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四) Back

《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四)

索达吉堪布 求学足迹 2019-04-02

《维摩诘经》佛道品第八(四)

课堂笔记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  译

索达吉堪布  传讲 

传讲时间:2019年4月2日

上师开示:


(上师先念藏文传承)

今天就讲这么多。


今天继续讲《维摩诘经》,然后,要在这里说,下礼拜也是周一二《维摩诘经》周三《善生经》,明天也是讲《善生经》。因为有些听《维摩诘经》没有听《善生经》的人,有时间就听一听,对世间有意义的。


听课的时候,我也再强调,我们尽量不要迟到。现场的道友稍微好一点,空中的道友时间概念比较差一点。有些因为堵车等原因,有些没有把课程放在眼里,我们喇荣这边堪布堪姆开会时,我跟他们讲了很多时间概念,不管用,罚款也不管用。一分钟迟到一块钱,五分钟五块钱,重要会议迟到一百元。从此不再迟到。显现上他们不太愿意,一是经济上有损失,再是这么多人当中,要求他,他自己有些不好意思吧。


我说过,重要的会议,起码要提前两三分钟到,这也是人品。有些西方国家特别重视,我个人认为时间是很重要的,大家等一个人不值 得。所以闻思也好,最好有时间概念。有的人上课积极,但时间掌握得不是特别好。


今天继续讲佛道品,前面的佛道 和非道,通达 佛道就知道非道。非种,佛的种性是非种。这两方面讲完了。


今天讲眷属。

有人问维摩诘居士,你的眷属,包括你的父母、妻子、儿女,你的资具。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我们表面看好象问维摩诘居士,他应该很轻而易举地回答。前面介绍过,他有自己的妻子家庭,还有一些眷属。中间也讲过,很多佛弟子来,他示现神变,除了一张床外什么也没有了。但他会比较好地给出答案吧。

为什么这样呢?

为什么这样问这个问题呢?

吉藏大师有个分析,以居士的行为示现空的,从空的方面讲。在一切万法空性的同时,具足显现的功德。从这个方面回答。

还有一个方面,在这里说明其实维摩诘居士内在具足世间中所有的世间的功德。我们下面会讲,比如父母是什么,妻子儿女是什么,都有表示 的内容。

最后一点,虽然他示现在家居士,但他修证圆满时,所有的资具功德都会圆满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这样的对答。 原因上上述三个方面的道理。


居士和文殊菩萨的对答,迦叶也来参与,我们不如你们大乘佛子,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吧。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

“居士!

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

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这时,会中有一个菩萨,名字叫普贤色身,他问:

居士,你是很了不起的。


前面的不管是文殊菩萨的对话,还是声闻弟子的对话,还是其他菩萨的对话也好,从各方面看,他的修证境界的确不可思议。


他问:你的父母是谁?你的妻子是谁?的眷属是谁?的手下做事的官员是谁?你的善知识是谁?你的悉为是谁?

一般可能不是很重视。但当一个人修行学问与其他人不同,他非常著名有出息,人们就会关注其本人的身份和家庭,以及亲朋好友,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智者大师说,在印度,人们会重视贵人的父母眷属等,象声闻乘缺乏眷属,单独入于寂灭中,这也是按照一个当时印度的习俗吧!可能很多地方也有吧!就象藏地也有,比如一个高僧大德的传记要写,他 的父亲是什么样子,他的爷爷是什么样子,从母亲的家庭这边是什么样子。一般很多人对高僧大德学者著名人物写传记时会有介绍。


但一般从好的方面写,不好的地方不太写,比如家里有个坏人不写。

当时有个郎达玛,当时藏地的历史人物也是比较亲的, 但他周围的人不会提他的。

不管怎么样,可能很多人喜欢了解这个人时,会比较重视吧。当大家喜欢一个明星时,他的家人是什么,记者一天到晚拿着大照像机拍照,如果拍不到,对他的……还是有一点,人们特别关注的名人,跟他的家族,亲朋好友比较关心,可能维摩诘居士也是这样吧。

普贤色身菩萨知道他那么了不起时,就想知道他的父母妻子儿女是什么样,他的儿子在哪个大学?与校长的关系怎么样?很多都会了解。现在就是这样,名人的孩子读书,会问到底。


另一方面,奴婢车乘等,藏文还有驭人。唐译也有。这些是谁?门童书童仆人,车乘马车是什么样的?可能人们比较关心,他家人是怎么样的构成。这些分别在哪里,到底怎么样?

