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25 | 上师遍知吗? Back

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25 | 上师遍知吗?

動物樂傳心 2023-01-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上师也喝酒?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四、 精明地追随上师 

上师遍知吗?


要诠释上师的指示不是简单的事。言语不见得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所以就有误解的可能。我们经常依据我们想听的去听闻,上师的指示也因为我们的假设与投射而变质了。


当伊凡(Yvonne)问我,她是否应该跟雅尼斯(Yannis)维持男女关系时,我说:“是的。”理由是他们两人其实似乎已经是男女朋友了,所以,有什么不好呢?伊凡把我简单的“是”诠释为金刚命令。而且我有很强的直觉,她一定回去和雅尼斯说,他必须和她在一起,因为这是上师的指令。所以,直到今天他们还是夫妻一对。


另外,有时弟子会问我他们是否可以来听开示,如果我说:“有何不可?”这句话就会出现一百种不同的诠释。


很重要的是,对上师说的话要仔细听闻,不要加上自己层层的假设或推理。举例说:如果喇嘛正在教导“止观”等不具形式的教法,基于必要而不特别强调仪式与仪轨,某些不喜欢修持仪式的弟子(可能他们认为这只是特定文化的修持)可能就会把这个教法诠释为“不要修法”。


或者,如果上师说大圆满是最上乘的修持,或大乘之道是最广大的法道,弟子就会即刻开始藐视声闻乘,认为它们比较低下。这都是很严重的误解。


露辛达(Lucinda)小姐初次前往金刚乘的场合时,她无意间看见了巴楚仁波切著的《普贤上师言教》这本书。就在那个时候,她正经历生活上的一些激荡:一方面她厌倦了年迈的先生,另一方面她也喜欢无所事事的生活方式,而且开始对心灵之道产生真正的兴趣。


通常,当人们阅读《普贤上师言教》时,会读到许多有关世俗生活枉然,苦行生活有益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加强了她的愿望,想要逃出目前的状况。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她与四个小孩都需要靠救济金才能生活,而且其中两个小孩的年纪还非常小。当她的上师要她去找个工作、存点钱时,她不了解为何上师会说出这种话来。她以为上师会重复巴楚仁波切的话,鼓励她住到山洞里去。


因此,她就把这个指示自我诠释为上师给她的测试。但这不是测试,上师是看到她的状况、她的小孩以及她的潜能,因而想要帮助她。许多六十年代的佛法修行者都没有财产,也没有存款,她的上师希望她不要落到这个地步。可是,无论上师告诉她多少次应该去找个工作,她还是认为这是对她的测试。


我们的困境是:不知道应该在什么层次上接受指示。指示是在什么状况下给的?是给你个人、给别人,还是给群体的?如果上师告诉一个吃纯素的人要喝牛奶,他可能是为了他的健康,可能是要测试弟子的虔敬心,也可能是忘了弟子吃纯素,所以不知道这会造成弟子的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初学的弟子可以提醒上师她吃纯素,而资深的弟子则可喝也可不喝,但她不会为了到底该不该遵守而感到困扰。


大部分的上师都像植物一样,既被动又迟钝。上师也许并没有要做任何善巧的事,弟子却对着一个单纯的指示解读出许多意思。他们把自己弄得神经紧张。弟子常都以为上师无所不知,以为他具有遍知的能力。


我必须承认,在很多情况下,我甚至都故意让他们这样以为。但有时我会承认:“不,我真正不知道那个状况。”当然,我愈抗议,他们会认为那只是谦逊之辞。所以,上师看起来暂时处在稳赢的状态下,但是,可能很轻易地就会转为稳输的状态。


佛陀有能力把每个人的耳朵封起来,让他们无法听到某些不要他们听到的教法,但一般的上师做不到。因此,也许别人所需要的特别指示,却被你无意间听见了。听到的不是要给你的指示,可能会造成你多年的误解。因此,向上师澄清教法是非常重要的,初学者尤其如此。


事实上,在整个诠释的迷宫里航行是非常困哪的。就像溜冰选手需要知道何时进、何时停一般,修行者必须善巧地找出一条路来。很明显的,最主要的还是发心,其他的你会一边进步,一边学习。


