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依(上) |《解义慧剑释》06
1
总说四依
对于四法依,如果从正反两方面来算,就有八种,即四种依止和四种不依。另外,大家在学四法依的时候一定要搞清它们的次第,前面也讲了次第绝对不能混乱。
1. 依法不依人
“这是某某上师!听说这是法王,很了不起!”只是一个名声。如果这个人的境界中没有真正的佛法的话,那就是依人不依法。现在末法时代这种现象特别多,尤其是大城市里,依法的人很少,依人的人非常多——“这是我的上师,他是某某大寺院的活佛,很了不起!”但他有没有功德根本不观察,很明显这与依法不依人相违。
2. 依义不依句
法里面有些词句非常好,有些意义非常好,但我们应依义而不应依句。为了随顺众生,佛法中也有一些诗词、戏剧,但词句并不重要,一定要取意义。那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出离心、菩提心等方面的正法。
3. 依了义而不依不了义
意义方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了义,一种是不了义,但我们应依了义的意义,而不应依不了义的意义。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佛陀也暂时宣说了一些不了义的法要,但我们要选择最究竟的了义法。
4. 依智不依识
了义法中有些是心识境界,有些是智慧境界,我们要依智慧而不应依心识。心识境界的就像闻思《金刚经》和《入中论》等经论后,所产生的万法是空性的定解,但这只是通过闻思了知了法义,所以不应满足,还应进一步以实修来现证超离言思的智慧境界,或者说这并非究竟依靠,一定要依靠真正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样呢?就是诸佛菩萨现量所证之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或者说净等无二的实相。对凡夫人来讲,不依心识不太可能,但一定要知道终极的目标,千万不要止于化城。
《解义慧剑》文字不多,只有104个颂词,但却非常深。很早我就有这种想法:如果给大家传讲,肯定有很多人会从中获得非常大的利益。但光是在课堂上讲一下肯定不行,希望你们把科判、颂词和讲义三者结合起来,一步一步地分析,比如:胜义谛是哪些?世俗谛是哪些?胜义谛里面,真胜义谛、假胜义谛是怎样分的?世俗谛当中,真世俗谛和假世俗谛是怎样分的?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分析之后,心就会被真正的智慧所转,从而生起牢不可破的定解。
2
四依1:不依人而依法
在末法时代的时候,依人不依法的现象非常严重,所以首先宣说依法不依人。
佛陀也说:“我为汝示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这个教证有不同的翻译,但意义基本上都相同。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众生开示正道的时候说:大家一定要了知,我只给你们宣说解脱的妙法,即转三次法轮或宣说八万四千法门,但能否解脱完全依赖自己。
佛陀还说:“诸佛无法水冲罪,众苦亲手亦不除。”意思是,三世诸佛也没办法用水冲洗掉众生的业力,众生无量无边的痛苦佛也无法亲手遣除。“自之证悟非移他,说寂法性令解脱。”这是说,佛陀虽然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无量无边的证悟,但也不可能将这些境界直接转移到众生心中,佛陀唯一依靠宣说佛法令众生获得解脱。
《大圆满前行》也讲,无论任何一位上师,他都没办法像扔石头一样把弟子扔到清净刹土;上师通过大悲心为弟子指示正道,弟子则依精进修持获得解脱。其实,这些都是在宣说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佛陀在有关经典中也说:“就像黄金要通过切断、火烧等十六次提炼后才能变成纯金一样,对我的教言也要详细观察后才可接受,你们不要以我是佛陀就对我恭敬。”连佛陀都说要通过法来产生正信,那何况其他人?因此,大家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行为,尤其依止方法千万不能搞错。
如果说法者所说的法与如来密意不相违背,即不违三藏十二部的核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不违大乘的根本要求——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善说。
印度大成就者中,有些是妓女、有些是屠夫、有些是猎人……有各种各样的形象。所以,只要说法者所说的法完全符合释迦牟尼佛的密意,就不应在乎他们是在家、出家,甚至屠夫、妓女。
在这方面,我们应追随佛陀的足迹,佛陀不但示现屠夫等形象来调化不同根基的有情,而且在因地时,世尊也曾在食肉罗刹等众生面前听闻过佛法,这样的公案相当多。