菩萨关心那么有智慧的人,他的家庭是怎么样的状况。


(我们上课时总是有那么几个人迟到,我看出是哪些人了,你以后……有些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大家也不容易,听课,而且我们大半讲完了,希望大家后面的坚持 下来吧,以后我有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很难说,你们有没有机会也很难说。


佛法难闻已闻,善知识难遇已遇,人身难得已得。

今生中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确实不容易,大家有一种难得之心吧。尤其这样的论典有听闻的机会,前后念诵发菩提心,值 得珍惜。从世间的价值观看,有很甚深的意义。


我个人而言,前两天也讲了,也许上师如意宝以及依止的上师们的印象。有一个人说他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印象。从来缺乏爱和温暖的冰块孩子。我可能是佛教家庭,遇到的善知识也是比较对大乘佛教非常重视,与冰块孩子有点相反。从小遇到的善知识,一直陪伴着,非常有善缘。也许是这个原因,我的价值观与你们不同,但我认为对人身有非常大的利益,不止口头,今生来世会明白的。有的人一开始不是很明白,但相信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虽然有信仰,但没有闻思,其实是一窍不通的,有的人通过闻思,才发现追求 的那么多梦想中,遇到大乘佛法是最有意义的。所以难能可贵,大家在认真地追求 。不止听,有两种事要做。

一、所学的知识,要结合自己的相续,好好修行,否则 很容易 变成法油子。

二、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回归社会,对社会有利益。当然我们的现在的情况看,有些是历史留下 来的原因,有些地方,即使你有智慧,不一定现在能展现出来,就象喇荣的堪布堪姆,可能各个资源非常供不应求,但可能特殊的历史原因,有些法师在特定的群体中不一定能当下弘法利生,但我想逐渐会有变化,所以不要特别着急,得个堪布堪姆,可能心不是很清净的。以后有因缘,也会有弘法利生的机会。

有一些普通的居士,利益众生的机缘是非常多的,

我们在烦恼中成长吧,这很重要的。昨天讲了,在陆地中莲花不能成长,在淤泥中是可以成长的。在声闻乘的无为法中是没有进步的。有些人是有点象,身边有的法师的目的,他好好修行,以后建个庙,好好禅修。很少人想好好弘法利生,好好弘扬佛法,不论产生什么烦恼,还是愿意利益有情。

刚开始设的目标,我自己好好地接一个空庙,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这种想法不是很对的,应象维摩诘所说,到烦恼里去。

如果不接触,学到大乘佛法后,不愿意接触人,一定要远离人群,只要好吃好穿,呆在家里,不愿意让人看见,象个小贼一样,不好。


一定要有一定的能力,没有能力不行,一部论还没学好就弘扬佛法,没有的功德打妄语、打卦 不好。真正有功德,就象在淤泥中,有些菩萨是居士身份, 你们居士要象维摩诘居士学习。他是一位居士,看起来普普通通,天天睡在一个大床上的一个病人一个居士,他能利益众生。我们自以为很健康,你看维摩诘除了一张床什么都没有,你们什么有,所以弘扬佛法,要考虑考虑。)


下面开始讲。菩萨问维摩诘居士,居士以偈颂回答。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智度是母亲, 方便是父亲。一切导师无不由是生。没有一个不是智慧度的母亲和方便度的父亲降生的,就是依靠证悟一切法性为父母的,以大悲心摄受众生的父亲,也就是智悲双运的父母中产一一切菩萨,包括维摩诘,有没有父亲?有,方便。有没有母亲?有,智慧。


