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益有情戒有十一条,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有能力去做这十一条,却故意不去做,就会犯戒,只是罪过没有违反十八条或二十条根本戒那么严重,但也会犯一个细微的戒。
(一)帮助众生
有两种需要帮助的对象:
第一,需要帮助工作的。凡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菩萨就应该去帮助。有意义与没有意义的界限是: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害,或者是对众生没有利益的事情,都叫做无利、没有意义;间接或直接对众生有利的事情,都叫做有意义。
第二,需要帮助救苦的。帮助病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等,比如看到众生生病了,就去买药给对方吃,或带对方去看病,去医院当义工照顾病人;看到动物生病了,如果有能力,就把动物送到兽医院治病等等。在这些方面,有些基督教徒做得非常好。
虽然一个普通人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若能以伟大的菩提心作为基础,点点滴滴做一些事情,也能成为大乘利众之沧海一粟。
但是,帮助众生不能以闻思修作为代价。如果放弃闻思修,去帮助众生做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在帮助众生,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是实际上却放弃了更重要的利生之事,从长远来看,这是得不偿失,对众生没有太大帮助。其实,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的闻思修,就是利益众生。
但是,除了闻思修行的时间以外,如果还有时间去帮助他众,却因为懒惰而不去帮助他人,就会犯戒。
人类从有史以来到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与思想体系当中,都没有产生和出现过菩提心这样博大精深的伟大思想。在大乘佛法里,行为的伟大与否,好坏之别,是以利益众生为分水岭,对众生越有利,就越伟大。
(二)教化众生
教化众生,也即教给众生各种方法。具体有两种:1,是教授出世间的方法。比如闻思的方法、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方法、修禅定和证悟空性的方法等等;2,是世间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方法。比如说,假如有人在做一些对众生没有什么伤害的生意时,经常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如果我们很清楚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也有能力帮助,就要给他出主意,并设法帮助他。如果把别人的困难不当一回事,不愿施以援手,就会犯戒。因为这种行为已经与我们当初发的菩提心有一点冲突了。