主人与仆役


许多古典用词都逐渐地消失了,这是很可惜的事。口语词汇取代了它们,却都因此而沾染了文化的色彩。举例说,在藏传经典上,女人称为“rigkyibumo”,简单的可以译为“良善家族的女儿”;可是在藏语的口语中却用“khyiemam”这个字,它有“低下之生”的含义。我们在古典的典籍上不会见到这种污蔑的含义,在释论上见不到,在经典上更见不到。


同样的,kalyanamitra这个字现在很少使用了,甚至在大乘中也如此,人们以“喇嘛”或“师父”来取代。Kalyanamitra的意思是“善知识”,几乎类似同族的亲人。


我们需要用一个语词来沟通,所以在大乘佛教中我们用的是“师父”(master),这是易于了解的。我们不仅用“师父”这个词,而且还为了实用的原因,也利用其所代表的现象。用“师父”这个词的问题,是它暗示有个“仆役”(servant,原书英文是以master与servant,亦即‘主人’与‘仆役’来解释师父与弟子的关系。在中文字义上,这种涵义较不明显)在,而在今天,这会引起争议。然而,特别对初学者而言,这种“主仆”互动关系中的某些元素,是不可避免的。


在巴利文的上座部系统,尊重的是“有学”(sekha),也就是修持较高等的佛弟子。因为有学绝不会宣传自己的成就,因此在家弟子就必须自行判断。经由有学的行止、对佛法的理解,以及其他明显的征象,弟子们因而培养出对他们的尊崇。


在大乘佛教中,传统上对上师以顶礼、恭迎、擦鞋、供养等方式来表示尊敬。经典中叙述释迦摩尼佛证得顶髻——佛身最珍贵、也是最殊胜之相——来自他对上师的尊崇与顶礼。


在金刚乘中,我们说上师不仅只是师父(master),但即使这种说法,还是隐藏了上师的本质。实际上,上师是唯一重要的。上师是心灵证悟的根本。上师就是佛,而不只是让你忆念起佛的媒介而已。


在密乘法门中,观想上师有三个阶段:观想上师为佛,视上师为佛,最后视自己为佛。当我们说应当观想上师为佛,并不只是对他尊敬或景仰而已。记得烘蛋的例子吗?熟悉烘蛋的人,那些材料就是烘蛋。在此,我们所谈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见地。


如果你从来没喝过西藏酥油茶,也许第一次品尝时会失望。但是如果有人说:这是一碗汤。那么你也许会觉得味道好一些,因为你没有“茶”这个先入为主的假设。这是一种修心的方式。借由去除先入为主的概念,结果你终会视上师为佛,然后这会让你更进一步,视自己心的本性为佛。


在金刚乘中,你仍然尊崇上师——你依然恭迎他、帮他擦鞋,但你以非常不同而且宏大的态度来做这些事。你不只是在帮助师父或比你高贵的人擦鞋;而是你认为这个会打哈欠、会想睡觉,看起来很普通的人,正是你真实本性的投射,而你的真实本性就是佛。


在怀疑与信任之间找到平衡


基于前述所有的理由,同时你也需要常识的判断,因此在开始追随上师时,某些恰当分量的怀疑是必要的。作为法道上的行者,相当程度的怀疑是被接受,而且被鼓励的。之后,你便不时需要强迫自己去做另外一种怀疑:对怀疑本身的怀疑,就像纽舒·隆托弟子的例子。因为,无论有多少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确认你的怀疑,怀疑毕竟还是你的投射,它可能都是基于你执着不放的偏见以及扭曲的感知。


你也应该生起信任。信任自己选择这条上师法道的发心,也就是想要解脱痛苦,并且帮助众生。你也应该信任因果法则;追随上师的原因是由于出离心与悲心的激发,因此你已经种下正确的种子,因此最终一定会结出正确的果实。同时,你也要信任佛陀与佛法;究竟上,你所皈依的是佛法。


我们对于信任与怀疑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应该巧妙地善加运用。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