《心经》中讲,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样产生的,并不是孤儿,是有父母的。而且父母开始有,现在也是陪伴着。

僧肇大师说:智为内用,权为外用。

权为方便,权巧。度化一切众生方面用。所以我们平时一个家庭来讲,主要母亲带孩子,家务事,这些事 做得多一点。父亲对家外的,做各种事情 多。当然不是绝对 的。

智慧和方便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或者二者是缺一不可。缺少了一个修行也是不行。就象缺少了一个,成为单亲家庭,不好的,但不绝对 ,有的单亲家庭也是有慈悲和智慧。


《万圣同归经》中有一个教证,意思是说,如果有了方便,但没有般若智慧摄持,就会陷入幻化的网中不能自拔。所以行持善法时一定要以方便来摄持,如果有实有的执著, 很难获得解脱 。从实执中难得解脱 。


所以这里讲到,有父母所生的。

导师,维摩诘居士一定要懂得。

这里讲到其父母的状况。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维摩诘居士的家庭,包括他的妻子女儿等,也是齐全的。

刚才菩萨担心其妻子儿女房子,怎么样,这是世间人最关心的。

居士怎么回答呢?他说有有有,妻子儿子房子都有。


首先,对佛法的欢喜心为妻子,妻子是对丈夫产生欢喜 心,对在在乘佛法产生欢喜 心,而且不是今天欢喜 ,明天 不欢喜 。不象妻子今天欢喜 ,明天不欢喜 。对大乘佛教没有什么不欢喜 的。

对女性的修行人来说,法喜就是我的丈夫。


慈心和爱心,有一种柔软心。这就是女儿,依靠大乘佛的希求,与之相合而生出对众生不偏不堕的慈悲心,所有人看了都自然产生欢喜 心的女儿。


有没有儿子?有。善良,诚实,能干,能继承家业的。这样的儿子。也就是如果不善良,虽然 有能力,能继承家业,但可能很多事情一败涂地,有这种可能。具有善良的心的前提下,这是他跟妻子所生的儿子。


他的房子,世间人关心的。就是他通达了一切万法毕竟是空,是寂灭的。因为房子是一切家庭的所依,他也是一样的,慈悲心也好,法的希求心也好,善良的心的依靠,就是万法皆为空性的。


他认识到,世间中确实也是这样的。遇到什么人都会问这些。如果我们世间的角度,世间大多数人有家庭,而且家庭也不能没有。因为社会构成最重要的一个细胞,社会稳定世界和平,主要的原动力来自于家庭。不然很难为世界带来和平。


将来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没有变化之前, 我们尤其佛教徒,大多数人对家人越来越好,和睦相处与以往不同。以前每天没完没了地吵架打架。我们藏族说,吵架时母亲得胜利,打架时父亲得胜利。


这些是不好的,就象当日瓦,家人如过客一样的,不要吵架当日瓦。

《前行》里引用的:

般若无方便 溺无为之坑

方便无般若 陷幻化之网

             ——《万善同归集》


家人是暂时的因缘具足,最后都会分离的,当我们有家庭时,不要什么事不做,天天拿一个课本呆在一个屋子里,怎么活下去?现在生存竞争那么强,我建议该挣 的钱要挣 ,不要懒惰,如果都需要人养活,就变成乞丐了。

出家人依靠寺庙,古来就有。如果在家人也一样,压力就比较大。我看有些佛教徒很能干的。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大,没有安全感。

我遇到一个人,非常能干,一年换了九次工作,很不容易 ,但还是很认真地对待着,我认为有必要的。


这是一个方面。

我们很多人认为家庭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妻子儿女,是不完美的,是很痛苦的。媒体 的导向所致,好象来到世界上一定要结婚,有的地方逼婚。有的年轻人与传统不同,最后没办法呆在家里,不想见父母,这种传统,可能确实是传统,也许家庭结构 发生变化时,一旦家庭不完美,这里讲得很好。如果没有丈夫妻子,如果你法喜充满,你的终身伴侣就有了。如果你没有儿子女儿,如果你有慈悲心,也……

