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Back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2-17

《入行论》第25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世间人被监禁,也就是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虽然很苦,但是还有重获自由、远离痛苦的希望;最严重的莫过于被处以极刑,这是每个众生都很害怕的事情,但这些恐怖之事与死后堕地狱的恐怖还是无法相比。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通常罪犯被警察逮捕的时候,他会觉得警察非常恐怖。世间的警察也是普通人,并没有令人生畏的外表,遵纪守法的人还会觉得警察和蔼可亲,但当罪犯被逮捕的时候,他会觉得警察很恐怖。在死亡到来的时候,整个环境非常昏暗,到处充满了形象恐怖的魔使,如世间塑造的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的形象,非常令人恐怖,倘若被这些魔使抓住,自然是“大怖忧苦缠”,内心被很强烈忧愁和痛苦所缠缚,非常后悔,自然“苦极不待言”。我们要经常这样观修。如果我们觉得《入行论》的颂词过于简略,还可以参考《正法念处经》等其他佛经论典,其中详细描绘了死后的情况,阎罗狱卒的恐怖形象,以及堕入地狱的情形。学习之后运用到观修当中。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从?

这段颂词描绘了在如此恐怖的环境中,找不到皈依处的心境。如果我们处于恐怖的环境之中,突然找到一个依靠处,可以帮你脱离危险的境地,内心会得到很大的安慰;但当你被团团围住,孤独无依时,心里会感到非常绝望。所以,如果没有皈依三宝,便没有依靠处,身处这样痛苦的环境中,自己会更加绝望,苦上加苦。

“谁能救护我,离此大怖畏”:因为每个众生都趋乐避苦,当我们处于死时或死后的恐怖中,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寻求:谁能救护我?离开这个大怖畏?!此时睁大了凸怖的双眼,四方寻找能够救护的对境。但是对于一个造了很重罪业的人,他的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是让人恐怖的环境,根本找不到皈依之处。所以“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找遍四方没有一个皈依处,内心非常的懊丧。“彼处苦无依,惶惶何所从?”在这痛苦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可依靠处,自己的心处于无依无靠的境界中,究竟该何去何从,感到非常绝望。

此处讲到:当我们造作了非常大的罪业,又没有救护处的情况之下,自己是怎样一种心情。不论在世间还是死后,如果能找到皈依的怙主,就可以得到安慰,倘若没有皈依之处,内心会非常痛苦。

子二(所皈依之对境)分二:一、皈依共同三宝;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

前面讲到死亡的恐怖,接下来讲所皈依之对境。我们之前提到了必须要皈依,才可以依靠具有殊胜功德的皈依境得以安慰。既然要找皈依的对镜,找错了也是不行的。在学习皈依的学处时,我们知道不能把身心交付给山神、世间神或非人等,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还具有很深重的烦恼。自己没有解脱就不能作为别人的皈依处,所以寻找清净的皈依处是非常必要的。

皈依处分两个方面:第一皈依共同三宝;第二皈依具愿力之菩萨。三宝和具愿力的菩萨都是皈依境。此处有一个疑问:佛法僧三宝当中的僧宝包括了具愿力的菩萨,因为僧宝是指从一地到十地的大菩萨。在三宝中已经有了僧宝,对于共同的佛法僧三宝需要皈依,为什么还要将具愿力的菩萨单独列出来呢?这是因为八大菩萨发了殊胜的愿,他们在解救众生痛苦方面有不共的能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皈依共同三宝,另一方面要皈依与我们南瞻部洲众生很有缘的、具有愿力和能力的大菩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丑一、皈依共同三宝: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

首先讲皈依佛宝。前面讲了很多皈依三宝的功德,此处主要是从忏悔的角度,观待三宝是我们的所依对治力,故而诚心皈依。“佛为众怙主”:从能依的角度来讲,佛具有圆满的断证功德,无有亲疏远近的分别,完全有能力做一切众生的怙主。“慈悲勤护生”:佛陀最初发心是为了救护众生,中间也是为了救度众生而积累资粮,最后必然是慈悲地、精勤地护持众生。“力能除众惧,故我今皈依”:佛陀的能力完全能够遣除众生内心当中的畏惧,如前所说,我们在死亡恐怖的环境中,内心迫切需要一个依靠处,如今找到了具力的皈依境,应当至诚皈依。

