大师:“我什么时候可以去度化众生呢?”米拉日巴大师回答说:“当你见到心的本性的时候,就可以去度众生。在那个时候,你对老父我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像对佛一样的恭敬心。”


在小乘的《律经》中多次讲过,佛陀时代的很多阿罗汉在达到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证悟阿罗汉果位的瞬间,都能觉察到佛陀的无比恩德与不可思议的功德。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所有生老病死的结束,所有烦恼的烟消云散,所有痛苦的土崩瓦解,都来源于佛陀的恩典,所以会发自内心地对佛陀感激不已。


认为没有必要恭敬佛陀的人,一定还没有证悟,还没有感受到佛陀的恩德。




To be continued 





虽然佛教里面有很多制度、约束与戒律,但对上师的恭敬与崇拜,不是教条式的制度、规矩,而是因为我们在上师那里得到了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一种发乎内心的感恩与恭敬。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