现在很多子女没有慈悲心,如果有就不是很困难。

住处可能没有不行,光观空性不行。

光观空性,喇荣现在还在下大雪,我担心牦牛飞禽找不到吃的。下完课以后,如果没有住的地方,观空性,可能边观空性边……可能在雪山死了也不知道。


有个住处,其他的妻子儿子没有也可以。这是精神上的财富。要有希望,寄托在伴侣儿女其他人的身上,这是很痛苦的事。,如果你的感情在其他人身上找安全感,是不可靠的。顺着你的因缘,找到你需要的依靠处。


一般世间人,丈夫妻子,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有些修行人缺少的话,可能更加快乐。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讲一个《出矅经》的故事:


上师举起一本书:这是韩国语的《不离》(大家鼓掌)

不知道这个四块石头是不是……不离。呵呵呵呵~什么意思?粘在一起呀?但是一部法还没粘呢!呵呵粘在一起……


刚才我讲到一个,世间的恩恩爱爱是无常的,这种无常的道理,最终是痛苦的,但世人不知道。

佛陀与一个婆罗门讲了世间恩爱的感受,最终是痛苦的。婆罗门不承认,他认为很美好,不痛苦。不同意,马上从佛陀身边离开。

离开后去一个村庄,有两位男女恩爱地过着美好的生活。他告诉这一对男女:翟昙认为恩爱是痛苦的,你们认为对不对?他们说不对,我们过得那么快乐。

他充满信心,非常骄傲 地给很多人讲佛陀讲得不对。最后慢慢传到波斯匿王的王宫里。他对夫人茉莉夫人说:说世间的恩爱是痛苦的,你觉得怎么样?

夫人说,他说的是对的,没有错。

国王不承认,你以为你是佛的弟子,所以才不承认,但不合理,世间的感情应该是快乐的。

夫人问:你是不是爱身边的大臣?对呀。离开之后是不是伤心?是呀。你对我的爱是不是特别爱?是呀,我对你的爱超过前面的三个坏蛋(开玩笑,坏蛋是我加的)。那么我离开你,你会不会抓 狂?那说那肯定的,没什么说的。

那你说,是不是对全国人民特别疼爱?是呀,我拥有的一切都是全国人民的拥护。

那一旦你的人民反抗你,变心了,你会不会还爱他们?不会,我会痛苦的。

那就对了,佛陀所讲的是对的。有前因时,一切爱都会没有了。

后来讲了一个偈颂:念喜生忧,念喜生畏,无所念喜,何忧何畏。

所以真正的家庭也好,许多的爱,表面看是真实的。但实际 上不管是东方西方,我们在观念 当中和现实中的快乐和美好有一定的距离 。

很多人不懂,有些年轻人来到世界,对世界的真相不是很清楚的。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世界的真相,还有一定的距离 。


就象一些电影媒体宣扬的,世间的恩爱和感情,当时讲得特别美好。很多人觉得如果拥有特别快乐,但当真正在现实中来的时候,不是那么美好的。这就是世间的真相。


世间的家庭,表面看不可缺少。两方面看,一方面世俗中,确实需要,如果在更高的出离世间以外,一贯不可缺少的东西也是可有可无的。就象出家人一辈子远离了,但一样过自己的日子。并不是所有的人依靠一种模式活着,当然大多数 的世间人还是按传统的模式生活,这也是有必要的。


这个故事与现在也是相同的,2500年前发生的,与现在也是一样的。

家庭过得如何美好快乐,如果你向他泼冷水,他肯定不高兴:你是不是有问题呀?