此处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当死亡来临的时候,趋入中阴阶段,迫切需要皈依处,而如今痛苦还未降临,需要修持忏悔,同样也需要皈依三宝,这两方面虽然方式不同,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如果现在能够依靠清净的信心皈依三宝,忏悔自身的罪业,死亡来临时就不会感受巨大的恐怖,死后不会堕入地狱感受更强烈的痛苦,这个方面是很有意义的。第二,如果在世时皈依过佛陀,但是由于没有认真修行,因某种因缘堕入恶趣,那时如果能忆念起三宝、佛陀,也会成为毫无欺惑的皈依处。

作为佛法的修学者,需要具备对佛陀、三宝的清净信心和皈投依靠的决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倘若我们以清净的信心将自己的身心毫无保留的托付给三宝,内心放下诸多疑惑,则很容易与清净的三宝相应。但如果在皈依的时候,内心对佛法僧三宝存有怀疑,虽然每天念皈依颂,内心却夹杂许多分别念,这种不清净的心很难与清净的三宝功德相应,很难获得三宝的加持。所以并不是三宝不愿意加持我们,而是自己在祈祷的时候,并没有全身心的皈依。

为什么一定要全身心的皈依呢?当我们真正全身心皈依,毫无保留将身心交托给三宝的时候,此时就具备了清净无染的信心和对三宝极大的信任。比如说,要出去旅游,可以把自己的家、所有的财产乃至儿女,都交托给朋友看管,这是出于对他的一种极大的信任。所以,当我们能够全身心皈依三宝,就说明自己对所皈依的对境极其信任无有丝毫怀疑。倘若内心尚有疑惑存在,信任就会有所保留,在交托东西的时候,自己就会掌握最重要的部分。同样,在皈依的时候,如若有所保留,其中就夹杂了对三宝的不信任,这是一种怀疑的杂念,这种不清净的心态与上师三宝清净实相的功德就不相应了。就像月亮的影子要清楚地显现在水里,水池必须要保持非常清净不动摇。我们的心就如“水池”一般,如果水池很脏,那么显现的月影就不会清净;如果心有所动摇,那么显现的月影也会动摇。所以我们皈依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不坚定,产生了波动,那么内心中的功德就不容易产生,倘若始终具有稳固的心态修行佛法,才可以真正获得加持利益。这个方面对我们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了知了佛陀的慈悲和能力之后,应当全身心地皈依。

为什么皈依时总会有疑惑呢?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能够托付身心的皈依境的能力和功德,所以才会有所保留。通常世间人会认为:如果将身心完全托付了,万一被欺骗,自己不就一无所有了吗?自己有所保留,万一受骗还有路可退。所以在学佛时就带有这种习气,对上师、三宝,只是部分皈依而已,可以拿出一部分财产做供养,但是无法将全身心都交托给三宝。以这样的心态处理世间事也无可厚非,但是从学习佛法的角度,从众多佛经论典的教言当中可以知道,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实际上是障碍自己生起功德、产生清净信心的自我束缚。

那么怎样遣除这样的疑惑呢?我们需要去了解所皈依的佛到底具有怎样的功德。佛陀宣讲了《随念三宝经》,很多大德也专门宣讲佛陀的功德,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通过理证分析,就会认识到佛陀真正是完全可以交付身心、完全不会欺惑的皈依处。佛陀的功德并不是经由我们的学习,从不圆满变得圆满,佛陀的功德一直是圆满的。只是我们内心存有疑惑,对佛的功德不了知而已。倘若我们了知之后,就会产生极大的信任感。就好像世间人,对一个陌生人方方面面不太了解之前,不敢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他,但是在非常了解和信任之后,就可以完全托付毫无保留。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佛陀的功德,多学习佛陀在经典中,或者祖师大德在论典中所宣讲的三宝的真实功德,学习之后疑惑会一分一分地减少,信心也会一分一分地增长,功德就逐渐在内心中生起来了

本课就到这里。

(第二十五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