所以大家一定要想,既然自己的目的是获得正法,那无论说法者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他的形象如何,只要宣说的是正法,就应该接受。从古代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说法者的形象不一定要非常如法。按照《地藏十轮经》的观点,破戒比丘传授符合三藏的妙法,也是开许的。可见,只要对众生有利,说者形象并不一定要非常如法。
大家都知道,大乘的教义自始至终都是大悲心和空性:在胜义中一切万法无我,在名言中全部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来摄持。如果其所说的法完全与大悲心和空性相违,那说者显得再怎么样如法、再怎么样贤善慈悲,我们也不能依止。
现在这个世界,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善知识,但实际上全是以自私自利而做事情,或所作的事情对众生只会有害处,那我们就不应该相信他,更不能依止。
总之,我们所要依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这样的佛法哪一个善知识有,我们就应前去依止,这是最保险的。
3
四依2:不依句而依义
前面讲依法不依人,但法分为词句上的法与意义上的法两种,比如说大悲心,它的真正意义是内心缘一切众生所产生的无上悲心,而词句只有文字,也就是“大悲心”。但有些人认为词句就是法本身,所以听闻以后一直耽著词句,对它真正内容根本不去触及,这非常可怜。
所以,在善知识面前听闻佛法以后,还应详详细细地思维,一定要通达它的意义,而词句并不是很重要。因为不管词句美也好、不美也好,这对解脱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是歌手,或者要听歌,就要看唱得好不好听,但我们现在是想获得解脱,所以词句并不是很重要,而词句所表达的所诠义才至为关键,因此一定要通达意义。
任何一个法都是为了通达它的真正意义才给它命名的,如果通过运用名称已经明白了意义,那词句好与不好都没关系。
比如“现空双运”,通过任何一种语言已懂得了它的意义,这就可以了。又比如“大悲菩提心”,不管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已经懂得了它的含义,我说法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不仅是我说法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目的也是让众生通达它的意义,只不过暂时依靠词句的戏论而已。如果完全通达了它的意义,还需不需要词句呢?一点都不需要。就像一个人丢了大象,最后大象已经找到了,但他还要千辛万苦在别的地方去寻找它的脚印,这有没有必要呢?根本没有必要,不然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多此一举。
如果我们一直一味耽著词句,不断增长妄念,那就会完全离开原来的本意。当然,没有词句要想知道所表达的内容,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词句明白了它的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直纠缠。
所以,一切学佛者应将通达意义放在首位。
如果我们一直耽著词句,那就不合理,因为词句仅是表达内容的一种方法。下面用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位母亲给可爱的孩子指示明月,说:“好孩子!你看那弯弯的月亮、圆圆的月亮,它的颜色和形状多么美啊!”
但傻傻的孩子只看母亲手指,根本不看空中的月亮。其实母亲的目的并不是,我的手指怎么样好看,但是孩童一直认为:母亲的手指很细、很白、很好看,始终这样耽著。母亲的手指是月亮合不合理?不合理。或者说母亲的手指是弯弯的,所以这就是月亮,有没有这样的道理?没有。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词句来表达佛法的时候,愚者一直耽著词句,这也不合理。
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佛经或高僧大德的论典的时候,不要一味执著这个词句好、那个词句不好。毕竟有些大德的教言在词句上并不是特别流畅优美,但意义上却无比殊胜。
○
○
大家一定要通过四种正理在相续中生起胜妙的智慧,依凭这种不随他转的智慧,就一定能生起谁也无法转变的四依定解。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释》
- 未完待续 -
推荐阅读
有一把剑,叫智慧 |《解义慧剑释》01
生命的指南针 |《解义慧剑释》02
追溯本源的秘门 |《解义慧剑释》03
山那头的烟与火 |《解义慧剑释》04
水月终无别一谛 |《解义慧剑释》05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