就象坐出租车,首先看看你的没有头发,哦你是出家人啊?会问很多问题。


刚开始认为我们现在的模式是最好的,我们也承认,世间确实有美好的感情和快乐,并不一定每人最后不快乐。

从深层次讲,一切聚会快乐,会毁灭。尤其现在大多数 不是到了最终,但很快的时间中,一开始大家非常有兴趣,慢慢慢慢 的痛苦会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人们对生活的实相没有深深地了解, 不然就会知道世间发生的很多都是必然的。


就象我们在一起听课,我讲完课很好地去回向,今天的功德,下一场很难说。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杞人忧天,但大多数 无常都是突然而来,当发生时,不会有太大的遗憾,原来我早有准备,这时痛苦就会减少很多。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刚才说到眷属善知识。


他说我有眷属,弟子,众尘劳,就是烦恼。把它们调伏对治转为道用。

就是说,智者大师讲到,八万四各烦恼都调整于三摩地当中。个别注释,把众尘劳解释为众生,不是特别适合。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每一个道理都与问答有关。

问的是你的弟子是什么?他说我的弟子是烦恼。一般弟子是听上师的话,这些烦恼我把它们调得很好的。贪嗔痴 等,听从我的。不象有的人烦恼不听自己的。

维摩诘不是,当烦恼出现时,不要过来。好,依教奉行。随意支配,听从他的。

而我们的差别比较大,想让它做什么它不做什么。


善知识是什么呢?三十七道品。有善知识吗?有。

不是堪布活佛,而是三十七道 品的知识,按此修行一定到达 佛果。


这是讲到弟子与善知识。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伎女,

他的伴侣是什么呢?诸度法等侣,六度,十般罗密多也可以。他的伴侣,有没有朋友?有。哪些朋友 ?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整天跟着我。

那你有没有妓女?以前富贵家庭的跳舞唱歌吸引客人的就是妓女,吸引客人依靠四摄,吸引别人。

然后他没有歌舞?一般没有歌舞伴侣,是很孤独的。


但山里的修行人,以后不要唱歌 跳舞 都不需要,诵经就可以了。今天要求学院里的一些连续片的碟子光盘,如果 商店里有卖,没有必要。诵经就是最好的唱歌 。


这作为最好的音乐。所以作为修行人,世间的唱歌 跳舞朋友 ,没有这些觉得好寂寞孤独,所以经常放世间的流行歌跳舞,作为好的修行人,非常好的声音就是自己诵经典,如果实在不会,大德念诵的很重要。


以前讲过,好的经典,别人的诵经的声音对人很有利益。

《佛说毗奈耶经》有一个三和比丘声音特别好听,天人来听。有一次佛陀对众比丘说,大家声音特别好听,但NO.1的是三和比丘,他诵经的声音吸引了非人等,种下了解脱 的种子。

很多人听到他诵经的声音,什么也不想做了,听呆了。

有一次一个国王早上有事情 ,骑着大象办事情 ,当时三和比丘在寺院中发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念经典。大象有听了不想走,驯象师怎么打也不行,国王放弃了自己下来,大象跑到寺院附近 听,最后念完回向(在佛经里有,对世界和平人心等……)念完之后,对很多旁生得利益。大象规规矩矩地回来了。

国王问:为什么刚才大象不听话?现在挺好的。

御人说:寺院里有人的声音可好了……

国王说,回来时我也去寺院,皈依比丘……


所以大家要听一些佛经,应该对自性有不同的方式的认识,这样的话,我觉得生活有意义。维摩诘居士的一些表示,对生活应该有帮助的。

希望对生活稍微有变化 时,也要深入思考 其中的意义。

好,今天讲到这里。

愿您品尝甘露,

能与他人共享。

法  讯 

明天(4月3日)19:30

教您成为人际达人之《善生经》

欢迎谛听,不见不散~


一意说:本课堂笔记,为边听课边整理,仅供参考。紧张中疏漏错误难免,若发现请自行改正。 

    感恩理解, 深深忏悔!


  文字 | 一意  

  图片 | 阿源,网络  

求学足迹

为您提供最及时的课堂笔记

  愿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